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届基列学校毕业典礼
捍卫真理的人
在2012年3月10日,耶和华见证人于纽约帕特森的教育中心举行了一个特别的聚会。那天,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外地来的宾客,都穿着得漂漂亮亮,出席第132届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的毕业典礼。不少人来到帕特森的礼堂直接观看这个毕业礼,另一些人则在其他地点通过电视屏幕收看转播,出席的人数共有9042人。
本届毕业生跟历届的有一个分别。他们所有人在到基列学校受训之前,都已经参与某种形式的全时服务。他们有些是伯特利成员,有些是特别先驱,有些是特派传道员,也有些是奉派探访会众的监督。因此,出席毕业典礼的人都很想知道弟兄会说些什么话,去勉励这些经验丰富的学员。
不用多久,听众就知道答案了。耶和华见证人中央长老团的成员格里特·勒施是这次典礼的主席。他发表第一个演讲,题目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你是不是一个捍卫真理的人?”他说,基督徒要捍卫和拥护的真理,就是基督教的全部道理。拥护真理不仅限于教导人认识真理,也包括帮助别人培养对真理的爱。
勒施弟兄问:“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拥有真理呢?”他说,证据并不在于有多少人接受我们传讲的信息,又说,今天虽然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接受正确的宗教,但在公元33年的五旬节,已经接受真理的人却数目不多。他指出,我们可以从五方面知道自己拥有真理:(一)我们谨守耶稣的教诲;(二)我们彼此相爱;(三)我们遵守上帝崇高的道德标准;(四)我们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五)我们是上帝名下的子民。
“服从来自耶和华的指引,并贯彻始终”
接着,听众看见中央长老团成员杰弗里·杰克逊拿着一个行李箱走上讲台,他们都很想知道他打算做什么。杰克逊弟兄的演讲讲题是“服从来自耶和华的指引,并贯彻始终”,内容根据以赛亚书50:5。这是个关于耶稣基督的预言,经文说耶稣“并没有反叛,也没有背道而驰”。
杰克逊弟兄劝勉学员要留意耶和华通过圣灵、圣经和他的组织所提出的指引。在马太福音25:14-30的银元比喻中,每个奴隶都按照自己的才能获得银元,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得到的银元都一样多。主人期望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去善用银元。在比喻中,主人称赞头两个奴隶“又良善又忠信”。奴隶是否忠信,不在于他们工作的成果,而在于他们有没有贯彻始终地服从指引。
主人斥责第三个奴隶,说他“又邪恶又懒惰”和“毫无用处”。他做错了什么?他把所得的6000银元藏在地里。6000银元的重量约为20公斤(45磅),相当于一般国际航班的乘客能够寄运的行李的最高重量。要把一个行李箱那么大的东西埋在地里,是颇费气力的。因此,那个奴隶其实也做了一些事 ——把银元藏在地里——但这并不是主人吩咐他做的。同样,一个特派传道员可能很忙,但他忙什么呢?写信给亲友?写网志?上网?参加社交活动?还是赚外快?忙于这些事可以使人十分疲累,但这些活动并不是上帝吩咐特派传道员做的。杰克逊弟兄在演讲的结尾说:“要时刻服从指引!”
“消除心中的疑虑”
以上是中央长老团成员安东尼·莫里斯的演讲讲题。他说:“圣经从没有说过,信心和疑虑是并存的。相反,信心会驱除疑虑。”既然撒但能在完美的女人夏娃心里撒下怀疑的种子,他也能使我们在心里产生疑虑。莫里斯弟兄说:“你们不断培养信心,疑虑就会慢慢消失。”接着,他引述圣经中关于彼得的记载。彼得“在水上行走”,但“他看着暴风”,就害怕起来,开始往下沉。耶稣伸手抓住他,对他说:“你……为什么要怀疑呢?”(马太福音14:29-31)莫里斯弟兄继续说:“你们身为特派传道员,全时为上帝服务,其他人看见你们所做的事,也许会十分佩服,仿佛看到你们在水上行走一样。然而,你们可能会遇上像‘风暴’般的考验。当你们遇上这样的考验时,千万不要怀疑上帝。”
莫里斯弟兄说,虽然要经历像风暴一样的考验并不好受,不过风暴始终是会停止的。他劝勉学员,遇到逆境时要效法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被囚期间所做的事。使徒行传16:25记载:“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歌赞美上帝,囚犯们都听见了。”经文说他们除了祷告,还唱歌赞美上帝。他们的歌声非常响亮,甚至其他囚犯也能听见。莫里斯弟兄说,我们大多数人在歌唱方面都没有受过训练,但切勿因此而不敢唱歌。经历考验时,唱歌对我们的帮助就更大了。在演讲的结尾,莫里斯弟兄读出《歌颂耶和华》第135首《忍耐到底》的歌词。
其他予人鼓励的演讲
“你爱慕长寿吗?” 这个演讲由采购部的罗伯特·卢乔尼讲出,主题跟大卫王于诗篇34:12所写的话有关。卢乔尼弟兄告诉学员,他们可以从撒母耳记上30章,学到怎样一方面应付逆境,一方面跟耶和华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一章记载,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带着家眷逃避扫罗王的追捕,这其间他们住在洗革拉。后来,亚玛力人袭击这个城,将他们的家眷掳去。众人责怪大卫,要用石头打死他。大卫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靠着耶和华他的上帝坚强起来”。(撒母耳记上30:6)大卫求问耶和华,并按着上帝的指引行事,最后把掳去的人全都救回来。卢乔尼弟兄对学员说,他们要是像大卫那样全心信赖耶和华,服从他的指引,就是“喜欢生命,爱慕长寿,愿享美福”。这样,他们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快乐和满足。
