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油灾祸绝不会在这里发生警醒!1990年 | 5月8日
-
-
漏油灾祸绝不会在这里发生
‘在威廉王子湾漏油?绝不可能。这样的事绝不会发生。这里的海峡既深且阔。航行决不会遇险。’
大众对这段话深信不疑。但是很不幸,在1989年3月24日星期五,午夜过后4分钟,载着5300万加仑原油的超级油轮埃森·瓦尔德斯号偏离了航线达一哩半之遥,结果船底撞着布莱礁的巉岩,船身裂开多个洞孔。1100万加仑原油涌入美国阿拉斯加州瓦尔德斯之南风光明媚的威廉王子湾中未受过污染的纯净海水里。
灾祸发生时,船上一个未领执照的三副正担任指挥,海岸警备队本当用雷达监察埃森·瓦尔德斯号的航线,但却未能这样行。漏油事件发生之后,艾尔斯加油管服务公司和埃森石油公司均没有执行它们的紧急应变计划去控制漏油。
深海潜水人奉命检查触礁的埃森·瓦尔德斯号的损坏程度。其中一个潜水人报道说:
“我们驾小船前往油轮那里,看见水面的浮油已厚达数寸。我们甚至在小船所过之处也看不见海水。一经到达超级油轮,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安全问题。这艘船能保持稳定,抑或会在我们头上翻转?它搁在布莱礁之上,靠近水深数百尺之处。如果它被上涨的潮水推离礁石,就会一直沉落海底,船身也许会裂开而漏出其余的油——4200万加仑。
我们检视该船差不多每方尺的地方:船身、油槽内部、架构等。油不断在涌出。油既不会和水混合,于是迅速涌上水面。我们进入油槽时,呼出的气泡把油吹动,油就在我们的面罩周围旋转。但我们在那里不是要修理,只是要判断损坏的程度而已。”
艾尔斯加公司答允在五小时内把漏油阻遏器和撇油杓运到现场使用。但过了十小时还是毫无动静,在以后三天也没有什么特别对策。这三天风平浪静,若是使用漏油阻遏器和撇油杓,损坏就不致那么严重。但在星期一那天,时速70哩的强风横扫威廉王子湾,把漏出的油和海水一起搅动而成为所谓泡沫状态。
各人开始互相指责非难。阿拉斯加当局、瓦尔德斯居民和海岸警备队指责艾尔斯加公司和埃森公司错失良机,让最初三日的晴天白白溜走。有些人归咎海岸警备队为了削减经费而“换上敏感度较低的雷达,以致未能警告倒霉的油轮它正驶向暗礁。”埃森公司则指摘州政府和海岸警备队不准人使用分散剂去分解油污。
两个月内,油污已从布莱礁蔓延至500哩外,污染了1000哩的海岸线,使威廉王子湾的秀丽海水蒙上1000方哩的油膜。油污一路流经基奈峡湾国立公园,绕过基奈半岛,转入库克湾。它同时向南进发,污染了卡特迈国立公园和科迪亚克岛。
几千工人受雇去清理海滩。其中一人在接受访问时描述清理方法及其结果,说:
“工人从凌晨4时30分开始工作至晚上10时,他们手拿高压软管,有些人使用冷的海水,有些人使用热蒸气混和海水。他们把强力的水流射向布满砂石的海滩,将水迫入地底,在地下两、三尺深之处的油污遂浮上水面。然后软管里的水把油污冲到海面,先用漏油阻遏器拦住,再用撇油杓将之吸去。工人每日从阔度200码的海滩收回油污200至400桶。
在为期两周之内,工人周而复始地这样行,每次都收回等量的油。然后,他们派人拿吸油毡子坐在海滩上,抹去每块岩石的油污。海滩这时看来已经清洁了。可是,你若将手在沙石之间探入三寸半的深处,手抽出来时就染满黑色的黏性物质。海滩虽经两星期的清扫,情形仍是这样。三日之后再回去,便会看到有三至六寸厚的原油再次渗出来。下一次海潮会把它冲回海里。”
徒劳无功吗?也许。但工作的报酬可十分优厚。一个日薪250美元的工人说:“我计算过,做这种工作赚取万元绝非难事。”另一个工人整周工作,每日12小时,7日就赚了将近2000美元。他说:“我今天清理了两个海滩,但海潮一来,我确信明天就会恢复原状。”在威廉王子湾,有些海滩地区被埋在厚达3尺的油污之下。
埃森·瓦尔德斯号一旦船身穿洞,漏出1100万加仑原油,有什么方法可以有助于应付灾祸呢?在风平浪静的最初三日若采取紧急行动,用漏油阻遏器和撇油杓处理,也许可以把油污局限在海湾之内而不致流入阿拉斯加湾中。
使用分散剂会有帮助吗?看来未必有效。分散剂在平静的水里不会产生作用;它必须在波涛汹涌,水和分散的化学物质混淆一起时才能发挥效果。它在天朗气清的最初三日不会有用处,第四日风涛大作,分散剂本可以产生效果,但散布化学物质所需的飞机却因为风势过强而不能起飞。无论如何,使用分散剂仍是一件引起争论的事,《安克雷奇每日新闻报》的一篇文章解释说:
