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孩子——为何及如何?
在英国,过去20年来,给人领养的孩童数目骤降。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妇女如今可以合法堕胎;其次,女子未婚怀孕、独自抚育孩子日趋普遍,这个现象已为公众所接受。一般人的看法是,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尽管要面对种种挑战,却依然可以享有幸福、愉快的生活。
可是,100多年前,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英国罪案小说家埃德加·华莱士的生母菠莉,跟雇主的儿子发生关系,珠胎暗结。她只好悄悄地离去,秘密产子。埃德加出生不过九天,接生婆就把他交给乔治·弗里曼的妻子照顾。弗里曼在伦敦比林斯门渔市场当搬运工人。这对夫妇本身已有十个儿女;埃德加从小就被人称为迪克·弗里曼。菠莉定期付款供养自己的骨肉,孩子的生父却自始至终给蒙在鼓里。
今天,婴孩要是被人遗弃,政府当局通常都会承担责任,照顾这些弃婴。政府当局收养、抚育的孩童可不少;他们要不是遭受虐待,就是身心有残疾,因而需要当局庇护。战争孤儿有增无已,妇女遭人强奸而生下的婴儿也不断增多,这些孩童亟需父母关怀爱护;换句话说,他们正等着别人收养。
领养不领养?
收养孩子谈何容易;你如果打算领养孩子,就不要仓促作出决定,这样做是不智的。小宝宝要是不幸夭折了,你最好等到自己忘掉悲痛、心境平复,才认真考虑有关收养的事宜。同样,夫妇一旦获知自己不育,也最好待情绪稳定下来再作决定。
孩子各有独特的遗传特征。对于亲生骨肉的品性,父母也不时感到诧异,出身不明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孩子的智力潜能、情绪变化是很难评估的。
你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吗?要是这样的话,养子养女一旦未能符合你的要求,你又能否接受现实呢?收养有智力缺陷或身体残障的孩子无疑深具挑战,你有没有把握应付呢?
不论是领养机构,还是政府的社会福利部,两者的工作人员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你答应收养孩子之前,他们会跟你详细讨论以上的问题。他们必须优先顾及孩子的安全,凡事以他的幸福为念。
假如你决定收养孩子……
关于领养孩子,政府的法令规章各有不同,所以你要仔细查阅当地的法例。英国有数以百计的领养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会跟本地的政府机关互相配合、彼此协调。领养机构也各有自己的一套服务规章。
在英国,领养茶会尤其流行。在茶会举行期间,有心领养孩子的家长可跟未来的养子养女彼此认识;比起与孩子单独会面,这个安排更胜一筹,可免双方情绪紧张、局促不安。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下,未来的养父养母就算决定不收养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既然没有把注意焦点单独放在某个孩子身上,即使未来的父母拒绝领养,孩子也不会感到过度沮丧。
收养孩子的家长通常有年龄限制,看来最好是35岁至40岁左右;不过,这样的限制往往只适用于领养婴儿的个案上,对收养年纪较大的孩童未必适用。领养机构的人员指出,他们定下年龄限制,主要是考虑到养父养母的寿命期限。当然,他们也意识到,人的年纪越大,经验也就越丰富。
多年前,只有已婚夫妇才可以领养孩子。今天,未婚男女也获准领养某些孩童。此外,未来的养父养母就算失业,或身体有残障,当局也不可借此为理由拒绝他们的申请。问题主要在于:孩子到底可以从领养安排得到什么裨益呢?
领养孩子的申请即使最后获得批准,当局也会不断监察进展,以确保大家相安无事。
收养异族孩童?
