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发希,普绪克
(Soul)
在圣经里,希伯来语词neʹphesh[נֶפֶשׁ](尼发希)和希腊语词psy·kheʹ[ψυχή](普绪克)指人或动物本身,也指人或动物的生命。
虽然有些汉语译本把“尼发希”和“普绪克”译做“灵魂”(英语词soul),可是“灵魂”一词的通用词义以及引起的联想,却跟圣经执笔者用“尼发希”和“普绪克”来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是越来越多学者所承认的事实。早在1897年,C.A.布里格斯教授就“尼发希”的用法作过详细分析后,在《圣经文献杂志》(第16卷,30页)中指出:“英语词soul(灵魂)在现代的用法跟希伯来语词נפש[neʹphesh‘尼发希’]的含义出入很大,读者一不留神,会很容易误解。”
后来,美国犹太出版学会发行了《托拉》(即圣经头五卷书)的新译本。据译本的主编希伯来协和学院教授H.M.奥林斯基指出,这个译本几乎完全没有用英语soul(灵魂)一词;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相关经文里所用的希伯来语词是‘尼发希’”。他还补充说:“其他译者把[尼发希]译做soul‘灵魂’的做法绝对不正确。圣经没有说我们有一个灵魂。‘尼发希’就是指人本身,一个有食欲,有血在血管里流淌的人,也就是人自己。”(《纽约时报》,1962年10月12日)
灵魂不死的主张源于何处?
归根究底,问题在于“灵魂”这个概念根本不是源于《希伯来语经卷》或《希腊语经卷》,而是源于由异教观念发展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引述苏格拉底的话,说:“灵魂……离开时要是纯洁,丝毫不受肉体的羁绊……就能进入跟灵魂一样纯洁的境界,是隐形的、神圣的、不朽的、充满智慧的,在那里灵魂是幸福的,不受罪孽、愚昧与恐惧束缚……不受人间疾苦折磨……从此活在真理与神明之中。”(《斐多篇》,80,D,E;81,A)
根据希腊哲学,“普绪克”(所谓“灵魂”)是非物质的,看不见、摸不着、不死不灭;这样的主张跟圣经显示的真理恰恰相反。圣经表明,“普绪克”和“尼发希”都指地上的活物,是属物质的,看得见、摸得着、会死能灭。
《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说:“[尼发希]的含义比‘灵魂’的意思要广很多,基本上指生命(出21:23;申19:21)及生命的重要表征,包括气息(创35:18;伯41:13[21]);血(创9:4;申12:23;咏141:8);心愿(撒下3:21;箴23:2)。相关的圣经原语在《旧约》中不是指人的某个部分,而是指整个人,一个有生命的活人;在《新约》中的用法也类似,指人的生命:有意识的个体的生命(玛2:20;6:25;路12:22-23;14:26;若10:11,15,17;13:37)。”(1967,第13卷,467页)
根据天主教《新美国圣经》的《圣经神学词语字汇》(27-28页)指出:“在《新约》里,‘救自己的性命[普绪克]’(谷8:35)这句话显然不是说要救一个人里面的某个‘幽灵’,一个有别于‘身体’(即柏拉图所定义的‘身体’)的幽灵,而是说要救整个人,重点在于这个人是活生生的,有所求,有所爱,有感情,是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P.J.肯尼第父子公司出版,纽约,1970)
“尼发希”源自的词根意思是“呼吸”,按字面意思可译做“会呼吸的活物”。凯勒与鲍姆加特纳合编的《旧约全书辞典》(莱顿,1958,627页)为“尼发希”所下的定义是:“会呼吸的东西,活着的人和动物(创1:20),以血为本的soul(但绝非希腊哲学所主张的灵魂),创9:4及接着的经节;肋17:11;申12:23:(249次)……soul=活物,个体,人。”
关于希腊语词“普绪克”,不同的希腊语辞典所下的定义包括“生命 ”“有意识的自我 或个人,即情绪、欲望与感情的中心”“有生命的个体”;连圣经以外的希腊著作也用“普绪克”来指“动物”。当然,这些辞典主要是以希腊古典文学作品为依据,因此难免也收纳了信奉异教的希腊哲学家给“普绪克”所下的其他定义,包括“亡灵 ”“非物质、不朽不灭的灵魂 ”“宇宙魂 ”以及“生命与活动的无形本质”等。另外,由于信奉异教的哲学家主张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躯体,所以“普绪克”也用来指“蝴蝶 或蛾 ”,指毛虫必须经历“变态”过程,才能蜕变成有翅膀的昆虫。(《希腊语英语词典》,利德尔与斯科特合编,H.琼斯修订,1968,2026-2027页;唐纳根的《希腊语英语新词典》,1836,1404页)
