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第4章注釋
彼得和約翰 直譯「他們」。
守殿官 希臘語原文是單數,而且有定冠詞,因此在這裡也可以翻譯為「總守殿官」。使徒行傳5:24,26也提到了這個官職。在公元1世紀,該官職由一位祭司擔任,他的權力僅次於大祭司。總守殿官統領在聖殿服務的祭司,他也通過一支由利未族人組成的警衛隊(也許可以稱為聖殿警衛)去維持聖殿及附近一帶的秩序。他手下還有一些級別較低的守殿官,他們負責督導做守衛的利未族人。這些守衛的職責包括每天早晚開關聖殿的大門,維持秩序,守衛聖殿的寶庫,以及防止人進入禁區。利未族人分為24班,每班輪流服務一個星期,一年兩次。每班可能由一個守殿官管理,而這個守殿官要向總守殿官負責。守殿官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人。聖經提到,跟祭司長一起密謀害死耶穌的人就包括這些守殿官。在耶穌被出賣的那個晚上,他們也帶著警衛去捉拿耶穌。(另見路22:4及注釋;22:52)
長老 見太16:21的注釋。
祭司長亞那 大約公元6或7年,亞那受羅馬派駐敘利亞的總督居里紐任命為大祭司,並擔任這個職位直到公元15年左右。後來,亞那被羅馬政府革職,失去了大祭司的頭銜。儘管如此,亞那作為卸任大祭司,看來仍有很大的勢力和影響力,他仍是猶太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亞那除了有5個兒子擔任過大祭司,他的女婿「該亞法」從公元18到36年也曾是大祭司。(另見路3:2的注釋)根據約翰福音18:13,19,亞那被稱為「祭司長」(希臘語是ar·khi·e·reusʹ)。同一個希臘語詞既可以指現任大祭司,也可以指某個地位顯要的祭司,例如卸任大祭司。(另見詞語解釋「祭司長」)
該亞法 這個由羅馬人任命的大祭司處事圓滑,任職的時間比前幾任大祭司都長。他於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擔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負責審訊耶穌以及把耶穌交給彼拉多的人就是他。(太26:3,57;約11:49;18:13,14,24,28)在使徒行傳裡,這是唯一一次指名提到他的地方,其他經文都只是把他稱為「大祭司」。(徒5:17,21,27;7:1;9:1)
拿撒勒人 見可10:47的注釋。
處死在木柱上 又譯「掛在木柱上」。(另見太20:19的注釋以及詞語解釋「木柱」「苦刑柱」)
直言不諱 又譯「有膽量」或「無所畏懼」,希臘語是par·re·siʹa。在聖經裡,這個希臘語名詞也翻譯為「放膽發言」和「信心」。(徒28:31;約一5:14及腳注)這個名詞和相關的動詞par·re·si·aʹzo·mai(常常譯作「勇敢地傳[道]」)多次出現在使徒行傳裡,這一點顯示,勇敢地傳講好消息是早期基督徒傳道工作的一個標誌。(徒4:29,31;9:27,28;13:46;14:3;18:26;19:8;26:26)
沒有受過教育 又譯「沒有學問」,希臘語是a·gramʹma·tos。儘管這個希臘語詞可以指不識字,但在這裡很可能是指沒有上過猶太宗教導師任教的學府。在公元1世紀,大多數猶太人看來都能讀書寫字。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很多猶太會堂裡都設有學校。但像耶穌一樣,彼得和約翰沒有上過猶太宗教導師任教的學府。(參看約7:15)耶穌時代的很多宗教領袖覺得,在提供宗教教育方面只有這類學府才是受認可的。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的人無疑認為,彼得和約翰沒有資格教導民眾或解釋法典。此外,這兩個門徒是來自加利利的,那個地區大多數人都是農夫、牧人或漁夫。耶路撒冷及猶地亞的宗教領袖和其他人顯然都看不起加利利人,他們把彼得和約翰視為「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通人」。(約7:45-52;徒2:7)上帝卻不是這樣看待彼得和約翰的。(林前1:26-29;林後3:5,6;雅2:5)耶穌在去世前曾用很多時間精力去教導和培訓彼得、約翰及其他門徒。(太10:1-42;可6:7-13;路8:1;9:1-5;10:1-42;11:52)在復活後,耶穌也繼續通過神聖力量教導門徒。(約14:26;16:13;約一2:27)
公議會大廳 又譯「公議會」。(另見路22:66的注釋)
神跡 希臘語是se·meiʹon。在聖經裡,這個希臘語詞常常譯作「神跡」,指的是明顯靠著上帝的力量才發生的奇跡。
至高的主宰 希臘語是de·spoʹtes,基本意思是「主」「主人」。(提前6:1;多2:9;彼前2:18)這個詞用來直接稱呼上帝時(例如在本節經文、路2:29和啟6:10),通常譯作「至高的主宰」,表示上帝的地位至高無上。其他譯本的譯法包括「主」「主人」「主宰」「上主」或「至高的主」。《希臘語經卷》的一些希伯來語譯本在這裡用的是希伯來語詞ʼAdho·naiʹ(至高的主宰),但至少有一個譯本用的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字母。
