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
(Illustrations)
希腊语pa·ra·bo·leʹ(帕拉博莱,字面意思是“放在旁边或放在一起”)的含义十分广泛,可以是比喻,也可以是谚语或俗语。
从马太福音13:34,35可以看出,圣经里“帕拉博莱”一词的意义十分广泛。马太说,圣经早就预言耶稣基督会用“比喻”讲话。马太所引用的经文是诗篇78:2,而诗篇所用的字眼是“有深意的诗句”(希伯来语ma·shalʹ马沙)。福音书的执笔者用希腊语“帕拉博莱”来表达希伯来语这个词语。希腊语的字面意思显示,“帕拉博莱”是一种教导方式或传达思想的媒介,是一种借着把类似的事物“放在旁边”加以解释的方法。(参看可4:30)虽然“帕拉博莱”在大部分汉语译本都翻做“比喻”,但在个别经节还是有其他含义的。
例如,在希伯来书9:9和11:19,大部分译本都发觉必须用“比喻”以外的译法。在希伯来书9:9,保罗说以色列人在旷野使用过的圣幕“所预示的[帕拉博莱;和合、吕译翻作‘表样’,现译、新译、思高翻作‘预表’,光启、牧灵翻作‘象征’,萧静山翻作‘表记’],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在希伯来书11:19,使徒描述亚伯拉罕从死地得回以撒。使徒说这件事成了“象征”(新世、光启、牧灵)(en pa·ra·bo·leiʹ恩·帕拉博利;和合翻作“仿佛”,吕译翻作“在表样的意义上”,思高、萧静山翻作“预像”)。圣经也把“医生,先治好自己吧”这句话叫做“帕拉博莱”,汉语译本翻做“谚语”(新世、新普及)或“俗语”(和合、新译、现译、吕译、思高)。(路4:23)
另一个相关的希腊语名词是al·le·go·riʹa(阿莱戈里阿),指的是比较长的隐喻,里面一连串的行动都有象征意义,当中的人物往往起预表或象征作用。保罗在加拉太书4:24谈到亚伯拉罕、撒拉、夏甲时,用了希腊语动词al·le·go·reʹo(阿莱戈雷奥)。这个词语的译法包括“比方”(和合)、“寓意”(新译、现译、吕译、思高)、“寓言”(光启)、“象征”(新世、新普及)。
使徒约翰也用了一个特别的词语(pa·roi·miʹa,帕里米阿)指“比方”。(约10:6;16:25,29)在不同的译本里,这个词语译作“比喻”(和合、现译)、“譬喻”(新译)、“隐喻”(吕译)、“比方”(新世)。彼得用同一个词指“谚语”:狗吃自己吐的,猪回泥里打滚。(彼后2:22)
有效的教导方法 至少从五方面来说,比喻是非常有效的教导方法:(1)比喻能引起注意。没什么比经历或故事更让人感兴趣。试问谁没有听过浪子回头或失掉绵羊的比喻?(2)比喻激发思考。找出比喻的含意,明白抽象的真理,是锻炼脑筋的最好活动之一。(3)比喻触动感情。由于听的人通常很容易看出真理怎样应用出来,于是良心和心灵都受到打动。(4)比喻有助于记忆。人可以在后来回想故事,加以应用。(5)比喻保全真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年代都合用,都能明白。一般词语的意思可能随时代改变,但比喻的内容跟日常生活和大自然有关,这些事却没有什么改变。圣经真理到今天还是清清楚楚,就像最初说出来、写下来的时候一样,运用比喻是原因之一。
目的 正如上文所述,所有比喻的主要目的都是教导。不过,圣经里的比喻还能达到其他目的:
(1)有时候,人必须努力发掘,才能完全明白比喻打动人心的深层意义。因此,人如果不爱上帝,只在表面上对真理感兴趣,心里其实不渴求真理,就不会深究比喻的意思。(太13:13-15)上帝不是要召集这样的人。比喻吸引谦卑的人寻求进一步的解释,骄傲的人却不肯这样做。耶稣说:“有耳朵的,就应当听。”虽然听耶稣讲话的民众大都听过就走,门徒却来请耶稣解释比喻。(太13:9,36)
(2)歪曲真理、妄图陷害上帝仆人的人就算听见比喻,也看不出真理。耶稣以交税的钱币为喻,回答法利赛派别有用心的问题,并总结说:“因此,凯撒之物要还给凯撒,上帝之物要还给上帝。”耶稣的敌人只好自己想想这句话怎样应用,耶稣的门徒却完全明白耶稣宣述的中立原则。(太22:15-21)
(3)听比喻的人要自行应用其中的原则,因此他一方面能清楚地明白比喻所隐含的警告和责备,一方面却找不到把柄向说比喻的人报复。换句话说,听的人心中有数。例如,法利赛派批评耶稣跟收税人和罪人一起用膳,耶稣就回答:“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生病的人才需要。‘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祭牲。’你们去学习一下这句话的含意吧。我来不是要召义人,而是要召罪人。”(太9:11-13)
