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一位仁慈而有耐心的上帝
“耶和华在对他的应许方面并不迟缓,……反之他乃是对你们有耐心,因为他不想要任何人被毁灭,而是想要所有的人都得以悔改。”——彼得后书3:9,译自《新世》。
1.(甲)彼得的第二封信如何与玛拉基的预言有相似之处?(乙)耶稣和彼得都怎样强调上帝的道的稳确性?
在他第二封书信的结尾部分,彼得警告说:“在末了的日子必定会有讥诮的人带着讥诮而来,”嘲笑地问到:“他所应许的临在在那里呢?”正如在玛拉基的预言中一样,彼得提到了关于“审判和不敬虔的人灭亡的日子”的一些率直的真理。从人的观点来看,耶和华看来似乎“对他的应许迟缓”不实现,但是不要弄错了。“耶和华的日子会像贼一样来到,”在不敬虔的讥诮者不在意的时候攫住他们。很有趣地,彼得将象征性“现存的天和地”的过去与上帝肯定应许的稳确性相连在一起,同样地,当耶稣讲出他的伟大的预言时,他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所以我们应该对上帝的道及其中为今日所发出的信息予以最大的尊重。“不坐亵慢人[讥诮者]的座位,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彼得后书3:3-10译自《新世》;路加福音21:33;诗篇1:1,2。
2.耶和华看来的迟缓是什么的一个证据?
2 耶和华表面看来的迟缓实际上乃是他的仁爱与耐心的一个奇妙的证据,“因为他不想要任何人被毁灭而是想要所有的人都得以悔改。”同时,我们应该“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彼得后书3:9,《新世》,15)若非由于耶和华与耶稣基督的仁爱和耐心,我们便不会在今日亲眼看到浪子最终遭遇的应验了。由于主的长久忍耐,这个阶级中有的人在今日已经体验到救恩。那末其他的人现在是否仍有时间这样做呢?我们能够在任何方面予以帮助吗?我们有任何好的理由不应该很高兴和热切地帮助他们吗?
3.(甲)生命怎样是上帝爱心的一项凭据?(乙)时间怎样是他耐心的一项证据?(丙)这些“产业”曾被怎样使用和滥用?
3 耶和华的仁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看出他怎样好像在浪子的比喻中所说的一样将他的“产业分给”怀有属天希望的阶级和怀有属地希望的阶级;这两个阶级乃是由比喻中的两个儿子所代表。(路加福音15:12)这件事牵涉了两样东西,生命与时间。生命是来自上帝的一项恩赐。我们可以说它形成了他伟大产业的一部分,并且被分配给了他的两个儿子。这是他爱心的一项凭证。在这“末了的日子”上帝亦将一段时间划分或分配出来作为他忍耐的证据。(提摩太后书3:1)怎么样呢?降于撒但组织之上的灾难日子开始于1914年,这段日子很可以不间歇地继续下去直达到圣经所说的哈米吉多顿大战高潮。但是,正如耶稣所说,“那日子必减少了”否则“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马太福音24:22)这一段始于1918而结束于哈米吉多顿的宝贵间歇时期今日尚未结束,这远较我们一度曾预期的长久得多。在这段时间中,怀有属天希望的忠心余民一直好像大儿子一样乐意地将他们的生命与时间用来事奉他们的父亲。约翰福音10:16所说的“另外的羊”中亦有许多也这样做。但是那些由小儿子所预表的人则自私地抓住了上帝所赐的生命与时间恩赐而将其变成满足堕落肉体的败坏欲望的工具。
放纵的途径及其后果
4.“小儿子”阶级怎样和为什么采取了一种放纵的途径?
4 彼得论到那些故意与上帝的百姓为敌的人而警告说,“这些人喜爱白昼宴乐……他们离弃正路就走差了。”(彼得后书2:13,15)这节经文很适切地描写了小儿子所采取的途径,虽然他从没有变成一个故意的敌对者而丧失一切得救赎的希望。今日那个阶级的人在开始走错路时并没有怀着任何损害或伤害任何人的恶念。他们只想要过一段享乐的好时光,不受任何羁束,也不顾任何人对他们蹙眉表示不悦。这个世界给予他们令人兴奋和富有魅力的东西以及其都市生活和夜生活。所以他们离开了家,也许并不是实际的,但他们不再与耶和华或他的百姓联络交往。他们到“远方去了。”——路加福音15:13。
5.为什么到“远方去”并不需要是一次长途的旅行?
