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真理“深入”学生的脑中和心中
1.基督徒传道员有时会有什么可悲的经验?
一个婴孩若在诞生之后几个月或一年,当他开始生活之后不久便突然染病死去,那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遭遇这种悲剧的父母心中感觉与有些基督徒传道员的感觉颇相似;这些传道员花了许多个月或甚至几年的时间帮助一个人获得圣经的知识,用上帝的道的“灵奶”喂养这人,见到这人采取立场公义,甚至进而参加传道工作——然后见到这人突然在灵性上软弱下来,终于陷入死亡一般活动完全停止的情况中。(加拉太书4:19;哥林多前书3:2;帖撒罗尼迦前书2:7,8)很不幸地,这种情形确会发生,有时甚至在每周连个开始参加传道工作的人当中便有一个半途而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发生呢?这种情形有办法补救吗?
2.我们留意到许多舍弃永生之道的人具有什么弱点?这引起一些什么问题?
2 事实表明许多在踏上永生的道路之后半途而废的人时常对上帝的道缺乏真正的了解。在1968年,普世的耶和华见证人平均每个月主持977,503个免费的家庭圣经研究。结果有82,842个人表示他们在服从的磐石根基上建筑;他们跟从上帝的爱子所立的榜样以水浸礼象征他们献身遵行上帝的旨意。这些人会有始有终吗?抑或他们当中有些人会像以往许多人所为一般半途而废呢?既然有几十万人现今仍在研读中,凡是有份对这些寻求真理者施行圣经教育的人都应该认真地问一问自己:这些在将来可能成为王国宣扬者的人是否真正了解圣经的信息,了解圣经的原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上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呢?这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有赖于我们怎样回答其他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与这些人研读圣经呢?我们对这些人的福利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呢?(哥林多后书12:15;腓立比书2:17;帖撒罗尼迦前书2:8)我们在使真理“探入”他们的脑中和心中这件事上究竟有效到什么程度呢?
3.我们与感兴趣的人研究圣经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3 对这些新近感兴趣的人,我们应该怀有,而且亦很可能实际怀有,使徒保罗对以弗所的信徒所怀的热望。他为他们所作的祈求是,“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以弗所书3:17-19)当然,保罗所关心的绝不仅是能够“报告有一个家庭圣经研究以求达到目标”而已。他亦没有因为他所帮助的人对上帝的旨意获得一种肤浅的认识便感觉满足了。反之,他要他们看清楚真理的全貌,真理的“长阔高深”。他想帮助他们的脑中,同时也住在他们的心里,使他们心中充满对基督的爱。无疑我们希望今日所有像绵羊一般的人也达到这个地步,岂不是吗?我们也想帮助他们扩大他们对上帝的旨意的认识,加深他们的了解,并对将来养成一种目光远大的看法;我们想增加他们对上帝的安排的体会,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事方式均符合上帝的标准。当然他们无法在一夕之间便达到这个地步;首先这些人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成为“有根有基”。他们可以怎样有效地帮助他们呢?
4.为什么坚持用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方式主持圣经研究是不智的?
4 我们应该永不忘记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他各人的特别需要和环境予以个别的注意和帮助。(请与罗马书14:1-8;哥林多前书9:20-23比较)由于这缘故,耶和华见证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与感兴趣的人主持家庭圣经研究。他们的“问答式”教导法并不是机械死板的。他们最近出版的“你的道是我脚前的灯”一书(第94页)说:“我们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应以什么方式主持研究,但应该确知学生真正了解所讨论的要点。”我们若怀着正当的动机,就无疑不需要许多规定才能帮助另一个人了解上帝的道。
5.(甲)什么例证表明来自上帝组织的提议是切合实际的?(乙)在这件事上,训示的最好来源是什么?
5 同时,耶和华见证人从他们的大会及每月出版的王国传道员月报获得很多关于教导方法和圣经教育的良好建议。这些切合实际的提议对于装备他们从事传道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过去十年中他们获得了辉煌的成绩,一共帮助了超过650,000人进至献身给上帝而受浸的地步。但除了这些有益和切合实际的提议之外,我们还有实际的圣经榜样和训示去指导我们。我们对于考虑这些训示作过多大的注意呢?鉴于这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我们对于尽量运用这些建议关心到什么程度呢?——提摩太前书4:16。
最佳的导师
6.在什么方面耶稣所从事的教导工作特别值得注意?
