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
(Wilderness)
译作旷野的希伯来语(midh·barʹ米德巴)一般指人烟稀少的荒地。(耶2:2)当中可能有牧场(诗65:12;耶23:10;出3:1),水池(代下26:10),房子,甚至城镇(王上2:34;书15:61,62;赛42:11)。虽然“米德巴”通常用来指灌木丛生的大草原,但也可以指没有水的地区,即真真正正的荒漠。希伯来语还有其他词语更加具体地指出这些地方是怎样的,这些词语通常在诗句中跟“米德巴”对应。(诗78:40;耶50:12)
Yeshi·mohnʹ(耶希蒙)指天然的荒地或荒漠。(诗68:7;赛43:19,20)这个词的语意看来比“米德巴”强烈,表示光秃秃,就如以下经文所说:“空寂无人、野兽吼叫的荒漠[耶希蒙]”。(申32:10)这个词加上定冠词后,就专指耶示曼旷野。(民21:20;撒上23:19,24;见耶示曼)
ʽAra·vahʹ(阿拉巴)指干旱的不毛之地,例如耶利哥对面的约旦河东那一带。(民22:1)荒原的成因可能是森林被破坏,土地缺乏适当的保护和耕作,或者长期干旱,终于令肥沃的土地变成贫瘠的荒土。(赛33:9;耶51:43)这个词加上定冠词后,就专指应许之地的一个地方。(见亚拉巴;亚拉巴谷)另一个词tsi·yahʹ(齐亚)指任何“无水之地”,跟上文提到的词对应。(诗107:35;赛35:1)
虽然圣经把有些地区形容为“荒漠”,那些地区却很少像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地带那样遍地黄沙。圣经提到的荒漠通常指树木稀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平地、多石的高原,或四周被高山秃峰包围而荒凉无水的谷地。(伯30:3-7;耶17:6;结19:13)
以色列人出埃及后,上帝带领他们沿着红海走进旷野,令法老以为他们迷路了。(出13:18-20;14:1-3)在接着的40年间,以色列人在红海对面从一个旷野走到另一个旷野,包括书珥旷野、逊旷野、西奈旷野、帕兰旷野、津旷野。(出15:22;16:1;19:1;民10:12;20:1)有时候,以色列人也在一些绿洲安营,例如以琳,那里有12股水泉、70棵棕榈树。(出15:27)另一个绿洲是加低斯。(民13:26;申2:14;见上册541页地图)
应许之地是一块沃土,形状像一只手指,是所谓“肥沃新月地带”的一部分,疆界一边是地中海,另外两边是辽阔的旷野地区——东面是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南面是西奈半岛。(出23:31)在应许之地的版图内,有一个个细小的旷野,例如耶斯列谷南面的多坦城外的旷野,约瑟就在那里被哥哥投进水坑里(创37:17,22);另有犹大旷野,其中一些部分围绕西弗、玛安和隐基底等城镇,大卫躲避扫罗时曾逃到那些旷野去(士1:16;撒上23:14,24;24:1);还有约旦河东的旷野地区,一直伸延到叙利亚-阿拉伯沙漠(民21:13;申1:1;4:43)。约旦河谷大部分地区(今天叫古尔谷地)基本上是个荒原。
虽然圣经提到的旷野大多在今天完全光秃荒凉,但证据显示其中一些旷野过去并不是这样。丹尼斯·巴利在《圣经地理》(1957,91页)说:“自圣经时代以来,应许之地的植物生长模式,必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起初,应许之地的土壤、气候、植物等形成一个稳定的环境,泥土没有受到侵蚀。但是,这种平衡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林木被毁而没有再栽种。没有了郁葱的树荫,树根再也无法抓紧泥土,盛夏的炎热和寒冬的暴雨令情况更恶化。土地被烈日炙烤,被狂风吹刮,因气温的极端变化而龟裂,又被雨水冲刷。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今天许多不毛之地一度是“牧场、平原、绿洲。这些地方有水泉,不时下雨,加上人们细心保存雨水,因此可以盖建村落,保留重要的商旅路线”。(《圣经考释辞典》,G.巴特里克编,1962,第1卷,828页)就算在今天,许多旷野在春临大地时都覆盖着茸茸的绿草,只是到了夏末,青草才因炙热干旱而枯焦。
以色列人流浪旷野的情形 虽然有些旷野的环境古时可能比现在好,但摩西依然可以把以色列人穿越的西奈旷野称为“辽阔可畏的旷野,就是有毒蛇蝎子出没之地、干旱无水之地”。(申1:19;8:15;见上册542页图片)那里又是“热病之地”(何13:5),多坑和漆黑之地(耶2:6)。在一些更光秃的旷野里,根本就无人居住(伯38:26),只有住帐幕的人停留或游牧民族往来徘徊(代上5:9,10;耶3:2)。旷野生长的植物有刺丛、荆棘(创21:14,15;出3:1,2;士8:7)、枣莲、多刺的金合欢树等(出25:10;伯40:21,22)。