(4)就算是纠正别人,用比喻也有助于避免引起偏见,使听的人不致被偏见蒙蔽,所得的结果比单纯地摆事实、讲道理更加有效。例如,拿单用比喻责备大卫王在拔示巴和乌利亚的事上犯罪,结果大卫接受责备。(撒下12:1-14)另外,邪恶的亚哈王违背上帝的吩咐,赦免上帝的仇敌叙利亚王便哈达,没有把他处死。亚哈听了一个比喻后,不知不觉之间就指出跟他的罪有关的原则,自己定了自己的罪。(王上20:34,38-43)
(5)比喻能推使人采取不同的行动,显露他们的真正为人,表明他们是否上帝的真仆人。例如,耶稣曾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谁就有永生。”那时,“他门徒中有很多人离开,耽于已经撇下的事,不再与他同行”。这样,耶稣筛掉那些不是真心相信他的人。(约6:54,60-66)
正确的观点和解释的方法 圣经的比喻有多个层面,可以提出并阐明原则,常常有预言的含意和应用。有的比喻在当时和不久之后发挥预言的作用,有的还在许久之后进一步应验。
有两个普遍的错误观念妨碍人明白圣经的比喻。第一个错误观念,就是把所有比喻都看作故事、例子或道德教训而已。例如,许多人认为浪子的比喻只是一篇文学杰作,认为富翁和拉撒路的比喻只是说明死后赏罚的例子。
还有,尽管比喻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却不一定是实际发生过的事。虽然有些比喻的开场白是“从前……”“一个人有……”“有一个做家主的人……”“某富翁……”等等,但都只是人在上帝圣灵指引之下构想出来的。正如讲话的人所说的,这些都是“比喻”。(士9:8;太21:28,33;路16:1,19)关于耶稣基督,圣经说:“耶稣对群众讲这些话全都用比喻。他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什么。”(太13:34;可4:33,34)
第二个妨碍人明白比喻的错误观念,就是过度应用比喻的细节,试图找出叙事中每项细节的象征意义,导致穿凿附会的应用和解释。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细读上下文,弄清楚说比喻的背景,问:“当时是什么情况和环境?”例如,以色列的统治者和人民被叫做“所多玛的统治者”和“蛾摩拉的人民”,让人想到一个忤逆耶和华的罪恶民族。(赛1:10;创13:13;19:13,24)诗篇执笔者向耶和华祷告,求他处置与上帝和他子民为敌的人,“如同处置米甸人”。这让人想到,以往那些压迫上帝子民的人完全溃败,超过12万人被杀。(诗83:2,3,9-11;士8:10-12)
其次,认识以色列人的律法、习俗,以及当日的成语、俗语往往有助于理解比喻。例如,认识摩西律法有助于明白拖网的比喻。(太13:47-50)在耶稣的时代,巴勒斯坦的果树是要交税的,没有收成的树自然会被砍下来。知道这件事,就会明白耶稣为什么要使不结果实的无花果树枯萎,以此为喻。(太21:18-22)
最后,不可穿凿附会,按私意或哲学观点解释比喻的细节。圣经给基督徒的规定是:“上帝的事,除非他的灵启示出来,谁也不能认识。我们所领受的,不是世界的灵,而是上帝所赐的灵,好让我们能认识上帝施恩赐给了我们的事。我们也讲这些事,不是用人的智慧所教导的话语,而是凭着圣灵所教导的话语,把属灵的事和属灵的话语结合起来。”(林前2:11-13)
启示录第6章的预言用了比喻的手法,正好可以说明怎样应用上述规定。经文谈到有四匹马,头一匹是白马。(启6:2)白马象征什么呢?我们看看上下文和圣经其他经文,就能明白马的含意。箴言21:31说:“人为打仗之日预备马匹”。圣经常常用白色象征正义,例如上帝的审判座是白色的,天上的军队也骑着白马,穿着白色、洁净的上等细麻衣。(启20:11;19:14;另见启6:11;19:8)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白马代表正义的战争。
骑黑马的拿着天平在量食物。(启6:5,6)这显然代表饥荒。以西结在一个关于饥荒的预言里听见以下的话:“你所吃的食物要按定量吃……他们吃饼要按定量吃,担忧地吃;他们喝水也要按定量喝,惊慌地喝。”(结4:10,16)明白圣经的象征手法,例如比喻提到的动物,往往有助于理解比喻,得到属灵的亮光。(见兽[有象征意义的])
许多比喻的解释就在圣经里,例如圣经常常在比喻后叙述一些应验的事件。这里举出两个例子:以西结挖穿墙壁,蒙住脸从墙洞出去(结12:1-16;王下25:1-7,11;耶52:1-15);亚伯拉罕试图献上以撒为祭,由于上帝阻止而得回儿子(这些都是实际发生的事,如同一场有比喻意义的戏剧)。(创22:9-13;来11:19)其他很多比喻都是打比喻的人后来解释的,特别是耶稣基督所说的比喻,不少都由他自己阐述含意。要明白圣经的比喻,往往也要看现代的事件怎样应验这些比喻。
