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道就是真理”
“掰饼”是什么意思?
基督教《希腊文圣经》中屡次提及耶稣和他的使徒聚会“掰饼”的记载,因此在基督教国内有些人认为自从耶稣复活升天之后他的使徒们和门徒在相会时便掰饼以纪念主耶稣的死,换言之就是庆祝主的晚餐。持有这种见解的人特别倚赖使徒行传20:7去支持他们的主张:“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掰饼的时候,保罗……就与他们讲论。”
将这节经文作如此解释能不能从圣经的其他地方获得支持呢?不能,至少有三个基本的理由。
第一,无论在什么时候,当圣经提及主的晚餐这个仪式时总是将掰饼和“喝杯”相提并论的。不但马太,马可和路加的记载是如此,保罗直接由主耶稣基督领受的记载也是一样。(参照马太福音26:26-28;马可福音14:22-25;路加福音22:19,20;哥林多前书10:16-21;11:23-26)就这个仪式来说,喝杯和掰饼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它们总是相提并论的。若没有提及杯我们便可以确知这事与纪念基督的死无关。
第二,圣经的记载并没有表示耶稣要门徒每周举行仪式纪念他的死。事实上若每周举行便会大大削减了这个仪式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可以与此相比的一件事是上帝古代的百姓奉命纪念他们在摩西的日子由埃及获得解放一事。他们奉命每逢多久纪念一次呢?每周一次吗?绝对不是!上帝命令他们每年在同一的日子,尼散月十四日,即他们获得解放的那一天,举行这仪式一次。因此我们可以有充分理由断定主的晚餐这个代替逾越节的仪式也应该每年举行一次,特别是鉴于耶稣在逾越节的同一日,即尼散月十四日,首次创立这个仪式,所以更应如此。
第三,主的晚餐的目的并不是志在充饥。使徒保罗曾指责哥林多城的基督徒将主的晚餐视为普通的晚餐:“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为吃的时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饭,甚至这个饥饿,那个酒醉。你们要吃喝,难道没有家么?还是藐视上帝的教会?……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聚会吃的时候,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饥饿,可以在家里先吃,免得你们聚会自己取罪。”——哥林多前书11:20-22,33,34。
所以,由这个原则看来,我们可以断定当保罗在特罗亚和当地的基督徒聚会掰饼时,他们只不过是同进餐而不是举行主的晚餐。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由保罗在救活了由三楼的窗口跌死的犹推古之后所做的事进一步看出。圣经的记载说:“保罗又上去,掰饼吃了,谈论许久。”(使徒行传20:11)主的晚餐包括吃一块无酵饼和啜一口酒。保罗若只是吃了一块饼的话,我们自然不能说他领受了主的晚餐。但是他所吃的若是普通的一顿晚餐,则他自己的命令表明这件事与主的晚餐完全无涉。所以我们在圣经的《新世界译本》中读到:“保罗于是上去开始进餐,吃罢更谈论许久,直到天亮然后才离去。”因此我们不能将任何单纯的掰饼或进餐视为主的晚餐。
但是有些人喜欢在掰饼这件事上附以一种属灵的重要性。什么重要性呢?他们认为这便是犹大所提及的“爱席”:“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藏在水下的]礁石;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的牧人;没有雨的云彩。”以这种说法来解释“掰饼”是否合理呢?并不。——犹大书12。
究竟这些爱席是什么,使徒的记载并没有清楚解释;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知的,即它们对于基督教的组织说来并不是一项命令;如果当日真的有这样特别仪式的话,它早已被终止了。我们有以下的几个理由可以证明掰饼并不是指这些爱席:
第一,在使徒的时代将进餐称为掰饼是很自然的,因为当时的人在进餐时所食的其实主要是食饼。再者当日烘饼的方法和今日西方所用的方式不同。当日的饼都是烘成扁平的硬饼,因此不易用刀切开,但却较易用手掰开。今日西方人士所习见很薄而硬的美尔巴多士(Melba toast)或瑞士称为士比以斯布洛(Spiisbrod)的裸麦薄饼和它们颇相似。因此,所谓“掰饼”只不过是指进餐和进餐的方法而已。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意义,但“掰饼”一词却表明圣经如何正确地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来。
圣经的译者每每喜欢在“掰饼”这个词上附加一些属灵的意义,但这个词的希腊原文却表明他们是错误的。希腊文的kláo一字本身并不含有任何宗教性的意义。圣经曾用它来描述耶稣用几块饼和几条鱼喂饱一大群人和保罗在船上进食:“他……拿着饼在众人面前祝谢了上帝,掰开[kláo]吃。”圣经也用它来描述折下橄榄树上原有的几根枝子以让位给野橄榄的枝子,意即舍弃不信的犹太人而代之以相信的外邦人。——使徒行传27:35;罗马书11:20。
使徒行传2:42,46的记载也支持这一点,它论及第一批信奉基督教的外邦人说:“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掰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为了避免含糊起见,《新世界译本》在这里也采用“进餐”和“进食”一词以代替“掰饼。”因此由以上所说的一切看来,“掰饼”仅是指进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