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宝训——“要继续恳求”
在劝勉听众要避免恶意论断自己的同胞之后,耶稣说:“要继续恳求,就会赐给你们;继续寻找,你们就会寻见;继续敲门,就会给你们打开。”——马太福音7:7,a《新世》。
凭着这番话,上帝的儿子敦促他的门徒在祷告上要恒切。在这方面有迫切的需要。登山宝训已清楚表明,在上帝眼中的义并非仅是履行宗教责任及行善事而已。(马太福音5:20;6:1)若要有意义,崇拜的行为必须发自正当的内心动机,包括宽恕、贞洁、真实和爱。(马太福音5:22,27,28,33-37,43-48)由于这些品质是与人类的罪性背道而驰的,门徒便需要经常向上帝恳求协助以求符合他为纯真崇拜所定的条件。
因此,他们要“继续恳求”所需的力量和智慧以过一种敬虔的生活。(哥林多后书4:7;彼得后书1:3)他们应当在这方面“继续寻找”,有如寻找隐藏的珍宝那般。(参阅马太福音13:44)他们必须“继续敲门”务求得以获准进入上帝为那些蒙他嘉许的人而预备好的祝福之中。——参看路加福音13:24,25。
那些热切祈求这等祝福并行事与其祷告一致的人可以从耶稣进一步的话获得鼓励:“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们开门。”(马太福音7:8)这并非意味到人们可以祈求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而得答允。正当的祷告必须总是与上帝的旨意一致。(约翰一书5:14)然而,耶稣的门徒可以确信上帝会应允他们在实行纯真崇拜上,祈求帮助的祷告。
论到这点,上帝的儿子作出一个比喻说:“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马太福音7:9,10。
在公元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方,面包被烤成一种薄饼,与某类石头的样子颇相似。很多时有些小蛇看来像与饼同吃的那种鱼。(请参看约翰福音6:9)倘若一个少年向父亲求饼,作父亲的绝不会给予一块石头来欺骗他及令之苦恼。倘若儿子求取一条鱼与饼同吃,他的父亲不会给他一条蛇。父子之间的亲情会使作父亲的不可能如此行。
“[因此]”,耶稣继续说,“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马太福音7:11。
世上的父亲们虽然由于遗传的罪而“不好”,并不会给儿女一些仅是外表与所求的东西相若的有害物品。反之,属人的父母会尽量供给儿女“好东西”。上帝的爱既是完全的,他“岂不更”会答允他的忠心敬拜者们的祷告么。(约翰一书4:8)他会赐予他的仆人“好东西”,特别是那可以强化他们继续作出符合上帝要求的神圣服务的圣灵。(参阅路加福音11:13)至高者会如此行,可是,他仅会对那些继续不断“求他”的人如此行。
接着,耶稣附以一项十分闻名的行为律则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上帝借着答允他仆人的祷告而向他们表现慈父的个性。“所以”,他们也自然必须以正当方式对待同胞。唯独凭这方式他们才能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意即效法他的仁慈品性及祷告会迅速蒙天父应允的那种人。——参阅马太福音5:44-48;彼得前书3:7。
论到这项“金规”,《生活模式》一书说:
“在犹太人与外邦人的著作中均可发现与这金规相似的律规,似乎证明上帝在基督降世之前并没有让人对最高的道德一无所知。在《托比书》[伪经中的一本书]4:15我们读到:‘你所最恨恶的,不要作在任何人身上。’希利尔[一位生活在大约耶稣时代的犹太教法师]说:‘你视为可憎的,不要行在任何其他的人身上,斯多亚学派信徒有句座右铭:“你不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要作在别人身上。’在儒家的学说中,我们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而,这一切的言论全都是消极的,只是鼓励人不要给予别人那种他们不想被人回报的对待。
可是,听从上帝儿子话的人所要行的不是仅限于避免苛待别人而已。他们必须采取主动向同胞行善,不错,‘行一切他们愿意人待他们的事’。A.B.布鲁斯将这劝勉与非圣经的著作中属于消极性质的类似说话作一比较,他在《注释者之希腊文圣经》一书中说:
“消极性的话把我们囿限于公平的范围之内;积极性的话则把我们带进慷慨或厚道的境界,并因此都包含在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里。我们所想得的远多过我们有权要求的——在有困难时受人帮助,在奋斗中受人鼓舞,在被误传时有人替自己辩护,走投无路时得蒙帮助。基督要求我们宽大仁厚地作这一切的事;不仅是[公义],还要是[良善]。”——可参看罗马书5:7。
“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是指重要的受上帝感示之希伯来文圣经。当人们以他们想别人待自己的那种方式对待别人时,他们遂行事与上帝律法背后的真正精神一致了。“凡事都不可亏欠人”,使徒保罗写道,“唯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罗马书13:8-10;参阅马太福音22:37-40。
[脚注]
a 耶稣在马太福音7:7-11的话也载于路加福音11:9-13,当时的场合是在犹大境内,时间是在登山宝训讲出后约一年半。显然耶稣认为有重覆该项劝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