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第14章注釋
過兩天 馬可福音14:1,2記載的事發生在尼散月十二日,因為經文說「逾越節」(尼散月十四日;另見太26:2的注釋)和「無酵節」(尼散月十五到二十一日;另見詞語解釋)兩天後就到了。(另見附錄A7,B12,B15;可14:3,10的注釋)
耶穌在伯大尼……的時候 馬可福音14:3-9記載的事,顯然發生在尼散月九日開始的時候,當時已經日落。這個時間可以從平行記載約翰福音12:1推算出來,經文說耶穌「來到」伯大尼的時間是「逾越節前六天」。既然尼散月八日是安息日,耶穌肯定在當天開始的時候(日落時分)就已經到達那裡。一天後,他去了西門家吃晚餐。(約12:2-11;另見附錄A7和B12)
痲瘋病人西門 聖經只有兩次提到這個西門,一次是這裡,另一次是平行記載馬太福音26:6。他可能患過痲瘋病,後來被耶穌治好了。(另見太8:2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痲瘋」)
一個女人 見太26:7的注釋。
馨香油 根據約翰福音,這瓶馨香油重約1羅馬磅。馬可和約翰的記載都明確提到,這瓶馨香油的價值相當於300多銀元,大約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可14:3-5;約12:3-5)一般認為,這種馨香油提煉自一種生長在喜馬拉雅山的芳香植物(學名:Nardostachys jatamansi )。甘松油常常被人摻假甚至仿冒,但馬可和約翰都說,用在耶穌身上的是「純正甘松油」。(另見詞語解釋「甘松油」)
雪花石瓶子 見詞語解釋「雪花石瓶」。
把油倒在耶穌頭上 根據馬太和馬可的記載,這個女人把油倒在了耶穌的頭上。(太26:7)多年後,約翰補充了一個細節:她也把油倒在了耶穌的腳上。(約12:3)耶穌指出,這個女人出於愛心的舉動可以說是為了安葬他做準備。(另見可14:8的注釋)
300多銀元 銀元,直譯「第納流斯」。馬太的記載只是簡單地說「很多錢」(太26:9),馬可和約翰的記載則比較具體。(另見可14:3的注釋;詞語解釋「第納流斯」以及附錄B14)
她……把馨香油倒在我身上 這個女人(見太26:7的注釋)的慷慨之舉是出於對耶穌的愛和感激。耶穌說,這個女人也在不知不覺間為「安葬」他做了準備。在古代,人們會把這一類馨香油和各種膏油抹在死者的遺體上。(代下16:14)
實在 見太5:18的注釋。
無論傳到全世界哪個地方 在馬可福音13:10,耶穌預告好消息會傳遍全世界。在這裡,耶穌也預告了這件事,並說這個女人出於愛心的舉動也會傳遍世上所有地方。上帝指引人分別在三卷福音書裡記下了這個女人所做的事。(太26:12,13;約12:7;另見可13:10的注釋)
加略人 見太10:4的注釋。
去見那些祭司長 第10和11節記載的事發生在尼散月十二日,跟馬可福音14:1,2敘述的事在同一天發生。(另見附錄A7和B12,以及可14:1,3的注釋)
銀子 根據馬太福音26:15,這筆錢的數目是「30塊銀子」。只有馬太執筆的福音書提到出賣耶穌的報酬具體是多少。這些銀子可能是指30個在泰爾鑄造的舍客勒銀幣。那些祭司長給出這個數目,可見他們多麼鄙視耶穌,因為根據法典,30舍客勒是一個奴隸的身價。(出21:32)類似的事也發生在撒迦利亞身上,他在上帝的子民中做先知。當他要求不忠的以色列人為他所做的工作給他報酬時,他們付的也是「30塊銀子」,這說明他們認為他就只值一個奴隸的價錢。(亞11:12,13)
無酵節的第一天 無酵節為期七天,開始於尼散月十五日,也就是逾越節(尼散月十四日)之後的那一天。(見附錄B15)但在耶穌的時代,逾越節跟無酵節已經變得密不可分,結果包括尼散月十四日在內的這八天有時統稱為「無酵節」。(路22:1)本節經文說,在這個節期「人們按照慣例宰殺逾越節祭牲」。(出12:6,15,17,18;利23:5;申16:1-8)因此,這裡說的無酵節必定包含尼散月十四日。此外,譯作「第一天」的希臘語原文也可以譯作「前一天」。所以,第12-16節記載的事看來發生在尼散月十三日的下午。門徒在那天下午為逾越節做準備,然後在「傍晚時分」,在尼散月十四日開始的時候慶祝這個節日。(可14:17,18;另見附錄B12以及太26:17的注釋)
傍晚時分 指尼散月十四日開始的那個晚上。(另見附錄A7和B12)
正跟我一起把手伸進…… 那時的人吃東西時通常會直接用手,或用一塊餅當勺子(湯匙)。在原文裡,這個說法也可能是個慣用語,意思是「一起吃東西」。跟一個人一起吃飯,表示跟這個人有親密的友誼。出賣這樣一個密友被視為最邪惡的背叛。(詩41:9;約13:18)
碗 希臘語原文指一種用來吃東西的比較深的碗。
拿起餅來……掰開 見太26:26的注釋。
禱告 這個希臘語詞有時也譯作「祝福」。(路24:50)這裡看來指通過禱告讚美和感謝上帝。
指的是 見太26:26的注釋。
立約之血 見太26:28的注釋。
喝新酒 見太26:29的注釋。
讚美歌 見太26:30的注釋。