《希伯来语经卷》 在耶和华的圣灵推动下,希伯来先知和圣经执笔者记下了无数贴切的比喻。早在创世记已经出现有比喻义的语言。耶和华应许,他会使亚伯拉罕的苗裔增多,“有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创22:15-18)为了强调罪使犹大人的情况十分可悲,耶和华推动以赛亚把犹大人的情况比作肉身一些令人厌恶的疾病,说:“你们的头已经病重,心也全然衰弱了。……全都是伤口、青肿和新打的鞭痕。伤口的脓还没有挤干净,没有包扎好,也没有用油滋润。”(赛1:4-6)耶和华也用异象向尼布甲尼撒王传达信息,预告未来。例如,尼布甲尼撒梦见巨像和大树,但以理看见一些野兽象征世上的某些政府。(但2,4,7章)
先知们常常用某个词语去指某个人或某群人,目的是要把这个词语的特点加诸那个人或那群人身上。这种手法叫做隐喻。例如,圣经说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磐石”,是“山岩”,是“城堡”,从而表达上帝能稳稳当当地赐人安全。(撒下23:3;诗18:2)另外,圣经说犹大是只“小狮子”(创49:9),说亚述是上帝愤怒的“杖”(赛10:5)。
有许多次,先知们把奉命传达的信息用动作表达出来,好增强所说的话的感染力。例如,有一次耶利米预告灾祸要临到耶路撒冷,就当着民众的长老和祭司中的长老打碎瓦瓶,好强调信息。他还把绳索和轭送给多国的王,活灵活现地预告这些国家将要成为巴比伦的奴仆。(耶19,27章)以赛亚赤脚露体而行,借此向以色列人强调:他们指望依靠的埃及人和埃塞俄比亚人,都要这样被掳。(赛20章)以西结在一块砖上刻了一座城代表耶路撒冷,又堆起围城的土垒,把一个铁煎盘放在他和城中间,面向这城侧卧,形象化地表达耶路撒冷将来被围困的情形。(结4章)
有时,人还会说故事来强调重点。约坦曾经说一个故事,让示剑的居民看出,选择亚比米勒那样卑鄙的人作王实在愚不可及。(士9:7-20)以西结书记载了一个关于两只大鹰和一棵葡萄树的故事,说明犹大所做的事跟巴比伦和埃及的关系。(结17章)另外,以西结曾以姐妹二人为喻。他用奥荷拉和奥荷利巴这两个卖淫的姐妹,说明撒马利亚(十部族的以色列国)和耶路撒冷(犹大国)的行径。(结23章)
《希伯来语经卷》的比喻多得很,本文谈到的只是其中几个。圣经执笔者和先知差不多全都用过比喻,有的是上帝亲自用异象的形式传达给他们的,有的用文字去打比喻,有的以实物为喻,例如圣幕就称为“帕拉博莱”,具有“预示”的作用。(来9:9)
《希腊语经卷》 《希腊语经卷》也充满生动的比喻。关于耶稣基督,有人曾说:“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讲话的。”在地上活过的人当中,耶稣的知识最丰富,从不缺乏比喻的题材。(约7:46)上帝借着他造了一切。(约1:1-3;西1:15-17)耶稣很熟悉一切受造之物,所以他的比喻自然非常贴切,他描绘的情感也反映出对人性的深刻了解。耶稣就像古时的智者所说的那样:“召集者不但有智慧,还不断教导人民,传授知识。他又思考,又仔细搜寻,要把许多箴言整理妥当。召集者设法寻找可喜的言词,力求用正确的字眼写下真理。”(传12:9,10)
耶稣把他的门徒称为“地上的盐”和“世界的光”,的确十分贴切。(太5:13,14)他劝门徒要“细心观察天上的飞鸟”,叫他们“向野地里的百合花学个道理”。(太6:26-30)他把自己比作甘愿为绵羊舍命的牧人。(约10:11-15)他向耶路撒冷说:“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儿女聚集起来,就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到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太23:37)耶稣对虚伪的宗教领袖说:“你们这些瞎眼的向导,蚊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反倒吞下去!”(太23:24)他还指出,对做绊脚石的人来说,倒不如“把磨石系在这个人的颈项上,扔进海里”还好。(路17:1,2)
耶稣的比喻有的好像《希伯来语经卷》的谚语那样,是一些凝练的语句。可是,一般来说,耶稣的比喻都是比较长的,篇幅跟故事差不多,而且常常有故事的特点。耶稣的比喻往往取材于周围的万物、人所熟知的日常习惯、一些偶发的事情、并非不可能的情况,或者是听众都知道的近期事件。
耶稣一些著名的比喻 大都由他自己后来解释。以下按福音书的记载,列举耶稣在地上传道时用过的其中30个比喻,并提供一些有用的背景和语境资料:
(1)两个欠债的人(路7:41-43) 比喻里有两个人欠债,其中一个所欠的债是另一个人的十倍。这个比喻的主旨和应用见于路加福音7:36-40,44-50。
