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这个问题是由一位狱卒于公元五十年在马其顿的腓立比提出的。那时刚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狱卒看守的监门都被震开了。他以为囚犯都逃跑了,于是想要自杀。可是其中一个囚犯——使徒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使徒行传16:25-30。
保罗与跟他一同被囚的同伴西拉来到腓立比,原是为了要向人传讲一个救恩的信息,但由于被人诬告,所以才身陷囹圄。狱卒庆幸囚犯一个也没有逃走,便想听听保罗和西拉所传的信息。他需要做些什么事才可以享有这两位基督徒海外传道员所传讲的得救希望?
今日,人们仍然需要昔日保罗和西拉所传讲的救恩。但可惜的是,许多人对于得救这个问题深感疑惑。由于有些自称能教人得救的宗教家表现自大和贪婪的态度,因而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其他人则对许多以传福音为主的宗教以不顾理智、感情冲动的方式强调得救一事望而生畏。英国报刊撰稿人霍沃德(Philip Howard)说,这些所谓的福音传教士‘只向听众的感情及他们签支票的手出击,而不是向他们的头脑下功夫。’——可参阅彼得后书2:2。
还有些人则对自称‘得救’的人有时经历的转变感到震惊。在《突如其来的改变》一书中,康韦(Flo Conway)和西格尔曼(Jim Siegelman)讨论许多种宗教经历——包括‘得救’在内——这些都是在最近几十年开始流行的。他们论及这些经历‘黑暗的一面’,说有些人在个性上‘突然改变’,但却没有像预期的一般感到满足和受到启发。相反,他们耽于幻想,头脑闭塞,没有能力面对现实。这两位作者补充说:‘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描述为一种闭塞心灵、停止思索的过程。’
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所经历的得救绝非如此。当时狱卒问道:‘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获得保罗的答复之后,他并没有“闭塞自己的头脑”。保罗和西拉也没有“向狱卒的感情下手”,或是要求予以大量的金钱资助。反之,“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听。”借着与狱卒推理,保罗和西拉帮助他对上帝所作的救恩安排获得清晰的了解。——使徒行传16:32。
‘当信主耶稣’
这些基督徒海外传道员开启了狱卒的心窍,使他明白关于得救的基本真理。当基督徒会众最初成立时,彼得也向人传讲同样的真理。彼得指出耶稣基督在救恩方面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并将他称为‘生命的主’。使徒也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3:15;4:12)保罗和西拉则对狱卒说:‘当信主耶稣,你……必得救。’他们也带领他归向同一位救恩的主。——使徒行传16:31。
可是,信主耶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除了耶稣以外,没有其他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是否所有人最后都会得救?使徒们是否相信‘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主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即使许多现代宗教家的言行倾向于低贬‘救恩’这个字眼,我们仍然需要这项安排。对于‘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这个问题,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获得一个合理而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