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医生处境,今非昔比
    警醒!2005年 | 1月22日
    • 时移势易,关系改变

      也许有些人还记得,医生携着黑药箱上门看病的日子。人们对大部分医生的态度是,一方面景仰医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地位,称赞他们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又抱怨他们的收费,痛恨他们的失误,谴责他们的冷漠。无论古今,人们对医生的感情总是错综复杂的。

      然而,有的医生却能跟一家几代人结下情谊,为他们看病。以往,医生常常上门看病,要是到乡下去接生,有时还会留在那里吃饭甚至过夜。有的医生亲自为病人配药。有的医生则不计私利,免费为穷人看病,不分昼夜,全年无休。

      当然,现在不少医生还是那样辛劳无私,但是在许多地方,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在近几十年的变化之大,超过在过去的几百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看看,上门看病这种方式的转变。

      为何不再上门看病?

      上门看病曾是医生惯常的做法,目前在一些地区还是有这样的看病方式。但在世界上很多地区,这种看病的方式已越来越少了。《印度时报》说:“家庭医生特别让人感到安心,对病患家庭也非常了解,还愿意随唤随到。如今的年代,医生专攻某一个医学领域,家庭医生上门看病的方式已成过去。”

      由于医学知识爆炸,许多医生都只专攻某个医学领域,成为整体中的一分子,这样一来,病人每次看病,都可能要看不同的专科医生。结果,许多医生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跟患者的家庭建立长久的关系。

      一百年前,医生开始使用实验分析、仪器诊断,自那时起,就很少有医生再上门看病了。许多国家的医疗机构都认为,医生上门看病是浪费时间。现在的病人大多都能乘车到医生的诊所就诊。另外,辅助医疗服务和急救服务,过去都是医生的工作。

      情况改变

      当今社会,能独当一面的医生少之又少。常常由政府机构或医疗保健公司,聘请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诚然,许多医生不喜欢第三者介入医生和病人之间。这些机构往往要求医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看更多的病人。英国一位医生希拉·柏金斯说:“每7-10分钟我就得看一个病人。还要花大量时间从电脑上查看病人的资料。根本没有时间深入了解病人。这真令人沮丧。”

      从前,医生的吩咐就像圣旨一般。到了今天,医生看病,病人反而有更大的决定权。现在许多国家,医生有义务要向患者说明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后果,这样患者可以知情同意某种治疗方法。于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在有些人看来,医生只不过是拥有某方面的专长罢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有不少医生都是女性。女医生通常比较受人欢迎,因为她们更有耐心聆听患者倾诉。看来因她们的加入,使人觉得医生都颇有同情心。

      有同情心的医生,能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面对的压力,所以还是受大部分人赏识的。但是反过来问一问,又有多少病人了解医生的感受和面对的压力呢?将心比心,互相体谅,无疑能够改善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下篇文章也许能加深我们对医生的了解。

  • 医生工作压力大
    警醒!2005年 | 1月22日
    • 医生工作压力大

      “年轻的父母带着新生儿来到诊所,希望我能治好孩子的病。我给孩子作检查时,心情很沉重。他的疾病无药可治。当我告诉这对初为父母的年轻人,他们的孩子会永远看不到东西,你能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吗?我打发他们离开后,简直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一会儿,下一个病人进来了,我还要笑脸相迎!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非常疲惫。”——南美一个眼科医生

      病人找医生看病,只想着自己的病情,希望得到治疗,哪里会想到医生也有医生的烦恼。结果,很少人意识到医生每天要面对多大的压力。

      当然,不只医生有压力,每个人都有压力。一般而言,每个人都会跟医生打交道。既然如此,那就应当了解一下医生每天所面对的压力,以及在压力之下的医生怎么生活。

      医生从进入医学院开始,就要学习如何在压力下生活。可是医学训练和实习对情感的打击,毕生难忘。从这里开始,往后的日子可能改变医科学生的感情和性格。

      令人震撼的医学训练

      医科学生入学第一周也许就要进解剖室,这样的经历令人十分难受。许多学生在此之前可能从没见过尸体。看见一具裸露的尸体,一次又一次地被解剖分析,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不得不想个方法,应付波动的情绪。他们通常用幽默的手法自娱,就是给每具尸体取个好笑的绰号。这样的行为在外人看来,有点冷酷无情,对死者缺乏尊重。可是医科学生一定得这么做,才不致老是猜想着这具尸体生前曾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背景等等。