雞叫……以前 四卷福音書都提到雞叫,但只有馬可的記載增加了一個細節,說雞會叫「兩次」。(太26:34,74,75;可14:72;路22:34,60,61;約13:38;18:27)根據《密西拿》,在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確實有人飼養公雞,這證明聖經的記載是可靠的。這裡說的「雞叫」可能發生在凌晨時分。(另見可13:35的注釋)
客西馬尼 見太26:36的注釋。
不斷守望 直譯「保持醒著」。耶穌已經向門徒強調過要保持警醒,因為他們不知道他會在哪個日子、哪個時刻來到。(另見太24:42;25:13;可13:35的注釋)耶穌在這裡重申了這個勸勉。在馬可福音14:38,他再次提醒門徒要保持警醒,並同時提到要不斷禱告。《希臘語經卷》有很多類似的勸勉,可見保持警醒對真基督徒來說至關重要。(林前16:13;西4:2;帖前5:6;彼前5:8;啟16:15)
跪在地上 又譯「面伏於地」。聖經提到幾種不同的禱告姿勢,包括站著和跪著。最能顯出謙卑的姿勢也許是,人在熱切禱告時臉面朝地趴在地上。
爸爸 又譯「阿爸」。希臘語是Ab·baʹ,可能由希伯來語或阿拉米語轉寫而成,在《希臘語經卷》出現過3次。(羅8:15;加4:6)這個詞字面意思是「父親」或「父親啊」,既有「爸爸」一詞的親切,又有「父親」一詞的莊重,是個非正式卻帶有敬意的稱呼。牙牙學語的嬰孩最早學會說的話就包括這個詞,但根據古代希伯來語和阿拉米語的文獻,成年的兒子也會用這個詞稱呼父親。所以,這是一個親切的稱呼,而不是一個頭銜。耶穌用這個詞稱呼他的天父,表明他很信賴天父,彼此有親密的關係。
父親 希臘語是ho pa·terʹ,字面意思是「父親」或「父親啊」。在希臘語詞Ab·baʹ出現的3節經文中,ho pa·terʹ這個詞總是跟在後面。
求你為我撤去這個杯 在聖經裡,「杯」常常用來比喻上帝對一個人所定的旨意。(另見太20:22的注釋)耶穌知道自己會因褻瀆上帝和煽動叛亂的罪名被處決,而這會給上帝帶來羞辱,他肯定為此深感不安。所以,他懇求上帝使這個「杯」離開他。
心靈 見太26:41的注釋。
肉體 見太26:41的注釋。
他們睏得眼睛都睜不開了 又譯「他們眼睛發沉」。原文是希臘語慣用語,意思是「極其睏倦」。
看哪! 見可1:2的注釋。
非常親切地吻他 譯作「非常親切地吻」的希臘語動詞,是馬可福音14:44中譯作「吻」的動詞的強調詞形。在跟耶穌打招呼時,猶大裝出一副充滿溫情的樣子,更顯出他是多麼狡詐和虛偽。
有一個站在旁邊的人 平行記載約翰福音18:10說,「拔出劍來」的人是西門·彼得,而「大祭司的奴隸」名叫馬勒古。路加福音(22:50)和約翰福音(18:10)還補充說,馬勒古被削掉的是「右耳」。
向大祭司的奴隸砍去 見約18:10的注釋。
有一個年輕人 只有馬可福音記載了第51和52節提到的事。這個年輕人很可能是執筆者馬可本人。如果是這樣,馬可也許跟耶穌有過一些接觸。(另見馬可福音卷名的注釋)
光著身子 又譯「只穿著內衣」。(另見太25:36的注釋)
大祭司 當以色列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時,大祭司是終身任職的。(民35:25)但當以色列受羅馬人管轄時,羅馬政府委任的地方統治者有權任命和罷免大祭司。在耶穌受審時,主持審訊的是大祭司該亞法。(太26:3,57)該亞法處事圓滑,任職的時間比前幾任大祭司都長。他於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擔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另見詞語解釋以及附錄B12,其中標示了該亞法府第的可能位置)
公議會 見太26:59的注釋。
他們的證詞也各有出入 只有馬可福音提到,在耶穌受審時,作偽證的人的證詞互相矛盾。
基督 見太11:2的注釋。
大能者的右邊 見太26:64的注釋。
撕裂衣服 在這裡,這個動作表示憤慨。該亞法可能撕裂了衣服的胸口部分,裝模作樣地表達他對耶穌的話感到多麼氣憤。
先知你說吧! 有些譯本翻譯為:「說預言吧!」但這些人不是要耶穌預告什麼,而是要他靠著上帝的啟示說出打他的是誰。本節經文表明,迫害耶穌的人當時蒙住了他的臉,而根據平行記載馬太福音26:68,他們譏諷耶穌時說的整句話是這樣的:「既然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啊?」因此,這些人是故意刁難被人蒙住雙眼的耶穌,要他說出打他的是誰。(另見太26:68;路22:64的注釋)
門廳 又譯「門廊」。(另見太26:71的注釋)
賭咒 見太26:74的注釋。
發誓 見太26:74的注釋。
雞就叫了 四卷福音書都記載了這句話,但只有馬可的記載增加了一個細節,說雞會叫「第二次」。(太26:34,74,75;可14:30;路22:34,60,61;約13:38;18:27)根據《密西拿》,在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確實有人飼養公雞,這證明聖經的記載是可靠的。這裡說的「雞叫」可能發生在黎明前的某個時候。(另見可13:35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