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以來的世界
第三部:1935-1940年國際聯盟的危殆以至死亡
國際聯盟從出生之日就是個病弱的孩子。歷史家格澤克(H. Gatzke)論及它在1920年召開的第一次會議說,「所謂世界各國的聯盟其實不過是歐洲列強各為本身利益打算利用國聯去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已。」除非能夠把國家主義的思想加以根除,否則這個孩子的生命是岌岌可危的。
早在1930年代,國聯的許多會員國已公開表示不滿。例如,意大利認為它不獲世界原料的公平分配,同時被拒加入世界市場和未能分享投資的機會。因此在1935年,意大利為了追求本國利益而進軍阿比西尼亞(即現今的埃塞俄比亞)。日本為了同樣的理由在1937年侵略中國。國聯對兩者均無力干預。
顯然,那時尚未到20歲的國聯並不是擁護者希望見到它成為的健康青年。早在1936年,它已病入膏肓而令人擔憂。據歷史家格拉姆(Hermann Graml)說,當時「[國聯總部]在日內瓦的氣氛有如送葬一般。」這是不足為怪的,國聯對意大利和日本的狂妄行為已束手無策了,更不用說要對付那名叫希特勒的人。
「希特勒的心愛主張」
不錯,德國也表示不滿。它當時正力圖重獲歐洲的領導地位。據一本德國教科書說,1920年代的德國陸軍將領史克特(Hans von Seeckt)將軍認為『如果沒有新的戰爭,德國要翻身是難以想像的。』希特勒並沒有排除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是故,據一個德國軍事歷史研究組織聲稱,「納粹政權[在1933和1939年之間]的一切重要決策均直接或間接地以重整軍備為目的。」
在希特勒看來,「德國的8,500萬『群眾』形成一個統一的『種族核心』。希特勒的假達爾文優勝劣敗主義需要這個『種族核心』去征服它的『疆土』。」德國蒂賓根大學的現代歷史學教授舒爾茲(Gerhard Schulz)解釋說:「以暴力征服新的疆土乃是希特勒的心愛主張。」
事實上,國聯幫助希特勒決定從哪裡開始著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處於德、法之間、在數百年來翻來覆去地以德國或法國為宗主國的薩爾州被撥歸國聯管理,但規定後來會由薩爾公民投票決定繼續受國聯管理抑或成為法國或德國的一部分。公民投票定於1935年舉行。
當時希特勒非常受人歡迎。年輕學生的口述默書課有時包括以下一類的頌詞:「正如耶穌把人類從罪和陰間解救出來,希特勒也挽救了德國的淪亡。耶穌和希特勒都受人逼迫,但耶穌被釘死了,希特勒卻擢升為總理。……耶穌為天上而建設,希特勒則在地上為德國而建設。」
宗教領袖們非但沒有表現基督徒的中立,反而實際上捲入公民投票的政治漩渦中。大多數薩爾居民謹記著主教們所說的話:「身為德國的天主教徒,我們有義務要支持祖國的偉大、繁榮與和平。」天主教的工會提出警告說:「對祖國不忠便是對天主不忠。」
當然,並非人人都同意這種主張。例如當時的知名作家曼因(Heinrich Mann)提出警告說:「你們若投希特勒一票,便會延長他的壽命和對他的錯誤行為分擔責任,……甚至對他必然發動的戰爭亦然。」但這樣的警告之聲究竟甚少。因此專欄作家塔古斯基(Kurt Tucholsky)不得不寫道:「薩爾已被英國、法國、國聯、國際勞工協會和教皇所拋棄。」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希特勒在公民投票方面得勝乃是意料中的事。薩爾州以壓倒性的百分之90.8票數決定成為納粹德國的一部分。
在對外重要政策上獲得這第一場勝利之後,希特勒受到鼓勵要得寸進尺。瀕於危殆的國聯已無力干預希特勒在1936年破壞凡爾賽和約的條款,在萊茵河西部地區整軍經武。1938年,誰也無法阻止他佔領奧地利,並在該年稍後併吞以德國居民佔多數的捷克屬土蘇台區,後來在1939年更侵入捷克的其餘部分。誠然,各方面高聲提出抗議,但卻僅是至此而已。
正式綵排——目的何在?
直至那時為止,希特勒的侵略戰沒有遭遇流血抵抗。但以上提及的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戰卻不然。意大利的一本參考書(L’uomo e il tempo)說:「法西斯意大利進軍阿比西尼亞,是經過深謀遠慮,動用巨額金錢、物質以及用大量宣傳來支持的。」戰爭開始於1935年,在1936年完全佔領了阿比西尼亞。聽到關於大舉轟炸和使用毒氣作戰的報導,舉世為之震驚。
在亞洲,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勢力日強,他們在1931年指控中國企圖轟炸東三省南部鐵路火車,日本遂以此為藉口進軍東三省。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佔領多處地方,包括上海、北京、南京、漢口和廣州等。
與此同時,歐洲的西班牙內戰在1936年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趁此時機推出最新的武器和戰略。像在東三省、中國和阿比西尼亞一樣,此舉具有正式綵排的作用,以便在將來有更大作為。據一項權威消息透露,在西班牙內戰中有五十多萬人喪生。難怪這場戰爭引致舉世注目。倘若綵排已如此轟動,尚未正式上演的戲劇又如何?