三十年前,英国的黑种孩童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黑人家庭收养,大部分成了白人的养子养女。1989年,英国政府重新厘定领养方针;自那时以来,收养孩子的家长必须跟孩子具有相同的种族背景。政府当局觉得,孩子要是跟同一种族、文化背景的家庭住在一起,就会容易适应得多,也可以很快打成一片。这样的政策到头来却导致荒谬的局面。
《星期日时报》最近报道,为了让白人家长可以领养黑种孩子,当局把他们“重新列为‘黑人’”。黑种孩子暂时在白人家里寄养是很平常的事。白人家长日后如果申请收养黑种孩子,却遭当局峻拒的话,那么不但是家长,就是连孩子也会经受感情创伤。
两个印籍儿童在苏格兰一对夫妇的家里寄养了六年。这对夫妇最近申请收养这对异族孩童,他们所遭遇的困难可说深具代表性。据《泰晤士报》报道,法庭允准他们的申请,不过以此为条件:养父养母“要竭尽所能,确保孩子认识自己的[民族]特性,好让他们长大后,能够了解自己的民族血统和习俗”。事实上,法庭尚未定出这个条件,养父养母早已这样做。他们安排这双孩子学习旁遮普语,孩子间中也会穿上印度民族服装。
英国社会福利部的女发言人指出,政府当局应该放宽限制,准许国民有较大的自由收养异族孩童,许多人深表赞同。该发言人说:“既然现代社会融合多种文化,寄养安排、领养服务也该跟上时代,配合社会潮流。”
收养外国孩童?
据《独立报》所载,领养外国孩童是一门‘新兴的生意’。供英国人领养的外国孩童主要来自东欧,但有不少报道指出,某些交易可能是违法的。
且举例说明。前南斯拉夫瓦解后,某些妇女因奸成孕,其中一些孩子生下来就沦为弃婴。其他孩子据称幸得“婴儿经纪”插手干预,不然他们早就胎死腹中了。这些经纪答应,只要孩子是足月生的,就会安排给人领养。在西方国家,有些人要花费大笔金钱才可以领养孩子,政府当局对此深表关注。
有人指控,某些医生在婴儿出生后,擅自篡改文件证据,结果引起大众关注。《欧洲人报》指出,在乌克兰,据说有人不时向产妇讹称,孩子在分娩过程中死去。这些所谓的‘死产婴儿’后来却被人贩卖。其他产妇可能惊闻孩子有智力缺陷;由于心乱如麻,做母亲的可能抵受不住劝诱,签字交出孩子给人收养。另一些儿童还未送抵指定的孤儿院,已被人偷运到外国去。
在发展中国家,人民愤懑不已。他们声称,富裕的西方人应该对当地的家庭多加扶助,好让父母能够在家里好好照顾子女,而不是把孩子带往外国给人收养。
西方人还需了解其他文化的古老传统;许多民族都重视传统的大家庭,认为这样的家庭就是社会骨干。在部落社群里,孩子即使丧失双亲,通常也不愁缺乏照顾。祖父母等直系亲属固然会悉心呵护,叔婶辈也会待孩子如同亲生骨肉。外人如果想收养孩子,家族成员就会认为这人干涉家事;在他们心目中,孩子万万不可交给外人抚育。a
申请领养孩子实在谈何容易。申请即使得到批准,你还需作出努力,使双方关系水乳交融。但正如我们接着会指出,收养孩子也可以是赏心乐事。
[脚注]
a 关于把孩子过继给其他家庭成员,你如果想详细了解这个习俗,可参看《守望台》(英语版)1988年9月1日刊,28-30页,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
[第5页的附栏]
爱儿会寻找我吗?
