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善的可亲品质
良善乃是道德的优越,美德或秉性纯良、健全的状况。这种品质可以真正感动人心。它深具力量及能够推动人从事造福他人的工作。根据圣经,良善是上帝圣灵的果实之一。(加拉太书5:22)因此很适当地,上帝是良善的最高标准。
耶稣在地上从事传道工作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足以强调这件重要的事实。一个青年财主称呼耶稣为“良善的夫子”,然后问道,“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回答时把少年的注意力引到上帝身上,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马可福音10:17,18。
身为上帝完美的儿子,耶稣基督当然具有道德的优越或良善。然而,他不愿接纳“良善”为衔头之一,因他本身仅是遵守良善的最高标准而已,而这标准是源于他的天父的。借着拒绝接纳“良善”为衔头之一,耶稣基督尊荣他的天父,指出唯独天父才是良善的真正标准。——可参看约翰福音7:16-18。
效法上帝的良善
像耶稣基督一般,我们应留心效法上帝的良善。唯独体会耶和华上帝如何对人类表现良善,我们才能效法他。
人类得以生存一事便足以证明上帝的良善。这地球奇妙地具备维持生命一切的条件。甚至是忘恩负义,毫无体会的人也从上帝的慷慨供应得益。——马太福音5:45;路加福音6:32-35;使徒行传17:25。
圣经表明耶和华上帝可以把维持生命所赖的阳光雨露不降给不事奉他的人。然而,基于上帝的良善品质,他很少运用这项能力,即使运用亦仅为了特殊目的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此行。(出埃及记10:23;阿摩司书4:7;雅各书5:17,18)正如使徒保罗向古代路司得城的居民指出:“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使徒行传14:17)阻碍今日千百万人从他的丰盛恩惠充分得益的并不是上帝而是不完美的人为制度。
除了使人类能够生存之外耶和华上帝还安排了使我们得以摆脱罪与死的捆绑的根据。他为此付出极昂贵的代价。他为我们交出他自己的首生子,让他牺牲生命作为赎价。耶和华上帝的确没有义务要这样行。没有人可以认为自己有权领受这项救赎及其裨益,仿佛这是他所赚得工价一般,因为无论我们怎样竭尽全力,我们仍无法达到上帝的良善公义的标准。
上帝借着交出他的爱子作为赎价将他伟大的爱心及良善表露无遗,使徒保罗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强调这点说(5:6-8):“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从耶和华上帝表现良善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积极的品质。这种品质甚至会造福一些忘恩负义和毫无体会的人。
一个人若要效法上帝的良善品质,便不仅做到公平所要求的事就算了。除了公平正直、不偏待人,忠实可靠等品质之外,“善良的人”还向人表现亲切,了解和同情心等品质。他会真正关怀别人。他会留意机会向人表现仁慈体贴,乐意殷勤地协助有真正困难的人。“善良的人”体会到耶和华上帝为人类世界牺牲他的爱子,他们希望其他人也从赎价的安排得益,因此他们会竭力协助他人与造物主建立良好的关系。
“善良的人”与拘守规条的人截然不同。从第一世纪耶稣基督和犹太教宗教领袖的行径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这点。例如有一次耶稣在安息日见到一个有只手枯干的人,耶稣可怜他而使其复原。可是宗教领袖却大感忿怒,认为这次治病违背了守安息日的传统。他们墨守他们视为对的事,对一个有困难的人却心硬如铁,无动于中。(路加福音6:8-11)显然,宗教领袖这种自以为义的态度完全缺乏亲切感人的品质。事实上,这大大违反了上帝的道的精神。
然而,一个人若仅是出于责任感才履行义务又如何呢?我们从罗马书5:6-8可以清楚见到,即使他是对的,却不会特别为他人所喜爱。别人也许尊重他的公正,也许甚至钦佩他坚守原则的立场,可是却不会受到感动为他牺牲,更遑论为其舍命了。
一个“善良的人”便不同了。他积极关心别人及不自私地为人服务,并非为了取得报酬,亦非期望别人另眼相看。他不自私地舍己为人令人深受感动。这使人希望为他做点好事。正如耶稣基督指出:“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路加福音6:38。
使徒保罗无疑将这番话付诸实行。当他对以弗所小组的长老检讨自己的活动时,他说:“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纪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1,33-35。
借着表现良善的榜样,保罗深为那些长老所敬爱。当他们获悉他们可能永不再与他相见时,他们伤心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使徒行传20:37,38。
在考虑过耶和华上帝为我们所做的事之后,像使徒保罗一样,我们应该希望效法他的良善。我们应当留意造福别人的机会,不自私地舍己协助那些在身体和灵性上有需要的人。这样我们便同样能为别人所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