閃電戰襲擊歐洲
各民主國家留意到世界舞台的發展趨勢而深感憂慮。英國開始實行徵兵制。後來在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使世界大感意外。事實上,這項條約僅是祕密瓜分波蘭而已。由於再度估計西方各民主國不會干預,希特勒在1939年9月1日4時46分揮軍進入波蘭。
但希特勒這次估計錯誤了。英國和法國在兩天之後對德宣戰。9月17日,蘇軍從東邊侵入波蘭,到了月底,波蘭問題在實際上已解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德國迅速進軍,實行所謂「閃電戰」。希特勒挾勝利餘威,提出與西方列強媾和的建議。德國歷史家霍弗(Walther Hofer)寫道:「至於他是否具有誠意,這個問題是難以肯定答覆的。」
戰爭在最初兩三年的特色是突襲,進行閃電戰而導致破壞的後果。蘇聯很快就迫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讓蘇軍進駐境內。芬蘭在壓迫之下不肯就範,於是在1939年11月30日受蘇聯侵略。芬蘭在次年3月依蘇聯的條件作城下之盟。
可是,這時英國和法國已打算假道中立的挪威去幫助芬蘭。但既然芬蘭已經求和,聯軍再沒有藉口這樣行,於是遂擱置了那些計劃。為了準備在後來登陸,聯軍於1940年4月8日在挪威水域布置水雷。次日,當挪威人抗議布置水雷行動之際,德軍突然進兵挪威和丹麥。不及一週之後,英軍也在挪威登陸,但打了幾場勝仗以後,由於南方傳來不穩的報導而被迫退兵。
多月以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德國會在何時何地進攻法國?隨著時間過去,多數軍事行動只限於海戰。陸上一片平靜。有些專欄作家開始談及「假戰」,說這場戰爭不是閃電戰而是僵持戰(sitzkrieg),意即「坐下來戰爭」。
可是,1940年5月10日,德軍的突襲絕不是假的。德軍繞過德、法邊境的馬奇諾防線,直搗北海沿岸低地諸國,攻佔比利時,在5月12日抵達法國邊境。荷蘭在5月14日陷落。德軍從法國北部長驅直下,困住了一百多萬背著英倫海峽的英軍、法軍和比軍。這場仗絕不是僵持戰而是十足的閃電戰!
5月26日,戰爭歷史上最壯觀的援救行動之一在法國的鄧苟克展開。英軍戰船和數以百計的民船在10日之內運載了34萬兵士橫渡英倫海峽安全撤回英國。但並不是人人都得以逃脫。德軍在三週之內擒獲了100萬名俘虜。
6月10日,意大利向英國和法國宣戰。四天之後,巴黎陷落德軍之手。在月底之前,法、德已簽署了休戰條約。英國這時要孤軍作戰了。正如霍弗所描述:「希特勒以快到連本人也未想到的閃電速度成為西歐之主。」
但希特勒卻預料不到,英國絕不求和。因此在7月16日,希特勒下令策劃「海獅行動」——進攻英倫三島。英國咬緊牙關準備應付將臨的襲擊。
後事如何?
多年以來,耶和華見證人一直向大眾預告國際聯盟的死亡。a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像閃電般爆發,遂結束了它那痛苦的垂死掙扎。本應早已舉行的喪禮現在可以舉行了,可以把它的屍體放入啟示錄17:7-11所談及的無底坑裡長眠。見證人便是根據這節經文預告它注定失敗的。
國聯已死,後事如何?那場戰爭會導致甚至更大的戰爭,例如稱為哈米吉多頓的『上帝全能者大日子的戰爭』嗎?(參看啟示錄6:4;16:14,16。)耶和華見證人雖然密切注視戰爭的進一步發展,卻決心不作個人的參與。他們嚴守基督徒的中立,即使這樣行令他們——在獨裁和民主國家中皆然——受到禁止,被判入獄,受法庭檢控和暴民侵犯。雖然他們的數目在1940年未及十萬,他們卻勇往向前,向人宣揚真正希望的信息,關於上帝那業已建立的王國的信息。
這個希望正是「列國痛苦不堪,嚇得發昏」之際所亟需的。它便是下期的連載文章,「1914年以來的世界」第四部分的標題。
[腳注]
a 例如,1922年4月1日的《守望台》在108頁說:「撒但……如今企圖藉著一項稱為國際聯盟或萬國同盟的安排建立一個世界帝國。……這種聯盟是不聖潔的,不久就要被徹底粉碎。」
[第13頁的附欄]
成為新聞的其他事件
1935年——中國長江流域泛濫成災,超過20萬人喪生
1936年——瑪利皇后號郵船以95小時57分的紀錄橫渡大西洋
美國黑人歐文(Jesse Owens)在柏林奧運會贏得四面金牌,使希特勒勃然大怒
1937年——杜邦取得一種名為尼龍的新產品專利權
德國飛船興登堡號橫渡大西洋飛行之後,在碇泊在新澤西州時著火焚燒,36人喪生
1938年——梵蒂岡承認佛朗哥政權為西班牙的正式政府
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發現中子可以用來分裂鈾
在所謂「水晶之夜」,德國的猶太商店被搶劫搗毀
1939年——土耳其地震,有數萬人罹難
發明第一架噴射飛機和建造第一架直升機
1940年——英國在空戰中使用新發明的雷達
[第1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1940年之前軸心國在歐洲的擴張
軸心國和佔領地
挪威
丹麥
荷蘭
比利時
蘇台區
盧森堡
萊茵河西部
法國
波蘭
捷克斯拉夫
奧地利
匈牙利
羅馬尼亞
阿爾巴尼亞
[第11頁的圖片]
戰爭為國聯敲起喪鐘
[鳴謝]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
[鳴謝]
U.S. Army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