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怎样帮助儿女?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他在开业时有四项理论,但没有儿女,”心理学家布鲁士·拉林摩尔报道说。“若干年后他有四个儿女,但没有理论!”
不错,关于教养儿童的理论不断变迁。教养儿女绝不是简单的事。可是,你只有一个机会去教养你的孩子。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在许多互相矛盾的主张中,有一项知识来源已证明是始终成功的教养儿女指南。它便是圣经。在下文你可以见到(1)圣经所推荐的事,(2)何以现时圣经正在普世帮助数百万人成为较好的父母,(3)它的劝告可以怎样在你家中实行出来。
供给儿女衣、食、住的所需岂不就是爱的表现吗?
不错,这样行可能意味到父母要作多年的牺牲。有些父母也许只能供给家人“粗菜”。可是,这种供应若出自“爱心,”就正如圣经所说,“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15:17)爱心胜于美食。儿童会在爱护之下发育健旺——对孩子碰伤了膝说几句同情的话、一个亲切的拥抱、拍拍孩子的背或仅说‘我为你感到自豪!’儿女必须以他们那幼小头脑所能明白的方式获得父母亲切的挚爱与关注。
你怎能爱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呢?
这样行并不容易。可是,圣经强调“体恤之心”。(彼得前书3:8)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许不是无故的。例如,有一个男孩在学校开始不听话。担忧的父亲与男孩谈了数小时,他后来说:“我们继续对他表示关怀。他于是告诉我们他作了什么错事。”其他的孩子因他戴助听器而加以嘲笑,他在学校里于是以不良行为试图赢得侪辈的嘉许。
心存“体恤”的父亲和这个男孩经过多次恳切的讨论之后,孩子的行为改善了。多年以后儿子写信给父母说:“我知道自己曾作过许多使你们不悦的事,感谢你们没有把我抛弃。”许多时挫折、嫉妒、怨愤、恐惧和不安都能导致不良行为。
天生顽劣的孩子又如何?
也许你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或配偶的同一弱点。这应该激发你的“体恤之心”,并且有充分的了解去提出中肯的劝告。例如,一位母亲留意到九岁的儿子像她在童年时一般内向。“我和他谈论这件事,”作母亲的说,“并且指出他的感觉和内心所发生的事对他的影响和我幼年时所受的影响一样。‘我知道你的感受,罗伦,因为我仍然需要在这方面努力改善,’我说。结果我们彼此更加亲密,而他也比以前开朗得多。”
父母怎样才能探知孩子真的受到困扰?
孩子的心情、思想和真正意向藏在心里像水藏在深井的底部一般难于汲取出来!“人心怀藏谋略[目的或意向]好像深水,”圣经承认说,“惟明哲[富于洞察力的]人才能汲引出来。”(箴言20:5)有些探察性的问题也许能够将这类的心事“汲引”出来。父母需要有洞察力才能看出孩子是故意反叛抑或仅是将内心的挫折发泄出来。——箴言24:3。
父母与儿女倾谈的方式是否关系重要?
不错,的确重要。例如:一位吃惊的访问者询问一个五岁女孩,“为什么你想死?”目光忧郁的小孩回答:“因为死很平静。这样妈妈就不会整天高声骂我了。”孩子是有感情的。父母说话浮躁可能使孩子大为伤心,正如箴言所说:“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这样的话可以伤人!可是“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箴言12:18)衷诚的称赞可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要赞扬他的成就,不论他的成就多么微不足道。
孩童若认为吐露心事会招致‘高声责骂,’他就不会吐露心事了。要他透露对性的感觉尤其困难,年轻人也许感到害羞。可是,即使孩子的想法可能错误,他应该感到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一位家长说:“当孩子向你吐露心事时,你也许怒火如焚,但却不敢发作,否则孩子就绝口不谈了。”
要试图进入孩子的世界,探知他的感情。在送他上床时花五分钟与他同处。对他谈及一些使你感到快乐、忧愁、不悦或惊慌的事。不但和他分享经验,并且和他分享感受;这是很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孩子诉说他的感受时要留心倾听。
爱孩子意味到总是让孩子任意而行吗?
不少人以为然。他们希望受孩子喜爱。“我爱你,”孩子恐吓地说,“你若给我棒棒糖。”后来也许变成“你若许我玩到多晚就多晚,”“要吃什么就吃什么”或“和我自己的朋友出去。”父母于是屈服。结果如何呢?产生了一代不受控制和缺乏安全感的青年人。圣经劝谕说:“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管教意味到以教训去模铸或纠正。这会建立孩子的品格和为之带来安全。——箴言13:24。
孩子不听从管教又如何?
“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圣经推荐说。(箴言29:17)管教牵涉到责罚。责罚可能是实际的责打或取消一项受珍视的权利。这可以使孩子学得一项重要的教训——尊重权威。上帝在施行惩罚方面立下榜样,说:“我必须惩罚你到适当的程度。”可是,他对同一群人提出保证说,“因我与你同在。”他仍然爱他们。因此,耶和华为行为规范定下慈爱但却坚定的界限。父母们,也要这样行!——耶利米书46:28,《新世》。
在什么事上父母应该坚定?
