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克索人在埃及歷史中所擔任的角色
古今歷史家所犯的一個通病,是只寫及他們認為對他們的寫作目的具有重要性或屬必需的資料。這些記載時常受到歷史家個人的偏見和觀點所歪曲。他們常以完全虛構的事實去榮耀自己的國家。這是使人難於對古代發生的事件獲得正確認識的因素之一。所以這應該使我們記得在試圖通過現代歷史家所提出的古代歷史去了解聖經歷史時要非常小心才行。
有一個例子是關於一般人所謂的「希克索時期」。希克索人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曾征服埃及的外來民族。關於聖經創世記的記載,許多學者認定約瑟下埃及及後來他的父親與其家眷下埃及是在希克索人統治的時候。他們的主要論據是由一個外族統治者將非埃及人約瑟擢升到國中的第二位比由一個本土的埃及統治者作這種提拔較有可能。(創世記41:40)但引起問題的是,這些學者的見解與聖經的記載協調一致嗎?
如果約瑟在埃及受外族統治時被提升到高位,按理說來法老的朝廷自然會任用許多外族官員。但是聖經並沒有提出關於這件事的證據。反之我們讀到一位內臣波提乏是埃及人(創世記39:1),同時約瑟四週都是埃及人,他們的各種偏見均大受尊重。(創世記43:32)所以將約瑟的記載納入外族統治的時期中其實並沒有確實根據。故此我們必須查考其他史冊以決定希克索人在埃及歷史中擔任什麼角色。
「希克索」這個名稱來自第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家約西弗斯。約西弗斯聲稱他那名為《亞偏安之戰》的作品有一部分逐字引錄埃及歷史家梅尼孚(公元前第三世紀)的記載。如果約西佛斯的話是可信的,這項記載便直接將希克索人與以色列人連貫起來。
雖然約西弗斯承認希克索人與以色列人的關係,他卻不同意這項記載中的許多細節。他寧願將「希克索」譯為「被俘的游牧者」而非「游牧國王」。據約西弗斯說,梅尼孚提及希克索人不用一戰便征服埃及,其後他們摧毀各地的城市和廟宇。據云在許多年後,埃及人起來與他們長期苦戰。最後一支四十八萬人的埃及軍將希克索人圍困於他們的首邑亞華利斯。後來很奇怪地,雙方竟取得協議,埃及人容許希克索人攜同家眷財物安然離開埃及,然後,他們去猶大建造耶路撒冷。——《亞偏安之戰》,第一冊段。
約西弗斯提及梅尼孚所作的另一項記載,但約西弗斯認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他說在游牧民族離去之後,約有八萬個痲瘋患者和病人被准許在亞華利斯定居。後來這些人叛變,召回「游牧者」(希克索人?),毀滅各城各村及褻瀆埃及的諸神。最後他們戰敗而被逐出國外。——《亞偏安戰》,第一冊,26,28段。
現代歷史家認為約西弗斯將希克索人與以色列人連接起來的引錄是不正確的。但是它們均支持「希克索」曾征服埃及的見解。這主要是由於他們從古代埃及史冊中找不到任何資料去填補或許是「第十三至十七王朝」的記載。為了這緣故,學者們假定在「第十三、十四王朝」發生權利崩潰。他們根據拉雜得來的資料,埃及的民間傳說和許多臆測認為埃及在「第十五、十六王朝」受希克索人所統治。
關於他們的「征戰」,有些考古學家將希克索人描述為「以輕快的戰車橫掃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北方游牧部落。」有些考古學者則稱之為「爬行征服」,意即移居的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進行緩慢的滲透逐步控制國家或發起突然的政變而奪得政權。考古學家爪克達鶴斯在他的最新著作(《昔日世界》,1963年,444頁)中說:「沒有人再認為希克索人統治者……代表一個勝利的亞洲游牧部落的侵略了。這個名稱看來意思是高地的統治者,他們是為了貿易及其他和平目的在埃及居住已久的閃族的流浪部落。」可是這種見解很難解釋這些「流浪部落」怎樣可以控制埃及,特別是在這段時期之前的「第十二王朝」據云將國家帶到權力的巔峰。
以上的資料表明不但古代的埃及歷史,同時在它現代的解釋者中間均存有相當的混亂。所以關於「希克索時期」的確實性,我們無法獲得任何具體的結論。
約西弗斯所引證的梅尼孚的記載可能只是一些篡改過的埃及傳說。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埃及的歷史記載像近東許多國家的一樣與僧侶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文士是在僧侶教導之下受訓的。因此埃及的宣傳家若沒有試圖加插一些虛構的記載去解釋埃及諸神何以不能阻止耶和華降災於埃及及其百姓身上,那就太不尋常了。在歷史上甚至在近代的歷史裡,均含有許多明目張膽的誤傳例子。受欺壓的人曾被描述為壓迫者,無辜的犧牲者則被描述為危險凶殘的侵略者。——出埃及記12:12,29-32;14:15-31。
所以如果約西弗斯將梅尼孚的記載(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千多年寫的)保存得相當正確,也許這份記載代表埃及人世代相傳曲解以色列人在他們國中寄居的真相的歪曲傳說。若是如此,則希克索人便是以色列人,雖然他們的真相被歷史家歪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