耶和華 這裡引用的經文是詩篇2:2,在希伯來語原文裡,經文出現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輔音字母(相當於英語的YHWH)。(另見附錄C)
他任命的領袖 又譯「他膏立的人」「他的基督」或「他的彌賽亞」。這裡譯作「任命的領袖」的希臘語詞是Khri·stosʹ,「基督」這個頭銜就源自這個希臘語詞。本節經文引用的是詩篇2:2,在那節經文裡,跟Khri·stosʹ相對應的希伯來語詞是ma·shiʹach(意思是「受任命的人」或「受膏者」)。「彌賽亞」這個頭銜就源自那個希伯來語詞。(另見路2:26;約1:41;徒4:27的注釋;詞語解釋「膏立」)
你任命的 又譯「你膏立的」或「你立為基督(彌賽亞)的」。「基督」(希臘語是Khri·stosʹ)這個頭銜源自希臘語動詞khriʹo,這裡用的就是這個動詞。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把油倒在某人身上。在《希臘語經卷》裡,這個詞總是用於比喻意義,而且都跟神聖的事有關,指的是上帝把某人跟其他人區分開來,委派他執行某個特別任務。這個希臘語動詞也出現在以下經文:路加福音4:18;使徒行傳10:38;哥林多後書1:21;希伯來書1:9。另一個希臘語詞a·leiʹpho則用來描述將實際的膏油塗抹在身體上,例如沐浴後用油抹身體、把油當作藥物抹在傷口上或把油倒在遺體上為埋葬做準備。(太6:17;可6:13;16:1;路7:38,46;雅5:14)
耶和華 這裡記錄的是門徒向「至高的主宰」(徒4:24下,譯自希臘語詞de·spoʹtes)禱告時說的一句話,而在路加福音2:29記載的禱告裡,「至高的主宰」也是用來稱呼上帝的。在使徒行傳的這個禱告裡,耶穌被稱為「你聖潔的僕人」。(徒4:27,30)門徒在禱告時引用了詩篇2:1,2,那裡的經文就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另見徒4:26的注釋)此外,本節經文記載門徒求耶和華「聽聽他們[公議會]怎樣恐嚇我們」,這句話的用詞跟《希伯來語經卷》裡幾個禱告的措辭類似,例如列王紀下19:16,19和以賽亞書37:17,20,而那些經文都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另見附錄C3的簡介和徒4:29)
奇事 又譯「異兆」。(另見徒2:19的注釋)
懇切地祈求 譯自希臘語動詞deʹo·mai,指的是懷著熱切的態度懇切禱告。相關的名詞是deʹe·sis,在詞典裡的定義是「謙卑熱切的懇求」。在《希臘語經卷》裡,這個名詞總是用來指對上帝的懇求。耶穌也「曾經呼號流淚,再三懇切祈求,請求能救他脫離死亡的上帝」。(來5:7)經文說耶穌「再三懇切祈求」(原文是deʹe·sis的複數形式),這表示耶穌不止一次,而是多次懇求耶和華。例如在客西馬尼園,耶穌的確多次熱切地向天父禱告。(太26:36-44;路22:32)
上帝的話語 這個詞組在使徒行傳中出現了很多次。(徒6:2,7;8:14;11:1;13:5,7,46;17:13;18:11)在這裡,「上帝的話語」指的是基督徒傳講的信息,這個信息源自耶和華上帝,強調耶穌基督在上帝旨意逐步實現的過程中發揮的重大作用。
所有信徒都同心同德 又譯「所有信徒都一條心,彷彿一個人」。這裡描述了所有信徒之間團結和諧的關係。這跟耶穌之前的禱告一致,他求天父使他那些背景各異的門徒團結合一。(約17:21)在《希伯來語經卷》裡,譯作「一心」的希伯來語詞組也用來描述一致的目標和行動。(代上12:38;代下30:12)
安慰之子 又譯「鼓勵之子」。這是「巴拿巴」這個名字翻譯出來的意思,而「巴拿巴」是一個名叫「約瑟」的門徒的別名。「約瑟」是當時猶太人中很常見的名字,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使徒給他起了別名叫巴拿巴。(參看徒1:23)正如本節經文的另一條注釋談到的,「……之子」這個說法有時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群人具有某種顯著的特質。「安慰之子」這個別名看來顯示,約瑟擅於鼓勵和安慰別人。路加記載,約瑟(巴拿巴)奉派去探訪敘利亞的安提阿會眾,他到了以後就「鼓勵」當地的信徒。(徒11:22,23)那裡譯作「鼓勵」的希臘語詞pa·ra·ka·leʹo跟本節經文中譯作「安慰」的希臘語詞pa·raʹkle·sis是相關的。(另見本節經文的注釋:……之子)
……之子 在希伯來語、阿拉米語和希臘語中,「……之子」這個說法,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群人具有某種顯著的特質。例如,在申命記3:18,譯作「勇士」的希伯來語詞組的字面意思是「能力之子」。在約伯記1:3的原文裡,「東方的人」這個詞組的字面意思是「東方之子」。在撒母耳記上25:17,「這個人一無是處」(腳注譯法)這句話譯自一個字面意思為「一無是處之子」的希伯來語詞組。在《希臘語經卷》裡,「……的兒子」或「……之子」用來指慣常有某種行為或顯出某種特徵的人。一些例子包括:「至高者的兒子」「光明之子」「白晝之子」「叛逆之子」。(路6:35;帖前5:5;弗2:2及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