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
帖撒罗尼迦后书3:14谈及的“记下”(《和合本》),究竟是会众采取的正式步骤,还是个别的基督徒为了规避不守规矩的人而采取的行动?
从使徒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信看来,把不守规矩的人“记下”,显然是长老分内的职责。然而,长老采取适当行动之后,基督徒应怀着良好的属灵动机,个别地落实长老的劝告。我们考虑一下当初保罗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劝告,就能更清楚明白“记下”是什么意思。
保罗曾帮助不少人成为信徒,并协助成立帖撒罗尼迦会众。(使徒行传17:1-4)稍后,他从哥林多写信给这群会众,称赞和勉励他们。保罗也在信中提出所需的劝告,敦促他们要“过安静的生活,顾自己的事,亲手工作”。当时有些帖撒罗尼迦人并没有这样做,所以保罗吩咐说:“弟兄们,我们也劝勉你们,要劝戒不守秩序的人,安慰抑郁的魂,支持软弱的人。”显然,他们当中有些人“不守秩序”a,这些人必须受到劝戒。——帖撒罗尼迦前书1:2-10;4:11;5:14。
过了几个月,保罗写第二封信给帖撒罗尼迦人,向他们解释耶稣未来的临在。此外,关于怎样处理不守秩序,“什么工作都不做,反而好管闲事”的人,保罗也在这封信里提出进一步的指示。保罗本身勤恳工作,也吩咐基督徒要自食其力。这些不守秩序的人却行事跟保罗的榜样和他的清晰命令背道而驰。(帖撒罗尼迦后书3:7-12)保罗指出,长老向不守秩序的人提出警戒和劝告之后,会众其他分子也得采取若干步骤。保罗写道:
“弟兄们,现在我们……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秩序行事,不遵守从我们这里领受的传统,你们就要避开他。弟兄们,你们不要放弃做对的事。可是,有谁不服从我们这封信上的话,就要不断特别注意他[‘要记下他’,《和合本》],别再跟他交往,叫他自觉羞耻。但不要把他看做仇敌;要继续劝戒他,像劝戒弟兄一样。”——帖撒罗尼迦后书3:6,13-15。
因此,会众其他分子要采取的步骤就是,避开不守秩序的人,记下他们,不再跟他们来往,但继续劝戒他们像弟兄一样。会众各分子要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这些步骤呢?为了帮助我们清楚明白这点,我们可以举出三种情况,是保罗的训示并不 适用的。
1.我们深知基督徒都是不完美、有缺点的人。即使这样,爱心仍是真正基督教的标志。因此我们要体谅别人的处境,敏于宽恕他们的过错。举个例,一个基督徒可能偶然大动肝火,就像保罗和巴拿巴有一次发生争执一样。(使徒行传15:36-40)或者一个基督徒可能由于疲倦的缘故,说了一些尖酸刻薄的话。在这些情况下,只要我们表现爱心,听从圣经的劝告,我们就能遮掩过犯,继续跟信徒同工一起生活、来往和工作。(马太福音5:23-25;6:14;7:1-5;彼得前书4:8)显然,这类过犯并不是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所说的不守秩序的行为。
2.保罗的话也不是 指,个别基督徒认为某人的行事方式或态度有不妥的地方,例如他看来过度专注于娱乐和物质的东西,于是自行决定限制跟这个人的来往。或者有些年轻人漠视父母的权威,爱玩粗暴、危险的游戏,没有认真按基督教信仰而生活,某些父母就决定限制儿女跟这些青年人的来往。保罗的话也不是指这样的行动。以上决定纯属个人性质,不过这些决定却是跟箴言13:20的劝告一致的。这节经文说:“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可参看哥林多前书15:33。
3.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会众的信中论及一种严重得多的情况:有人惯常犯大罪,但却不肯悔改。保罗指出,不肯悔改的犯过者必须从会众逐出去,仿佛把这“恶人”(《和合本》)交给撒但一般。此后,忠贞的基督徒不会跟这样的恶人有任何来往。使徒约翰吩咐基督徒甚至不可跟他们打招呼。(哥林多前书5:1-13;约翰二书9-11)可是,帖撒罗尼迦后书3:14的劝告也不 适用于上述的情况。
