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墓窟——究竟是什麼?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在古羅馬地底深處的陰暗通道上有許多地下墓窟。究竟地下墓窟是什麼?興建這些墓窟目的何在?
基本來說,地下墓窟是從岩石掘開的隧道,以作墓地之用。「地下墓窟」一詞的原文意思不詳(很可能是「在中空處」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個字詞是個地名,特指羅馬附近的亞壁古道上的某個墓地。後來這個字詞泛指所有在地底的墳場。雖然地中海盆地一帶都有許多地下墓窟,但羅馬的地下墓窟較為著名,規模也是最大的——它們的總長度估計有數百英里之多。現今人們發現了大約60個地下墓窟,所有這些墓窟均位於古羅馬市中心以外數英里的地方,地點都是沿著執政官公路一帶的位置,這些公路把羅馬及其轄下各省接連起來。
在第一世紀,羅馬的基督徒看來並沒有自己的墓地,他們只是把死去的親者葬在異教徒的墓旁而已。到了第二世紀中葉,以基督徒自居的人已受異教思想所影響,當時有些富有的基督教歸信者著手開闢一些為「基督徒」而設的墳地。為了解決土地缺乏的問題,但又不致遠離羅馬,他們於是向地下掘進。
地下墓窟的歷史
初時開鑿工作也許在山的側面或荒廢了的採石場進行。據一本論及地下墓窟的書——由路德維希·赫特林與恩格爾貝特·基施鮑姆合著——解釋,「然後,挖掘人員掘開一條通道,高度比人略高。接著他們在通道的左右兩邊另開支隧道,而支隧道的盡頭則與另一條跟最初的通道平行的通道相連。這個簡單的隧道結構逐漸演變成較龐大、較複雜的隧道網絡。」
在公元第三四世紀期間,地下墓窟的發展到達了巔峰;可是,在異教道理和習俗的腐化下,所謂的基督教已完全變質。君士坦丁在公元313年成為了名義上的基督徒之後,地下墓窟納入為羅馬教會的產業,有些墓窟的規模最後還發展得極為龐大。羅馬的地下墓窟所包含的墳墓不下數十萬個之多。
在這段時期,有關方面把墓地粉飾一番及加以擴充,此外,為了方便蜂擁而至的訪客抵達墓穴,他們也增建了一些新階梯。那些被視為教皇和殉道者的墓穴名聞遐邇(尤其在北歐地區),這些地下墓窟因而成為了許多人的朝聖對象。自羅馬的陷落及野蠻民族首次在公元第五世紀初入侵後,整個地區變得極為危險,人們因而停止繼續以地下墓窟作為墳地之用。
在第八世紀期間,墓穴的財物屢屢遭人盜取,這對墓穴造成極大的破壞,盜竊墓穴財物的人並非僅是入侵的軍隊而已,據赫特林和基施鮑姆指出,「頤指氣使的羅馬調停人」也有分盜取墓穴裡的財物,因為他們需要把大量神聖的歷史遺物獻給「德國及法蘭克的男修道院院長,這些修道院院長渴望獲得更多歷史遺物」,以期提高他們的大教堂和修道院的聲望。教皇保祿一世由於無法修復和保衛這些墓穴,遂把大部分的骸骨遷到城內較安全的地方,後來人們在那些被視為「神聖殉道者」的骸骨以上建築了一些宏偉的長方形廊柱大廳。地下墓窟因而給人荒棄及遺忘。
第五至九世紀的古代路線指南有助帶領遊客前往參觀著名的墓穴。此外,這些路線指南也為學者提供寶貴線索。事實上,17和19世紀的學者從倒塌了的墓穴入口和階梯以及叢林中尋找、鑑定和探索久被埋沒的墓地。自那時以來,研究人員進行了不少探究和修復的工作,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參觀其中幾個使人喚起思古幽情的墓窟。
參觀地下墓窟
我們走在亞壁古道上,使徒保羅以囚犯的身分被押解前往羅馬時也曾經過這裡。(使徒行傳28:13-16)雖然我們置身於古城的圍牆外僅3公里的地方,但這裡已是遼闊的郊野地帶,在這條一度十分繁忙的公路上,四周都是挺拔的松樹和柏木屬植物,它們就在紀念碑和頹垣敗瓦中巍然屹立。
我們購買了入場券之後,便沿著一條陡直的樓梯往下走,來到大約12米深的地方。導遊告訴我們這個墓窟分為五層,總共有30米深,墓窟以下有水。事實上,羅馬一帶範圍廣闊的地區含有大量的凝灰岩——一種柔軟而具滲透性的火山岩,這種岩石開鑿容易,但同時又堅韌結實。
我們沿著一條狹窄的廊子走,這條廊子大約有1米闊,2.5米高。深褐色的石壁粗糙而濕潤,掘洞者——挖掘這些狹窄隧道的工人——在其上鑿擊過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兩旁墓塚的財物自被人盜竊後已有好一段日子,但有些墳墓仍留下殘斷的骸骨。隨著我們走進漆黑的墓道裡,我們發現四面八方都是墳墓,數目有數千之多。
在埋葬屍體方面,最經濟而切合實際的方法就是沿著石壁掘出一些長方形的壁龕,一個位於另一個之上。每個壁龕通常只存放一具屍體,但有些壁龕則存放兩三具屍體。用來封蔽壁龕的東西包括磚塊、大理石板,或陶瓦,縫隙的地方用石灰填堵。許多墳墓並沒有任何銘刻。它們以外面的一些細小物件作為記認:在石灰風乾之前便嵌進的一個錢幣或貝殼,或是好像普里西拉的墳墓一般,前端嵌進了一個骨製娃娃,這也許是普里西拉那悲痛欲絕的父母們為自己夭亡的女兒而安放的。許多墳墓均非常細小,只夠用來埋葬新生嬰兒。
