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和华垂听祷告的上帝守望台1970年 | 2月15日
-
-
所描述的情形。这为一切与属天的政府协调一致的人带来多大的喜乐和安慰,使他们感觉到这政府与他们多么接近!请也留意约翰每次谈及这个城,他同时也在感示下提及这城的降临。为了强调这件事,他一共提及了三次。第一次是在他将基督对非拉铁非小组中“得胜的”人所作的应许记录下来时:“我又要将……我上帝城的名(这城就是从天上从我上帝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写在他上面。”(启示录3:12;21:2,10)在此之后基督接着对老底嘉小组发出他的信息,在其中我们可以见到他所用的另一个比喻。这是个属于个人性质的比喻,所指的不是上帝的居所而是你自己的居所。
21.(甲)耶稣在启示录3:19,20提出什么忠告和作了一个什么比喻?(乙)我们可以怎样借着响应耶稣所提及的敲门而得益?
21 老底嘉小组陷于一种多么恶劣的情况!它不冷不热而行将被主吐出口外。可是基督却对这小组中凡是乐意聆听的人提出一个友善的警告和劝勉:“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现在请留意耶稣接着所说的话:“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示录3:19,20)不,他并非吩咐你敲他家的门,而你无法知道他的邀请含有什么意思。反之,他将自己形容为站在你的门外敲你的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惊奇的图画!请想象一下你独自在家正打算进晚餐。忽然你听见敲门的声音,并听见访者宣布自己是谁。原来是主耶稣自己!当然,你会立即请他进来。你不用担心家里有没有足够的食物,因为你知道他来的目的并不是要将你家里的存粮吃得一干二净。反之,你知道他来访的真正目的是要带来一桌丰盛的属灵筵席去造就你,并且让你有机会在亲切友好的家庭气氛中享受与他的宝贵交谊。耶稣在地上时有时接受邀请到别人家里进晚膳,例如在拉撒路和后者的姐妹家里;当时他岂不是也以这种方式造益别人吗?——路加福音10:38-42。
22.献身怎样牵涉到一项双边的邀请?这会带来什么祝福?
22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比喻表明我们的献身牵涉到一项双边的邀请。首先耶和华通过基督耶稣邀请你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完全呈献给他。然后基督耶稣为他的天父和他自己向你发言,鼓励你邀请他进入你的屋里、你的脑中,心里和整个生活中。为了什么目的呢?他要你让他在你脑中和心里静寂的深处对你说话。他以什么方式如此行呢?借着他天父的道和组织,那便是说,在聚会中及与上帝的百姓交往时。这也意味到,当你热切地聆听之际,耶和华的灵会运行在你身上。在这样的气氛之下,祷告无疑不会是一件难事或受到阻碍,正如你在聚会中与弟兄姐妹交往绝不是难事一般。
23.关于牧养的工作,我们在这里见到谦卑的一个什么好教训?
23 不但如此,在这方面含有关于真正谦虚的一个多么杰出的教训。甚至复活了的主耶稣也没有要求我们快点将门打开让他进来。反之他将自己形容为站在门外耐心地敲门等待,看看你是否乐意聆听和响应。当耶稣在地上时,他说自己“心里柔和谦卑。”他仍然是如此。在这方面他为我们立下了一个好榜样。近几年来,主要由耶和华见证人小组里的仆人和监督们所担任的牧养工作受到很大的强调。这些人有责任探访耶和华手下所有的小羊,特别留意任何有病或迷途的羊。在作这些探访时,仆人们须要多么小心怀有耶稣在比喻中所论及的那种纯正动机,并且表现同一的友善、谦卑的精神。——马太福音11:29;18:12-14;希伯来书13:8。
24.这同一的教训怎样对所有的耶和华见证人均适用?
24 可是,所有的耶和华见证人都可以将同一的教训谨记在心。我们所做的探访别人的工作,从第一次探访开始,均带有牧养的性质。我们正寻找像绵羊般驯良的人。我们实际“站在门外叩门。”不错,我们觉得有义务要继续作这种探访;但是,虽然有许多人对此漠不关心或未能表现绵羊般的态度,我们却永不应该,不论实际地或比喻性地,将脚放进别人门里,坚要把我们的信息告诉他们。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聆听或让我们进去。反之我们应该让别人知道我们在那里,并且以诚恳、友善的态度及“温柔敬畏的心”表明我们的动机是纯正的。——启示录3:20;彼得前书3:15。
25.真正的谦卑可以怎样进一步帮助我们?
25 最后,在我们对“听祷告的主”祈求时,这个谦卑的教训也会对我们大有帮助。一个真正谦卑的头脑和心灵使我们能够随时“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确信我们必定会蒙垂听和恩待并在适当的时间获得所需的帮助。——希伯来书4:16。
-
-
忍耐和恒心守望台1970年 | 2月15日
-
-
忍耐和恒心
以下的经验表明我们在传道工作上须要表现忍耐和恒心。比利时有一个弟兄在做逐户传道时敲了一家人的门,里面传出震耳欲聋的噪声——来自一架开尽了的电唱机。音乐播放得如此大声,以致弟兄几经艰难才将圣经的信息向那开门的十四岁少女讲清楚。可是他却征得她的同意在下星期回去探访她。当他回去探访时,开门的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这青年获悉弟兄探访的目的和听完他所作的传道演讲之后遂接受了弟兄所介绍的书刊。弟兄遂约定时间回去探访他以解答他的问题及与他的妹妹作进一步讨论。到下次探访时,他所遇到的不是那两兄妹而是他们的母亲!她表示没有兴趣,但是她同意让弟兄回去探访他的儿女。到下个星期,他遇到这家的另一个人——当时只有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屋里。虽然看来很奇怪,到下个星期他遇到这家的第五个人——父亲!他没有兴趣,但是这弟兄没有就此罢休,他仍然怀着希望再回去探访。这次他的忍耐和恒心获得酬报了——他再见到那十七岁的青年。他们遂建立了圣经研究。在以后的探访中,首先那年青的妹妹,然后他的母亲,继而他那七岁的弟弟,最后他的父亲,都参加了这个圣经研究。这弟兄大约在两年前首次探访这家人。今日这个青年,他的妹妹和母亲均受了浸;他的妹妹己参加假期先驱传道工作,他自己则在面对该撒的要求时证明了他的忠诚。他的父亲亦继续有进步。这都是由于弟兄表现忍耐和恒心所造成的结果。——《1969年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