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到底是什么?
一个患病的人打破了体温计,就可以说自己没有发烧吗?当然不可以!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许多人不接受上帝对罪的观点,就说世上没有罪这回事。关于罪是什么,上帝的话语圣经解释得很清楚。那么,圣经到底怎样说呢?
人人都有罪
约莫两千年前,使徒保罗哀叹说:“我愿意行的善,我不去行;我不愿意作的恶,我反而常作。”(罗马书7:19)我们老实地反省一下,就会承认自己也有这样的情况。也许我们很想行事为人能够符合十诫或其他的准则,但无奈的是,我们没有人能够完全符合标准。我们不是故意要违犯诫命,而只是有心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呢?保罗自己提出了解释:“如果我做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那么,做这些事的,就不再是我,而是常在我身上的罪做的。”(罗马书7:20)
我们人人都像使徒保罗一样,天生就有这样的弱点,这证明我们有罪性,身心都不完美。保罗说:“所有人都犯了罪,不能完全反映上帝的荣耀。”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保罗又说:“罪通过一个人[亚当]进了世间,死又通过罪而来,于是死就传给所有人,因为所有人都犯了罪。”(罗马书3:23;5:12)
始祖的过犯使我们跟上帝疏远,也使我们失去上帝原本赐给人类的完美身心。虽然很多人不相信这一点,但圣经确确实实是这么说的。耶稣曾引用创世记头几章的某些经文,作为说话的理据,这显示他相信圣经中关于亚当和夏娃的记载。(创世记1:27;2:24;5:2;马太福音19:1-5)
圣经蕴含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耶稣来到地上救赎信从他的人,使他们能够摆脱罪的影响。(约翰福音3:16)耶稣的赎价,是耶和华用来拯救有感恩之心的人的方法。我们能不能摆脱罪的影响,全有赖于我们是否接受这个赎价,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拯救自己。可是,如果我们不清楚上帝对罪的看法,就不能明白赎价是什么,也很难为此而感激上帝。
为什么我们需要耶稣的赎价
耶和华创造第一个人亚当时,把他设计成能够永远活下去,他只要继续顺服上帝,就不会失去永生。可是,亚当反叛上帝,成了罪人。(创世记2:15-17;3:6)由于行事违反上帝的旨意,亚当不再是完美的人,他与上帝的关系也受到破坏。此后他开始衰老,步向死亡。可悲的是,亚当的所有后代,包括我们在内,都生于罪中,也注定会死于罪中。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不完美的父母根本不能生下完美的儿女。亚当的所有子孙一出生就是罪人,而使徒保罗说,“罪的工价就是死”。(罗马书6:23)然而,正如这节经文的下部分指出,我们是有希望的。经文说:“但上帝借着我们的主基督耶稣给人的恩赐,就是永生。”换言之,由于耶稣牺牲生命作为赎价,所有顺服而有感恩心的人都可以得到洁净,摆脱亚当的罪所带来的影响。(马太福音20:28;彼得前书1:18,19)我们对此应该有什么反应呢?
“基督的爱催逼我们”
使徒保罗在圣灵启示之下,写下上帝对我们的期望。他说:“基督的爱催逼我们,因为我们断定,既然一个人替所有人死了……况且他替所有人死,是要活人不再为自己活,而是为替他们死了又复活的主活。”(哥林多后书5:14,15)一个人如果感激上帝安排耶稣献出赎价,帮助他摆脱罪的影响,而他也渴望表达对上帝的感激,他就应该努力按照上帝的吩咐去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了解上帝的要求,按照圣经的标准训练自己的良心,并使自己的行事为人都符合这些标准。(约翰福音17:3,17)
我们做圣经谴责的事,跟耶和华上帝的关系就会受到破坏。大卫王跟拔示巴通奸并杀了拔示巴的丈夫之后,他看出自己所犯的是弥天大罪,当时他想必非常羞愧。可是,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大大得罪了上帝,而这也理应是他最关心的事。他万分痛悔地对耶和华说:“我犯了罪,惟独得罪了你;我做了你视为恶的事。”(诗篇51:4)至于约瑟,当有人引诱他通奸的时候,他聆听良心发出的警号,就说:“我怎能做这么大的恶事,得罪上帝呢?”(创世记39:9)
由此可见,关于犯罪,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会不会被人发现而失去面子,或做不到人们眼中的“好人”,而要面对公众的舆论或受到别人的责备。重点是,我们违犯上帝在性道德、忠实、尊重别人和崇拜等方面所定的诫命,我们跟上帝的关系就会受到破坏。我们蓄意行恶,就等于跟上帝敌对。这个来自圣经的真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约翰一书3:4,8)
世上真的没有罪这回事了吗?不是的。人们之所以觉得罪不再存在,只是因为他们用了其他方式去描述错误的行为,试图淡化恶事的严重性,或是因为他们不理会自己的良心,令良心变得麻木。所有渴望得到上帝悦纳的人,都必须抗拒这种风气。正如上文说过,罪的工价不光是令我们自尊受损或失去面子,而是死亡。因此,犯不犯罪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然而,圣经为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由于耶稣牺牲生命,付出赎价,我们只要为自己的罪衷心悔改和离弃恶行,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保罗说:“过犯得赦、罪蒙遮盖的人多么有福!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人多么有福!”(罗马书4:7,8)
[脚注]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教会改变立场
对于“灵薄狱”这个主张,大部分经常上教堂的天主教徒都不大明白。最近几十年,天主教会越来越少提到“灵薄狱”,甚至不再于《要理问答》中谈及这个主张。2007年,天主教会在一份文件中正式否定了这个主张。文件说,“基于神学上和礼仪上的理由,我们相信未领洗的婴儿一旦夭折,也可以获得拯救,到天堂永享福乐”。(国际神学委员会)
教会为什么要改变立场呢?就像法国专栏作家亨利·滕克所说,根本的原因是这个主张为教会带来“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从中世纪到20世纪,大权在握的天主教会一直维护这个主张,并常常借着灵薄狱来恐吓有孩子的人,迫使他们尽快让儿女领洗”。教会正式否定这个主张,就是因为想摆脱这个包袱,但这也引起了人们的一些疑问。
圣经的真理还是人的主张?12世纪,神学家就炼狱的问题彼此辩论,事后就出现了“灵薄狱”这个主张。天主教会声称,人死后会有一个不死的灵魂继续存在。可是,那些还没有领洗的儿童的灵魂到底去了哪里呢?他们既然没有领洗,灵魂就不能上天堂,但他们没有做过坏事,理应也不该到地狱受苦。因此,教会想出了“灵薄狱”这个概念。
然而,圣经清楚指出,死人是没有知觉的,就跟睡着了一样。(传道书9:5,10;约翰福音11:11-14)圣经从没有说过人有一个不死的灵魂会在死后继续生存。既然人没有不死的灵魂,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灵薄狱”。
圣经说,上帝会把基督徒的年幼儿女视为圣洁。(哥林多前书7:14)如果说婴儿必须领洗才能得救,那就等于否定这句经文了。
教会提出“灵薄狱”这个没有圣经根据的主张,说上帝会惩罚那些没做过坏事的人,变相就是把上帝描述为残忍的暴君,而不是仁爱公正的天父,这确实大大羞辱了上帝。(申命记32:4;马太福音5:45;约翰一书4:8)难怪诚心敬拜上帝的基督徒向来都觉得这个主张难以接受。
[第9页的图片]
我们按照上帝的话语生活,就能跟上帝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