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不可丧志
“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拉太书6:9。
1.耶稣将什么任务委派给手下的跟从者?
作为崇拜的一部分,基督徒所从事的活动是多么美善!这项活动由以下清晰的命令总括起来:“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门徒,……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19,20)耶稣基督亲自委派门徒执行这项普世的教导工作。
2.(甲)为什么我们可以说,使人作基督门徒的工作是至为重要的善工?(乙)使人作基督门徒的工作达成什么目的?
2 既然使别人作基督门徒的命令是耶稣升天之前对他的首批门徒所作的临别训示之一,这岂不是一项至为重要的委派吗?不错,的确是,因为执行这项委派能够拯救生命。(提摩太前书4:16)因此这是一项善工。它向听从王国信息的人提供有益的圣经教育。传道工作也向一切反应冷淡、无动于衷的人发出通知。(路加福音10:10,11)因此,执行这件工作——正如遵守耶稣的其他任何教训一般——足以将真正的基督徒标明出来。——约翰福音8:31。
3.(甲)耶稣的门徒对耶稣所立的榜样和所下的命令有什么反应?(乙)耶稣帮助门徒养成什么态度?
3 身为伟大的教师,耶稣为自己的跟从者立下极优良的榜样。他公开教导人及“宣扬王国的好消息”,借此使别人成为门徒。(马太福音9:35,《新世》)新近跟从他的人也效法他努力使别人成为基督的门徒,因为真正的门徒乃是“一个接受别人的教训,并有分加以散播的人”。起初,这项使人作基督门徒的工作仅限于在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人当中进行。即使在这方面遭遇不利的反应,耶稣的门徒有执行耶稣的命令,“继续不断”向人传道吗?不错,他们“到以色列家迷途的羊那里去”,直至公元36年第一位外族人成为信徒为止。(马太福音10:5,6,《新世》;使徒行传5:42,《新世》)记载说当时耶稣的门徒“把[他]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使徒行传5:28)他们绝没有在这项善工上灰心丧志。反之,他们忠心耿耿地贯彻始终。
“田地就是世界”
4.耶稣的跟从者怀着什么态度去执行他们进一步的委派?
4 耶稣表示田地会包括“万民”在内。(马太福音28:19)耶稣论及撒王国种子的比喻时说:“田地就是世界。”(马太福音13:38)因此,基督徒会在普世作他手下的王国“见证人”。他们会‘继续去’向人作见证,“直到地极”。(使徒行传1:8)圣经说使徒保罗“专心传扬主的道”,我们可以肯定其他的基督徒也同样行。——使徒行传18:5,《新译》。
5.耶稣怎样表明他期望门徒全力执行见证工作,直至目前事物制度的末了?
5 耶稣期望基督徒全神贯注于作见证的活动,直至目前这个事物制度的末了。这件事从耶稣就基督徒的传道职分及传道范围所作的预言足以见之。耶稣说:“这王国的好消息要传遍有人居住的大地,对万国作一个见证,然后末了便会来到。”——马太福音24:14,《新世》。
6.宣扬王国的工作需时多久才完成?我们对传道工作的态度应当怎样受这件事所影响?
6 耶稣颁布命令要门徒在普世从事宣扬王国及使人作基督门徒的活动,他深知这项善工终有一天会达到最高潮,正如在犹太田地中的情形一样。但这件工作会达成它的目的。“然后,”正如耶稣说,“末了便会来到。”由于这缘故,耶和华见证人会怀着信心和喜乐继续执行耶稣委派给他们的工作,直至末日来临。这样行能够帮助他们在现今努力不懈地工作,直至大功告成为止。
怎样执行工作
7.耶稣和手下的门徒传道时强调什么主题?