有一个叫西门的人请耶稣吃饭,其间有一个妇人进来,用馨香油抹耶稣的脚。耶稣说这个比喻,就是要回应西门对妇人的态度。客人不请自来,在当日并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有时候,没有受邀请的人可以在吃饭的时间进入房间,坐在墙边,跟房间中央坐在席前的人交谈。耶稣适切地应用两个欠债人的情况,指出西门没有给他水洗脚,没有吻他表示欢迎,也没有用油抹他的头。这一切招待客人的常见礼数一概没有。耶稣虽然不是那个犯过许多罪的妇人请来的,妇人却对耶稣显出大得多的爱,对耶稣热诚接待。于是耶稣对妇人说:“你的罪赦免了。”
(2)撒种的人(太13:3-8;可4:3-8;路8:5-8) 比喻本身没有提供任何理解的线索,但马太福音13:18-23,马可福音4:14-20,路加福音8:11-15却明明白白地解释了比喻的含意。耶稣集中讲解影响土壤(内心)的环境,以及可能妨碍种子(王国的话语)生长的因素。
当日撒种的方法有许多。一个常见的方法是撒种的人背着一个袋系在腰上,袋里盛着种子。另一些人则把外衣弄成兜儿的形状,用来放种子。撒种的人会边走边用手撒播种子,并且趁乌鸦还没有来把种子叼走就尽快掩埋种子。假如农夫在田间留下小路,没有把泥土翻松,或者有种子落在路边的硬地上,飞鸟就会来把种子吃掉。种子落在“岩石地”上,不仅是落在散布石头的泥土上,而是像路加福音8:6所说的,落在“磐石”或隐藏的岩层上。磐石上的泥土少而又少,种子长出植物也会很快在太阳下枯萎。长了荆棘的泥土看来已经翻松,但没有除净杂草,因此长出荆棘,把新生的种子挤死了。比喻说,结出果实的种子,产量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这个数目是很合理的。撒种和各种土壤都是耶稣的听众熟悉的事。
(3)小麦中的毒麦(太13:24-30) 马太福音13:36-43记载,耶稣亲自解释比喻,对比“小麦”(王国之子)和“毒麦”(恶者之子)。
在中东,仇敌在麦田撒下没用的植物的种子,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比喻所说撒在小麦当中的植物,一般相信是毒麦(学名Lolium temulentum)。这种植物的毒性普遍认为是来自种子里的一种真菌。毒麦还没成熟以前跟小麦很相似,但熟了以后就不难分辨。吃了毒麦的人会头昏眼花,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死亡。毒麦和小麦的根很容易缠在一起,收割以前就算能分辨出来,勉强拔掉也会伤及小麦。
(4)芥籽(太13:31,32;可4:30-32;路13:18,19) 经文说,这个比喻的主题是“天上的王国”。正如其他经文显示,这可以指跟王国有关的一些特点。按照这个理解,这个比喻强调两件事:第一,接受王国信息的人,数目有令人惊讶的增长;第二,接受王国信息的人会得到保护。
芥籽是十分小的种子,可以用来指任何非常微小的东西。(路17:6)有些芥类植物完全成长的时候,确实可以有3米到4.5米(10英尺到15英尺)那么高,枝子也很粗壮,就如耶稣说的“成了一棵树”。同样,公元33年五旬节基督徒会众成立时,规模虽然很小,却在1世纪迅速成长。到了现代,芥“树”的枝子一直伸展,结果令人喜出望外。(赛60:22)
(5)酵(太13:33) 这个比喻的主题也是“天上的王国”。比喻说的“二十升”面粉,原文的计量单位是三个saʹta(萨塔),也就是三细亚。相比之下,酵的分量不多,但只是一点酵也能对周围的东西产生影响。这个比喻说明王国哪方面的特点呢?跟王国有关的属灵增长就好比酵一样,虽然过程常常是看不见的,却不断扩展,遍及各处。正如酵能使整个面团发起来,宣扬王国的工作也促成属灵的增长,不断扩展,现在已经传到“地极”。(徒1:8)
(6)埋藏的珍宝(太13:44) 耶稣这个比喻不是向群众说的,而是向门徒说的。(太13:36)经文指出,这个比喻的主题是“天上的王国”,找着王国的人十分喜乐。找着的人要在生活上作出改变,先寻求上帝的王国,为王国放弃一切。
(7)寻找珍珠的商人(太13:45,46) 耶稣这个比喻是向门徒说的。耶稣把天上的王国比作上好的珍珠。这颗珍珠非常贵重,有一个人为了买这颗珍珠,就卖掉一切财物。
珍珠是在牡蛎或某些别的软体动物贝壳内发现的珍宝。但不是所有珍珠都是“上好的”,有的也许泛黄而不是通透的白色,有的也许色泽黯淡,有的不够浑圆。在古代中东,人们认为珍珠非常贵重,能拥有珍珠带给人很大的喜悦。在这个比喻里,商人正在寻找珍珠。他有眼光看出这颗珍珠价值非凡,甘愿作出各样繁琐的安排变卖一切,好能把珍珠买下来。(参看路14:33;腓3:8)
(8)拖网(太13:47-50) 耶稣用这个比喻去形容把不适合天上王国的人分出来的工作。49节指出,“这个制度的末期”是预言应验的重要关头。
拖网用麻绳一类的绳子织成,使用时在水底拖行,收集各类的鱼。耶稣有的门徒是渔夫,因此这个比喻非常适合他们。门徒清楚知道有些鱼是不合用的,必须扔掉。按照摩西律法,无鳍无鳞的鱼都是不洁的,是不可吃的。(利11:9-12;申14:9,10)
