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走入歧途
1.(甲)耶稣为什么时常用比喻?(乙)耶稣怎样揭露了困难的真正原因何在?
耶稣曾讲过许多的比喻,这使我们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这样时常地用到这种教导的方法。通常一个比喻的目的是以一种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使一件事很容易为人了解。但是这个通则亦可以有例外,譬如在此所说的这个比喻便是如此。门徒当时问耶稣说:“[你]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当我们读到他的回答时,我们立刻便注意到他所指的正是我们刚才在强调的事,就是人需要醒悟过来以及最重要的内心态度。他告诉他的门徒说:“天国的奥妙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看起来这似乎是由耶稣所作的一项专断决定,但是他接下去又说明了困难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是在于那些人自己。他引证以赛亚的预言,表明它在他的日子得着应验说:“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其意义]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马太福音13:10,11,15,34。
2.耶稣的教导方法怎样有一种考验的作用?由此产生什么结果?
2 阿,对了!在耶稣的日子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似乎是一个口才极好的说故事者。但是他们却不要在他们对各事的看法和生活方式上受到打扰。他们不要他的信息深入到那种程度。因此他们将他们心灵的耳朵和眼睛闭起来,以免醒悟过来而不得不承认他们需要回心并转身走上一条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马可说耶稣甚为“忧愁他们的心刚硬。”(马可福音3:5)于是耶稣用比喻来教导的方法遂成为了一种考验,而他们却未能通过这项考验,结果将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机会亦丧失了。正如耶稣曾说:“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13:12。
3.今日亦存有什么相似的情形?我们所应追求的明智途径是什么?
3 今日情形亦是一样,特别是以基督教国里的人民而言。他们各有自己所选择的宗教和教堂,而许多人根本无意要改变或认识他们有改变的需要。当一位耶和华见证人来探访他们,希望使他们注意圣经为今日所发出的信息时,他们最多亦不过是不耐烦地听一下。实际上他们已关闭了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而且连门也关上了。他们已打定了主意。只要是耶和华见证人,不论说什么,他们的反应都是“不要。”这乃是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但事情并不一定要是这样。好像耶稣的日子一样,现在,决定仍在于个人。又如在耶稣的日子,当门徒向他探询的时候,耶稣便停下来向他们说明某些比喻的意义。今日,我们亦最好停下来探究一下这些经文的意义和如何适用于今日。我们知道它们是“为教训我们写的,”特别是在现今“事物制度的总结已经临到的时候。”——马太福音13:36;罗马书15:4;哥林多前书10:11,《新世》。
4.浪子的比喻大意如何?
4 浪子的比喻乃充满了意义。所以为了要在脑中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印象,我们且简略地温习一下这个关于一个人有两个儿子的故事。小儿子要求父亲把他所应得的家产分给他。父亲应准了。于是这个年青人遂将他一切的财物收拾好到远方一个地方去了,在那里他过着荒唐放荡的生活而把所有的财产花光了。那地方遭遇了大饥荒,在困苦绝望中他找到一份放猪的工作,但却甚至连猪糠也没得吃。在这种极痛苦的困境中,他醒悟了过来而决定要回家。他要承认他的罪恶并请求不被当作一个儿子,而是作一个受雇的仆人。可是他的父亲老远看到了他的儿子便跑过去迎接他,亲热地欢迎他。他很快就被披戴上最好的衣袍,鞋子和戒指,接着还举行一个奏乐跳舞的宴会。但是当大儿子走进了房屋并悉知有什么事发生之后便大为生气而不肯加入宴会。他的父亲来规劝他,但他只是与父亲辩驳。于是父亲再以一种最仁慈和动人的方式向他解释他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到此故事便突然地结束了,没有说出大儿子的最后反应是什么。——路加福音15:11-32。
5.在什么方面这个比喻看来是独特的?
5 这个比喻在某些方面看来是独特的。它是耶稣所讲的比喻中最长的之一,由此可以给予人一个更详细的图画和更深刻的印象。但是其中给予人一个更深印象的特色乃是它所牵涉到的家庭关系。其他的比喻多牵涉到无生命的东西,例如各种不同的种子或泥土或一个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等。(马太福音13:18-30;25:14-30;路加福音19:12-27)但是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有一个父亲与他的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固然,很多时候父亲往往并没有与儿子之间培养成如此一种友爱或亲近信赖的关系;儿子被教养成惧怕和尊敬父亲而不是自发地去爱他们的父亲。但是我们只需要读一读这个比喻便会看出这个父亲对他的两个儿子怀有多么亲切的爱,并且对他们慷慨地表现出来,虽然有时他们并不配得。这个故事本身便对人具有一种温暖的吸引力,而耶稣原意正是要它如此,所以我们极感兴趣地要在下面仔细地考虑一下它在今日的应验。
比喻的背景
6.什么环境使耶稣说出这个和其他两个比喻?
