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一生与传道工作
耶稣教人要谦卑
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附近医好一个被鬼附的男孩之后打算回到他们视作居停的迦百农去。然而,耶稣希望能在途中与门徒独处,以便进一步装备他们去接受他的死亡和承担日后的责任。他向门徒解释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被杀以后,过三天他要复活。”
虽然耶稣在较早时候曾谈及这件事,而且有三位使徒实际目睹他的变形,当耶稣对他们谈及他的‘离去’时,他的跟从者仍未能领会这件事的含意。他们当中虽或没有人像彼得较早时一样否认他会被杀,他们却害怕就这事向他发问。
最后他们进入迦百农城。这是耶稣从事传道工作时的居停,也是彼得和其他好几位使徒的家乡。在这里,征收圣殿丁税的人找着彼得。他们也许企图使耶稣违反某些普遍受人接受的习俗,于是问道:“你们的先生不纳[圣殿]丁税么?”
彼得回答说:“纳。”
耶稣可能随后抵达家门,他知道刚才有什么事发生。甚至彼得尚未开口告诉他,耶稣便问道:“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彼得回答说:“是向外人。”
耶稣评论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既然耶稣的父亲是宇宙的君王,是人在圣殿里事奉崇拜的上帝,律法其实并没有规定要上帝的儿子缴纳圣殿的丁税。耶稣说“但恐怕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门徒回到迦百农后聚集在一起,也许是在彼得的房子里,他们问道:“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深知什么促使门徒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他们从该撒利亚腓立比回来时,门徒走在他后面,他很清楚在路上有什么事发生。因此他问道:“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门徒局促不安、默不作声,因为他们曾彼此争论谁为大。
门徒受耶稣教导已差不多有三年之久,竟仍然为这样的事彼此争执,看来岂不是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吗?这表明属人的不完美和宗教背景对人操有强烈的影响。门徒自小就受到犹太教的熏陶,犹太的宗教在一切事上均强调地位或阶级。再者彼得可能由于耶稣曾应许把天国的“钥匙”赐给他而自觉高人一等。雅各和约翰大概也怀着类似的念头,因为他们曾享有目击耶稣变形的特别权利。
姑勿论理由是什么,耶稣安排了一个感人的示范去教导门徒以纠正他们的心态。他召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用臂弯环抱着他,然后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在教诲纠正门徒方面,这是个多么杰出的方法!耶稣没有对门徒生气,也没有责骂他们妄自尊大,利欲薰心或野心勃勃。小孩子适常具有谦逊的特征;他们全无野心,以一般而言也没有阶级观念。借着运用小孩子,耶稣提出例证去说明他的纠正和教训。借此他表明门徒必须培养与卑微的孩童相若的品德。正如他在结论中说:“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马太福音17:22-27;18:1-5;马可福音9:30-37;路加福音9:43-48。
◆ 耶稣回到迦百农之后复述什么教训?门徒有什么反应?
◆ 为什么耶稣没有义务要缴纳圣殿的丁税?然而他为何要缴纳?
◆ 门徒的争执可能是由什么促成的?耶稣怎样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