「我們怎樣確知墓窟存在了多少時日呢?」我們問道。「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無需猜測,」導遊答道。「你看見這個標記嗎?」我們彎下腰來,細察一塊大陶瓦片上的一個記號,這塊瓦片是用來密封其中一個壁龕的。「這個印記是在瓦片製成時蓋上的。許多工廠——不少都屬於皇室物業——在製成的磚塊和瓦片上印上一些資料,顯示造磚黏土來自哪個採石場、工場名稱、工頭名字,以及該年在位的執政官(行政首長)名字等。在鑑定墓塚的精確日期方面,這些資料深具價值。最古老的一個墓塚可追溯到公元第二世紀中葉,最近代的一個則建於公元400年左右。」
攙雜各種宗教道理
有些使用墓窟的人顯然具有若干聖經知識,因為墓塚上的圖案有不少均與聖經的事件有關。然而,當中並沒有任何與馬利亞崇拜有關的圖案,也沒有後來在許多「神聖」藝術中常見的主題,例如所謂的耶穌受苦像。
不過我們也看見一些與聖經毫無關係的圖像。「不錯,」導遊承認說。「這裡以及其他地下墓窟有不少圖案都是取材於異教藝術的。當中包括希臘-羅馬的半人神和英雄奧菲士;丘比特和普緒客,他們分別代表魂在今世和來世的命運;葡萄收成——著名的狄俄尼索斯標記,象徵死後的極樂世界。據耶穌會一名學者安東尼奧·費魯阿指出,有些圖案全然取材自偶像崇拜的藝術,例如把一些抽象的個體人格化:由多個丘比特所代表的四季;另外還有一些較複雜的圖案,代表一年之內的四季,夏之神以玉米穗和百合花作冠冕;諸如此類。」
反覆出現的主題包括:孔雀,這種禽類代表靈魂不死,因為人們認為牠的肉是不朽壞的;也有鳳凰,這種神話中的禽類也象徵靈魂不死,因為據說牠被火燒成灰燼後,又會再次活過來;此外還有被雀鳥、花朵和水果所圍繞的亡魂,他們在死後正享受盛筵。這一切確實是異教道理與聖經教訓的大混合!
有些銘刻卻反映出對聖經的信心來,看了使人深受感動,彷彿顯示到當事人相信死者正在死亡中沉睡,等待復活:「阿基利娜安眠吧。」(約翰福音11:11,14)另一些銘刻卻與聖經的教訓大相逕庭,反映出當事人相信死者能夠幫助活人,或能與活人溝通等見解:「毋忘丈夫兒女」;「為我們禱告」;「我為你禱告」;「我正安息」。
何以人們把聖經教訓與異教思想攙雜起來呢?歷史家史蒂文森說:「有些基督徒容許一些自己以往所信的異教主張滲進基督教教義裡。」羅馬的「基督徒」在行事方面顯然再沒有與耶穌的真正門徒所傳講的知識一致。——羅馬書15:14。
隨著我們繼續前進,尊崇死者這種非聖經的主張對人所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許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葬在那些被視為殉道者的墳墓旁邊,因為他們認為,鑑於殉道者在天上所獲得的蒙福地位,他可以為較卑微的死者向上帝說項,使他們也可以獲得同樣的福分。
許多人都認為地下墓窟就在羅馬城的地下,但事實並非這樣。所有地下墓窟均位於市中心以外數公里的地方。事實上,羅馬的法律禁止人把死者埋葬在城牆以內的範圍。該國在公元前第五世紀所頒布的十二銅表法聲明:『不可在城內埋葬或火化死者。』
導遊表示:「政府當局非常熟識這些墓地,因此,在羅馬皇帝瓦萊里安所發動的迫害期間,他禁止基督徒進入地下墓窟,結果,教皇西克斯圖斯二世因給人發現來到這些地方而遭受處決(公元258年)。」
在這個墓窟迷宮裡,我們拐過另一個彎兒便看見墓道遠遠的盡頭透進了微弱的日光,那時我們意識到旅程終於結束了。我們與導遊道別,並且答謝他提供了這麼多有趣的資料。我們沿著另一道陡斜的樓梯往上攀,來到地面時,腦海裡不禁回味剛才所見的情景。
這就是純真基督教的遺跡嗎?絕不是。聖經曾預言在使徒們去世後不久,耶穌和他的門徒所傳講的教訓將會受到腐化。(帖撒羅尼迦後書2:3,7)不錯,證據充分表明,對死者和殉道者所作的膜拜儀式,以及靈魂不死的見解,絕非以耶穌的教訓為基礎的信仰,相反,這其實是異教道理的強大影響,在公元第二至第四世紀期間,這種影響已存在於羅馬叛道的基督徒當中。
[第18頁的精選語句]
被視為教皇的墓塚成為了許多人的朝聖對象
[第19頁的精選語句]
某個地下墓窟總共分成五層,深度達30米
[第20頁的精選語句]
地下墓窟顯示出聖經曾預告的叛道影響
[第17頁的圖片]
右圖:以某些雀鳥作為靈魂不死的象徵
[鳴謝]
Archivio PCAS
最右圖:羅馬地下墓窟的迷宮圖
右下圖:磚瓦上的印記在鑑定墓窟的年日方面深具價值
[鳴謝]
Soprintendenza Archeologica di Roma
下圖:教皇的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