5 这并不需要是一个实际的长途旅程。撒但的事物制度环绕在我们的四周,可是它的情况和精神都远离耶和华并与他的精神大相径庭。在那些听到耶稣讲这个比喻的法利赛人看来,小儿子乃代表罪人和税吏,这些人虽住在他们自己的乡土上但却受雇于遥远的罗马。更不好的是,这些税吏时常在他们的职务上欺诈他们的同胞,因此他们在法利赛人的眼中看来是完全为上帝所弃而无可救药的。
6.一个采取放纵途径的人很容易会有什么遭遇?
6 一旦到了远方之后,小儿子不久就由于“任意放荡浪费资财”而耗尽一切财产。他的确是一个浪子。比喻中没有详细地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是怎样的情形。后来大儿子说他的弟弟“和娼妓吞尽了你[父亲]的产业,”而没有人反驳他。在此有一个直率的警告。虽然“小儿子”阶级的人并不是故意的作恶,但由于他们如此之接近一种“宴乐”和“离弃正路”的途径,他们却十分危险地濒近于故意作恶的程度。不要怀着错误的观念。没有一个单独的比喻会包括了每一种可能性。不要说,“我要和我的世俗朋友先享乐一番,然后再醒悟过来对生命抱着认真的态度。”一个人在与这样一群人结伴交游的时候只要一次推得太猛或一步走得太远便可以落入了无可回头或无法复原的阶级之内。同时也想一想这一点!当你在与这群人作乐交游时如果哈米吉多顿突然临到,你又如何呢?那末你便没有时间悔改了。——路加福音15:13,30;彼得后书2:13,15。
7.当饥荒发生时,那青年人有了什么遭遇?由此牵涉到什么困难?
7 再回来说到那比喻,我们接着读到“那地方大遭饥荒,”这个青年由于已花尽了他一切的钱财,终于找到了一件为人放猪的贱工。(路加福音15:14-16)依我们的想象他是一个犹太人,而对一个犹太人说来这件工作是很卑贱和污秽的。猪,不论死的或活的,均是犹太人被禁止不可吃或甚至不可摸的一种动物。“[它们]与你们不洁净。”(利未记11:7,8;申命记14:8)浪子这时不得不抑遏他的良心。他不能期望他的雇主,“那地方的一个人”会顾及到一个低贱潦倒的放猪工人的任何良心问题。况且,他甚至不准用猪所吃的豆荚来充饥!“没有人给他[任何东西]。”——路加福音15:16。
8.(甲)自1918年以来,基督教国怎样遭受饥荒?(乙)这场饥荒怎样影响了“浪子”阶级?
8 我们不难看到比喻这一部分的应验。圣经讲到一场“饥荒……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特别自1918年以来基督教国遭受到这样一场饥荒。从那时起,宗教领袖们好像以色列当日的宗教领袖一样,“弃掉上帝的话,[他们]心里还有什么智慧呢?”正如耶稣在他的日子对他们说:“你们借着遗传,废了上帝的诫命。”今日,在整个伪宗教世界帝国的领域中,它所有居民在灵性上都是饥饿的。撒但的世界中的统治因素或官吏所能提供的只是他们自己的人为计划,诸如为宗教领袖所支持的联合国组织等。“浪子”阶级既已走上了世俗的道路,加入了这种计划,遂希望借此找到慰藉和支持。但那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供给那些在灵性上患病,饥饿,贫乏和被遗弃的人。这乃是事情黑暗的一面。——阿摩司书8:11;耶利米书8:9;马太福音15:6;哥林多后书4:4。
小儿子醒悟过来
9.(甲)上帝是否降下灾祸以求使我们醒悟过来?(乙)什么使得小儿子能够醒悟过来?