6 首先我们必须看一看这个比喻是在什么环境之下讲出的。时间是在耶稣传道生涯的后期;当时他正前往耶路撒冷,这是他在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之前的那一次。(路加福音13:22)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开首清楚地说明了当时使耶稣说出这一个比喻和其他两个比喻的环境:“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路加福音15:1,2)结果耶稣遂说出三个比喻,每一个都是叙述一件失落了的东西再被找回;这些失落的东西就是,一只失去的羊,一块失落的钱和最宝贵的一个“失而又得的”小儿子。同时在每一个比喻中耶稣都强调失主在找回失物时的欢喜快乐。——路加福音15:32。
7.耶稣的观点和态度怎样与宗教领袖的观点和态度成一对照?
7 那些宗教领袖和其他的人所表现出的低声抱怨的态度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从施洗约翰开始传道的时候他们已表现出了这种态度。正如耶稣曾告诉他们说,相信和响应约翰的信息的乃是那些税吏和娼妓[罪人]。”在那些自以为义的宗教领袖眼中看来,这一阶层的人乃处于一种迷失的状况中,极受人鄙视而不配得着任何顾念。可是,在耶稣的眼中,这一批人虽然已入歧途和处于一种迷失的状况中,却表现了他们愿意聆听他和醒悟过来,‘他们之中有许多跟随耶稣。’事实上,耶稣说,他们“倒比你们[法利赛人]先进上帝的国。”当他受着一个“税吏长”撒该所款待时,耶稣又说,“人子来为要寻找失丧的人。”——马太福音21:31,32;马可福音2:15-17;路加福音19:10。
8.以上的几个比喻强调了什么?
8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耶稣在讲出关于失去的羊和失去的一块钱的比喻时的背景强调了失主对失物的热心寻找。可是第三个浪子的比喻则强调了不同的另一面。它表明了迷失者所必须采取的途径。
9.为什么他如此地强调欢喜的一面?
9 请注意在所有三个比喻中,当失去的被找回时,不但失主欢喜快乐(这是合理而应当的)而且全家人和亲朋邻里都被邀请来与他们同乐。耶稣解释这点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路加福音15:10)这样耶稣表明了他欢喜地接纳那些诚恳悔改的人乃是跟从了属天智慧的途径。他同时也将那些宗教领袖对他们较不幸的弟兄们所持的那种自以为义和小气的态度表露为不智的和不正当的。不错,既然都是犹太人,他们都是弟兄,是同属于一位主人的上帝的百姓,而且实际上都需要医生基督耶稣来医治他们和使他们归回耶和华。——马可福音2:17。
10.这个比喻的背景会怎样帮助我们?
10 记住这个背景会帮助我们了解浪子这个比喻在现代的应验。正如施洗约翰和基督耶稣的信息和工作使得不同的阶级显露出来,同样地在今日,当跟从耶稣脚踪的门徒在传扬一个相类似的信息和推行同样的工作时,我们亦可以看到类似的阶级显露出来。这些事会对我们成为一种指引和安慰,同时也是一项警告,正如它们以往对耶稣的门徒也曾是如此一般;对这些门徒“天国的奥妙”曾被首次提出。——马太福音13:11。
辨认出其中的人物
11.(甲)比喻中那“一个人”代表谁?(乙)关于上帝作为父亲这件事上我们有什么事实作为指引?
11 在比喻开头的一句话中耶稣便提到了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一个人有两个儿子。”(路加福音15:11)这个表示出他们之间存有家属的关系。这“一个人”既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乃代表耶和华天父。问题是,他是谁的父亲呢?“父亲”这个名词表示赐生命者的意思,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决定答案。基督教国的教士们亦喜欢谈到以上帝为父和四海一家,”但是在这方面他们却大错特错了。耶稣曾对他当日的犹太教士,法利赛人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因为他们具有他仇恨的精神,甚至到了杀人的程度。不错,亚当曾是“上帝的儿子,”但是在他故意叛逆之后,上帝便不再承认这种父子关系了,无论是对亚当而言或对在他以后所产生的人类家庭而言均是如此。因此圣经说:“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与此一致地,耶和华只承认他对那一群将来可以在他基督耶稣的王国里获得生命的生物家庭具有父亲的关系。——约翰福音8:44;路加福音3:38;约翰一书5:19。
12.唯有谁才可以被适当的称为“归向”上帝?由此产生了关于两个儿子的什么结论?