6 我们还有什么榜样比上帝的爱子基督耶稣所立的榜样更好呢?他乃是一切像绵羊一般驯良的人的完美导师。圣经无疑有很好的理由将他的教导方法记录下来。当你阅读关于他的传道工作的记载时,什么使你获得深刻的印象呢?也许是他的教训的简单。他所用的方法并不复杂,但他总是对人表现深切的关怀;他怀着仁爱的热望要教导他们认识与他天父的旨意有关的真理。(马太福音9:35,36;马可福音6:34)这乃是第一个必要条件,若没有这种品质其他一切都会变成毫无价值。(哥林多前书13:1,8)这种仁爱的关怀使耶稣在他的教育工作上忠实可靠。有一次他对撒该说,“快从树上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撒该可以确知耶稣必定会实现他的诺言。——路加福音19:1-6。
7.耶稣在教人时总是将什么事谨记在心?
7 耶稣对个别的人所表现的真挚关怀也非常值得注意。虽然他时常教导大群的民众,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和需要。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对上帝交账。(罗马书14:12)因此,不论是尼哥底母、井边的撒玛利亚妇人、马利亚、马大、或使徒之一,耶稣均将其视为个别的人而予以仔细的留意。(约翰福音3:1-21;4:7-26;路加福音10:38-42;22:31-34;约翰福音20:24-29)他所作的教导绝不是平凡乏味或机械呆板的例行惯事。他所关心的不但是学生的头脑,同时也包括他们的心灵。我们也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我们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与我们研读圣经的人。
凭着悟性传授真理
8.基本地说来,谈话包括两件什么事?在教人方面,这两件事的那一件通常需要更大的留意?
8 你曾试过停下来想想,基本地说来,当你对另一个人谈话时,你其实只能做两件事吗?一件是:你能够供给知识。另一件是:你能够提出问题。虽然有许多种不同的知识和许多种不同的问题,基本上说来所有的谈话均可以归纳为这两类。在我们所主持的圣经研究中,真正重要的知识来自圣经和我们所采用的圣经辅助读物。但是,我们若想使圣经的知识深深透入学生的脑中和心中,我们的成功大大有赖于运用问题。问题的确具有很大的价值,也许超过我们通常所意识的程度。
9,10.(甲)在接受教导方面,成年人怎样有异于儿童?(乙)这件事强调我们在教导方面有什么需要?
9 由于天性,儿童通常一碰到不了解的事便会问“为什么,”这是任何父母都可以作证的。可是成人却时常不同;有些人很敏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许多人若不愿意将自己脑中的问题提出来。他们可能看来同意某本圣经研究辅助读物所论及之点或我们向他们所解释的资料,或甚至他们亲自在自己的圣经里所读到的话。他们甚至可能说,“不错,我明白。”但他们却可能并不真正了解。(约翰福音11:11-14)你可能过了很久之后才看出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当你们讨论较深的资料时,学生根本无法了解,由此表明当你们在较早的研究中考虑圣经的基本道理时,学生并没有获得正确的了解。——哥林多前书3:1,2。
10 这表明什么呢?这件事有力地表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教科书之外的其他问题引使他们发表自己的一件是非常重要的。与其直截将答案告诉学生,用适当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圣经的答案之上会对他有益得多。(请与保罗在加拉太书3:1-6所用的方法比较一下。)向学生指出教科书中的答案所在,然后叫他将答案逐字读出来,好像是他自己的回答一般,这也不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他可能将答案读出来,但是他了解他所读的吗?他相信吗?马太福音24:15表明当我们阅读上帝的道时,怎样行是很重要的呢?——请也参考使徒行传8:30-35。
11,12.(甲)基督教国错误的“教义问答”教导使它的分子陷于什么软弱无能的状态?(乙)明智地运用问题怎样可以有助于克服这个弱点?
