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的责备者怎样对犯过者有所帮助
“智慧人的劝戒在顺从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环。”——箴言25:12。
1,2.听从或不听从上帝的责备会导致什么结果?长老需要怎样才能作明智的责备者?
很久以前,忠心的以利户论及耶和华上帝说:“他也开通他们的耳朵得受教训,吩咐他们离开罪孽转回。他们若听从事奉他,就必度日亨通,历年福乐。若不听从,就要被刀杀灭,无知无识而死。那心中不敬虔的人,积蓄怒气。上帝捆绑他们,他们竟不求救。”——约伯记36:10-13。
2 基督徒长老自然想表明自己是明智的责备者而能够使‘犯过者离开罪孽转回’。若要这样行,他们显然需要明白圣经所说的“责备”是什么意思。
“责备”与“申斥”怎样不同
3.申斥是什么?通常申斥的用意何在?
3 我们发现圣经在原文中用某些字表达责备的意思及用另一些字表达申斥的意思。两者有什么不同呢?“申斥”的意思是严加批评或责难,加以“斥责”。“申斥”可能仅是表示大不赞成,时常目的是要使人停止某项令人发生反感不悦的行动或言论。(可参阅创世记37:10;约伯记11:3,《新世》)例如当耶稣的门徒在他上耶路撒冷的途中向他欢呼时,法利赛人对他说,“夫子,[申斥]你的门徒吧”,其实意思便是‘叫他们不要再说这些话吧’。耶稣回答说,“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路加福音19:39,40。
4.将马太福音18:15和路加福音17:3比较是否显示“申斥”和“责备”这两个字可以互相替换地使用?
4 上帝所感示的福音执笔者在这里所用的“申斥”一词的希腊文是以辟提梅奥(e·pi·ti·maʹo)被译作“责备”的希腊字则是以朗哥(e·lengʹkho)。耶稣在马太福音18:15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希腊文,以朗哥;《王国隔行对照译本》,‘责备’]。”以朗哥一字在这节经文里出现。(可参阅利未记19:17)在路加福音17:3的类似经文中,圣经报导耶稣说:“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申斥,《新世》;希腊文,以辟提梅奥]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这是否表明“申斥”和“责备”含有大致一样的意思而可以互相替换呢?我们若只根据一个例证就贸然作出这样的结论,那便可说是不智了。圣经使用这两个字的方式显示两者其实是有分别的。
5,6.什么例证表明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并不同?关于这两个字在上述两节经文中的用法,这些例证显示什么?
5 例如在基督教希腊文圣经里,我们读到耶稣‘申斥’(以辟提梅奥)鬼魔,吩咐他们“不要作声”及从他们所迷惑的人身上“出来”。(马太福音17:18;马可福音1:25;9:25;路加福音4:35,41;9:42)圣经的执笔者从没有说过鬼魔受耶稣所责备(以朗哥)。耶稣也曾‘申斥’彼得岳母的热病而使其消退;在加利利海上耶稣‘申斥’风浪,使之不再威胁将他和门徒所乘的船吹翻。——路加福音4:39;马太福音8:26;马可福音4:39;路加福音8:24。
6 在以上几个例子中,用“责备”一词去代替“申斥”便极不适当了。我们甚至可以‘申斥’一只动物。(诗篇68:30)但是正如我们将会见到,只有独具理智、心灵和良知的人类才能接受责备。因此看来路加福音17:3使用“申斥”一词只是要说明责备可以伴之以申斥或包括申斥在内而已。
7.按照当日一般人的用法,圣经执笔者所用的“责备”一词的希腊文含有什么意思?
7 那末,希腊文的以朗哥(责备)一字是指什么而言呢?诚然,在古典希腊文中这个字曾一度含有“玷辱”或“使蒙羞”的意思,但是希腊文字典表明这并不是以朗哥一字的一般用法。a字典表明在基督教的希腊文圣经里,这绝不是以朗哥一字的主要含意。请留意力度尔和司各脱合编的《希英辞典》为这字所下的定义:
“审讯、查问,……指控……被定罪……2.试验,加以证实……3.证明……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4.驳斥……b.纠正,指正……5.胜过……6.揭发。”
8.关于需要责备的基本原因,这表明什么?
8 这些定义主要是根据非圣经的希腊文写作对这字的用法订出来的。但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一件事。它们都暗示受到责备的人即使不是直接否认犯了任何过错,也至少不愿意承认犯过或未能看出过犯的真正性质和悔改的必要。这样的人表明他需要有人“说服”他犯了罪或“定他的罪”。我们在以下将会见到为什么这是一个应当记得的重要之点。
9,10.圣经怎样也表明不承认过犯和不肯悔改会使责备成为必需?