7 耶稣曾教导他的首批门徒怎样从事公开的传道活动。门徒热烈响应耶稣的命令,“去”向人作见证。耶稣训练他们从事作见证工作时说:“你们要一边走一边宣扬说:‘天国近了。’”(马太福音10:7,《新译》)这使门徒所传的信息与耶稣自己的传道工作具有同一的王国主题。对心地忠实的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耶稣的门徒一旦开始工作,他自己有没有就此停下来呢?绝没有,因为事实上,“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马太福音11:1。
8.(甲)王国宣扬者会在何处及如何向人作见证?(乙)将好消息带到别人家里何以是适当的?(丙)以适当的方式向户主问安有什么好处?
8 这些王国宣扬者会在哪里及怎样向人作见证呢?耶稣告诉他们说:“进[户主]家里去,要请他的安。”(马太福音10:12)将好消息带到别人家里使户主有尊荣,让他有机会在自己家里对王国的信息作出反应。采用一般人所接纳的习惯问安不但是开始谈话的体贴、有礼的方法,友善、愉快的问安还可以达成一个有利的目的,使一个未经邀请的探访转变为受欢迎的探望。(可参看马太福音28:9;路加福音1:28。)应门人的语气和回答也能够向你透露对方的态度。你继续说下去之前必须探知这些事,因为你若对此了然,便能够较易于调整自己的话题以适应户主的需要。——可参看使徒行传22:1,2;23:6。
9.什么表明并非所有人都会怀着体会之心聆听王国的信息?门徒对不感兴趣的人应当有什么反应?
9 耶稣让门徒知道,地区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反应良好。他说:“你们无论进哪一座城或哪一个村,要找出谁是配得的人。”(《新世》)若人人都接纳王国的信息,耶稣就没有理由要运用“找出”这个字词了。至于那些对王国信息不感兴趣的人,门徒应当对之有什么反应?“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他们要和平地离去,将一切后果交给耶和华去决定。——马太福音10:11,14。
今日的情况
10.别人怎样论及耶和华见证人宣扬王国的活动?
10 耶和华见证人现正忠心耿耿地履行基督徒的任务,将王国的信息传遍全球。由于这缘故,荷兰一位新闻记者怀斯(A. P. Wisse)评论说:“他们[见证人]与众不同。部分的差异乃是他们热心传扬福音所造成的结果。他们没有将真正的基督教视为一种拥有大教堂的宗教,其中的教友各自拥有固定的座位,而教会对他们所求的只不过是听道而已。反之,见证人像保罗一般放胆发言,对所有愿意聆听的人说话。”见证人对传道工作所怀的这种热心无疑赢得了耶和华上帝的祝福。
11,12.(甲)近年来的传道工作产生了什么结果?(乙)当我们的人数日益增加之际,在传道地区方面有些什么情形发生?(丙)这引起了什么问题?
11 现今有300多万王国宣扬者在210个国家地区热心工作。我们目击新门徒的人数激增——在过去七年间共有124万6204人受浸。显然,耶和华正祝福这些人所作的辛勤努力。(以赛亚书60:8-10,22)事实上,最低限度在40个国家地区里,每300个或甚至更少的居民——大约每100个户主——当中便有一个见证人!此外,在例如加拿大和瓜德卢普等国家里,有些地区中传道员与当地的人口比率是每45或50人便有一个见证人——会众的地区大约只有15个或甚至更少的家庭可以让个别的传道员上门探访!在许多这样的地区里,传道员每个月都探访所有人家一次。甚至在传道员与人口比率差距较大的国家里,有些城市地区传道员上门探访的频度已相当密。在韩国汉城,有些城市内的地区每隔五天传道员便上门探访每家人一次!随着我们的人数日渐增加,并且有越来越多见证人加入先驱和辅助先驱的行列,我们将会更加频密地上门探访我们的邻舍。这样行会引起难题吗?