“分散剂的作用和洗净剂不相上下。它喷在油膜的表面上,海水把它搅动,分散剂于是将油污化成越来越细小的粒子,散布在水中。环境保护论者不喜欢用分散剂,他们声称,由于化学物质只是把油污分散到每一层水里,以致从水面到水底的生物都受到威胁。”即使如此,分散剂在冷水里效力较小。“对普拉德霍湾上的原油没有什么功效,”而且“对于漏出超过一日的油污几乎全无用处。”
此外,分散剂本身含有毒素。据称在1967年,超级油轮托里·坎恩号大量漏油而影响到法国海岸时,所用的分散剂比油污产生更多毒素,“动植物均被消灭净尽。”
阿拉斯加紧急通讯机构主持人沃布尔(Pete Wuerpel)证实了上述海滩工作者的话,他说:“油污既不会停着不动,也不会溜走。现今若干海滩上的油污会被浪潮冲到其他海滩上。这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灾祸。你若想到油污已渗透到多深的地步,就可以看出清理海滩是一件多么棘手的工作。你也许能把表面打扫干净,但浪潮会使下面的油污再度涌上。人为努力的无效岂非再明显不过?”
沃布尔认为科技现时还未能应付大量漏油。他声称目前这件工作仍须留给自然界去收拾。不少人对此表示同感。海洋生物学家科伯恩(Karen Coburn)声称:“事实上,即使在最佳的环境之下,我们有能力收回的大量漏油也不会超过百分之10。”一项报道说:“[据研究漏油的科学家估计,]自然界恐怕要费时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把在威廉王子湾的澄澈海水上发生的北美最大漏油事故的最后痕迹消除。”
意外发生两周之后,《安克雷奇每日新闻报》的头条新闻宣布说:“清理漏油之战胜利无望。清理人员虽赢得若干场小胜,专家却声称海湾的复原还是有赖于自然。”该报继续说:“[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人员一向认为这场战争是无法取胜的。”他们考察过以往10年间各宗大量漏油事故——包括1978年超级油轮在法国海岸对开处发生的漏油6500万加仑事件——结论是:“在所有这些事故中,人从未能真正清除油污。”
[第20,21页 的附栏]
超级油轮,超级污染者
请想象一艘船有100层高的建筑物那么长,破浪前行的船首在掌舵人之前四分之一哩。船是那么庞大,以至有人纳罕船身的移动会不会受地球自转所影响。这便是超级油轮(超大型原油运送船)。这些庞然巨物并不是想象的东西;有许多超级油轮和其他几乎同样巨大的船只在海上经常往来。原因何在?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个渴求石油的世界。超级油轮凭着它们那巨大的体型,已证明在输送原油方面是个经济而有利可图的方法。
可是,近年发生的事件已令人痛苦地意识到,巨型油轮有其本身的缺点。缺点之一是,它们的巨大正是它们的弱点。它们那令人生畏的庞大体型往往造成麻烦,使它们极之难以驾驭和操纵。船的舵手若要把船停止或急转方向以避过危险,基本的运动法则(特别是,除非受外力干预,不然物体便会按惯性法则动者恒动)就会发挥极大的阻力。
试举一例,身长800-900尺的满载油轮以普通速度航行时(埃森·瓦尔德斯号的长度达987尺,可载5300万加仑原油,航行时速约12哩),关闭引擎并不能使船突然停止。船会由于惯性继续前行5哩左右。若把引擎调向逆驶,船一样会前进2哩才停止。抛锚也无济于事;锚一降下就抓住海床,由于船身的惯性移动,船会把锚链从甲板扯断。操纵油轮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在转动驾驶盘之后,差不多要经过30秒钟,舵才会转变方向。然后油轮要苦待3分钟之后才能按照调动笨拙地前进。
船的驾驶盘也许位于船首后面1000尺之处,距离船侧150尺,高踞海面100尺之上,难怪油轮有时发生碰撞。意外事件,不论由于触礁抑或相撞都可能招致漏油。非洲、亚洲、欧洲和南、北美洲以及接近地球两极一度清洁纯净的海岸线均不幸饱受摧残。