9 这个希腊字在圣经里的用法足以证实以上的定义。例如请留意我们在较早时候提及的马太福音18:15;在这节经文里耶稣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以朗哥;“责备(他)”,《王国隔行对照译本》]。”由于犯过者并不看出或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而幡然悔改,他所得罪的人不得不指出他的错来而加以责备。
10 其他采用这个字(以朗哥)的经文也描述对不肯悔改的人所作的责备;这些人直至该时为止尚未接受纠正,因为他们仍然继续犯过。——可参阅路加福音3:19;约翰福音3:20;以弗所书5:6,7,11-14;提摩太后书4:2-4;提多书1:9-13;彼得后书2:15,16。
11,12.(甲)因此要合乎圣经的责备方法包括什么主要的特色?这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乙)“申斥”和“责备”的不同可以怎样由父母管教儿女的方式加以说明?
11 那末,犯过者怎样受到责备呢?责备的含意比仅是提出指控或谴责别人的所为(例如申斥)深得多,责备的意思也不仅是读出一项宣布,说某人行为不当而已。反之,圣经表明责备牵涉到提出证据或论据。(可参阅《新世界译本》的希伯来书11:1,在这节经文里以朗哥被译为实体“显然的证据”。)希腊文学者特伦治所著的《新约同义字》强调圣经中“申斥”和“责备”这两个字的分别说:
“一个人可以‘申斥’另一个人而并未证明受申斥者为有罪;这若不是由于后者并没有犯过,因此申斥是不必要或不公平的[可参阅马太福音16:22;19:13;20:31],便是虽有过失,申斥却未能生效而使犯过者认罪;这种可能性,即‘申斥’罪行而未能‘证为’有罪,便是申斥与责备的不同之处。……以朗哥[责备]不但暗示提出指控,同时也意味到指控是真实的,并将指控的真实性显明出来;除此之外,这时常意味到被控者承认到至少默认自己的过犯。”
12 我们可以将这种分别比作一对父母只是责骂儿女使其停止做某件事,而另一对父母则甘愿拨出时间与孩子推理,帮助孩子看出为什么错误的行为是坏的;以及为什么孩子应当想避免做这样的事。虽然申斥也有其效用,责备的需要却时常更大。
13.责备时提出的证据可以达成两项什么目的?
13 因此,在予人责备时提出证据可以达成两项目的:这可以证明对方的确犯了他被指控的罪,或者对方需要有人向他指出证据才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行径多么不对。耶稣在约翰福音16:8,9(《新世》)说上帝的圣灵会“给世界关于罪的充分证据[以朗哥;“责备,《隔行对照译本》],……因为他们没有对我怀具信心。”但是至于耶稣自己,虽然他的反对者无理地申斥他,耶稣却深知他们永不能提出“充分证据”证明他犯了罪。因此他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能指证[以朗哥;“责备”,《隔行对照译本》]我有罪呢?”——约翰福音8:46。
基督徒予人责备时所怀的动机
14,15.可是,基督徒提出责备和充分证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14 但事情并非至此为止。对上帝的仆人来说,责备并非仅是要证明人做了不对的事(像世俗的希腊文著作时常采用的意思一般)而已。圣经对这个字的用法是与世俗著作的用法不同的。怎样不同呢?不同之处是,在圣经里“责备”的动机并非仅是要使犯过者知罪或满足公平的要求而已。《新约神学辞典》(第二卷)指出这个动机说(楷书本刊自排):
“在新约里以朗哥的用法是有限制的……这个字的意思是‘指出某个人的罪而促使他悔改。’这可能是两人之间的私事,正如马太福音18:15;以弗所书5:11所表明一般。但也可能是教会的事务而归于其领袖之下,例如使徒的公开信所论及的一般:提摩太前书5:20;提摩太后书4:2;提多书1:9,13;2:15……这个字的意思不仅是‘责怪’或‘责备’,也不仅是以证据‘说服’或‘揭发’,反之是‘纠正’,意即使人‘改过自新’。”
15 因此圣经的“责备”不像“申斥”一般仅指使人羞惭或对某人的过犯表示不赞成。责备的目的不是仅要使人停止做某件不对的事,反之责备的目的是积极的,即要打动犯过者的心而使之恨恶所犯的罪。因此“指出”人的过错不是仅要使人知罪,同时也为了复得一位弟兄,使他不致因为进一步犯罪而离开小组。——马太福音18:15,16。
被自己的心或借别人之助受责备
16,17.在回答是否需要对已经悔过自新的人提出责备的问题时,我们应当将什么因素谨记在心?
16 可是,一个基督徒若犯了某项过错一次或多次,但事后他的良心却促使他衷诚忏悔,痛改前非,那又如何呢?他是否仍然需要有人责备他呢?
17 在此我们需要记得“责备”(以朗哥)这个字的意思。我们已见到这个字可以含有指控、盘问或审讯一个人的意思,目的是要证明他的过犯或以充分论据驳倒他对某项行动所怀的错误观点以求使他衷心认罪。这样行乃是要使他衷心悔改,不但停止犯过,同时也不再故态复萌。
18.人可以被自己的心所责备吗?若然,他怎样如此行?
