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塔罗德大赛——历史源远流长
《儆醒!》杂志驻阿拉斯加通讯员报道
我们伸长脖子,俯望市内的大街。街道两旁挤满着人群,人群中有媒体的摄影机和摄录仪器。我们人人瞧向街角,希望迅速目睹“艾迪塔罗德——最后大赛”的得胜者抵达终线。现场是阿拉斯加的诺姆市。
艾迪塔罗德大赛是世界最闻名的狗拖雪橇长跑大赛,赛程约1800公里,历时十天以上。去年的纪录是九天零数个钟头。今年,头24个钟头是赛事的开幕礼,官方纪录不会计算在内,所以无法跟去年比较。另外,今年有数十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好手参赛,当中不乏其他赛事的老手。
试想想,花十天或以上的时间,独自在不毛的荒野度过,会是怎样的滋味。为了朝着那位于诺姆市的目的地不断进发,你得穿越高山的通道,横过冰封的峡谷、宽阔而结了冰的河川公路和凹凸不平的冰海。此外,还得忍受零度以下的严寒。
我们目睹这场赛事所显示的勇气和人狗的合作无间,内心兴奋不已。我们不禁想道,‘这一切最初是怎样开始的呢?’
狗拖雪橇长跑大赛的由来
尽管狗拖雪橇长跑大赛在现今属于较新兴的消遣,人用狗来拖雪橇却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起初,在北方大片荒芜的雪地上,人主要以狗拖着雪橇来运送货物。狗拉雪橇的记载最初见于公元第十世纪阿拉伯的文学作品里。有些学者认为,最先依赖狗来拖雪橇的是西伯利亚的楚克奇人。
黄金为最初的艾迪塔罗德跑道打开了大门。1908年,阿萨巴斯卡印第安人在捕猎驯鹿的地方发现了黄金。于是他们把那地方称为海迪塔罗德(英文Haiditarod),意即“远方”。后来,这个名字英语化,成了艾迪塔罗德(英文Iditarod)。这样,全长1800公里,穿越艾迪塔罗德市,直到诺姆市的跑道名称便由此而来。过了一段时间后,这条路线便以艾迪塔罗德跑道为人所知。
人们纷纷前往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寻金之际,他们以雪橇来搬运器材、邮件、黄金,并横越冰天雪地。一项报告指出,1911年尾,四队拖橇狗沿着艾迪塔罗德跑道,把1200公斤的黄金运送到阿拉斯加的基尼克。他们于1912年1月10日抵达了目的地。
现代狗拖雪橇长跑大赛应运而生
寻金热期间,狗队多得很。领狗员大多认为自己的狗队或领犬体格最健壮、行动最敏捷而又最机灵。于是比赛接二连三地举行。后来,1908年,诺姆市举行了首次有组织的狗拖雪橇长跑大赛,赛事被称为全阿拉斯加独赢大赛。这次大赛不但为现今的大赛开了先河,也为另一项竞赛铺路——目的不在于黄金,而在于救人。
1925年赶运血清到诺姆市
赶运血清到诺姆市的历史性行动是一场死亡竞赛。1925年1月,诺姆市爆发了白喉疫症。由于有演变为瘟疫的危险,当局必须马上把血清运往诺姆市。当时20位领狗员及他们旗下的狗队组成了接力队。在摄氏零下46度之下,头一队狗队从尼纳纳出发,然后在一村复一村中轮流接力,村与村之间通常相隔50至80公里。由于年中这时候北极的白昼只延续三四个钟头,因此狗队大部分都要在漆黑中赶路。
往诺姆市的路程长达1080公里,一般要花25天的时间,这回却只用了五又三分之一天。领狗员冒着大风雪赶路,当时风寒指数在摄氏零下57度以下。这项行动如此超卓,以致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后来也颁发勋章和证书给所有领狗员。
领犬
领犬在队中的角色十分重要,而能够担任领犬的狗为数却不多。不要忘记,领犬需要走在领狗员前面约15至20米,甚至更远,这要视乎队中有多少头狗而定。在漆黑中,或在暴风雪中,甚或在蜿蜒曲折的路上,领犬可能会完全超出领狗员的视线范围。由于这缘故,领犬就得嗅出路线,沿路前进,或自行挑选最安全的路线,随时随地作出决定,而无需劳烦主人。
去年,来自阿拉斯加、曾于前年大赛中赢得第二名的领狗员迪伊迪伊·贾恩罗,不得不舍弃她那最可靠的领犬巴克利。这为她的狗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领狗员拉翁·伯尔夫曾参加艾迪塔罗德大赛达十次之多。两年前,他虽然离诺姆市不过369公里,却不得不退出比赛。当时他因为要不停呼喝两头新任的领犬而弄得声带嘶哑。
褒扬领犬不等于说领狗员无需指挥狗队。刚相反,他得频频发号施令,指挥狗队前行,所发的命令包括“吉”(意即右)、“霍”(意即左),或“沃”(意即停)等。近来“曼什”(意即快走)这番喝叫声已很多时被常用的足球口令“走”或仅是“去”取代了。与此类似的口令催动狗队,指挥其行动。除了这些口令之外,还有一种颇为特别的雪钩能够在一般情况下发挥制约作用,那是一种插入雪中,防止惊慌的狗过早起步的锚状物。
这里用“一般情况下”这段片语,是因为来自明尼苏达州的领狗员马克·努德曼或会质疑领犬的可靠性和狗队对命令的听从。就在最近一次赛事中,马克快要抵达检查站时,他叫狗队站着,然后着手拉直一些看来纠缠了的绳索。这时,狗队却把绳索纠缠起来。原本每只狗身上都有金属拉索系着雪橇,狗群却挣脱了拉索,起步便跑。马克看见,便急忙趋前,就在最后起步的狗的后面捉紧拉索。(在荒山野岭走失狗队是十分危险的事。)在随后的半公里的路上,狗队拉着他走过雪堆,走过河水涨起的地方,期间他成了扫雪机,也成了滑水员。他跟着狗队滑行,雪褛溅起了水花,下巴也沾满了雪。他不断叫嚷,要狗队停下来。狗队终于听命,于是他转过身来,拾回弃下了的雪橇。当时,领犬的抗命令他大失所望!