(9)不慈悲的奴隶(太18:23-35) 马太福音18:21,22叙述了耶稣说这个比喻的前因,35节则说明比喻的应用。这个比喻强调,别人欠我们的,跟我们欠上帝的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这让人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有罪的人,既然蒙上帝通过基督的牺牲赦免巨大的罪债,自然也该宽恕别人冒犯我们的微末小罪。
一个银元(罗马银币“第纳流斯”)相当于一天的工资,因此比较小的那笔债(100银元),大约等于一年工资的三分之一。比较大的那笔债(6000万银元=1万他连得银子)则要用几千生的时间才能挣得足够的工资还债。据约瑟夫斯说,当日犹地亚、以土迈、撒马利亚这几个地区加上某些城镇一年上交的税款才600他连得,加利利和比利阿合共才交200他连得的税款。由此可见,奴隶欠王的债项多么巨大。在35节,耶稣自己道出比喻所要表达的原则:“要是你们各人不从心里宽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10)有爱心的撒马利亚人(路10:30-37) 路加福音10:25-29记载的背景显示,耶稣是为了回答“谁是我要爱的人”这个问题而说比喻的。正确的结论载于36和37节。
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穿过偏僻的荒郊,常常有强盗出没。后来治安实在太差,有一队士兵驻守在那里保护往来的人。1世纪的耶利哥位于耶路撒冷东北偏东约21公里(13英里)。为了显出谁是摩西律法吩咐要爱的人,耶稣叙述有一个人遇劫,被强盗打得半死,撇下在路上,然后描述一个祭司和一个利未人路过时的反应。祭司是奉派在耶路撒冷的圣殿献祭的人,利未人则是祭司的助手。撒马利亚人承认摩西五经中的律法,但犹太人对他们并不友善。事实上,犹太人跟撒马利亚人没有来往。(约4:9)犹太人十分鄙视撒马利亚人。(约8:48)有些犹太人在会堂里公开咒诅撒马利亚人,天天祷告求上帝不要让撒马利亚人得永生。油和酒常常用作医药用途,所以倒在伤者的伤口上。撒马利亚人为了请客店老板照顾伤者所给的两银元(两个罗马银币“第纳流斯”),大约相等于两天的工资。(太20:2)
(11)坚持到底的朋友(路11:5-8) 门徒请耶稣教他们祷告,这个比喻就是耶稣回答的一部分。(路11:1-4)第9-10节表明,比喻不是要表示上帝对我们的请求感到厌烦,而是表示上帝要我们不断恳求。
中东人很好客,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就算客人半夜突然到访(也许是因为当日出远门有很多变数),主人也认为自己必须供应食物。要烤多少个饼才够一家人吃,常常是很难准确预计的事,所以有时要向邻居借饼。比喻中的邻居已经上床睡觉了。有的房子,特别是穷人家的房子,也许只是一个大房间,一个人起床就会惊动全家,因此这个人迟迟不愿意答应朋友的请求。
(12)不明事理的富翁(路12:16-21) 有人请耶稣为他仲裁分家业的事,这个比喻就是耶稣回答的一部分。第15节表明,比喻的重点是“人不管怎样富裕,他的生命也不在于他拥有的财物”。请对照从22节起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
律法规定,父亲的一切财产,长子可以继承当中两份。(申21:17)看来,没有尊重这条诫命就是争产的原因,因此耶稣的比喻是要警诫人提防贪婪。
(13)不结果实的无花果树(路13:6-9) 这个比喻是在公元32年后期说的,离耶稣受浸足足三年。有人告诉耶稣,彼拉多杀死了一些加利利人。耶稣也引用18个人被西罗亚的塔楼压死的事,向民众指出,他们不悔改的话,通通都要灭亡。(路13:1-5)接着耶稣说出这个比喻。
在葡萄园里每隔一段距离就种无花果树和橄榄树,这在当日是很常见的事。这样,即使某一年葡萄收成不好,也不致毫无收入。从插条长出来的新无花果树,通常在两三年内就有一些收成。比喻提到的三年,刚好对应当时耶稣传道已经三年,这一点显然是有深意的。既然果树是要纳税的,不结果实的树就是负累,应当砍下来。
(14)盛大的晚宴(路14:16-24) 第1-15节是耶稣说比喻的背景。在宴席上,有一个宾客说:“在上帝王国里吃喝的人有福了。”耶稣就对他说了这个比喻。
当时有一个习俗,就是宴席预备好了,实际开席之前,就会派人通知早就邀请的客人。不来参加这个盛大晚宴的人,他们推辞的理由在一般情况下似乎也还合理,但他们的反应显示他们根本不愿意来,也没有给设宴的主人应有的尊重。后来获邀的人,包括贫穷的、伤残的、跛脚的、瞎眼的,以及其他最后获邀的人,都是一般世人认为不配获邀的人。(参看第13节)