疲乏的旅客走过踏得光秃的道路时(耶12:12),也许会在枝条细长如棒的罗腾树下遮阴(王上19:4,5),或者在枝叶浓密的小圆柏下歇息(耶48:6),又或者在树身多节的柽柳下乘凉,这种树的叶子细小、常绿,像羽毛。(创21:33)鹰或其他鸷鸟在无云的天空上盘旋。(申32:10,11)毒蛇(角蝰蛇)和箭蛇在石上或树丛下滑行,沙蜥蜴一晃而过,巨蜥拖着短小有力的腿笨重地行走。(利11:30;诗140:3;赛34:15)野山羊在山岩上出没(撒上24:2);野驴、斑马、骆驼、鸵鸟在疏落的草木间寻找食物;有时候还会看见鹈鹕和豪猪的踪影(伯24:5;39:5,6;耶2:24;哀4:3;番2:13,14)。晚上胡狼和豺狼嚎叫,鸮(猫头鹰)和夜鹰叫唤,增添了一种荒凉孤寂之感。(赛34:11-15;耶5:6)在旷野过夜的人一般都没有安全感。(参看结34:25)
除了零星的绿洲外,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都是沙土、砾石和磐石。有少许植物在溪谷里生长。古时这个地区也许有较多雨水和植物。然而,要不是上帝照顾,为数可能多达三百万的以色列人绝不可能在这个荒原存活。摩西在摩押平原提醒以色列人:“你要谨慎,不要忘记你的上帝耶和华……他把你从埃及地领出来,脱离了奴役之家;又领你走遍辽阔可畏的旷野,就是有毒蛇蝎子出没之地、干旱无水之地;又从坚硬的燧石中引出水来给你喝;又在旷野把你祖先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把你降为卑,试验你,要你最终得益处。”(申8:11-16)
《希腊语经卷》提到的旷野 希腊语eʹre·mos(埃雷莫斯)一般跟希伯来语midh·barʹ(米德巴)对应。(路15:4)这个词给用来描述施浸者约翰在那里传道的旷野(太3:1),以及一个被邪灵附身的人给驱赶到的偏僻地方(路8:27-29)。耶稣受浸后,来到一个旷野禁食,并受撒但引诱。(太4:1;另见利16:20-22)传道期间,耶稣有时退到旷野去祷告。(路5:16)耶稣向门徒保证,他带着王权临在时,这不但会在旷野,还会在各处显露出来。(太24:26)使徒保罗在海外传道旅程期间要穿越旷野,当时仍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林后11:26;另见徒21:38)
用做比喻 在巴勒斯坦,有一股炽热的风从东面和东南面的旷野吹来,这股风现叫热风(siroccos,源自阿拉伯语sharquiyyeh舍尔加耶,意思是“东风”)。这股热风炽热无比,常常卷着细小的黄沙从沙漠吹来,把空气中的所有水分吸干。(耶4:11)热风主要在春秋两季刮起,春季的热风可以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破坏。(结17:10)耶和华预告以法莲部族(代表叛道的北方以色列国)尽管“繁衍增多,却必被东风吹袭……这股风要从旷野吹来,他的井就干枯,他的泉就干涸。宝库里的一切珍宝都必被夺去”。这股从旷野吹来而深具破坏力的东风象征亚述人,他们从东面来攻击以色列国,抢掠一空后就把以色列人掳去。(何13:12-16)
旷野的特色是人烟稀少,既没人留意也没人耕种,因此常常给用来描述敌军入侵后的萧索景象。由于犹大人背信弃义,圣经于是预言巴比伦军队会把犹大的圣城和锡安变为旷野,使耶路撒冷沦为荒地(赛64:10),果园和农田全都成为旷野(耶4:26;9:10-12)。犹大的首领本来像林中挺拔的雪松,也要给人砍下。(耶22:6,7;另见结17:1-4,12,13)另一方面,巴比伦、埃及、以东等国家,因为仇视和反对上帝的王国而要遭受同样的灾祸。圣经特别提及巴比伦终必成为“干旱的旷野、荒凉的平原”,无人居住,全境荒凉,最后被人遗忘。(耶50:12-16;珥3:19;番2:9,10)
犹大的情形却恰恰相反。经过70年被掳的日子后,犹大人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他们的旷野变为伊甸园,其中的果园、良田都有溪涧河流灌溉。芦苇、枝叶繁茂的树、盛放的花朵都长起来,使大地看来欢喜快乐。(赛35:1,2;51:3)
个别的人 类似的比喻也用来指某些人,显示有关的话主要指属灵方面,而不是实际方面。人信赖世人,而不信赖耶和华,就好比荒原上孤零零的树,看不见福乐降临;可是,人信赖耶和华,就好比“栽在河边的树”,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无忧无虑。(耶17:5-8)这种对比也让人想象到旷野的风貌。
“海洋旷野” 一些评注家认为,以赛亚书21:1的“海洋旷野[midh·barʹ米德巴]”是指古巴比伦的南部。每年,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泛滥,淹没那一带,使那里成为“海洋旷野”。
启示录的旷野 启示录提到的旷野有双重意思:首先,在象征性的女人生下拥有王权的男孩这个异象里,旷野代表偏僻的庇护所(启12:6,14);其次,在象征性的女人“大巴比伦”坐在一只七头的野兽上这个异象里,旷野代表野兽的住处(启17:3-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