但油轮不光是发生意外才会污染海洋。油轮每年把200万吨石油倾弃在海里。以往的调查显示,倾弃石油大都是由某些例行惯事所导致,例如在航海途中清洗空的油槽时肆意把残余的油倾进海里。正如莫斯特(Noël Mostert)在《超级巨船》一书中写道:“不论怎么管理完善,每艘油轮无不以某种方式或多或少地倾油进海;管理不善的船更不停地污染环境,而且像花园里的蜗牛一般往往由于倾弃的废物映出一片晕虹的油光而可以察出它们的踪迹。”
海洋探险家库斯杜(Jacques Cousteau)曾就人类摧残环境一事作出有力的评论。他说:“我们是地球的破坏者。我们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东西都破坏了。”
[第23页的图片]
海滩清理了一天,第二天又蒙上油污
[第18页的图片鸣谢]
Mike Mathers/Fairbanks Daily News-miner
-
-
漏油灾祸对动物有什么影响警醒!1990年 | 5月8日
-
-
漏油灾祸对动物有什么影响
漏油事故发生后的最初数月,野生动物的遭遇十分悲惨。从阿拉斯加寄给《纽约时报》的一则特别电讯声称:“瓦尔德斯附近的多个岛屿显然伤亡枕藉,那里现正有数千头海豹要在饱受污染的海滩上产子。油污蔓延至西南300哩外阿拉斯加半岛的卡特迈国立公园,当地的秃鹰、褐熊和海狮正在有毒的栖息地挣扎求存。漏油在生态学上所造成的损失至今包括30种禽鸟,为数约2万头,700头太平洋海獭和20头秃鹰。”据生物学家估计,实际的数目可能高至五倍。大多数受害者都从此消失踪影。
卡特迈国立公园乃是世上褐熊的最大集中地。有关当局对于这些身高10尺,体重达1200磅的庞大动物深表关注。它们徘徊在海滩上猎食被原油污染的鸟和鱼。公园的办事人纳罕,“石油若进入这些动物的食物链环中,它们会有什么遭遇呢?”以死鱼和死鸟为食的鹰正相继死亡。他们预料,随着“有毒的油积聚在身体组织里,”将来会有不少的熊死去。
基奈峡湾国立公园当局也同样感到忧虑,那里长达240哩的东岸海湾地区有百分之90受到石油污染。该州一位奉派长驻当地的生物学家说:“目前我仍然在海滩上找着海獭的尸骸。秃鹰以死海獭为食,因此我也找着秃鹰的尸骸。我虽是一位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但是我每逢看见满身油污的禽鸟挣扎欲飞的惨状,就禁不住哭起来。”
也许还有数以百计的人在哭泣,数以千计的人欲哭无泪。不少人悉心为禽鸟和海獭清洗油污,但其中有许多仍然终于死去。对关心保护野生动物的人来说,这是一项令人伤心的工作。
在威廉王子湾的海獭数目估计有1万至1万5000头之多。一位生物学家担心它们有面临完全绝迹的危险。另一位科学家也认为它们“会全数灭亡”。这些估计也许过度悲观一点,其他的估计认为丧失三分之一已经够糟了。在若干不受油污影响的地方,海獭非常繁多;在被石油污染的地方,海獭很少出现。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千头动物死亡。海獭被油污毒死之后,尸骸便沉在海底。因此科学家无法计算实际的死亡数目,只有靠出现者数目减少来推测而已。
大多数人都对于成千上万的禽鸟和动物被油污毒死而感到悲伤,但是很少人想到数以千万计——甚至以亿万计——的细小微生物的损失。它们也十分重要而为创造者所眷念。“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那里有海,又大又广;其中有无数的动物,大小活物都有。”——诗篇104:24,25。
油质的污物散布在水中,最后沉入海底。它在海底毒害各种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而这些乃是各种动物的食物链环的起点。因此,有毒的化学物质随着生物的阶梯上升,最终受害的便是人本身。
人并不是巍然独存的。人只是生物的一部分,因此他有责任要照料各种生物。这项责任是上帝——人的创造者——赋予人的。耶和华吩咐第一个人说:“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成的,因此具有上帝的各种属性——智慧、能力、公平、仁爱。这些特质使人能够发挥爱心去治理地球和其上的动植物。上帝将地球及其中充满的一切交给人去负责照料和保护,而非剥削和摧残。(创世记1:26-28;2:15)耶和华上帝关心他所创造的万物。我们又如何?我们也应当关心,因为上帝宣布他将会“毁灭那些败坏全地的人”。——启示录11:18,《新译》。