(15)走失一只绵羊(路15:3-7) 路加福音15:1,2显示,法利赛派和抄经士看见耶稣乐意接待罪人和收税人,就窃窃私议,于是耶稣说了这个比喻。马太福音18:12-14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比喻,但场合并不一样。
犹太人憎恨罗马人,因此也憎恨替罗马人收税的人,尤其是做这种工作的犹太人,更加受人鄙视。当日听耶稣讲话的人,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明白他那关于走失一只绵羊的比喻。一只走失的绵羊是很孤立无援的,需要牧人去寻找,把羊带回来。天上为悔改的罪人喜乐,抄经士和法利赛派却为耶稣关心罪人而大发牢骚,两者形成强烈对照。
(16)丢失一个银币(路15:8-10) 背景见路加福音15:1,2。这个比喻紧接在走失一只绵羊的比喻后讲出。第10节说明比喻的应用。
一个银币(希腊银币“德拉克马”)差不多等于一天的工资。可是,这个丢失的银币也许是一套10个钱币(如传家宝或一串珍贵的项链)中的一个,因此特别有价值。要找就得点灯,因为家里就算有窗,也通常相当小。扫地会比较容易找到失物,因为那时的房子通常只有泥地。
(17)浪子回头(路15:11-32) 法利赛派和抄经士看见耶稣乐意接待收税人和罪人,跟他们一起吃饭,就窃窃私议,于是耶稣说了走失绵羊和丢失银币两个比喻,然后再说这个比喻。
按照犹太人的律法,小儿子继承的财产是长兄的一半。(申21:17)比喻中的小儿子到远方去了,犹太人也认为收税人离弃同胞去为罗马服务。在犹太人看来,被迫放猪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为根据摩西律法,猪是不洁的。(利11:7)小儿子回家后,恳求父亲把他当做雇工,而不是把他看做儿子。在当日,雇工连奴隶也不如,因为根本不算是家中的一分子。雇工只是叫回来打工的外人,往往每次只雇用一天。(太20:1,2,8)父亲吩咐人把最好的袍子拿来给小儿子穿上。这不光是一件简单的衣服,可能是一件精工绣成的锦衣,是专为贵宾而设的。戒指和鞋可能是尊严和自由人的象征。
(18)不义的管家(路16:1-8) 比喻传达的教训载于第9-13节。耶稣称赞管家,不是因为他不义,而是因为他有实用的智慧。
主人的事务都交给管家负责,所以管家是个深受信任的职位。(创24:2;39:4)在耶稣的比喻里,管家既然被辞退,就得离开主人的家,没了生活上的依靠。他把欠主人债的人叫来,减少他们欠债的数目。他这样做不是要中饱私囊,而是要结交朋友,将来好有人关照。2200升(581加仑)橄榄油,原文所用的单位是100罢特;2万2000升(625蒲式耳)小麦,原文所用的单位是100歌珥。
(19)富翁和拉撒路(路16:19-31) 据路加福音16:14,15记载,背景是贪爱钱财的法利赛派在听耶稣讲话,并且讥笑耶稣。耶稣却对他们说:“你们在人面前自称为义,可是上帝洞悉你们的心,因为在人间受尊崇的,在上帝眼中却是可憎的。”
富翁身穿“紫衣和细麻衣”,足以媲美大臣、贵族、祭司才可以穿的华服。(斯8:15;创41:42;出28:4,5)这类衣服是非常昂贵的。耶稣说富翁到了坟墓。这段经文中“坟墓”一词的原文是“海地斯”,指死去的人类那共同的、抽象的坟墓。人不能凭这个比喻就断定海地斯是个烈火熊熊的地方,因为启示录20:14清楚指出,死亡和坟墓(海地斯)都会被扔到“火湖”里去。所以,富翁的死亡,以及他到了海地斯,都必然是个象征。圣经有许多经节都以死亡为象征。(路9:60;西2:13;提前5:6)因此,富翁其实是在经历好比死亡的遭遇后,才处身于烈火的苦况中,但当时他还是个活生生的人。上帝的话语用火来形容耶和华那如火的审判信息。(耶5:14;23:29)圣经也说,上帝的先知宣布上帝的判决,使那些跟上帝和他仆人为敌的人受苦。(启11:7,10)
拉撒路是个希腊化的名字,原本是希伯来语名字以利亚撒,意思是“上帝已经帮助”。来舔他烂肉的狗,看来是在街上吃腐肉的流浪狗,是人们眼中不洁的动物。拉撒路在亚伯拉罕怀里,显示他身处蒙恩宠的位置。(参看约1:18)这个修辞手法取材自犹太人的进餐习惯。犹太人进餐的时候会斜躺在桌前,只要往后靠,就能挨着朋友的胸怀说话。(约13:23-25)
(20)无用的奴隶(路17:7-10) 第10节说明比喻要传达的教训。
在主人田里工作的奴隶也常常伺候主人吃晚饭。奴隶往往要等主人吃完饭,自己才可以吃。不但这样,奴隶还常常争论他们当中谁有荣幸伺候主人。在奴隶看来,伺候主人吃饭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应分的事。
(21)寡妇和审判官(路18:1-8) 第1节说,这个比喻是“劝勉门徒要时刻祷告,不要灰心放弃”。第7-8节也说明比喻的应用。鉴于前一章(17:20-37)的话,这个强调祷告的比喻特别恰当。