11 正如使徒彼得说,我们想“激发学生清晰的思想能力。”(彼得后书3:1,《新世》)今日地上有亿万的人自称为基督徒,可是他们却很少或毫不了解圣经。他们的大部分甚至连解释他们自己的宗教的基本信条也感觉困难。他们所受过的任何“教义问答”教导并不是正确的宗教而已。伪宗教从不教导人民思想,也不教他们根据正确的原则而推理。(马太福音15:7-9;路加福音11:52)真正的基督徒须要帮助心地忠实的人与上帝的道一致地运用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使愚人灵明,……有知识和[思想的能力]”。——箴言1:2-5;2:10,11。
12 有益的问题可以激发和训练一个人的思想。它们可以引导人的思想,以有秩序的方式由一点进至另一点而得以获致结论。(请与耶稣在马太福音16:5-12所提出的问题及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1-14提出的十七个问题作一比较)这些问题有一种“耕犁”的作用,可以使圣经真理的种子深深透入别人的心中。此外,在研读完一次之后用问题将所学到的主要圣经真理温习一次有如用锤轻轻敲击一间建筑物的钢架以试验它们是否稳固一般。
13,14.(甲)试举例说明耶稣很体会问题的价值。(乙)他的榜样鼓励我们怎样行?
13 耶稣在运用问题方面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值得注意的不仅是他们多么时常运用问题,同时也包括借着问题教人的方式;有时看来将答案直截告诉对方会容易和省时得多,可是他却采用问题。例如请留意有一次税吏问彼得他的夫子纳不纳丁税。(马太福音17:24-27)时常过于冲动的彼得回答说,“纳。”然后他进入屋内,也许打算征求耶稣的一间或取钱纳税。可是,“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诚然,耶稣帮助彼得解决了纳税的难题,但是我们看出耶稣的问题的用意吗?这些问题无疑使彼得思索、推理而谨记在心。
14 请想想耶稣被捕的晚上。在当时那种骚乱的情形之下,彼得冲动地拔刀自卫。耶稣于是向彼得一连提出三个问题:“我父所给我的那杯,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约翰福音18:11;马太福音26:52-54)请想想:当时耶稣面对着一群暴民而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他知道自己行将被捕,在一天尚未过去之前就会死于一条受苦柱上——可是他却不惮烦地利用问题使这些真理深印在彼得的脑海中。(马可福音14:33;路加福音22:44)我们若开始认为自己太忙而没有时间为所主持的家庭圣经研究作适当的准备,或觉得必须匆匆地将研读的资料读完,或因为有其他事情要办而在读完之后急忙离去,耶稣所立的榜样岂不令我们停下来重新考虑一下吗?
15.若想在圣经研究中有效地运用问题,我们必须怎样?我们时常遭遇什么难题?
15 当然,教导的意思并不是仅为了发文而提出问题。作导师的必须首先熟悉他的资料,然后怀着目的而运用问题,以求不但打动学生的头脑,同时也感化他的心。当我们努力帮助绵羊一般的人在圣经真理的基础上以及对基督的教训和榜样的服从上生根之际,我们都会遭遇到若干常见的难题。学生也许有成见,很可能受到伪宗教的错误信仰所影响。知道这些成见是什么会对我们很有利,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予以所需的协助。虽然有些人很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些人却不然。机巧的问题可以对后者颇有帮助。
16,17.在路加福音24:17-27的记载中,耶稣的问题达成了什么目的?
16 请考虑一下路加福音24:17-27。你可能记得,当时有两个门徒在往以马忤斯的途中正讨论着耶稣的死亡和他复活的消息。耶稣走上前去。他首先怎样行呢?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走路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呢?”革流巴反问他说:“你在耶路撒冷作客,还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出的事吗?”耶稣问道:“什么事呢?”
