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真的能鼓勵人嗎?
儘管丹尼爾只有十歲,他卻已跟癌症搏鬥了一年。醫生以及親屬都已放棄了,但是丹尼爾依然盼望奇跡出現。他相信自己有一天會長大,會研究醫學,會找到治療癌症的藥方。有一個醫生專治丹尼爾所患的那種癌症,丹尼爾日夜企盼他的到來。約定的日子到了,醫生卻因天氣惡劣而取消了行程。丹尼爾的情緒霎時降到谷底,他第一次感到生無可戀。過了幾天之後,他就死了。
一位研究希望和失望對於健康之影響的專家講述了丹尼爾的經歷。你可能聽過類似的故事。舉個例,一個上了年紀的人雖已奄奄一息,卻熱切盼望某個等待已久的時刻——也許是深愛的人要來看他,也許是要慶祝某個周年紀念。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一過,死亡往往接踵而至。在這樣的事例中,是什麼支持著病人的生命?希望真的像有些人所說,能夠發揮巨大的鼓舞作用嗎?
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人員認為,樂觀、希望等正面情緒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確實影響深遠。不過,研究人員還未對此達成共識。一些研究者完全蔑視正面情緒所起的作用,認為這都是不合科學的民間傳說。他們認為,身體病痛純粹基於身體的因素。
當然,人們不是現在才開始懷疑希望的重要性的。早在幾千年前,有人請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為希望下一個定義,他說:「希望就是做白日夢。」無獨有偶的,大約二百年前,美國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也曾經尖刻地評論道:「把希望當糧食就等於喝西北風。」
那麼,希望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呢?希望只是人的一廂情願,用虛幻的夢想給自己的安慰嗎?有沒有什麼確鑿的理由讓我們相信,希望是實實在在,很有價值的,而且我們人人都需要這樣的希望去維持健康和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