由此可见,古希腊作家用“普绪克”去指不同的东西,并没有一贯的做法,主要视乎各自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而定。一般认为,“灵魂”的观念源自柏拉图的哲学理论。关于柏拉图,有人这样评论:“有时他说灵魂有[所谓]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另外两个部分都会死;但有时他又把人说成有两个灵魂,一个神圣而且不死,另一个却是会死的。”(《福音季刊》,伦敦,1931,第3卷,121页,《人体三分论的反思》,A.姆卡格撰文)
既然圣经以外的著作矛盾百出,读者实在应该看看圣经本身确实是怎么说的,看看受上帝启示的执笔者究竟用“普绪克”和“尼发希”来表达什么意思。“尼发希”在马所拉文本的《希伯来语经卷》出现过754次,“普绪克”在韦斯科特与霍特合编的文本《希腊语经卷》中独立出现过102次,共计856次。(见《新世界译本》附录,1699页)正因为“普绪克”和“尼发希”出现的次数那么频繁,所以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圣经执笔者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以及用这两个词表达什么意思的。证据显示,尽管这两个词的应用范围很广,词义也按语境而各异,可是在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上,圣经执笔者的观念却完全一致,没有半点矛盾或分歧,跟“古典时期”希腊哲学家见解的莫衷一是,实在有天渊之别。
在地上出现的首批“尼发希” 在圣经里,创世记1:20-23最先使用“尼发希”一词。在第五个创造“日”,上帝说:“水里要涌现成群的活物[尼发希],地上要有飞禽……于是上帝创造巨大的海兽,使水里涌现各样游动的活物[尼发希],各按其类;又创造各种有翅膀的飞禽,各按其类。”类似地,“尼发希”被用来指第六个创造“日”出现的其他“活物”,包括“牲畜、爬行的动物、地上的走兽”。(创1:24)
圣经描述上帝造了第一个人,把工作交给他时,再次用“尼发希”来指动物,说“地上各样有生命的爬行动物[字面意思是:有生命的‘尼发希’]”。(创1:30)另外,把动物称为“尼发希”的经文还包括创世记2:19;9:10-16;利未记11:10,46;24:18;民数记31:28;以西结书47:9。值得注意的是,《希腊语经卷》也不约而同地用希腊语词“普绪克”来指动物,例如启示录8:9和16:3所指的就是海里的活物。
由此可见,圣经执笔者多次用“尼发希”和“普绪克”来指低于人的飞禽走兽,也用来指人。
人是“尼发希” 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了亚当,把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一个活人”(创2:7),这里译做“活人”的希伯来语词组neʹphesh chai·yahʹ(尼发希·海亚),就是用来指动物的同一个词组。当然,人是有别于动物的,但分别却不在于人是“尼发希”而动物不是,只在于人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创1:26,27)人与生俱来就像上帝那样有道德感,论能力论智力,都远较动物优胜;正因为这样,人可以管理比他们低一等的动物。(创1:26,28)另外,人的构造也比动物更复杂,更灵活多变。(参看林前15:39)再说,亚当本来有机会(只是后来失掉了)永远活下去,但圣经却从没有说低于人的动物可以永活不死。(创2:15-17;3:22-24)
圣经说,上帝把生命的气息(nesha·mahʹ“内沙马”的一个词形)吹进亚当的鼻孔里;在动物受造的记载里却没有提及这一点。毫无疑问,圣经报道人类受造的过程是比较详尽的。值得注意的是,创世记7:21-23记述方舟外一切“有血肉的生物”都被灭绝时,并没有把人和动物加以区分,经文说:“凡鼻孔有气息[‘内沙马’的一个词形]、有生命动力的活物,就是在陆地上生活的,全都死了。”由此可见,动物的生命气息也是来自造物主耶和华上帝的。
同样,人的“生命力”(希伯来语词ruʹach鲁阿;希腊语词pneuʹma普纽马)跟动物的生命力也没有任何分别。正如传道书3:19-21指出,人和兽的“生命力[weruʹach韦鲁阿]全都一样”。
“尼发希”就是活物本身 圣经说,亚当“成了一个活人[尼发希]”,换言之,亚当就是 一个尼发希,不是有了 一个非物质、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使徒保罗表明,在这个问题上,基督教的信仰跟早期希伯来人的信仰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曾引述创世记2:7:“经上也记着说:‘第一个人亚当就成了一个活人[psy·khenʹ zoʹsan普西肯·佐桑]’……第一个人是出于地的,用尘土造成。”(林前15:45-47)
创世记的记载清楚表明,血肉的躯体加上生命的气息,就成了一个活的“尼发希”,“有气息、有生命动力[字面意思是:灵或生命动力(ruʹach鲁阿)的气息]”。(创7:22)这个词组显示,不论是人是兽,所有活物的生命力或“鲁阿”都必须靠呼吸(氧气)来维持。正如条目生命和灵体,圣灵,生命力,精神的资料指出,这股生命力存在于活物的每个细胞中。