12 在考虑到比喻中的两个儿子代表谁时,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们并没有包括那些从来不认识或不寻找真实的上帝耶和华的人在内。当保罗向雅典人演讲时,他敦促他们说“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使徒行传17:27)但是,我们在以上已注意到,上帝并没有呼吁要迷失了的以色列人去揣摩寻找他。反之他说:“[归]向我,我就[归]向你们,”因为他们仍然是与他有立约关系的百姓,虽然他们偏离到他们自己的歪路上时间已够长久了。(玛拉基书3:7)同样地,那个人的两个儿子代表了那些已经对耶和华和他的旨意具有足够的知识可以构成一种与他建立关系的基础的人,虽然其中有相当多的人可能没有利用它并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走入了歧途。
13.耶稣对谁透露耶和华是他们的父?今日我们怎样可以认出这一批人?
13 对那些与他联合一致的人首先透露了耶和华是他们的父亲的乃是耶稣。他教导他们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他又进一步对他们说:“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你们。”这“小群”包括了构成基督教会的144,000人。他们有希望在王国里赢得生命,在天上与基督一同坐在他的宝座上。这些人乃是在每年主的晚餐或纪念仪式中有资格领食象征物的人,而记录表明直至今日这一群人中仍有一小部分剩余在地上。这些人被称为“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以,很恰当地,在比喻中的长子代表了今日那些声称为刚才所提及的真正教会的余民。——马太福音6:9;路加福音12:32;启示录3:21;14:1;希伯来书12:23;请亦参看《守望台》1965年312页。
14.除了“小群”之外,耶稣怎样表明了另外的人也会蒙受他的恩宠?
14 但是“小儿子”又代表什么阶级呢?除了怀有属天希望的“小群”之外,耶稣还提到了“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这些另外的羊被辨认出来就是在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中被召集到基督右手边的绵羊。不错,这些人亦与上帝有一种家属关系,因为君王基督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圣经表明的他们被召集的时期乃是跟着在“人子在他的荣耀裏……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之后,而这件事则发生在1914年。君王邀请这些绵羊般的人来“承受那……为你们所预备的王国,”不是要他们与他一同坐在属天的宝座上,但是他们要在地上作为‘义人而往永生里去。’正如圣经所应许的,“义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约翰福音10:16;马太福音25:31-34,46;诗篇37:29。
15.为什么小儿子并不代表所有“另外的羊”?
15 所有共有两批人会在上帝的王国里赢得永生并仰望上帝和呼求他作为他们的天父。概括地说来,这些人是由耶稣比喻中的两个儿子所代表。不过,我们却不能说约翰福音10:16所说的所有“另外的羊”都由“小儿子”来代表。这些人当中有许多也好像雅典人一样原先“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上帝,”并且也没有呼求他作为他们的父。(以赛亚书2:12)或许他们以前在揣摩寻求他,而且由于他们是诚恳和心地忠实的,他们响应真理的信息并“信了,”好像在雅典有的人在听了保罗讲道之后就成为信徒一般。(使徒行传17:33,34)从那时起,他们一直保持一种稳定的行径,因此他们并不会由“小儿子”来代表。那末,他究竟代表谁呢?
引入歧途的行径
16.小儿子采取了什么途径?由此表露了什么态度?
16 我们若查看一下那个小儿子所采取的途径便会看到一些能够帮助我们辨认出他代表什么阶级的特征。在故事的开首,我们听到他问他的父亲要“我应得的家业。”父亲默许了他“就把产业分给他们。”换句话说,小儿子在那时候就要从他父亲的产业中得到他将来应分得的家产。他要的是现金或一些他能够轻易转变为钱的货物。然后他立刻就把一切所有带走,旅行到远方去。不久便由于过着任性淫佚或放荡的生活而把一切钱财花得精光。(路加福音15:12,13)在此我们看到一个没有耐性的青年要以实质的形式得着一切他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来供他即时的自私享乐。在家里父亲的眼前服事父亲在那时候对他说来毫无吸引人之处,因为那种生活太受限制了。他要以他自己的方式来过他自己的生活。
17.在我们的日子,属地的希望在什么时候和怎样被显示出来?
17 在我们的日子有没有一些人也处于刚才所描写类似的地位并且也采取了类似的途径呢?有。耶和华见证人的现代运动约于1914年之前四十年左右便开始成形,这正与施洗约翰的传动活动相照应。与基督教国内的一般教训相反的,在那早期的日子,它已开始受启示和教导属天的希望并非唯一得救的方法。根据基督的赎价牺牲,一般的人类家庭在地上重建的伊甸乐园情况下得永生的希望乃是他们在当时所宣扬的信息中固有的一部份。这一点在1881年首次被清楚地看出来,并在《更好祭物的会幕影子》这本小册子中宣告出来。在1886年所出版的《上帝在各时代中的计划》这本书中它也是显要的一点;这本书在以后的四十年内一直被人广为分发和研究。在1918年初起,《现今活着的百万人将永远不死》这本小册子和在普世发表的同名公众演讲则更坦率写显明地提出圣经的证据,表明有一大群人会渡过哈米吉多顿在上帝王国治下的地球上永远生活。
18.有的人对那信息怎样产生了与那小儿子相似的反应?
