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
(Ashes)
圣经里,“灰”多指物体燃烧后的残留物,常用做比喻或象征。译做“灰”的一个希伯来语ʼeʹpher埃费(民19:9;玛4:3)也译做“灰烬”(伯30:19);另一个词deʹshen(德申)除了指充满脂膏的灰,也指“肥美的食物”。(利1:16;赛55:2)译做“灰”的希腊语名词是spo·dosʹ斯波多斯(太11:21),动词是te·phroʹo泰弗罗奥,动词的意思是“化为灰烬”(彼后2:6)。另外,还有一个希伯来语词(ʽa·pharʹ阿法)也译做“灰”,指物体燃烧后的残留物。(民19:17;王下23:4)
利未部族的祭司每天都要把坛上烧祭牲剩下的灰(德申)拿走,“移到营外洁净的地方去”。(利6:9-11)据民数记19章规定,一头健全、没有缺陷、未曾负过轭的红母牛要在营外宰杀和焚烧,作为“赎罪祭”。红母牛的灰要留下来,放在营外洁净的地方(民19:9),只要注入活水,洒在不洁净的人或东西上面,就可除去污秽。(民19:17)使徒保罗指出,假如“牛犊的灰[希腊语:斯波多斯]”也能在象征的意义上使人身体洁净,那么“基督的血”不是更能使人的“良心清白,摆脱死的行为”吗?(来9:13,14)
耶利米书31:40提到“弃尸倒灰[wehad·deʹshen韦阿德申]的整片平原”,看来是欣嫩子谷的某个地方。一段时间以前,汲沦溪谷附近还有个为人熟知的地标是灰堆,长150米,宽60米,深18米(490英尺×200英尺×60英尺),有人认为这就是耶利米书说的那片平原。古时,欣嫩子谷某一段也许被拨作倒灰的地方,让人把祭牲烧后剩下的灰倒进去。(利4:12)后来,约西亚破坏了欣嫩子谷的陀斐特,不让人在那里进行崇拜。(王下23:10)此外,动物和罪犯的尸骸也可能被扔到那里,灰堆中说不定还包括在异教仪式中被献作祭物的人的骨灰。(耶32:35)
在圣经时代,敌军一旦攻陷城池,往往会放火烧城。因此“化为灰烬”这个短语常用来表示一个城已被彻底毁灭,例子包括泰尔、所多玛和蛾摩拉。(结28:18;彼后2:6)
灰烬或灰尘也象征渺不足道或毫无价值的事物。例如,亚伯拉罕在耶和华面前自觉十分卑微,说:“我是灰尘”。(创18:27;另见赛44:20;伯30:19)另外,约伯把假意慰问他的人所说的话比作“灰烬”。(伯13:12)
在圣经所记载的时代,为了表示哀恸、蒙羞和痛悔,人会坐在灰中或把灰撒在头上。(斯4:1-3;耶6:26;撒下13:19)圣经曾以“吃灰烬”去比喻一个人万分悲切、痛苦不堪(诗102:9),受尽煎熬的约伯则实际“坐在灰烬中”。(伯2:8)
粗布和灰烬有时也跟禁食、哀号、悲伤等事一起出现。(斯4:3;赛58:5;结27:30,31;但9:3)在约拿的日子,尼尼微城全国上下(包括尼尼微王)都披上粗布,坐在灰中,以示自己虚心悔改。(拿3:5,6)耶稣基督也说有人“在粗布和灰中悔改”。(太11:21)另外,约伯向耶和华认错,“在尘土和灰烬中懊悔”。(伯42:6)
犹大地荒凉七十年期间,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为锡安、耶路撒冷和圣殿哀恸。但耶和华通过以赛亚作出保证,他的灵必发挥作用,有人必“拿头饰代替灰烬……交给为锡安而哀恸的人”。耶稣基督指出,以赛亚书61:1-3的经文已应验在他身上,并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必带来更伟大的拯救,使人不用再处于灵性上荒凉哀恸的景况。(路4:16-21)另外,圣经预告恶人必被粉碎,成为义人脚下的灰尘,正如玛拉基先知说:“‘你们必践踏恶人。在我采取行动的日子,他们必在你们脚下成灰[埃费]。’这是万军之主耶和华说的。”(玛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