9 耶稣接下去又简略地说小儿子后来怎样:“他醒悟过来,”然后讲到小儿子在自己心中的想法。(路加福音15:17-19)基督教国的教士们时常对那些遭受不幸的人说上帝降下这种不幸的经历为了要给他们一个教训,使他们醒悟过来。这将容许邪恶的罪咎归在上帝身上而且使他成为邪恶的参与者。这样的教训是不合乎圣经的而且为上帝的名带来了很大的羞辱。上帝的道说“上帝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那便是说他不以邪恶的事来试探人。上帝考验和管教人,但不是用邪恶的工具。这节经文继续又说:“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各书1:13,14)浪子的情形也是如此。固然当他在享乐的时候并不太可能醒悟过来,可是促使他开始用理性想一想的乃是因为他记起某些已被他抛诸脑后的知识。好像以色列人被上帝所离弃而落入仇敌手中时,他们知道该向那里求救。这个青年也一样,这可以从他后来的想法看出来。
10.浪子在路加福音15:18,19的话表明了什么?并由此使我们知道他父亲的态度如何?
10 既悉知他自己的家乡并没有遭受饥荒,这个青年对自己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罢。”(路加福音15:18,19)他的话表示出他的愿望绝不仅是逃过饥荒和得以饱腹而已。首先,他在自己心中承认他犯了罪,不但得罪了他的父亲,同时也得罪了天上的上帝。他的话也表明了他的脑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回到家里在父亲之下生活和服侍他。他认识他的父亲也知道家里是什么情形。当他以前离开家的时候,他的父亲若曾骂他一顿或对他大发脾气的话,他便不会这样一心一意地只想回家了。他可能会决定返乡而期望在家乡另外的地方找工作而不必面对他的父亲。但他的脑子里从没有想过这样的念头。他要返回的是家!再没有其他的地方比得上家了!
11.今日“浪子”阶级怎样醒悟过来?
11 由这青年人所预表的那些人也是这样。由于他们早期曾与耶和华的百姓和真理的信息接触过,他们有一个基础可作依据而醒悟过来。固然当他们在凡事都顺利的时候,他们没有停下来想到这件事。可是他们的脑后却有一幅隐约的图画,知道上帝的百姓在他们的神治组织里所享有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当他们在撒但世界里经验到挫折和贫乏空虚之后,他们遂能作一项对比了。再者,正如比喻所暗示的,他们最近听闻到耶和华的献身仆人仍继续繁荣兴盛,他在灵性上来说“口粮有余”而且在这个丰足的家庭中的一切快乐活动仍然照常。(路加福音15:17)事实上,如众所周知的,耶和华的见证人正以令人显而易见的一种程度在享有着这一切。
12.他们现在作了什么正确的决定?
12 既醒悟了过来又在脑中将两种情形作了一个对比,他们遂作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现在他们要凭着知识和体会的健全基础来作一项献身誓愿了。他们已准备好以深切的意义和诚恳之心来肯定地回答每一个准备受浸者在浸礼仪式之前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了。像那个青年一样,他们完全地忏悔承认他们所处不洁有罪的情形,并以毫无保留的献身誓愿将自己呈献给天父去遵行他的旨意和事奉他。这有什么结果呢?在比喻中那个青年有什么遭遇呢?
13.浪子返家时发生了些什么事?
13 现在我们来到比喻中最动人的一部分。试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返回家乡的漫长旅程是一个严厉的考验;但是他的决心和脑中的目标策励着他继续向前行。最后,“相离还远,”他终于望见了家园。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的父亲用手遮住刺眼的阳光,正在朝他的方向张望!阿!他的父亲必然这样做过多少次了!虽然这男孩离家还远,父亲已认出了他并跑来迎接他。他心里充满了怜悯而上前拥抱和温柔地亲吻这个儿子。到了家之后,儿子向父亲认罪并愿“作一个雇工”来服侍父亲。但是父亲决定首先要把最好的衣袍来装扮他的儿子;然后邀请所有的邻里朋友来参加一顿宴席“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加福音15:20-24。
14.由此强调了什么原则?并引起什么讨论?
14 耶稣在此多么有力地说明了圣经的原则:“你们要[归]向我,我就[归]向你们。”(玛拉基书3:7)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若能认识他们的归家会引起多大的喜乐则该多好!无疑他们的羞耻感时常阻止了他们这样做。但是假若他们留在撒但受饥荒所磨折的世界里忍饥挨饿,又能为什么人带来快乐呢?根本不能为任何人!那末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帮助这些人呢?我们想帮助他们吗?抑或我们会像比喻中的长子一般犯了同样不好的错误呢?