12 无可否认,在某些地区,这样行的确对耶和华见证人和我们所探访的人均造成难题。除此之外,在许多国家地区里,一般人的反应日益冷淡也是个难题。可是,随着我们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是否要逐渐放弃我们所从事的善工呢?我们是否认为我们的工作已差不多大功告成了,我们已“找出”了一切有反应而愿意成为基督门徒的人?你个人是否感到疲乏困倦,甚至对于继续上门探访同一没有反应的人感到心灰意冷?我们怎样行才能使我们的活动保持最高水平?
保持正确的态度
13,14.(甲)我们对于在频密有人传道的地区里所形成的情势应当怀有什么看法?(乙)我们何以并不因别人反应冷淡便裹足不前?(丙)面对不欢迎我们探访的人,我们可以怎样跟从使徒们所立的榜样?
13 难题的解决方法主要与我们身为耶和华见证人的态度有关。首先,我们应当总是怀有积极乐观的看法。在许多地方,当我们的工作逐渐走向高潮之际,随着传道员的数目与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传道员在地区里重复作见证的频度越来越密乃是必然的发展。但我们岂不是为这件事祈求吗?(帖撒罗尼迦后书3:1)我们现今所目击的情形其实应当令我们欢欣鼓舞,同时令我们深信使人作基督门徒的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了!正如耶稣所预言,王国的消息现正传遍天下。甚至在人们‘不听我们的话’的地区里,宣扬王国的活动也使一般人留意到我们所发出的信息。要记住,除了使别人作基督门徒之外,我们宣扬好消息也为了“作一个见证”。——马太福音10:14;24:14,《新世》。
14 此外,随着末日日益临近,我们可以预料会有越来越多人拒绝接受王国的信息。预言很清楚表明,耶稣与保罗的经验也向我们肯定指出,有些人会“没有反应”,他们的心“顽梗不化”。因此,现今我们必须小心,免得我们对自己所负的任务也变成“没有反应”。即使别人没有反应,我们也要‘再三’上门探访他们。(以赛亚书6:9-11;马太福音13:14,15,《新世》;箴言10:21)诚然,频频探访那些不喜欢我们上门的人需要有勇气才行。可是,没有任何地区的情势足以对我们说,‘住口’。反之,像使徒们一般,我们应当祷告求上帝使我们坦然无惧,即使受别人憎恨或敌视,仍然‘继续发言’,直至工作大功告成为止。——使徒行传4:18-20,24-31,《新世》。
15.加拉太书6:9予人什么鼓励?我们对于将好消息带给邻人一事的看法应当怎样受此影响?
15 基本上说来,我们的地区里只有两类人——目前感兴趣的人和不感兴趣的人。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工作,务求‘找出那些配得的人’。这项活动是基督徒的许多善行之一,借此把我们对耶和华的爱戴和忠贞表明出来。由于这缘故,“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拉太书6:9)既然我们已如此接近目前这事物制度的末了,现今绝不是半途而废的时候。千万不要停止将王国的好消息带给邻舍,也不要对此感到厌倦。耶和华还没有说工作已完成了。
我们何以必须“继续发言”
16.(甲)有些什么环境可以改变地区内人士的反应?(乙)你能够从本地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表明地区内人士的反应改变了?
16 我们要记住,热心参与宣扬王国的活动能够将我们对耶和华的忠贞反映出来。这样行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正确的态度。除此之外,地区在许多方面是不停转变的。人们会迁居,或者环境发生改变。我们上次探访时,他们也许不感兴趣。但失业、亲人去世、超级强国争霸方面的重大改变、严重的疾病——这些以及其他各种转变均足以使他们在见证人下次探访时有所反应。其他的人获悉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成为耶和华见证人,现在也许希望跟我们谈谈,要知道我们的信仰是什么,竟能促成这种改变。
17.有些人现今对王国信息有什么反应?试举出本地一些例子。
17 我们也要记住,那些近年才长大的青年人现今也许已成家立室,开始正视人生而提出一些只有上帝的话语才能解答的问题。且举个例,一位年轻的母亲邀请两位见证人进入屋内,接着说:‘我年幼时从不明白母亲何以总是把见证人打发走,或告诉他们她不感兴趣,其实你们只不过想谈论圣经而已。当时我立定主意,一旦我长大结了婚,有自己的家,我就会邀请耶和华见证人进来给我解释圣经。’
18.宗教形势的改变对我们在其中传道教人的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18 你有留意到,有些人多年来从不跟我们交谈,认为自己已经‘得救’了,但现今却向我们提出衷诚的问题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宗教思想改变了。他们说自己已醒悟过来。他们一度信赖的若干知名电视布道家犯了性不道德,参加政治活动及浪费教会的金钱。获悉这些事使他们大为震惊。这样的事情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巴比伦内部的情况会继续恶化,直至她遭受毁灭为止。——启示录18:1-8。
19,20.什么表明我们何以不应当对于再三探访拒绝王国信息的人感到灰心?