      接下来就要到医院的病房实习了。大多数人到了中年才开始感到人的一生十分短促。但是医科学生年纪轻轻就要面对不治之症和死亡。有个学生这样形容第一次到医院实习的经历:“真是恶心死了!”无论国家贫富,病人常常因没钱而求医无门,医科学生第一次看到世事这么不公平,情绪上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刚取得行医资格的医生如何应付这样的压力呢?医护人员只能客观地对待病人,避免感情用事,免得自己的情绪受影响。护士可能说,“医生,2号床有个断腿的”,而不是说有个人需要帮助。如果你不了解个中原因,这样的话乍听之下可能很令人反感。

      同情心疲乏

      医生所接受的本来只是单纯跟科学有关的训练,但是对很多医生来说,工作大部分时间却要跟病人对话,有些医生在处理与病人的关系上,缺乏适当的心理准备。就像前言说的那样,告诉病人坏消息,是医生最难做的一件事。有些医生每天都要做这样的事。病人在危急关头,通常都会向医生发泄心里的苦闷。应付焦虑不安、惊慌失措的病人,让医生感到身心俱疲,时下称之为“同情心疲乏”。

      加拿大的一位家庭医生回忆起行医的头几年,这样写道:“工作的压力几乎将我击垮。需要帮助的人占据我的时间;抑郁的人希望卸下包袱;病人等我看病;有些人工于心计,拉拉扯扯,纠缠不清;有人到我这里来;有人要我到他们家去;有人把电话打到家里,甚至打到卧室。这人、那人、到处都是人。我也希望帮助别人,但是这种情形太过分了,叫人受不了。”(《一个医生的窘境》,约翰·霍兰著)

      岁数越大,压力越小吗?通常资历越高,责任越大。也许在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要在瞬间作出生死攸关的决定。一个英国的医生解释说:“年轻的时候,我不担心。就像少年人开车不顾后果一样。但现在年纪大了,把生命看得更宝贵。要决定用哪种疗法,比以前更叫我伤脑筋。”

      这些压力对医生有什么影响呢?为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影响,就得习惯和病人保持距离。可是这种习惯也可能影响到自己跟家人的关系。要抗拒这种影响也许很难。有些医生非常有同情心,全情投入帮助病人。但他们能坚持多久而不受同情心疲乏之苦呢?这就是医生进退两难的窘境。

      应付难缠的病人

      问起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带来的压力,医生通常都会说难缠的病人如何如何。以下的几种情况,也许你并不陌生。

      第一种情况:病人浪费医生的时间。跟医生闲聊,半天进不了主题。第二种情况:病人强人所难。不是急病,却在三更半夜或在周末打电话给医生;要求医生采取某种他不太赞同的疗法。第三种情况:不信任医生。一些病人也许上网自行搜寻有关病情的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利用上网搜寻资料可能令病人不信任主治医生。医生可能没时间跟病人讨论资料上所说的每一方面的利弊。病人不信任医生,不听医生的嘱咐,会叫医生很不高兴。第四种情况:病人半途而废。治疗尚未见效,病人就放弃治疗,或转院另请高明。

      然而,在一些国家,医生的主要压力不是来自病人,而是来自律师。

      防御式医疗

      许多国家报道,起诉医生失职的案件急剧上升。一些律师无理地提出赔偿诉讼,借此发财。美国医学协会的主席解释说:“他们使得医疗责任险急剧上升。这些诉讼案件也带来其他痛苦。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不公正的诉讼意味着巨大的伤害——尴尬、浪费时间……压力、焦虑。”有些医生甚至被逼得自杀。

      因此,许多医生不得不采取“防御式医疗”,决定某种医疗方案时,考虑的是如何在法庭上自卫,而非病人的利益。《医生新闻摘要》说:“医生在法律层面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