17 耶稣提出这些问题是否因为他不知道答案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便是这两个门徒所谈及的人;他亲自经历过他们所讨论的事。但是他的问题使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告诉他耶稣的死亡,宗教领袖们的罪责和他们自己怎样“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他们也提及有些妇女说耶稣已经复活了。他们不但表明他们的想法如何,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己的内心情况透露出来。他们对耶稣的复活存有几分怀疑,因为他们曾为这件事而“辩论。”耶稣于是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
18,19.(甲)类似的问题可以怎样帮助我们对学生作更大的协助?(乙)试举出一个实例。
18 “无知”是指他们的头脑而言,但正如他们对耶稣的问题所作的答复表明,他们的心也“太迟钝了。”不错,耶稣无需提出问题便能看清楚人的内心,但我们却不能。(约翰福音1:47-50;2:25)因此,与此类似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探知学生对某个圣经题目的想法,同时也许对他的内心态度亦获得一个概念。这样我们便可以按照学生的需要予以更大的帮助。
19 当然,我们这样行的方式因人而异,也随题目而不同。但是,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你可能正在一个人的家里打算讨论“三位一体”的问题,也许运用“上帝所不可能说谎的事”一书的第十二章,“一位上帝抑或三位一体的上帝,那一样?”甚至在未开始讨论书中的资料之前,你也许可以首先问道:“根据你所听过的解释,‘三位一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学生表达过他的一件之后,你也许可以加插一些问题,例如:“在你看来,这种说法合理吗?你觉得这个道理容易了解吗?”不论他怎样回答,你可以简单地说:“好,让我们看看圣经对这个问题实际怎样说。”你已经达到了你最初的目标,那便是要探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见解和态度,因此现在你已居于一个远较有利的地位去帮助他获得真正的了解。
20,21.(甲)试说明我们可以怎样以耶稣在马太福音13-16所用的方法应付我们在圣经教育工作上常见的另一个难题?(乙)我们可以怎样用类似的方法处理这个难题?
20 另一个难题是帮助研读的人看出圣经真理与宗教谬误之间的真正分别和强烈对照。有些人看来迟迟未能认清这种分别或确定究竟什么是真理,因此“逃出大巴比伦”的呼召对他们并没有意义;他们的生命亦继续受到威胁。(启示录18:4)机巧而非鲁莽苛刻的问题也许可以帮助他们看出这种对比,同时也可以探测他们的了解。现在请翻到马太福音16:13-16看看人所熟知的一段记载。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也许逐一地,他们回答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让他们表达当时一般人所怀的见解之后,耶稣借着问道:“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的问题产生了什么作用呢?借着首先询问一般人的想法如何,他使错误的见解和正确的见解形成一个显明的对照。他也借此测验门徒在了解方面有什么进步和是否养成真正的信心。
21 同样地,我们可能刚讨论完一个题目,例如上述出版物中的“你的‘魂’就是你”这一章。研读结束之后,你可以问你的学生:“今日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人死了之后有什事发生呢?”学生回答了之后,你可以问:“根据你在圣经里所读到的,你认为有什么事发生呢?为什么你这样想呢?”这样的问题不但可以帮助人看出真伪的分别,同时也帮助人决定他在某个圣经题目方面究竟相信什么。当然,有时他的回答可能表示他尚未清楚了解以前讨论过的若干要点,这样你便要与他温习这些要点或甚至再研读一次,使他可以奠下稳固的基础而进一步研究更深的真理。
22.为什么学生在圣经研究中仅是清楚了解所读的资料还不够?
22 但仅是相信还不够;行动也是必需的。(罗马书10:10)若要成为耶稣的真正门徒,学生必须开始将学得的真理在生活上实行出来以借此在磐石上建筑。(约翰福音13:17)有些人看来能够很快了解他们所研读的资料;他们回答得很好和很对。但是也许他们看来未能决定对于所学得的真理采取什么行动。(雅各书1:6-8)在问题之外加上一个比喻也许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23-25.(甲)耶稣论及“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怎样表明我们可以用来鼓励学生开始在服从的磐石上建筑的一个方法?(乙)试说明我们可以怎样在今日如此行,并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十分有益。
23 耶稣论及“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是人所熟知的。(路加福音10:29-37)有一个想证明自己公义的人问他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在回答他时说出这个比喻。他谈及三个人,一个祭司、一个利未人和一个撒玛利亚人,并描述他们每个人对于帮助一个被强盗打伤的人的机会所作的不同发应,结果只有撒玛利亚人予以实际的协助。耶稣对询问者提出一个问题作为这个比喻的结束:“你想这三个人,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那人回答说:“是怜悯他的。”耶稣于是吩咐他:“你去照样行吧。”
24 耶稣所提出的问题答案相当明显,岂不是吗?可是耶稣将这人的思想引到某一个结论,使他检讨自己的动机,然后帮助他决定在将来采取什么行动。以我们而论,假设我们正与人研读《永生——在上帝之子的自由中》一书的第211,212页。这几页讨论使徒们由于官方迫使他们停止传道活动而受到的反对和虐待。在此我们可以将马太福音24:14引入讨论中,请学生将这节经文读出来,然后解释这乃是要在我们的日子成就的工作。我们可以借着运用一个比喻,也许论及在一个国家里有三个人,有一天政府下令禁止人传扬王国的好消息。在这三个人当中,一个立即停止传道。第二个被政府逮捕,后来同意停止一切传道活动。第三个也被逮捕,但是当他最后获得释放时,他仍然尽可能向人传道。至此我们可以问学生,“你认为那一个人证明自己像使徒们一样十个真正的基督徒呢?”答案当然是第三个人;但在学生这样回答之后我们可以问道,“为什么你这样说呢?”