在孩子吸收富于营养的食物方面,父母应该坚定,因为缺乏营养会妨碍孩子的身体发育。同时,不要让孩子以“垃圾”喂养头脑,例如强调色情和暴力的电视影片、杂志和电影等。
但是对你所作的良好训导,最大的威胁是孩子的交往——他的侪辈。孩子若误交损友,就肯定会“习染”恶劣行为而陷入网罗。(箴言22:24,25)你有责任要断绝他们的不良交往。这样行需要管教,可是父母若以良好的习惯取代孩子的不良习惯,或使自己的家庭活动更有乐趣,就能够更易达成任务。
孩子会多早养成是非善恶之感?
让他自行发展,也许他永不会成功。圣经表明幼小的孩子不晓得“弃恶择善。”——以赛亚书7:16。
怎样使孩子受教?
必须打动孩子的心。他必须养成自己的内在动机去“弃恶择善。”若不然,他也许仅是为了避免麻烦而表现浅薄的精明。因此,除了“管教”之外,父母必须以“耶和华的思想调整”去‘教养’儿女。——以弗所书6:4,《新世》。
要打动孩子的心就需要把知识灌输到他的头脑中。这可以促使他行走正路,对前途的危险获知警告。圣经中的“思想调整”一词含有“使之熟习训诫,谨记在心”a的意思。
教导儿女认识上帝重要到什么程度?
一位基督徒长老留意观察一群自称为基督徒的青少年,这群人陷入滥用麻醉剂、不道德和纵酒等严重难题中。毛病出在那里?“这些青少年全不敬畏上帝,”他说。“导致难题的情况是:他们在黑暗中与异性一起坐在汽车的后厢,只感到荷尔蒙在体内发挥作用。他们完全不顾后果,一周复一周地这样行。”可是有些青少年却能‘弃恶’。“他们的心受到感动而与耶和华建立了个人关系,”他指出。“他们将上帝视为一位无所不见的慈爱主宰。”因此要帮助孩子与上帝养成这样的关系。——箴言16:6。
父母必须首先和上帝建立这种关系。个人圣经研读和沉思是必需的。耶和华见证人在这方面乐意提出帮助。事实上,载于第11页的文章所提及的背景恶劣的青少年是从见证人获得圣经教训而改弦易辙成为一个贤良父亲的。“研读圣经是造成差别的因素,”他承认。
你的行为——不论好坏——会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比任何东西更加迅速和深刻的印象。由于生来的罪性,孩子可能较易模仿坏习惯。(诗篇51:5)因此第一步是要检讨自己。
孩子顽劣一定是父母之过吗?
不论父母或儿女都是不完美的。两者都会做出使自己后悔的错误。可是,由于圣经说孩童获得适当的训练便“不会偏离”正道,有些父母当孩子变成顽劣时遂归咎自己。(箴言22:6)但我们必须凭着正确的了解去看这节经文。它是箴言中给予父母的劝告的一部分。父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切实遵行这项劝告。
箴言对儿女也提出劝告。儿女受到敦促要‘听从,’“领受,”“不要忘记,”“留心,”“谨守,”和“不可离弃”父母的诫命、法则,以期长成为贤良的人。(箴言1:8;2:1;3:1;4:1;6:20)仅在圣经的这本书里,给予儿女的训诲便比给予父母的多出三倍!
有些儿女‘藐视’父母的教训。(箴言30:17)例如一位顽劣儿子的父亲说:“我曾多次试图打动他的心。我不知道怎样行才对,因为我已试过这么多种方法,但没有一样见效。”
儿女也有责任留意和实践这些经文。倘若父母和儿女都留意圣经的教训,按理孩子是不会偏离正道的。父母对已往所发生的事不必自咎。反之,要关心现在可以怎样帮助你的孩子。
[脚注]
a 希腊学者特兰治(R.C. Trench)
[第18页的附栏]
孩子不守规矩时可以提出的问题
你有点不舒服吗?
你觉得我不公平吗?为什么?
你在学校遇到难题吗?
你觉得太紧张吗?
你感到有点忧郁吗?
你和朋友合得来吗?
你觉得我对你期望太高吗?
我可以帮助你吗?
[第18页的附栏]
青少年为什么自杀?
“他们受不了压力,”一位专家解释。他强调“管教的必需——能够建立品格,使青少年在压力之下不致崩溃的那种管教。”
[第19页的附栏]
多早开始管教?
一位伤心的父亲说:“我迟迟不开始管教儿女,我以为还有多年时间去模铸他们的生活,但如今他们将近长成了。我们已让自己最富于影响力的机会从指间溜去。”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
[第20页的附栏]
为成年的生活施行“训练”
“[训练]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箴言22:6)孩子需要受到训练养成成年人的各种能力,如决断力、进取心和自律等。缺乏这种训练会使人在成年时遭遇挫败。
特别微妙的是青少年时期——过渡时期。孩子有时也许抱怨说:“不要吩咐我做什么!”过了一会儿又问:“妈妈,我现在应该怎样行?”你可以借着对孩子不太严也不太宽以帮助他们渡过这段时期。
[第19页的图片]
借着一起学习圣经,帮助你的孩子与上帝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