[第26页的附栏或图片]
上帝对动物的关注
上帝关心众生:
“两个麻雀……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马太福音10:29。
他要求人表现体贴:
“六日你要做工,第七日要安息,使牛、驴可以歇息。”——出埃及记23:12。
“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申命记25:4。
“不可并用牛、驴耕地。”——申命记22:10。
“若看见恨你的人的驴卧在重驮之下,……务要和驴主一同抬开重驮!”——出埃及记23:5。
“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它上来呢?”——路加福音14:5。
他提供保全物种的方法:
“你若路上遇见鸟窝,……你不可连母带雏一并取去。”——申命记22:6。
他供应粮食:
“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给你[们]……和你[们]地上的走兽当食物。”——利未记25:6,7。
“你张手,它们饱得美食。”——诗篇104:28。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马太福音6:26。
他赋予动物生存所需的智慧:
“[蚂蚁]有本能的智慧,……在夏天预备粮食。”——箴言30:24,25,《新世》。
他要求人表现适当的尊重:
“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出埃及记23:19。
[鸣谢]
Anchorage Times photo/Al Grillo
[第24,25页 的图片]
左端:三日大的小海狗
左图:黄喙潜鸟
[鸣谢]
Anchorage Times photo/Al Grillo
下图:海狮
威廉王子湾
-
-
漏油灾祸对人有什么影响警醒!1990年 | 5月8日
-
-
漏油灾祸对人有什么影响
自1989年3月24日漏油事故发生以来,瓦尔德斯的人口突然激增。镇上的人口从2800增至超过1万。埃森石油公司以高薪雇请数千工人去清理油污对环境的损害。几千人纷至沓来,弄到社会和经济一片混乱;这些变动是这个一向宁静的小镇的永久居民颇难接受的。
阿拉斯加紧急通讯机构主持人沃布尔指出大量找寻高薪工作的人蜂拥而来所造成的若干改变。他在一次访问中说:
“这件事对瓦尔德斯所造成的长远影响也许比现时估计的更为严重。大批的人涌进瓦尔德斯使当地的设施不胜负荷。在漏油发生之后的七周当中,电话公司的长途电话服务从60次增至170次以上。下水道、电力供应、小船海港、城市垃圾场、城市道路系统——没有一样足以应付目前的需求。在四月,镇上的汽车从3000辆增至9600辆。机场的容量通常是每日20班次,最高峰竟增至超过680班次。以该镇的供应能力而言,所受的冲击简直绝对令人难以置信。
漏油事故、海滩污染、禽鸟和海獭的死亡、养鱼场受到威胁和贝壳类经历重大损失一类的新闻掩盖了人口爆炸所造成的危机。镇上经济大受扰乱,薪酬标准失去平衡,商店发觉很难寻得可靠的职员。物价高涨使固定薪酬的人难以度日。
以上所说的一切并不是要贬低漏油灾祸的严重性,反之只是对惨剧的全面以及它对人的影响作出较佳的透视而已。我认为,由于数以千计的禽兽死亡受到戏剧性的报道,瓦尔德斯居民生活所受的干扰遂被忽视了。”
瓦尔德斯有些长期居民接受访问。镇上的人口爆炸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电话公司的一位职员提出以下的看法:
“如今,事故发生已过了两个月,瓦尔德斯还是一片混乱。数以千计的人依然拥来找寻高薪工作。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些是通缉犯,结果被警方逮捕。娼妓前来卖淫。儿童不再能够随意在镇上走来走去。父母需要对儿女严密看管,这是很应该的。有些儿童则受到忽略,因为父母都替埃森公司加长时间工作。对金钱的贪求已影响到许多人。