“你的眼要看着夜更来临” 这是基列学校的导师迈克尔·伯内特的演讲题目。他说,以色列人将晚上(日落到日出)分为三更,每更四个小时。最后一更是凌晨2点至6点,这段时间是夜里最黑、最冷,也是最难保持清醒的时候。诗篇119篇的执笔者不断思索耶和华的话语,这样他就不致睡着,能够看着夜更来临。(诗篇119:148)伯内特弟兄告诉学员:“你们必须保持警醒,因为将来或许会有黑暗的日子,令你们感到灰心,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也可能会为你们带来磨难。因此,你们必须作妥准备,好应付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他鼓励学员挑选一些特别的课题,深入地钻研圣经,以求在属灵方面保持警醒。伯内特弟兄又说:“你们每天都向耶和华祷告,好能成为他的朋友。因此,你们也该让耶和华像朋友一样,天天通过圣经向你们说话。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所以,要好好计划怎样善用未来的日子,这样你们就能保持警醒,看着夜更来临。”
“为未来的工作接受训练” 这是基列学校的另一位导师马克·努玛尔发表的演讲,主题是根据彼得前书5:10。他向学员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你们在事奉上帝方面已经很有经验,为什么我们还邀请你们来守望台教育中心接受培训呢?”答案是:“因为你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专业人士,而很多专业人士为了提升技能,都会暂时放下工作去进修。过去五个月,耶和华让你们深入地认识圣经和他的组织,使你们变得‘坚定刚强’,能够肩负未来各样沉重的职责。坚实的木材不会在压力下变弯、扭曲或断开。在未来的日子,你们跟弟兄姊妹共事时会遇上压力,到时你们就会看出,这里的培训有没有使你们变成一块坚实的木材。在压力之下,你们会偏离圣经的原则吗?还是会谨守真理,绝不歪曲圣经的教诲呢?坚实的木材能够承托很重的东西,因为木材的纤维紧密地缠结在一起。同样,你们是否有力量承担重任,也在于你们有怎样的内在‘纤维’或者特质。耶和华让你们来到这里,是要令你们变得坚强、可靠,能够负起未来的任务。耶和华已经帮助了你们,因此,我们很希望你们也尽自己的本分,让‘伟大导师’完成你们所受的训练。我们会为你们祷告。”
讲述经历和访谈
在基列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学员讲述经历和心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环节,这次也不例外。有些学员在这个环节中,重演他们最近的传道经历。其中一个经历是这样的:一对法国夫妇前来基列学校途中,在一个机场等候了六个小时。这其间,他们在机场的餐厅里主动跟两个也在等候航班的男子攀谈。其中一人说自己来自马拉维,于是他们用齐切瓦语跟他交谈。他很惊讶,问他们为什么会说他的母语。他们解释,他们是被派到马拉维传道的基督徒。另一个男子说自己来自喀麦隆,他们就马上改说法语,令那个男子很吃惊。这两个人都很钦佩耶和华见证人,包括这对向他们传道的夫妇。
接着,翻译服务部的阿赫拉迪斯弟兄请两对夫妇说说他们的经历。其中一对来自澳大利亚,他们之前已经奉派在饱受战火蹂躏的东帝汶做特派传道员。另一对夫妇则离开韩国,去了香港服务。两对夫妇都渴望回到自己奉派的地区,把他们从基列学校学到的应用出来。
学员领取毕业证书后,一个学员代表全体毕业生读出一封信,感谢基列学校给他们的教导。之后,勒施弟兄在结语中打了一些优美的比喻,把真理描述为绚丽的彩虹、沙漠中的绿洲和惊涛骇浪中的船锚。他说:“认识真理是多大的福分啊!因此,你们要捍卫真理,也要帮助别人学会怎样捍卫真理。”
[第31页的附栏或地图]
本届统计数字
学员来自的国家:12
平均年龄:36
受浸平均年数:20
全时服务平均年数:15
[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学员奉派前往以下国家:
学员的传道地区
伯利兹
贝宁
柬埔寨
喀麦隆
佛得角
科特迪瓦
多米尼加共和国
东帝汶
厄瓜多尔
加蓬
格鲁吉亚
几内亚
香港
利比里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秘鲁
萨摩亚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美国
津巴布韦
[第31页的图片]
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第132届毕业生合照
以下名字由前排开始,从左到右排列。
(1) Iap, R.; Iap, J.; Ng, T.; Ng, P.; Laurino, F.; Laurino, B.; Won, S.; Won, S.
(2) Morales, N.; Morales, M.; Zanutto, J.; Zanutto, M.; Rumph, I.; Rumph, J.; Germain, D.; Germain, N.
(3) Atchadé, Y.; Atchadé, Y.; Thomas, C.; Thomas, E.; Estigène, C.; Estigène, P.
(4) Ehrman, D.; Ehrman, A.; Bray, J.; Bray, A.; Amorim, M.; Amorim, D.; Seo, Y.; Seo, Y.
(5) Simon, J.; Simon, C.; Seale, C.; Seale, D.; Erickson, J.; Erickson, R.
(6) McCluskey, D.; McCluskey, T.; Brown, A.; Brown, V.; Mariano, D.; Mariano, C.; Loyola, Y.; Loyola, C.
(7) Rutgers, P.; Rutgers, N.; Foucault, P.; Foucault, C.; Wunjah, J.; Wunjah,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