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發拉底河
(Euphrates)
西亞最長、最重要的河流,土耳其語名稱是Firat Nehri(費勒河),跟希伯來語名稱Perathʹ(佩拉特)和古波斯語名稱Ufratu(烏夫拉圖)相似。聖經在創世記2:14首次提到幼發拉底河,那是當時發源於伊甸園的四條河之一。
上帝賜給以色列人之領土的邊界 上帝與亞伯蘭立約,要把「從埃及河到幼發拉底大河」的這塊土地賜給他的苗裔。(創15:18)後來上帝向以色列人重申這個應許。(出23:31;申1:7,8;11:24;書1:4)歷代志上5:9說,在大衛作王之前,呂便的一些後人擴展居所,「直到那邊的曠野,靠近幼發拉底河的地方」。不過,如果朝「基列東面」走(代上5:10),要走約800公里(500英里)才到達幼發拉底河,因此經文的意思可能是呂便人把基列東面的領土擴展到敘利亞沙漠的邊緣,而這個沙漠一直延伸到幼發拉底河。(新譯翻作:「直到幼發拉底河這邊曠野的邊緣」;牧靈翻作:「向東延至幼發拉底河岸曠野邊界」)看來耶和華的應許在大衛和所羅門統治期間首次完全實現,當時以色列國的領土擴展到阿拉米人的瑣巴王國,直到幼發拉底河岸,那顯然是指穿越了敘利亞北部的那段河岸。(撒下8:3;王上4:21;代上18:3-8;代下9:26)幼發拉底河無人不曉,因此常常簡稱為「大河」。(書24:2,15;詩72:8)
源頭和走向 全長約2700公里(1700英里)的幼發拉底河,主要始於兩條河:一條發源於土耳其東北部,距黑海東南角約100公里(60英里),稱為卡拉河;另一條發源於凡湖跟亞拉臘山之間,稱為穆拉特河。兩條河的中間是阿拉斯河谷,有些學者認為,阿拉斯河就是創世記2:13所說的基訓河。卡拉河與穆拉特河差不多平行向西流淌,直到位於海拔610米(2000英尺)左右的凱班市附近才匯合。
兩條河匯合後形成幼發拉底河。從穆拉特河的源頭開始,大河已經在山嶺間蜿蜒流淌了大約640公里(400英里),此後轉向南,又曲折流淌了大約480公里(300英里),其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和急流,直到最後在古代的迦基米施遺址(現代的傑拉布盧斯)附近流入敘利亞平原為止。
迦基米施的淺灘 迦基米施是個要塞,守衛著附近的主要淺灘,軍隊或商旅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進入敘利亞北部都要經過此地,後來這個要塞落入亞述人手中。(賽10:5-9)法老尼哥約於公元前629年奪取迦基米施,途中在米吉多跟猶大王約西亞的軍隊交戰,並把約西亞殺了。(王下23:29;代下35:20-24)三四年後(公元前625),尼布甲尼撒率兵橫渡幼發拉底河,在迦基米施大敗埃及軍隊。從此埃及對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權就日益削弱。(耶46:2,6,10;王下24:7)
從迦基米施到波斯灣 幼發拉底河流到迦基米施,離地中海就不遠了,僅約160公里(100英里),但大河在此轉向東南,朝1100多公里(680多英里)外的波斯灣流去。從迦基米施到希特市,是幼發拉底河的中游河段。這個地區遍布瀝青坑,大河在此地因拜利赫河與哈布爾河匯入而流量增加。過了希特,大河流入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距離希特約80公里(50英里),鄰近巴格達的地方,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相距不到40公里(25英里)。幼發拉底河下游這一段,有大量的沼澤和荒廢的水道,吸收了大量的河水,水流也因而放慢了。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在巴士拉附近匯合,從這裡到波斯灣這一段稱為阿拉伯河。根據普林尼等古代歷史家的記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原本是各自流入大海的。(《博物誌》,第6卷,26章[128-131段])學者一般都認為,波斯灣三角洲是由兩條大河的淤泥沉積而成的,最初的海岸線在更北的地方,可能遠至迦勒底人的古城吾珥,那裡是亞伯拉罕的家鄉。
幼發拉底河的水位在9月降至最低點,然後慢慢回升,到5月達到平常的最高點。春天冰雪融解,洪水常常暴發。以賽亞把巴比倫尼亞描述為「海洋曠野」,無疑是暗示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年年都泛濫。(賽21:1,2)古人用河堤和水閘把水引到溝渠和貯水池,藉此控制泛濫的河水。這些溝渠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縱橫交錯,灌溉農作物,使巴比倫尼亞南部大部分地區有豐富的生產力。許多個世紀過後,這些溝渠大都逐漸淤塞,農業日益衰落。灌溉用的水也使土壤中的鹽分積聚增多,久而久之,就損害了一度肥沃的河谷。
主要城鎮 幼發拉底河沿岸曾有許多古城,包括吾珥、以歷、啟什和巴比倫。河道看來向西偏移了,結果不少古城遺址現今都在河岸東面幾公里外。
古巴比倫大城原本橫跨幼發拉底河而建,河道成了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在城裡則形成縱橫交錯的運河系統。公元前539年巴比倫覆亡當日,居魯士使幼發拉底河改道,好讓他的軍隊能趟過河床,出其不意地攻入城內。在這種意義上,幼發拉底河當時可以說是「乾涸」了。(賽44:27,28;45:1)啟示錄16:12描述一個象徵,說第六個天使把他「那一碗」倒在「幼發拉底大河」上,預示比喻性的河水同樣乾涸了。接著,啟示錄17章描述「大巴比倫」的毀滅。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大城「坐在多水的河流上」,她所坐的水象徵「各民族、群眾、國族、語言」。(啟17:1,5,15-18)
疆界;耶利米曾經造訪 埃及和巴比倫曾經爭奪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的統治權,而幼發拉底河又曾是這個地區北邊的疆界,因此波斯帝國統治期間,幼發拉底河成了帝國東西兩部分的分界線,當時用「河西」一詞看來表明了這點。(拉4:10,11;5:3;6:6;尼2:7)後來,幼發拉底河又成為羅馬帝國東邊的疆界。
學者就耶利米書13:1-7進行了一番討論。耶利米要從耶路撒冷前往幼發拉底河,即使是最近的地點(迦基米施南面不遠處),單程也超過500公里(300英里),而經文說他要按吩咐來回兩次(雖然沒說明兩次相隔多久)。美國猶太人出版學會的聖經譯本只是把希伯來語音譯為「佩拉特」,有些學者就因此認為,經文所指的不是幼發拉底河,而是帕拉赫鎮(書18:23)。這個鎮在亞拿突附近,離耶路撒冷只有幾公里。然而,「佩拉特」(幼發拉底)這個地名在經文中重複出現了四次,表明這個地方跟所預示的事有重大的關係,寂寂無名的帕拉赫鎮看來對預示的事根本起不到任何重大作用。一些學者指出,在這段經文,希伯來語na·harʹ(納哈爾,指河)並沒有跟「佩拉特」一起出現。但值得留意的是,耶利米書51:63也沒有出現「納哈爾」,經文卻顯然是指幼發拉底河。因此,說耶利米書13:1-7指的不是幼發拉底河,看來理由並不充分。
耶利米把腰帶藏在幼發拉底河附近,很可能就在尼布甲尼撒率兵渡河的那一帶,而猶大國和耶路撒冷最終的確被巴比倫大軍所滅。無論耶利米是來回幼發拉底河一次還是兩次,想必都起到警告的作用,向靈性腐敗的猶大國民發出了有力的信息。(參看耶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