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稣的奇迹学到教训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这宗事件促使耶稣施行了第一个奇迹。——约翰福音2:1-3。
这样琐碎的难题何以要惊动耶稣呢?一位圣经学者解释说:“在东方人的社会里,殷勤款客是神圣的职责。……尤其在婚宴中,真正好客的主人会为客人预备大量饮食。如果席间食物或饮料不够供应,主人家和年轻的新婚夫妇就会颜面尽失了。”
因此耶稣采取行动。他看见主人“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个石头水缸摆在那里”。犹太人习惯在吃饭前行洁净礼,为了这个缘故,主人为来宾预备了大量清水。耶稣吩咐用人说:“把水缸装满了水”。耶稣并非筵席总管,但他的命令却是直截了当和具有权威的。圣经记载说:“管筵席的尝出那水已变成了酒。”——约翰福音2:6-9,《吕译》;马可福音7:3。
看来奇怪,像婚宴这样普通的场合竟会是耶稣施行第一个奇迹的地方。可是这宗事件却使我们对耶稣的认识大增。耶稣是个独身男子,他在后来的不同场合曾向门徒谈及独身的好处。(马太福音19:12)然而,他既出席婚宴,这足以表明他并不反对人结婚。他怀有平衡的看法,将婚姻安排视为上帝所尊荣的事而予以支持。——可参阅希伯来书13:4。
耶稣并不像后来教会画家所描绘一般是个郁郁寡欢的苦行者。他显然喜欢与人来往,也不反对社交活动。(可参看路加福音5:29。)因此耶稣的行动为他的跟从者立下先模。他以身作则表明,基督徒无须不必要地岸然道貌,不苟言笑,仿佛做义人就要毫无欢乐似的。与此相反,后来圣经吩咐基督徒:“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立比书4:4)今日基督徒留意避免在娱乐方面失去控制。他们的喜乐来自事奉上帝。可是,他们像耶稣一样,也偶尔安排时间作社交往来。
我们也从这件事看出,耶稣是个富人情味的人。他没有义务要施行奇迹,也没有任何与此有关的预言需要他去应验。显然,鉴于他母亲的关注,以及这对新人所面对的窘境——耶稣顾及他们的感觉,希望他们不致感到尴尬——耶稣主动施行了这个奇迹。这件事岂不令你深信基督真正关心你,甚至在一些十分平常的事上亦然?——可参看希伯来书4:14-16。
既然每口缸“可以盛两三桶水”,耶稣所行的奇迹把差不多390公升的水变成了酒!(约翰福音2:6)为什么要这样多?耶稣并非鼓励人醉酒,因为醉酒是上帝所谴责的。(以弗所书5:18)相反,他表现了与上帝相若的慷慨精神。葡萄酒是当时很普遍的饮料,所以即使剩下一些,也可以在其他时候享用。——可参看马太福音14:14-20;15:32-37。
早期基督徒效法耶稣的慷慨精神。(可参看使徒行传4:34,35。)同样,今日耶和华的子民也受到鼓励要“常常给予人”。(路加福音6:38,《新世》)然而,耶稣施行的第一个奇迹也含有预言性的意义。它指向未来某个时候,上帝会慷慨地“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他会彻底终止饥饿。——以赛亚书25:6。
耶稣也施行了许多医治身体疾病的奇迹,这些奇迹具有什么含意呢?我们可以从这些奇迹学到什么?
在安息日行善
“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耶稣对一个卧病38年的人说了这一段话。福音的记载接着说:“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当时并非人人都为这件事感到高兴。记载说:“犹太人逼迫耶稣,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约翰福音5:1-9,16。
安息日的原意是要让人人都在这个日子获得休息和安舒。(出埃及记20:8-11)可是,到了耶稣的日子,安息日已演变成一大堆令人不胜负荷的规条。学者艾尔弗·埃德希曼论及《塔木德经》里有关安息日律法的冗长部分,说:“各项目都经过慎重的讨论而被视为具有宗教重要性。任何有理智的学者都不会认真考虑这些事项。”(《弥赛亚耶稣的一生和年代》)这些繁琐、武断的条文泰半全不顾及人的感觉,但却几乎支配犹太人生活的每一方面。犹太的律法师把遵守这些条文视为生死攸关的大事。一项安息日的条文规定:“如果房子塌下压住一个人,没有人确定他是否在瓦砾中,也不知道他是外邦人还是以色列人,他们可以清除压住他的瓦砾。如果发现他仍然活着,他们可以进一步清除压住他的瓦砾;如果[他]已经死去,就可以置诸不理。”——《密西拿》,容马8:7,赫伯特·丹比译。
耶稣对于这种在律法上拘泥小节的态度有什么看法呢?有一次犹太人指责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他回应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约翰福音5:17)当时耶稣所做的并不是以利己为目的的世俗工作。相反,他所做的是遵行上帝旨意的工作。正如律法准许利未人在安息日从事神圣的服务,耶稣在安息日执行上帝委派给他的弥赛亚职务也是适当的;这并没有违反上帝的律法。——马太福音12:5。