由于“尼发希”就是活物本身,所以圣经谈及“尼发希”时,理应会提到活物或血肉之躯的种种功能和特性;事实正是如此。例如,圣经形容“尼发希”能吃东西,包括肉、脂肪、血和其他食物(利7:18,20,25,27;17:10,12,15;申23:24);感到饥饿,想吃想喝(申12:15,20,21;诗107:9;箴19:15;27:7;赛29:8;32:6;弥7:1);感到饱足(箴11:25);会禁食(诗35:13);能触摸不洁之物如尸体(利5:2;7:21;17:15;22:6;民19:13);会遭绑架或被当作抵押品(申24:6,7);能做工(利23:30);会因喝了凉水而感到舒畅(箴25:25);可被买去做奴隶(利22:11;结27:13);可因别人起誓将其献给耶和华(利27:2);可被铁链锁住(诗105:18);会失眠(诗119:28);能喘气(耶15:9)等等。
在圣经原语,“尼发希”或“普绪克”前面常常有人称代词如“我的”“他的”“你的”,这是因为“尼发希”或“普绪克”也可以指活物自己。正如《旧约全书辞典》(627页)指出:“我的尼发希”就是“我”(创27:4,25;赛1:14);“你的尼发希”就是“你”(创27:19,31;赛43:4;51:23);“他的尼发希”就是“他或他自己”(民30:2;赛53:10);“她的尼发希”就是“她或她自己”(民30:5-12),如此类推。
希腊语词“普绪克”的用法也十分类似。《瓦因新旧约词语诠释词典》(1981,第4卷,54页)指出,“‘普绪克’可作人称代词,用来加强语气,达到强调的效果。第一人称的例子包括:约10:24(我们)和来10:38;可比较创12:13;民23:10;士16:30;诗120:2(我)。第二人称的例子包括林后12:15;来13:17”。
“尼发希”也指活物的生命 “尼发希”或“普绪克”也指生命,但不单单用于抽象的意义,而是指活物实际拥有的生命,活物既包括人也包括动物。
因此,圣经说拉结生便雅悯时“快没命[尼发希]”了(创35:16-19),意思是她快要死去,快要失去生命了。类似地,先知以利亚使撒勒法寡妇的儿子复活时,圣经说孩子“就得回生命[‘尼发希’或‘活物的生命’]”,即再次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王上17:17-23)
由于活物的生命必须倚靠血来维持,两者密切不可分(流出来的血代表人或活物的生命[创4:10;王下9:26;诗9:12;赛26:21]),因此圣经把“尼发希”或生命说成是“在血里”。(创9:4;利17:11,14;申12:23)这种说法显然不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正如圣经提过“性命之血”(创9:5,吕译;另见耶2:34);如果说上述经文中的“尼发希”单单指血或血中维持生命的物质,显然是说不通的。
圣经并没有用“尼发希”来指在第三个创造“日”出现的植物(创1:11-13),因为植物是没有血的。
不少经文都曾用希腊语词“普绪克”去指“活物的生命”,比如马太福音6:25;10:39;16:25,26;路加福音12:20;约翰福音10:11,15;13:37,38;15:13;使徒行传20:10。上帝的仆人知道自己就算死去,也有机会复活,可以再次成为一个“普绪克”或活人。正因为这个缘故,耶稣说:“谁为我和好消息失去生命[普绪克],就必救自己的生命。老实说,人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来换取自己的生命呢?”(可8:35-37)耶稣还说:“谁爱惜自己的生命,就丧掉生命;谁在这世上不惜牺牲生命,就反而保全生命,得到永生。”(约12:25)马太福音10:28所载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可以从上述类似的经文看出来。耶稣说:“杀身体却不能杀生命的,你们不要畏惧;能把生命和身体都灭在欣嫩谷里的,你们倒要畏惧。”虽然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被杀死,但谁都无法永远夺走这个人的生命,只要这个人活在上帝的记忆中(参看路20:37,38),上帝就能够而且必定会按照自己的旨意使忠于他的人复活,重得生命。对上帝的仆人来说,他们即使死去,也不过是暂时失去“普绪克”或“生命”而已,不是永久的。(参看启12:11)
会死能灭 另一方面,马太福音10:28指出,上帝“能把生命[psy·khenʹ普西肯]和身体都灭在欣嫩谷里”,可见“普绪克”根本不是什么不能死不能灭的东西。事实上,无论在《希伯来语经卷》还是《希腊语经卷》,圣经从头到尾都没有用过“不死,不灭,不朽”一类的字眼形容“尼发希”或“普绪克”。(见不死的生命;不能朽坏)相反,《希伯来语经卷》和《希腊语经卷》有很多经文都表明“尼发希”或“普绪克”会死能灭(创19:19,20;民23:10;书2:13,14;士5:18;16:16,30;王上20:31,32;诗22:29;结18:4,20;太2:20;26:38;可3:4;来10:39;雅5:20);快要死去,被剪除,遭灭尽(创17:14;出12:15;利7:20;23:29;书10:28-39;诗78:50;结13:19;22:27;徒3:23;启8:9;16:3);被刀剑所杀(书10:37;结33:6);窒息而死(伯7:15);被水包围,几乎淹死(拿2:5);走向墓穴或坟墓(伯33:22;诗89:48);被救脱离坟墓(诗16:10;30:3;49:15;箴23:14)。