19 无论如何,我们绝不应当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接受我们的信息就感到灰心。我们离去后,我们给别人的印象很可能仍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在加拿大,一名户主向两位上门探访的见证人清楚表示她不感兴趣。但后来她却开始想想见证人所说的话,同时渴望找他们回来解答自己脑海里的问题。她于是驾车在邻近一带来回找寻见证人,但却找不着。她有放弃吗?没有,她于是到一位朋友家里查询见证人是否曾上门探访。他们并没有这样行。但朋友说在她自己工作的地方有一位见证人,她可以跟这人取得联络。结果,见证人到这位感兴趣人士的家里作了一连串探访,后者同时邀请自己的朋友、邻居、亲戚、同事出席。有时出席的人数多达15名。见证人一共分派了大约430本精装书和圣经以及2015本杂志给这些人。
20 有许多人赏识我们的探访。一位妇人致信守望台社的分社办事处,说:“感谢你们将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灌输到你们信徒的心里,也感谢你们屡次回来……与别人分享主的爱。这项简单的行动对别人大有好处。……即使有些人态度冷酷、其他的人漠不关心,还有些人则愿意领受,……不时有人回来提醒你留意属灵的事无疑造益良多。我认为彼此谈论主是一件好事。”在另一封来信中,户主恳求我们‘不要放弃别人’,无论他们怎样对待我们。“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拉太书6:9)这件工作的确是耶和华所嘉许和祝福的,参与其事可以证明我们爱上帝也爱邻人。(马太福音22:37-39)因此,我们要继续努力,直至大功告成为止。——可参阅腓立比书1:6。
21.(甲)关于再三在频密传道的地区里工作,很可能至少一部分的挑战是什么?(乙)我们会在下篇文章讨论些什么问题?
21 我们必须面对事实,在地区里频密工作之所以看来困难并非总是由别人所促成的。有时我们自己也要负责。我们是否一开始便怀着消极的念头,认为我们已熟悉所有人,也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这件事能够影响我们的态度,包括我们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我们仍然沿用多年来同样的传道方法和说话方式吗?今日地区正在转变;一度成功的方法也许现今已不能打动其他“配得的人”了。我们也许需要在工作上采用新的方式和表现新面貌。我们会在下篇文章看看我们可以怎样行以免‘灰心丧志’,结果‘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你能够解释吗?
◻ 对于将好消息带给邻人,我们何以绝不应当‘灰心丧志’?
◻ 谁吩咐我们要以这种方法使别人成为基督的门徒?这种方法有些什么基本特色?
◻ 许多地区都有怎样的情势形成?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对这种情势保持正确态度?
◻ 我们何以应当‘努力不懈’,“继续传讲”好消息?
[第14页的附栏]
我们若记住以下的要点,就不会在宣扬王国的工作上‘灰心丧志’:
◻ 我们的任务和工作上的训示是来自谁的
◻ 耶和华正祝福我们在普世各地所成就的工作
◻ 虽然别人‘反应冷淡’,务要保持正确的态度
◻ 像使徒们一样,要祷告求上帝帮助我们‘继续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