不过,领犬的可靠有时也为人带来快慰。艾迪塔罗德大赛进行期间,睡眠是十分可贵的。如果跑道平坦笔直,领狗员便会在雪橇上小睡,狗队则交由领犬指挥。期间,狗队会继续向着目的地诺姆市进发。
有时,在平路上,狗队可以轻而易举地每小时走十八九公里,更可以在短时间内每小时奔驰30公里。相比之下,它们的平均时速却低得多。虽然如此,一天也会走160公里。一队曾夺得冠军的狗队在整整十天的比赛中,平均每小时走7公里左右。
阿拉斯加拖橇狗
有些人担心狗队会在赛事期间遭人恶待和奴役。鉴于人类不时加诸动物身上的虐待,这样的担忧并非全无理由。
拖橇狗的吠叫声响彻起步线,这样看来狗队也热中于自己的任务——每头狗都宣明自己参赛的意愿。有些狗兴奋得不得了,其中一队为数有十头的拖橇狗如此精力充沛,以致它们把自己缰绳所系着的轻型货车也拉动起来——货车是上了排档,而刹车杆还是拉起的!
参赛者对自己的狗队十分关注。在休息站,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来准备狗粮,并且将干草铺在冰冻的狗床上以求给狗儿保温。他们还会检查那些用来保护狗爪的短袜,并替狗护理伤爪。参加艾迪塔罗德大赛的选手只有断断续续的休息时间,每次由个半钟头至两个钟头不等。另外,大会也规定各参赛者必须中途停歇二十四个钟头,期间参赛者会有六七个钟头休息。可庆幸的是,狗儿会有更多时间来休息。
参赛者凭经验知道,狗拖动的物件重量不应超过狗本身的重量。一般参赛的雪橇,包括参赛者的体重在内,平均重140至230公斤。要是参赛者的狗队有15头狗,每头狗拖动的重量就会在15公斤以下。这比起平均每头狗的重量为25公斤少得多。另外,参赛者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坐在雪橇上的,刚相反,他会走在雪橇的后面,推着雪橇上山或跨越崎岖不平的路面。
不过,虽然狗队受到悉心的照料,有些人却仍然指责赛事损害了一部分赛狗。一封写给《纽约时报》的信件指出,美国爱护动物协会声称有些狗无法完成赛程,有些甚至因为受到过度催迫而死亡。据称参赛者这样催迫狗队主要是因为赞助机构出的奖金十分优厚之故。
四类狗
哪类狗看来会对赛事胜任愉快呢?任何受过拖拉训练的狗都可以成为拖橇狗。但作家洛娜·科平杰在她所著《拖橇狗的世界》一书中指出,在阿拉斯加参加竞赛的拖橇狗通常属于以下其中一类:阿拉斯加拖橇犬、西伯利亚爱斯基摩犬、阿拉斯加爱斯基摩犬,或农村狗(亦称印第安犬)。
1)阿拉斯加拖橇犬是北极本土部落特别培育的。俄罗斯的探险家在科策布湾土生的伊努伊特部落中发现这种拖橇犬。这部族当时也被人称为马莱缪特人或马莱莫特人。阿拉斯加拖橇犬身形宽大,而且健壮有力。事实证明,在寻金热期间,阿拉斯加拖橇犬是顶好的重型运输工具。它体力充沛,耐力惊人,足以补偿速度的不足。
2)西伯利亚爱斯基摩犬大多有雪蓝色的眼睛,属于纯种。这类狗身子小,既聪明又敏捷,身上有甚为独特的斑纹,并于1909年初次被带往阿拉斯加。当年,一名俄罗斯皮草商人带同十头西伯利亚爱斯基摩犬参加第二届全阿拉斯加独赢大赛。
3)阿拉斯加爱斯基摩犬不是纯种狗,而是北极狗的混种。虽然如此,它亦具有若干与别不同的特性。其名字取自当地爱斯基摩这个语词的土语——哈斯基——意即“吃生肉者”。但这个名字跟事实不大吻合,因为北方的领狗员多年来均主要以干鱼作为狗队的食粮。
4)印第安犬,或称农村狗,是今天最常参加阿拉斯加长途赛的拖橇狗。它们大多难以归类,属多年来从当地农村存有的基因库加以挑选培育的品种。印第安犬不出两分钟便能够走1公里。它们还能够以每小时超过27公里的速度跑毕30公里的路程,之后还有足够体力于翌日再接再厉。虽然有些人觉得它们其貌不扬,它们的步姿却敏捷矫健,所以为领狗员所钟爱。
比赛完毕
得胜者虽然已抵达终点,艾迪塔罗德大赛却尚未完结,赛事还有八至十天才会正式落幕。届时,主办机构会把红灯奖颁发给最后抵达终线的参赛者。这盏红灯所象征的,是源自铁路时代红灯悬挂在列车最后一个车厢的意义。
艾迪塔罗德大赛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人狗之间的团队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得以跨过重重的障碍,熬过恶劣不堪的气候,奔走了1800多公里的路程。纵然有这么多困难,有些队伍却不消十天半便跑毕全程了。另外,创造者赋予人和兽的惊人体魄与斗志,在我们的内心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着这些天赋,人和兽得以达成这样的伟举。
[第17页的图片鸣谢]
Photos: © Jeff Schultz/Alaska Stock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