物价急剧上升。一夜之间涨价一倍,到下周又再涨一倍。你有房屋出赁吗?一夜可获500美元租金。有些睡房以差不多的高价出租。你甚至可以租个地方去放一张睡椅。房屋月租高达5000或6000美元——一项报道声称有一幢住宅月租1万3000美元。曾有汽车以250美元一天的高价出租。
埃森公司付出的工资急激上升。其他的商行无法与之抗衡。雇员于是纷纷辞职转为埃森工作。新的工人只服务了些少时候就纷纷转往漏油现场工作。餐馆的经营也十分艰难。它们24小时开门营业,为数千人服务,有些餐馆在过去两个月间已改换店员四、五次之多——店员转往埃森赚取暴升的工资。医院的员工也有半数辞职。”
金钱的诱惑——入不敷支的人特别可以了解!他们多么容易想道,‘好,我可以在星期日工作,每小时赚30至50美元,星期日工作12小时,并且可获加倍工资。这样我便可以还清汽车欠款和支付所有开销了!’但是家庭却被忽略了,属灵的价值观也可能丧失无遗。你也许会告诉自己,‘我这样行只是暂救燃眉,但求渡过难关而已!’也许是的,也许不是。
更加不妙的是种种挫折所触发的情绪。有一个人说:
“许多人对埃森公司大感愤怒,于是采取过激行动。价值体系受到破坏和歪曲。有些人由于深感挫折和愤怒,竟然做出他们平时所憎恶的事来。他们对于美丽的威廉王子湾发生漏油事故,使他们一向引以为荣的禽鸟、海獭、海豹和其他野生动物大受影响感到痛心疾首。
这样的愤怒使有些人采取报复行动,迫使艾尔斯加公司的汽车驶出路外。他们恐吓要投掷炸弹。有人声言要把驻瓦尔德斯的埃森公司主持人杀死,以致公司不得不雇用几百名额外的保安人员。”
一位代理教师说:
“许多儿童要独自上学。据我所知,有个年仅5岁的幼稚园学生在早上自己起床,因为父母已在几小时之前离家到漏油现场工作去了。她自己找早餐吃,上学、回家、吃晚餐,独自一人守在家里,直至晚上九时或十时才见父母回来。这事对她有什么影响,使她学到什么教训呢?金钱弄瞎了有些父母的眼目,使儿女饱受痛苦。儿童在学校太过紧张,以至无心做功课。教师不愿加以催迫,只好讲点故事,让学童游戏便算了。”
一名家庭主妇发觉许多人举止粗鲁、脾气暴躁,她说:
“人口过挤促成紧张和挫折感,使人暴躁易怒,动辄大发脾气。物资供应有限时,在食物店购物的主妇们发觉所买的面包和牛奶被别人取了去。在餐馆,等候了多时的人被迟来者霸占了座位。”
一名男子对于人们从事故所受的影响表示关注,说:
“由于人口差不多增加到以前的三倍,当地所受的影响相当严重。我们这个只有2800人的小镇现在已有9000多人。在物资供应和自由行动方面都产生难题。这个小镇的交通十分挤逼,使熙来攘往的人大感紧张和挫折。
职业的机会也大为改变。时薪20至50美元的优酬差事使人对于什么是应当优先考虑的事很难保持平衡的观点。怎样防止物欲压倒家庭责任和属灵价值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我和妻子多次接到长途电话,发电的友人远自佛罗里达州、纽约州、德萨斯州、俄勒冈州不等。他们探询这里的工作机会。
我们深知现时各处的经济情形都很困难,但我们还是劝告他们不要前来。他们和我们一样是耶和华见证人。我们尽力把属灵的事物置于最优先的地位,经常参加聚会及对别人传讲上帝的王国。我们认为对他们来说这也是最佳的途经;但在瓦尔德斯的紧张情况下,要这样做实在不容易。物欲会扼杀灵性,在这里物欲无疑十分高涨。
圣经在提摩太前书6:10所说的话多么真确:‘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以上的访问是在漏油事故之后两月所作的。根据预测,清理环境的工作到1989年9月15日左右便会完成。清扫油污的工作一告结束,数千份差事亦随之终止,金钱就不再滚滚而来了。届时,能够保持属灵价值观点不变的当地长期居民自会作出所需的调整。
可是,瓦尔德斯若要再次成为以前一般的宁静小镇,就可能需时多年才行。
[第28页的精选语句]
‘瓦尔德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第28页的精选语句]
暴力的威胁
[第29页的精选语句]
‘贪财为万恶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