双亲在我11岁那年离了婚。由于渴求为人所爱,上大学期间,我发展了一段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我以为谈恋爱可以满足我对爱的渴求。到头来我竟珠胎暗结,我为此懊恼万分。真是丢人现眼!我和男同学都不够成熟,简直幼稚极了。我从不吸毒、饮酒或抽烟;男朋友因为早年吸食过量的致幻药物,身体机能已严重受损。
我本想接受建议,实行人工流产,多亏父亲好言相劝,我最后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虽然不想未婚怀孕,但也不想把小生命毁掉。儿子在1978年出生,我决定在出生证明书上不填写生父姓名,以免儿子日后跟他往来。事实上,我早已同意交出初生骨肉给人收养;所以,孩子一呱呱坠地,就随即被带走,交由政府的社会福利部暂时托管。我连儿子的面貌也没看过。后来我改变初衷,把儿子接回家里。我拼命挣扎,试图独力抚养儿子。可是,我育婴不得其法,几乎把自己逼得发疯了。
法院发出收养令的时候,儿子不过是六个月大;迫于无奈,我只好遵令而行。我还记得,起初我心如刀割,痛不欲生,随后我却变得麻木了。我接受专业人员的辅导至今已有两年;惟有通过辅导,我才可以重新跟别人建立友谊。儿子既然活在世上,我就不可像丧子一样悲伤痛哭。我因为不想勾起伤心往事,也不容许自己想念儿子,个中滋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每逢听到别人评论:“你让孩子给人收养,真是毫无骨肉亲谊”,我就会感到肝肠寸断。事实却不是这样!正因为我疼爱儿子,我才让别人收养!直至最后一刻,我仍不断扪心自问:‘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根本没有选择余地。我深知自己应付不来,如果勉强支撑下去,恐怕孩子会吃尽苦头。
单亲家庭如今已为英国社会所接受;回想儿子出生的时代,情况却迥然有别。我要是懂得怎样照顾儿子就好了。我以为自己最近所接受的心理辅导会有所帮助,可惜为时已晚。儿子是否仍然活着?他长大成为怎样的男子?按法律规定,被收养的儿童满18岁后,就有权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我不时遐想,爱儿会不会寻找我呢。——外稿。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大家相处融洽
我们在英国生活心满意足,一家和谐共处,两个儿子已十多岁了。我们从没想过会收养一个异族女儿。后来嘉西跟我们遇上了。嘉西是在英国伦敦出生的,从小就受教成为天主教徒。她小时曾跟母亲前往耶和华见证人王国聚会所,参加过好几次聚会。很可惜,她年仅10岁就被安置在儿童教养院里。
尽管教养院的日子并不好过,她依然独自前往王国聚会所,出席所有聚会。我们就在这儿遇见她。嘉西爱思考,思想颇有深度。我和内子到教养院探访嘉西,留意到她床边的墙上贴满动物图片、田园照片等;其他女孩却迥然有别,墙上钉满了歌星海报。
稍后审查委员会召见嘉西,问她想不想离开教养院,跟寄养家庭一起生活。她回答说:“我只会跟耶和华见证人的家庭同住!”后来嘉西向我们讲述事情经过,并且表白自己的心声,我们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家里有空出的卧室供她使用,但这样的责任我们承担得来吗?我们整家人一起讨论这件事,同心祷告祈求上帝指引。过了很久,我们才知道,当日社会福利部所以征询孩子的意见,是因为要试行新方案,这次试验的结果已被记录在案。
社会福利部不但与警察部门接洽,还联络家庭医生,以便调查我们的背景。我们也要提交私人证明文件。大家不久就达成协议。当局发出通知,我们可试行收养嘉西,要是不喜欢她的话,也可随时把她送回教养院!这个消息叫我们大感震惊,我们于是用坚定不移的口吻指出,嘉西永不会重返教养院。她在13岁那年正式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
我们享有难得的互爱关系,彼此间的爱也不断加深。嘉西目前以先驱身分(全时的传福音者),在伦敦北部耶和华见证人的法语会众服务。她离家从事先驱工作那年,写了一封感人的短笺给我们:“俗语说,‘子女无权选择生于什么家庭’。你们却选择收养我为女儿,成为你们家庭的一分子,我谨致衷心的感谢。”
反过来,我们也很高兴嘉西加入我们的家庭!家庭添了这位成员以后,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大家相处融洽!——外稿。
[图片]
嘉西跟养父养母和义兄合照
[第7页的图片]
许多孩童亟需父母关怀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