比喻中的审判官看来并不隶属于犹太法庭。在1世纪,犹太法庭分为四级:(1)乡村法庭,由三个男子组成;(2)由村里七个长老组成的法庭;(3)耶路撒冷设立了一些下级法庭,每个法庭由23人组成,这些法庭也在巴勒斯坦各处比较大的城设立起来;(4)最高法庭“大公议会”,由71个成员组成,设于耶路撒冷,对整个民族都有司法权。(见法庭)既然犹太司法制度规定,至少要有三个男子才能设立法庭,所以比喻中的审判官并不符合犹太的司法制度的条件。他必定是罗马人所委任的审判官或执法官。审判官清楚表示,自己既不敬畏上帝,也不顾虑舆论。比喻不是说上帝好像那个不义的审判官,而是拿审判官跟上帝做对比:连这个审判官也终于做对的事,何况上帝呢!寡妇坚持到底,终于令不义的审判官为她伸冤;上帝的仆人也必须坚持祷告,正义的上帝就会应允他们的祷告,主持公道。
(22)自以为义的法利赛派和忏悔的收税人(路18:9-14) 耶稣说这个比喻的背景和用意,分别载于第9和14节。
上圣殿祷告的人不能进圣所或至圣所,只可以进周围的院子祷告。这两个人都是犹太人,很可能站在外院,一般称为女院。法利赛派向来十分骄傲,自以为义,总是看不起别人。(约7:47,49)他们每星期禁食两次,尽管摩西律法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据说,他们选择在集市的日子禁食;因为当天镇上有许多人,会堂举行特别的集会,本地的公议会也开会,这样人们就能看见他们多么虔诚。(太6:16;另见10:17,Rbi8 脚注)负责收税的犹太人可以到圣殿去,但他们由于为罗马服务而受人憎恨。
(23)工人获得一银元作为工钱(太20:1-16) 马太福音19:27记载,彼得问耶稣:“你看,我们已经撇下一切跟随你了。我们到底会得着什么呢?”这个比喻就是耶稣答案的一部分。请也注意马太福音19:30和20:16。
收集葡萄的季节是最让葡萄园主挂心的时间。有的工人受雇在整个收割时期工作,有的只在有额外需要时才受雇。在一天结束时付工钱符合摩西律法的规定,因为穷苦的工人没有余钱。(利19:13;申24:14,15)付给工人的一天工资“一银元”叫做“第纳流斯”,是罗马的银币。公元1世纪,犹太人把白天(从日出到日落)划分成12等份,因此上午8:00到9:00左右是第三小时,11:00到中午左右是第六小时,下午2:00到3:00左右是第九小时,4:00到5:00左右是第十一小时。
(24)奴隶获得一百银元(路19:11-27) 公元33年,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时所说的比喻。(路19:1,28)第11节记载了耶稣说这个比喻的原因:“他们以为上帝的王国要随即出现”。
在罗马帝国,贵族远赴罗马,请求获得王权,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希律大帝的儿子阿基劳斯就曾经这样做,但是犹太人派出50个大使去朝见奥古斯都,指控阿基劳斯,希望能阻止他获得王权。最初发给每个奴隶的一百银元(一弥拿),今天价值65.40美元,在当时等于88天的工资。
(25)两个儿子(太21:28-31) 这个比喻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说的。据第23节记载,当时有人质问耶稣:“你凭什么权柄做这些事?谁给你这样的权柄呢?”比喻就是耶稣的部分回答。耶稣应付了他们的问题后,就打了一些比喻,让宗教领袖看出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在31和32节,耶稣说明比喻的应用。他指出,那些听他说话、有权有势的祭司长和长老,就好比第二个儿子,声称事奉上帝,却没有实际行动。另一方面,相信施浸者约翰的收税人和娼妓,却好比第一个儿子,起初虽然无礼地拒绝事奉上帝,后来却后悔,改过自新。
(26)杀人的农户(太21:33-44;可12:1-11;路20:9-18) 这个比喻是在上帝的儿子耶稣被杀之前仅三天说的,说话的地点在耶路撒冷的圣殿。耶稣说这个比喻也是要回答别人对他权力来源的质询。(可11:27-33)福音书叙述比喻后立刻指出,宗教领袖看出耶稣在说他们。(太21:45;可12:12;路20:19)
葡萄园四围的栅栏可能是石造的(箴24:30,31),也可能是篱笆(赛5:5)。酒槽通常是从岩石中挖出来的,共有两层,葡萄汁从上层流向下层。守卫在塔楼上瞭望,防御盗贼和野兽。有的农户是受雇的,工资就是获得一部分的果实。有的农户付钱租用园子,或者答允给园主特定数目的收获,比喻提到的就是后一种情形。农户以为,既然葡萄园的主人到国外去了,只要杀了主人的儿子(继承人),就可以把葡萄园据为己有。以赛亚书5:1-7说,“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引用诗篇118:22,23作为明白比喻的线索。
