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有一个时期,以动物作祭牲曾是崇拜的重要部分,需要由祭司主持必需的仪式。婆罗门祭司的势力日益强大,后来甚至成立一个支派,称为婆罗门教。奥根(T. W. Organ)说:“祭司们受人畏惧和尊崇比诸神更甚,因为祭司只要把仪式变更一下,就可以消灭敌人。”由于献祭仪式越来越复杂,遂产生了一种趋向,强调苦行主义或肉体上的禁欲。
轮回是基本的信条。这个信条最迟在《优婆尼沙昙》(《奥义书》)中宣布。《优婆尼沙昙》是印度教的一套经书,最可能是在公元前第一千年的上半期写成。书中主张人死后在天堂或地狱暂住,然后按照业律转世为人或动物,比生前所享的地位较高或较低。人生的目标是要获得解脱,摆脱无情的再生循环,被那称为梵天的一切秩序的终极来源所吸纳。
吠陀教信奉许多的神。不过,据《印度哲学概念》一书所载,它的信徒对此感到不满,因此“逐渐趋向一神的概念,……把以前的诸神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概念化的神。”因此,称为梵天的神是不具人格、没有任何属性和特质的,但却化身为各个不同的神祇。
渴望解脱的观念是基于历史家杜兰特(Will Durant)所谓的“对生命的厌恶……,这是印度教一切思想的暗流。”这种黯淡、悲观的态度建于《弥勒优婆尼沙昙经》,它问道:“此身既为诸般欲念所苦,例如愤怒、贪婪、妄想、恐惧、沮丧、羡妒、与可悦的事物分离、摆脱不了可厌的事物、饥饿、干渴、衰老、死亡、疾病、忧伤等,在这些欲望中享乐又有什么好处呢?”
-
-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加尔各答的祭司喇马克立什拿试图把印度教和他认为是最好的西方宗教思想混合起来。他辩称,正如水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名称,同样,“永久的智慧和至福之源,有人称之为上帝,有人称之为阿拉,有人称之为耶和华,有人称之为哈里,也有人称之为梵王。”正如“人可以凭梯子、竹枝、楼梯和绳子之助登上屋顶,接近神的方法也可以殊途同归。……不同的信仰只是通往全能者那里的殊途而已。”
这样的宽容态度使印度教的崇拜兼收并蓄。它容许有些教派带领人崇拜梵王(婆罗门教),其他的崇拜毗湿奴(毗湿奴派),还有些则崇拜湿婆(湿婆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