18 许多人不但听到了这信息而且还与宣扬这信息的上帝百姓的组织发生密切的接触。他们知道也相信上帝会在地上恢复完美生命的恩典,但是,好像那个小儿子一样,他们不要等到上帝按照他的方式和时候在“新天”的督视下的“新地”中才享受生命。(启示录21:1)换言之,他们要从天父那里立刻就享有‘他们应得的家业。’这是出于一种不高尚的动机而作的一项过早的要求。
19.小儿子阶级怎样一向没有表现出希望得着长子的份?
19 请注意在耶稣所说的比喻中,小儿子并没有要求得到他的哥哥,长子,所应得的家产。根据上帝的律法,长子的权利是承继父亲家产中的两份,而小儿子则只得一份。(申命记21:17)所以在我们的日子亦是如此。小儿子阶级的人并没有怀有过属天的希望,深知这项希望牵涉到一种献身的生活,终生行走在自我牺牲的窄路上。他们迟延不采取献身而开始事奉耶和华的步骤。为了体会他们的地位,我们必须记得直到1934年左右,他们一直以为将自己献身给上帝的步骤只是那些会成为上帝属灵的儿女将来有属天希望的人所应做的事。在那一年《守望台》清楚地说明了“另外的羊”要献身遵行上帝的旨意并以水浸礼来象征这项献身乃是十分适当的。——英文《守望台》,1934年八月十五日,第250页。
20.今日有的人怎样采取一种与小儿子一样的途径?
20 直到1935年“另外的羊”的召集会在哈米吉多顿之前完成这件事一直未受到强调。但是,从该时起,在《守望台》的篇页中陆续地供应了圣经的滋养知识和帮助以加强那些怀有属地希望的人的信心。虽然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学习了关于耶和华和他的旨意的知识,知道它是真理,但却迟延地不再作任何进步。他们已看到了其中所牵涉的负担。好像那个小儿子一样,他们所要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现在就要。
21.(甲)当年青人采取这种途径时,常会产生什么问题?(乙)在这方面,父母们应该记住什么?(丙)我们对献身这件事应该持有什么正当的看法?
21 事实表明了很多时候这些人都是一些年青人,或许是一些献了身父母的儿女,因此他们对于在一个重建的乐园中得永生的希望十分熟悉。有的时候这些年青人,或许在他们尚是十三,四岁的时候便受了浸,声称他们已献了身。然后不久他们在作为耶和华的见证人方面说来便失去了踪影。他们全心沉醉在世俗的事和享乐中,有的时候更沉溺于可耻的行为中,由此为他们的父母带来羞辱。然后,在极度忧伤中的父母遂开始疑问到他们年青的儿子或女儿当时是否真正了解献身和受浸的意义。但是在这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岂不是太晚了一点吗?他们岂不是在当时就应该肯定地知道吗?年青人很容易在一段时间中对某一件事大表热心,然后又以同样的热心去从事另外一件事。他们刚尝到了生命所能给他们的各种滋味,这包括了这个世界里各种吸引人的东西,它的梦想和虚荣。(传道书4:7)他们敏于接受提议。他们看到其他与他们同年的男女受了浸,那末,他们为什么不也这样做呢?凭着他们对真理的认识,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对在受浸时向他们提出的两个问题作肯定的回答。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说在那个阶段中,他们真正地体会到采取献身步骤的意义乃是对上帝所作的一项永久的誓愿,要时刻遵行他的旨意,并牵涉到他们的整个生命呢?圣经说:“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而说你“错许了。”“为何使上帝因你的声音发怒,败坏你手所作的呢?”这正是那个浪子所遭遇的事。——传道书5:4-6。
22.(甲)当年青人采取这种途径时,常会产生什么问题?(乙)在这方面,父母们应该记住什么?(丙)我们对献身这件事应该持有什么正当的看法?
22 当然,每个人,包括年青人在内,都与别人大不相同。有的人在令人惊异的幼年时候便能够对事情抱着一种严肃认真的看法,并且以后一直如此。圣经里便载有这种例子,例如撒母耳。我们无法定下一个概括的律则或年岁的限制。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得到个别的看待。同时,我们要避免一种实际上会倾向于产生浪子的途径。
23.关于那些走入歧途的人,我们产生了一些什么问题?
23 关于那些走入歧途的人,我们产生了许多问题。他们并不是故意作恶的仇敌。他们还有复原的可能吗?若然,怎么样呢?浪子的比喻怎样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呢?它不但对于浪子阶级,而且对于那些一直紧紧依附着上帝组织的人所应采取的态度和途径有些什么启示呢?我们将会在下一期的《守望台》中讨论到这些以及其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