(27)王为儿子举行婚宴(太22:1-14) 第1节表明,这个比喻是延续上文的讨论,是耶稣对别人质询他凭什么权柄教导人的部分回答。(太21:23-27)至于比喻的应用,请注意第2和14节。
发生这件事之前几个月,耶稣说过一个类似的比喻,叙述一个盛大的晚宴,有许多人获邀,但他们只顾其他事情,不尊重晚宴的主人。(路14:16-24)这次,在耶稣死前三天,他不但说获邀的人不愿意来,还说他们有些人心存杀机。他们杀死王的代表,就等于叛变,因此王差遣军队除灭杀人凶手,烧掉他们的城。这是王室的婚礼。在这样的场合,国王很可能为客人提供特别的礼服。假如是这样,其中一个客人没有穿婚宴的礼服显示,有人把王所提供的礼服给他时,被他拒绝了。
(28)十个处女(太25:1-13) 马太福音24:3记载了门徒问耶稣的话,这个关于“天上的王国”的比喻,就是耶稣的回答的一部分。比喻的用意清楚记在马太福音25:13。
那时候,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郑重地把新娘从新娘父亲的家带回新郎或新郎父亲的家去。新郎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在傍晚离开自己的家,在朋友的陪伴下,到新娘父母的家里去。从新娘父母的家,在乐手和歌手簇拥下,接新娘的队伍就会回新郎的家去,沿途通常有人提灯同行。路上的人对接新娘的队伍很感兴趣,有的人会加入,特别是提着灯的少女。(耶7:34;16:9;赛62:5)接新娘的队伍可能迟到,直到深夜,因为没有什么特别急迫的程序。有些沿途等待的人可能觉得困倦,就睡着了。唱歌欢笑的声音远远就能听见,听见的人就会喊叫:“新郎到啦!”新郎和跟随的人进屋关门以后,耽误了时间的人想进去作客就太迟了。接新娘的队伍所带的灯是油灯,需要经常添油。
(29)主人交托银元(太25:14-30) 这个关于快要出国的人的比喻,是耶稣死前三天向他的四个门徒说的,死后不久他就升天了。比喻也是耶稣对载于马太福音24:3的问题的部分回答。(可13:3,4)
在奴隶获得一百银元(一弥拿)的比喻里,主人给每个奴隶一律发一百银元。这个比喻却不一样,主人是“按照奴隶各自的才能”发银元的。(路19:11-27)比喻原文所用的单位是“他连得”,看来指的是银子,在当时差不多等于一个工人20年的工资。所有奴隶都应该关心主人的财产,本该人人都善用主人交托的钱财努力做生意。就算他们自己没意思替主人增加财产,起码也该把钱存入银行,赚一点利息,不至于钱财闲放着毫无用处。可是,那个又邪恶又懒惰的奴隶竟然把交托给他的钱藏在地里,那就等于损害主人的利益了。
(30)绵羊和山羊(太25:31-46) 第31,32,41,46节指出,比喻说的是人子在荣耀里来到施行审判,把列国的人分开。经文的上文提到,门徒向耶稣问及他的“临在和这个制度的末期,有什么征象”。这个比喻就是耶稣的回答的一部分。(太24:3)
在中东,绵羊和山羊常常一起吃草,牧人要把两种羊分开是很容易的事。耶稣在比喻中提到山羊的话并没有贬低山羊的意思。(一年一度的赎罪日会用山羊的血为以色列国赎罪。)耶稣不过用山羊代表一群人,用绵羊代表另一群人。“绵羊”所在的“右边”是个尊荣的位置。(徒2:33;弗1:19,20)“山羊”所在的“左边”则代表蒙羞的位置。有一点要注意:在宝座上人子右边的“绵羊”,跟耶稣基督的“弟兄”是有分别的,因为绵羊善待的对象就是基督的弟兄。(太25:34-40;来2:11,12)
启示录 启示录是圣经的最后一卷,也是圣经全书中最多比喻的一卷。正如执笔者约翰说,这卷书的内容是“用象征”传达给他的。(启1:1)圣经确实可说是由始至终都善用贴切的比喻。
基督徒所打的比喻 执笔写圣经的基督徒除了记载耶稣基督所说的比喻外,自己也打过一些很好的比喻。路加在使徒行传记载,使徒保罗向雅典的非犹太人传道时说了一些精采的比喻。保罗向雅典人提到他们熟悉的敬奉对象,以及希腊诗人的作品,告诉听众他们是真神的后代,借此说明有一位他们未曾知道的真神存在,而且真神就好比人类的父亲。(徒17:22-31)从希伯来书可以看出,同一位使徒(普遍接受为希伯来书的执笔者)大量引用上帝和以色列民族来往的历史,以这些史实为喻。哥林多人熟悉希腊运动,保罗就把基督徒的历程比作赛跑。(林前9:24-27)一个特出的比喻就是关于橄榄树的比喻,保罗以此提醒读者不可自满,劝基督徒要用理智敬奉上帝。(罗11:13-32;12:1,2)
耶稣的同母异父弟弟雅各提到日常生活的一些情况,如照镜子、马的辔头、船舵等等,用这些常见的事巧妙地阐述属灵的真理。(雅1:23,24;3:3,4)彼得和犹大引述以前写成的圣经经卷中的许多事例,好说明圣灵推动他们传达的信息。这一切贴切的比喻都是上帝的圣灵启示的,使上帝的话语圣经生动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