15.(甲)耶和华的态度与浪子的父亲的态度比较起来如何?(乙)那些与耶和华一致的人怎样表现出他们感激之情?
15 我们若留意(如在比喻中所指示的)耶和华作了些什么事并照样而行便能够予以那些误入歧途的人最大的帮助。在故事中耶稣很清楚地说明了父亲所采取的态度和途径。他并没有等待他的儿子抵达家门,然后说,“好了,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以为自己辩白呢?”他没有这样。他一直在预料他的儿子会回来并一直在盼望留意他有没有回来。借着很久以前就令人在他的道里记录下许多预言和比喻,预言到这个阶级的归回以及这件事会为他和他那如家庭般的组织里所有的人带来多大的喜乐,耶和华表明了这父亲所持的同样态度。早在1943年,当正需要的时候,他使人得以了解这些经文。他通过“忠心而有见识的仆人”阶级,受膏的余民,将这些经文的意义透露出来,作为“按时”分发出的一部分灵粮。(马太福音24:45-47)那些与耶和华一致,在家里和他在一起的人则对于这种赐下的了解十分感激。他们没有将其保留给自己享用,反之他们用每一种可能的方法将其广为传播宣扬,由此反映出他们的天父对于那些表示出悔悟迹象的人怀着多么深切的关怀和怜悯心。
16.一批属地阶级的人怎样逐步地显露出来并受到勉励?
16 简略地温习一下我们至此所作的进展,我们注意到在1923年《守望台》首次刊载了关于“绵羊与山羊”比喻的真确解释。它说明了“绵羊”的身份乃是一群被召集到君王右手边,怀有在他统治下得永生希望的属地阶级。(马太福音25:31-46)在1931年这同一阶级又被认出就是那些因基督教国里“所行可憎之事叹息哀哭的人。”这些人被在“额上画了一个记号,”这表示他们对真理有知识并公开承认之,由此使他们在哈米吉多顿得以保存生命。(以西结书第九章)在1932年这个阶级被认出为约拿达所预表;约拿达曾乐意上耶户王的战车上与他一同去歼灭巴力的崇拜者,预表了在大巴比伦遭毁灭和在哈米吉多顿的时候,所有伪宗教的崇拜者被歼灭。他们强调了当时感兴趣的人仍有机会加入更大的耶户,君王耶稣基督战车般的组织为他服务。(列王纪下10:15-27)到了1933年和1934年,由于回访工作,即回去探访对真理有兴趣的人,的建立,随后更通过经常家庭圣经研究的安排予人们灵性上的喂养,这一阶级的人遂由此得着切合实际的帮助。在1934年他们更了解到他们之采取献身的步骤和受水浸礼是适当的。
17.这个阶级的发展在1931年和1935年怎样特别显著?
17 自1931年以来我们看到逐渐有更多这些绵羊般的人与耶和华的受膏见证人一起采取明确的立场并与他们一同从事户外传道工作。其中有许多好像浪子一样曾浪费了较早的机会进入一种与耶和华之间的献身关系和事奉他。可是在这个阶级的发展和复原过程中,1935年看来似乎是最有决定性的一年。在那一年有些事发生而正应合了浪子的归回和他父亲对他所作的宽厚待遇,由此等于一次坦白而公开的承认,一个久已失去的儿子已回家了。他已实际地返回家中并被视为是一个足以庆祝和欢乐的适当理由。在1935年发生了什么事正好相当于这件事呢?
18.在1935年大会中所发生的事怎样应验了这幅图画?由此引起了什么问题?
18 我们的注意力如今集中在该年五月在美国华盛顿所举行的一次大会。很有意义地,在大会前之《守望台》告示中,那些被称为“约拿达辈”的人受到特别的邀请来参加。a在那次大会中,他们清楚地从圣经证明了启示录7:9中所提及的“大群人”并非如以前所了解的是一种次要的属灵阶级,反之现在他们被看出就是我们刚才所读过的其他各节经文中所指的同一个属地阶级。再者,那些当时在场并看到自己乃属于这一“大群”的人被邀请站起来,而有相当多的人站了起来。那是在灵性上欢庆和喜乐的一个显著的时候。在随后其他的大会中亦照着做而亦有类似的结果。那“大群”“另外的羊”已来到了!他们已在那里了!
19,20.在1935年大会中所发生的事怎样应验了这幅图画?由此引起了什么问题?