同时,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一事也显示出犹太的文士和法利赛人都“行义过分”;他们的想法僵硬死板、缺乏平衡。(传道书7:16)显然,上帝绝没有限定人只能在周中某些日子行善。他也没有打算使安息日变成毫无意义的例行惯例。耶稣在马可福音2:27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耶稣深爱人,他绝不喜欢不合情理的规条。
因此,今日的基督徒最好不要过度严格死板、墨守规条。在会众里操有权柄的弟兄务要避免将太多人为的规条加诸别人身上。耶稣的榜样同时激励我们要找机会向人行善。例如,基督徒不应当认为,自己只需在正式从事逐户传道时或在讲台上才与别人分享圣经的真理。使徒彼得说,基督徒应当“常常 作好准备,去回答那些问你们为什么怀有盼望的人”。(彼得前书3:15,《新译》)行善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在表现怜悯方面的教训
耶稣施行的另一个奇迹载于路加福音7:11-17。根据这项记载,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他的门徒和极多的人与他同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现代阿拉伯人所住的拿因村的东南面看见一些墓地。耶稣“将近城门”,看见一群嘈杂的民众。“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他母亲又是寡妇。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H.B.特里斯特拉姆评论说,自古以来“葬礼的形式并没有多大改变”。他补充说:“我看过一些女子由职业送丧妇率领,走在棺材前面;她们张开双臂,猛扯头发,作出最狂野的哀恸表情,并尖声呼喊死者的名字。”——《圣经地区的东方习俗》。
在喧嚷的送葬行列中有个悲痛欲绝的寡妇。由于她已失去丈夫,正如作家赫伯特·洛克耶说,她把儿子视为“老年岁月的杖,寂寞日子的安慰,家庭的支柱。既失去这惟一的儿子,她连最后剩下的倚靠都没有了。”(《圣经记载的所有奇迹》)耶稣对寡妇的遭遇有什么反应呢?路加辞情并茂地报道说:“主看见那寡妇,就[动了慈心],对她说:‘不要哭!’”译作“动了慈心”的希腊文字词的实际意思是“肠”;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心深受感动”(《瓦因新旧约语词诠释词典》),不错,耶稣的内心深处都受到感动。
当时耶稣自己的母亲很可能已是寡妇,因此他知道,继父约瑟去世时,他母亲感到多么悲痛。(可参看约翰福音19:25-27。)当时寡妇无需央求耶稣,因为耶稣主动地“[上前]按着杠”。虽然在摩西律法之下,触摸死尸会使人变成不洁,耶稣并没有介意。(民数记19:11)借着施行奇迹的力量,耶稣能够把不洁的根源除去!“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
关于表现怜悯,这项记载含有多么感人的教训!基督徒不应效法‘末世日子’一般人那种毫无爱心、冷酷无情的态度。(提摩太后书3:1-5)相反,彼得前书3:8劝勉我们:“最后,你们大家都要思想相同,表现关切情谊,怀有弟兄感情,存有温厚怜悯之心。”(《新世》)我们所认识的人若遭遇亲者去世,或家人患上严重疾病,纵使我们不能使死者复生,也不能使病者康复,但我们能够向人提出实际的帮助和安慰,也许仅是在场与他们一同哭泣,已能对别人大有帮助了。——罗马书12:15。
耶稣施行的这个复活奇迹同时指向未来,届时“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约翰福音5:28,29)在普世各地,痛失亲者的人会亲自体验到耶稣的怜悯;届时他们死去的父母、儿女和朋友都会从坟墓里出来与他们重聚!
从奇迹学得的教训
显然,耶稣施行奇迹不是仅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些奇迹都荣耀上帝,从而为基督徒立下模式,因为圣经敦促基督徒要‘荣耀上帝’。(罗马书15:6)这些奇迹鼓励人行善,对人表现慷慨和怜悯。更重要的是,这些奇迹是个预观,帮助我们看出基督在他的千年统治期间会为人类成就些什么事。
耶稣在地上时仅在范围狭小的地区里施行奇迹。(马太福音15:24)身为荣耀的君王,他所管辖的领域会遍及全球!(诗篇72:8)当日耶稣用奇迹医好和复活的人最后都一一死去。但在他的属天王国治下,罪和死亡会被彻底铲除,人类会有机会得享永生。(罗马书6:23;启示录21:3,4)不错,耶稣的奇迹指向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耶和华见证人已帮助成千上万的人怀有真正的希望,得以成为王国的臣民。直至这个时候来到,耶稣施行的奇迹帮助我们看出,不久将会有些多么奇妙的大事发生!
[第7页的图片]
耶稣将水变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