25 诚然,根据这个比喻而提出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可是它可以使对方检讨一下自己的思想和内心,想想他在类似的情况之下会怎样行。从实际的生活上提出一个难题是非常有用的。这能够帮助人认真地想想他们可以怎样将圣经的原则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以及他们在将来会采取什么途径。(诗篇119:33-37)此外,按照人的天性,人们也比较乐于接受他们自己所表达的结论过于别人为他们表达的结论。
26.我们对于学生的良心应该予以什么注意?
26 与上述有关的一件事是教育与我们研读的人的良心,帮助他们认真地考虑是是非善恶的问题。我们想帮助他们养成爱善恶的心。(希伯来书1:9;诗篇119:101-104)耶稣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去帮助人认真考虑是非善恶的问题,虽然有时他们的冥顽不灵使他感觉愤怒,“忧愁他们的心[而非他们的头脑]刚强。”——马太福音12:10-12;马可福音3:1-5。
27.(甲)《“你的道是我脚前的灯”》一书第108页所列出的问题目的何在?(乙)主持圣经研究的人可以怎样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27 最近出版的《“你的道是我脚前的灯”》一书(第108页)列出十个问题并促请主持圣经研究的人在邀请学生参加传道工作时,先将其考虑一下。这些问题包括,他相信圣经是上帝所感示的道吗?(提摩太后书3:16)他有将圣经对于诚实这个问题所作的训示应用在生活上吗?(以弗所书4:25,28)他知道圣经对淫乱和奸淫怎么说,并且在生活上与圣经的教训一致吗?(希伯来书13:4;马太福音19:9)可是,请留意我们并非期望学生对这些问题作一个直接的答复;反之,主持研究和邀请人参加传道的人应该能够回答这些关于学生的问题。这意味到社方无意要主持研究的人鲁莽地用直接的问题查问学生的私生活。那末,主持人怎能会自己满意地回答这些问题呢?你若请学生将经文读出来,然后请他评论他认为这些经文是什么意思,这样你便时常能够看出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参加传道工作的人所须符合的条件了。此外,运用比喻和提出一些以比喻为根据的问题也可以同样地帮助学生看出这些要点而无需以率直的问题使他感觉难堪。
28.我们怎样可以在运用这些教导方法上表现真正的洞察力?
28 还有一个最后的问题,就是耶稣在马太福音13:51所提出的:“你们都明白了吗?”我们无疑不想向学生提出连珠炮一般的许多问题,反之我们会明智地在对学生最有帮助时运用问题,使圣经真理的要点能够“探入”他们的脑中和心中。学生若表示不愿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我们亦不应该强迫他们作答。一个问题若引起否定的反应或某个比喻看来未能对听者“生效”,与其企图立即说服对方,我们最好只是说:“这件事的确值得我们想想,岂不是吗?”然后继续研究下去。耶稣也对人表现坚忍和耐心。——约翰福音16:12。
29.在最后的分析中,谁必须在比喻性的磐石上建筑?但是当我们在圣经研究中将真理灌输给别人时,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记得什么?
29 我们只能帮助与我们研读圣经的人听到和了解耶稣的教训和榜样;学生自己必须奠下根基,并借着成为一个行道的人而在其上建筑。不论运用问题、比喻抑或其他方法,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心;因为虽然他的头脑能够向他表明他需要服从基督的教训和榜样而在这个磐石的根基上建筑,同时也使他看出这是一件明智和紧急的事,但却唯有他的心才能推使他如此行。要帮助一切品性像绵羊一般纯良的人听见耶稣基督的天父耶和华上帝说:“我儿……[要]专心求聪明。”(箴言2:1,2;3:1-4)“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摩太前书4:16。
[第528页的图片]
耶稣用问题激发和训练彼得的思想
[第531页的图片]
耶稣在“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提出一个问题作为结束,借此引导听者获得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