帖撒罗尼迦后书所论及的“不守秩序”的人,跟上述三种情况并不一样。保罗在信里表明,这些不守秩序的人仍是弟兄;基督徒要劝戒他们,像劝戒弟兄一样。因此,“不守秩序的人”所造成的难题跟基督徒彼此间的私人瓜葛有别;在另一方面,问题也并非严重到要长老介入,将犯过者开除,像保罗处理哥林多会众里犯了性不道德的人一样。“不守秩序的人”没有犯严重的罪,所以跟哥林多会众开除的男子并不一样。
帖撒罗尼迦会众里“不守秩序的人”,严重地偏离了基督教的教训。他们不肯工作,不知道是由于他们认为基督的临在已迫在眉睫,还是因为他们懒惰的缘故。此外,他们“好管闲事”,令会众里大受干扰。很可能会众的长老已按照保罗在第一封信里提出的训示,以及圣经的其他劝告,屡次向这些人提出劝戒。(箴言6:6-11;10:4,5;12:11,24;24:30-34)可是他们却执迷不悟,以致会众名声受损。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可能影响到其他基督徒。因此,身为基督徒长老的保罗公开揭发他们的恶行,虽然并没有提及这些人的名字。保罗吁请会众提高警觉,不要仿效这些不守规矩的行为。
保罗同时通知会众,个别基督徒把不守规矩的人“记下”是适当的。他的话表示,如果有些基督徒的行事为人,跟长老公开吁请人提防的不规矩行为相若,个别基督徒就应当密切留意这些人。保罗劝告他们,“凡有弟兄不按秩序行事,……就要避开他”。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要完全规避这样的人,因为他吩咐会众要“继续劝戒他,像劝戒弟兄一样”。他们仍会在聚会里和传道时跟这个人有接触。他们希望弟兄会听从劝告,摒弃令人不安的行事方式。
他们会在什么意义上“避开”这样的人呢?看来是指社交方面。(可参看加拉太书2:12。)他们停止跟这样的人一起消遣或有社交往来,可能会使他看出,有原则的人都不喜欢他的行事方式。即使他没有感到惭愧而改弦易辙,至少别人会较少机会受他影响而变成像他一样。与此同时,个别的基督徒应当集中精神做有益的事。保罗劝告他们:“弟兄们,你们不要放弃做对的事。”——帖撒罗尼迦后书3:13。
使徒的劝告显然并不表示,我们可以鄙视或肆意批评犯了轻微过失的弟兄。刚相反,劝告的目的是要帮助那些行事严重偏离了基督教的人,使他们改弦易辙。
保罗并没有为会众定出详细的规条,仿佛要设立一套复杂的程序。但显然长老必须首先设法帮助不守秩序的人,向他提出适当的劝告。如果这人不受劝导,一意孤行,甚至可能会影响其他人,这样长老就可能认为,需要提醒会众慎防这种不守规矩的行为。他们可以发表一个演讲,说明何以要避开这些不守规矩的事。他们不会透露犯过者的姓名,但他们的演讲会帮助会众格外留意,不跟任何表现这种不检行为的人作社交往还。
会众希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守秩序的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终于痛改前非。长老和会众的其他人看见他作出改变之后,可以自行决定终止他们跟这人社交往来的限制。
简单来说,如果会众里有人不守规矩,长老必须带头向不守规矩的人提出劝告。如果当事人对过犯视若无睹,继续对其他人产生不良影响,长老可以发表一个演讲去警惕会众,清楚说明圣经对问题的看法,不论问题是跟不信的人约会,或其他不正当的行事方式。(哥林多前书7:39;哥林多后书6:14)基督徒一旦在会众里受到提醒,知道有些人虽仍是弟兄,却明显地不守秩序,行为不检,他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限制跟这些人的社交往来。
[脚注]
a 译作“不守秩序”的希腊词以往被用来指不守纪律的士兵和旷课的学生。
[第31页的图片]
基督徒长老劝戒不守规矩的人,但仍待他们像信徒同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