“你的道就是真理”
体会上帝的筵席
在耶稣所讲的许多比喻中,有一个论及有人摆设一个“大筵席”而邀请许多客人。比喻说:“他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众人一口同音的推辞。”——路加福音14:16-20。
比喻中的这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呢?a摆设‘大筵席’的人非耶和华上帝莫属,因他是“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的赐予者。(雅各书1:17)从一位国王为儿子摆设婚筵的相仿比喻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点。(马太福音22:2)他派出去邀请宾客的仆人按理说来应该是耶稣基督,因他曾为天父发出邀请。但那“大筵席”是什么呢?这象征承受属天王国的机会。——马太福音4:17。
承受天国的邀请在什么时候和向谁首先发出呢?耶稣在他三年半的传道工作中显然已发出这项邀请。那时一般宗教领袖应比其他的人捷足先登而成为属天王国的成员,因为他们熟悉希伯来文圣经,故在体会这项邀请方面居于有利的地位。耶稣曾吩咐一个被他治愈的人不要告诉任何人而只给祭司察看,由此可见这班人所享的优先机会。——马太福音8:4。
这批人首先获得承受天国的机会一事也从耶稣在传道工作将近结束之际对宗教领袖们所说的话可以见之:“上帝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当时的宗教领袖不愿意接受上帝的邀请。他们对于追求自私的名利比对上帝的王国更感兴趣。——马太福音21:43,45;23:37,38。
比喻继续说:“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路加福音14:21。
比喻中的这一部分特别自五旬节以来开始应验。有一批被轻看和蔑视的人(像被富人瞧不起的拉撒路阶级一般)受到邀请,并且踊跃发生响应。这两批人在“一钱银子”的比喻中也显出截然的不同,在这个比喻中整日工作的人对仅工作一小时的人获得同样的薪酬大表不满。——马太福音20:1-16;路加福音16:19-31;使徒行传2:14-41。
在五旬节之后的三年半期间,这项承受王国的邀请仅限于向犹大国中卑微的平民发出。可是,正如比喻接着说:“仆人说,‘主阿,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于是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这第三次邀请的范围更广了,伸展到耶路撒冷城外。这非常适当地代表承受王国的紧急邀请伸展到以色列国之外的外邦人当中,哥尼流一家便是首先接受这项邀请的人。——路加福音14:22,23;使徒行传10:1-48。
现代的情形也是一样,正如富人和拉撒路的比喻以及“一钱银子”的比喻所表示一般。宗教领袖仍然首先获得机会。可是由于对个人的私利比对上帝的王国更热心,他们遂找借口推辞。他们的位置既空着,于是那些在灵性上贫乏、残废、瞎眼、瘸腿的人遂受到邀请而热烈响应。这项邀请甚至伸展到异教国家中,使筵席的座位得以坐满。——启示录14:1,3。
可是,耶和华上帝不仅为那些有分承受天国的人摆设筵席,而且也为“另外的羊”在地上摆设一桌丰盛的筵席。(约翰福音10:16)以赛亚书25:6,8论及这筵席说:“在这山上万军之主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摆设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设摆筵席。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b
请想想这筵席意味到什么!它不仅为万民预备丰盛的物质粮食,而且也供给他们丰盛的灵粮。此外,届时地上不再会有眼泪,也不再有忧伤。甚至死去的人也得以复活,因为不然我们就不能说耶和华吞灭死亡直至永远了。
你喜欢参加这个筵席吗?若然的话,你就必须符合若干条件,像那些被邀参加“大筵席”的人一样。当你听见摆设筵席的好消息时,千万不要推辞或不予理会,也不要将其置于次要的地位。反之,你必须先求上帝的王国和他的义。这意味到你必须关心你灵性上的需要,体会到人活着不单靠食物而是靠耶和华口中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6:33;5:3;4:4。
这也意味到你必须经常吸收灵粮,不但个别地研究上帝的道,并且在上帝子民所举行的聚会中与别人一起聆听关于上帝的道的解释和教训。此外,这也意味到将你所学的实行出来,因为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我们须要作的是那一种工呢?就是参加现今在进行中的伟大传道工作,将上帝王国的好消息告诉一切愿意聆听的人以借此遵行马太福音24:14的预言性命令。这也包括使万民作基督门徒及为他们施洗在内。做这件工作需要有忍耐与毅力才行。——约翰福音4:34;马太福音28:19,20。
既然有这大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请不要再推辞了。反之要像以赛亚一般;他一听到上帝的呼召便响应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若能这样行,你现在便可以分享属灵的筵席,并在上帝于新规制里为万民摆设的筵席中也占一席地位。——以赛亚书6:8。
[脚注]
a 可参阅英文《守望台》杂志,1944年十月一日刊。
b 可参阅《守望台》杂志,1965年十月十五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