18 可是在上述关于已经改过自新的人的事例上,犯过者岂不是在实际上已等于责备了自己吗?是的,他自己的良心向他提出指控,上帝的道和灵定了他的罪,于是他的心促使他痛改前非。他无需有人“指出他的错来”才能知罪悔改。——可参阅诗篇16:7;耶利米书2:19。
19.关于这件事,彼得的行动提供什么例证?
19 使徒彼得的情形看来便是如此。耶稣曾警告彼得他会三次不认主人。当耶稣被人逮捕和审讯的艰难环境来到时,彼得软弱下来,以致果然三次不认耶稣。可是耶稣只需望彼得一眼便足以打动彼得的心,使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深感懊悔而出去痛哭。他的内心和他所记得的耶稣在较早时候所说的话责备了他,自此之后彼得的行径证明他的确决心不再犯类似的大过。数周之后,耶稣将基督徒的教会建立起来而任用彼得为‘基石’之一。——路加福音22:54-62。
20,21.(甲)即使一个人决心不再重蹈覆辙,他仍可以明智地接受什么帮助?(乙)为什么大卫要有人向他提出责备?拿单怎样向他提出所需的责备?
20 这并不是说犯过者在这种情形之下不需要帮助。即使犯过者可能决心不再重蹈覆辙,他却很可能需要别人帮助他加强这项决心。耶和华上帝赐给我们一些弟兄在这方面给予我们所需的帮助。——箴言17:17;路加福音22:31,32;加拉太书6:2。
21 与彼得不同,大卫王在较早的时候需要有人向他提出责备。他犯了极为严重的罪而对别人造成很大伤害。可是他却没有正视他的行为的错误,反而设法遮掩自己的过犯。由于这缘故,上帝派拿单先知前往责备大卫,拿单说了一个十分有力和逼真的比喻,描述一项与大卫的处境类似的情况。大卫对拿单在比喻中描述的人的自私极感愤懑而谴责这人的铁石心肠。拿单接着所说的话令大卫大感震惊:“你就是那人!”这使大卫看出自己的行动的真相,体会和深深的感觉到他的行为其实多么可鄙;他于是幡然悔改。正如他自己承认,他若没有这样行便会死有余辜了。——撒母耳记下12:1-13。
22.大卫怎样对责备表现良好的态度,并且说明悔改所带来的重大裨益?
22 大卫在诗篇中表示他对责备怀有正确的态度,说:“任凭义人击打我,这算为仁慈;任凭他责备我,这算为头上的膏油,我的头不要躲闪。”(诗篇141:5)再者,大卫在诗篇32:1-6描述他未为所犯的罪向耶和华恳求宽恕之前所感到的痛苦以及悔改和向上帝认罪为他带来的舒解。
23.明智的责备者体会到什么事实?这段所引的参考经文怎样表明这点?
23 若要作明智的责备者,小组的牧人也需要记得,正如过犯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分,责备在严厉的程度上也可以有颇大的差异。(请将加拉太书6:1;提摩太后书2:24-26与提多书1:13比较。)甚至在事奉上帝方面有良好记录的人也可能有时在观点、言谈或行动上犯错而需要有人予以责备。
24,25.上帝的忠仆也可能需要受人责备吗?他们由此获得什么良好结果?
24 后来有一次彼得便需要这样的责备。加拉太书2:11-14叙述彼得在叙利亚的安提阿逗留的期间与未受过割礼的非犹太人来往,与他们一同进食。但是当若干来自耶路撒冷小组的人(这些人看来仍然主张犹太人应与外邦人保持分离)抵达安提阿时,彼得便停止与外邦的基督徒交往了。使徒保罗见到这项错误的行径以及这对其他犹太信徒所生的不良影响,遂觉得有义务要责备彼得。他以合理的论据向彼得指出他的行动如何不对,并在别人面前公开提出这项责备。彼得无疑衷心接受这项责备,并在后来提及保罗时表示亲切的体会。——彼得后书3:15,16。
25 不错,正如箴言9:8,9说:“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教导智慧人,他就越发有智慧。”正如彼得的事例表明,要“责备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识。”因此让我们随时留意聆听和接受“训诲的责备”;对一切爱上帝和他公义的人来说,这乃是“生命的道”。——箴言19:25;6:23;25:12。
[脚注]
a 罗宾逊的《新约辞典》论及以朗哥一字说:“使蒙羞,玷辱,仅限于荷马[基督之前的希腊诗人]的著作。……通常及在新约中,说服,……反驳,证明一个人不对。”
文逊的《新约字辞研究》则说:“在早期的古典希腊文中这个字含有玷辱或使蒙羞的意思……后来意思转为审讯或查问,目的是要说服、定罪或驳斥。……在辩论方面,加以证实;证明;以一系列的推理去证明。”(楷书本刊自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