死了的“尼发希” 在圣经原语,有些经文提到“死了的尼发希”,意思就是“死了的人”。(利19:28;21:1,11;22:4;民5:2;6:6;该2:13;另见民19:11,13)
欲望 “尼发希”偶尔也用来指一个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支配着他的心思意念,除非如愿以偿,否则他不会罢休。例如在箴言13:2,《圣经新译本》把诡诈背信的人的欲望说成是“强暴”,意思是他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一切”,简直就是强暴的化身。(参看创34:3,Rbi8 脚注;诗27:12;35:25;41:2)以色列国中那些名不副实的牧人被形容为“像狗一样,贪欲[‘尼发希’的欲求]强烈”,意思是他们贪得无厌,根本不会满足。(赛56:11,12;另见箴23:1-3;哈2:5)
“全心全意”敬奉上帝 圣经里有些经文劝人要“全心全意”爱上帝和事奉他(申4:29;11:13,18),而申命记6:5则说要全心全意并“全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另外,耶稣也说,人除了要全心、全意、全力,还要“全智”爱上帝。(可12:30;路10:27)在圣经原语,这些经文都用了“尼发希”或“普绪克”,而正如上文说过,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是整个人。那么,既然“尼发希”和“普绪克”已涵括了整个人的一切,为什么还要重复提到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呢?以下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个中道理。一个人一旦卖身(即卖了自己的“尼发希”或“普绪克”)为奴,就是主人的财产,属于主人了。然而,做奴隶的却不一定因此就会全心全意、全情投入地服事主人,不一定会凡事但求主人喜悦,也不一定会把全部力量或全副精神都用来为主人效力,为主人设想。(参看弗6:5;西3:22)因此,经文重复提到一个人的不同方面,显然是要达到强调的效果,提醒所有敬奉上帝的人该谨记和深思什么问题,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自己属于上帝,也属于他的爱子,就是用生命购赎了人类的耶稣。“全心全意”为上帝服务,意思就是整个人投入其中,包括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功能、潜力和愿望,是完完全全、毫无保留的。(参看太5:28-30;路21:34-36;弗6:6-9;腓3:19;西3:23,24)
“普绪克”有别于“普纽马” 正如希伯来语词neʹphesh“尼发希”和ruʹach“鲁阿”的含义不同,希腊语词psy·kheʹ“普绪克”和pneuʹma“普纽马”的词义也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希伯来书4:12的经文正好表明这一点,经文说上帝的话语比剑更锋利,“连外表[普绪克]和内心[普纽马]、关节和骨髓都能刺穿分开”。(参看腓1:27;帖前5:23)一般来说,“普绪克”指人或动物本身,“普纽马”指活物那维持生命的动力。当然,在圣经原语,这两个词还有别的意思。
在写给哥林多会众的信中,使徒保罗提到基督徒必复活成为灵体,他的话进一步说明希腊语词“普绪克”和“普纽马”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在经文里,保罗把“血肉的[psy·khi·konʹ普西基孔]身体”和“灵的[pneu·ma·ti·konʹ普纽马蒂孔]身体”加以对比。保罗指出,受膏基督徒死去以前,跟第一个人亚当一样有血肉的身体,复活后却跟得了荣耀的耶稣基督一样得着灵的身体。(林前15:42-49)犹大也作过类似的比较,说有些人“像牲畜[psy·khi·koiʹ普西基基,字面意思是:有血肉‘的人’]一样不明白属灵的事[字面意思是‘没有灵(普纽马)’]”(犹19)。
上帝的“尼发希” 在圣经原语,上帝曾提到“我的尼发希”。(利26:11,30;诗24:4;赛42:1)正如上述,这些经文看来是用了拟人法,目的是要让人更易于想象和理解,就像圣经不时形容上帝有人的身体和特征,比如有手有眼等。因此,耶和华说“我的尼发希”,意思其实就是“我”或“我自己”。另外圣经也说:“上帝是个灵[普纽马]”。(约4:24;见耶和华条下的“圣经描述他的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