19 但是你会说,这一切都是三十年前所发生的事了。今日的情形又如何呢?在回答这问题之前,让我们考虑一下耶稣的比喻的最后一部分,讲到大儿子对于他的弟弟返来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途径。
没有令人跌倒的正当理由
20 当他的弟弟回到家里的时候,大儿子正好不在家。在走进房屋时,他问一个仆人那些音乐和舞蹈是什么意思。在仆人告诉了他之后,他感到十分愤怒而不肯进去。他的父亲恳求他进来加入庆祝。但他不肯!这个大儿子指责他的父亲不公平地对待他们,说他对那个无赖的浪子太软弱和偏心,同时却没有把他所应得的给他,因为父亲从来没有给他一只山羊羔让他可以和朋友同乐。父亲再度以一种恳求的语气来说动他,同时在两点上纠正这个大儿子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加福音15:25-32)故事就在此结束,家门仍打开着,让大儿子在想过和领悟之后可以再进来。
21.在此谁为大儿子所代表?同时我们会记住当时的什么情形?
21 在这方面,大儿子并不预表“小群”中仍留在地上的整批余民,反之只代表那些采取了一种与他相似的态度的人。我们怎样看到这一点呢?请记得到1931年为止,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召集那些怀有属天希望的人。他们虽然预见到一个属地的阶级,但却没有了解到这个阶级会在哈米吉多顿之前受到上帝特别的眷顾和组织。当时他们并没有拟想到在哈米吉多顿之前召集和教导“另外的羊”(特别是那些好像浪子一样曾浪费了他们的机会的人)的工作。此外有的人还对于耶和华如何准备他们去承受属天产业这件事怀有极端的想法,他们相信他们的每一个经验以至一举一动都受到督导,循照着一种修养温和性格的方向去发展。这使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在他们自己的眼中过分重要。他们以一种谦卑的方式感到自负。他们在眼中只看到了自己,就好像那个大儿子一样。
22.耶和华怎样表明了他承认“小儿子”阶级?结果如何?
22 耶和华当时有任何义务要延迟他的好意而等待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获得正确的观点和表现出正确的精神吗?一点也没有。当公开承认“小儿子”阶级的时机成熟时,他就开始为他们准备了甘肥的宴席。从灵性上说来,他为他们准备了一件精美的衣袍,一个戒指和一双鞋子,由此表示了他认明他们是他将来属地的儿子,如今在他的组织中持有一个良好的地位,“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以弗所书6:15)但是“大儿子”阶级却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并以一种挑战的方式来诘问这件事。他们拒绝进入上帝组织的家里,不愿意一同欢迎一个窃占了令人注目之光彩地位的阶级!
23.(甲)“大儿子”阶级的观点怎样是不正确的?(乙)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23 他们的观点从双方面看来都是不对的。至于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的奖赏是凭着他们以长子的身份证明忠心而得着保证。至于那“小儿子”阶级,父亲并没有表现出偏爱一个阶级而歧视另一个阶级。如果,由于上帝的仁爱和耐心,一个属地的阶级被发现了,苏活过来,并比预料的更早出现,我们岂不都应该为了他们的缘故与我们的天父一起欢喜快乐么?当然我们绝不能采取一种争辩和横蛮的态度!
24,25.(甲)对这个阶级的人说来,家门怎样仍是打开的?(乙)有些什么问题尚待回答?
24 虽然耶稣结束比喻的时候,那大儿子仍在屋外,我们却不能推断说这个阶级中没有人会响应耶和华的呼吁。家门仍然是打开的。请记得当时引起耶稣讲这个比喻的乃是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对罪人和税吏所持自以为优越的态度正和大儿子对他的弟弟所持的态度一样。但是这些宗教领袖中亦有不少后来醒悟过来。事实上,圣经的记录透露说,“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使徒行传6:7。
25 耶和华的仁爱和耐心现在仍有效吗?自1935年以来有没有任何发展证明了这一点事实呢?我们怎样才能从这两个儿子各自所走错的地方得着益处呢?同时我们从耶稣如此生动所描写的父亲的态度中可以学到什么呢?我们自然都对于目前的情形十分感兴趣,并且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这些问题。
[脚注]
a 英文《守望台》1935年,八月一日及十五日刊,第98,110,127,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