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威脅——絲毫未減
「超級武器日益擴散,使這個行星面臨危局,形勢千鈞一髮。」——《臨界質量》,威廉·伯羅斯、羅伯特·溫德勒姆合著。
1995年1月25日破曉時分,俄羅斯北面的預警雷達網上突然顯出不祥的光點。原來一枚火箭在挪威對開的海面上發射升空!雷達操縱員急忙通知莫斯科當局,可能有核彈射進俄羅斯境內。不出幾分鐘,俄羅斯總統就收到一個配備電子裝置的小提箱。通過小提箱的設備,總統可以即時下令發射核武器,對敵人進行反擊,拼個死活。看來,一場全面核戰轉瞬間就要發動了。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幸好莫斯科當局能夠保持頭腦冷靜。領導層看出,火箭的軌道對俄羅斯並沒有構成威脅。他們事後獲知,發射火箭的目的是要把研究氣象的儀器送上太空。雖然當局化險為夷,《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卻評論:「在這個核子時代,千鈞一髮的危急關頭不時出現,上述的形勢就是個典型例子。這個事例足以表明,雖然兩個超級大國名義上不再對峙,但在冷戰時期一直處於高度戒備狀態的核武發射裝置,到現在還是一觸即發的。萬一有什麼差錯,就會生靈塗炭了。」
一觸即發
過去幾十年來,前蘇聯和美國一直採取核戰威懾戰略,也就是所謂的「確保同歸於盡」戰略。美蘇雙方所用的策略主要有兩個,其中一著就是發射警告。警告發出以後,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大家深知,只要任何一方發動進攻,在攻擊彈頭擊中目標之前,敵人就會全力回擊,進行大規模的報復行動。另一著是發射進攻。這是指,即使敵人的彈頭擊中目標,本國也有能力進行全面反擊。
如今冷戰行動緩和了,但世人還是岌岌不可終日,惟恐核戰一旦爆發,全人類就準會同歸於盡。誠然,美俄兩國都大大削減了核武器的存量。有些人聲稱,核武器的存量已經減了一半。不過,美俄兩國還是儲藏著許許多多的核彈頭。由此可見,核武器意外發射,或未經批准就發射的可能依舊存在。兩個大國仍然擔心,對方會先發制人。雖然這樣的情況似乎不大可能發生,但雙方還是放心不下。美國和俄羅斯都有大批導彈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
1994年,美國和俄羅斯達成了協議,彼此不再把戰略導彈指向對方。《科學美國人》評論:「雖然大家都歡迎對方改變姿態,但從軍事觀點看,這樣的改變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導彈司令只需幾秒鐘,就可以給制導系統的電腦重新裝上目標位標器,把導彈瞄準對方。」
新武器即將問世?
值得注意的是,核武器的研製工作仍繼續進行。比方說,美國每年撥給研製核武器的預算約莫是45億 美元!1997年,《多倫多星報》報導:「說起來好像矛盾,為了保養現有的核武器裝置,美國目前所花的金錢竟然比冷戰時期要多,其中有部分開支是指定撥作『不可告人』的計劃用的。批評家認為,這些計劃足以引發另一場全球軍備競賽。」
且舉例說明。美國政府動用了億萬美元去推行所謂的儲備武器管理及保養計劃。這個計劃激起了很大的爭議。儘管美國政府公開聲稱,計劃的宗旨在於保養現有的核武器,批評家卻認為,背後別有用心。《原子科學家公報》報導:「[當局]打算除舊布新,精益求精,不只要延長核武器的壽命,……還要『改進』核武器的性能。」
1997年,發展B-61型核彈的消息轟動全球。這種核彈能夠穿過地面,在地面下爆炸,對地面下的指揮所、工廠和實驗室能夠造成巨大破壞。贊成發展B-61型核彈的人硬說,這不過是把舊型核彈改頭換面罷了。反對者卻一口咬定,這是新型核彈。他們指責美國政府食言,因為政府首腦曾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發展新一代的核武器。
不管孰是孰非,請留意普林斯頓大學的原子核物理學家特德·泰勒的評論:「我相當肯定,俄羅斯、法國、德國和其他國家也有研究計劃在進行中,跟目前(在美國)進行的大同小異。我敢說,我們從事的研究項目當中,有的項目將領導世界邁向另一場軍備競賽。」批評家也聲稱,設計武器的專家正積極勸說政府當局制定研究計劃,發展新一代的武器。這些資深的科學家力主恢復研製武器的工作,背後也許別有隱情,可能是自尊心作祟、威信下降、手頭拮据的緣故。
新近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此外,世界的政治陣營也改變了。傳統的核俱樂部是由五個國家組成的:英國、中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可是,眾所周知,其他國家也各自發展核武器。有人擔心,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進行的核試驗,可會在東南亞觸發一場激烈的軍備競賽。據聞下列國家也在祕密生產核武器:阿爾及利亞、伊朗、伊拉克和北韓。《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70年正式生效,雖然已有一百八十多個國家簽署,但有幾個強國到現在還不肯動筆。這些國家疑有發展核武器的野心,所以遲遲不願簽署。
《亞洲新聞》報導:「核擴散專家依然認為,真正的威脅在於,越來越多國家想要逞強,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一心要擁有核武器。」不同的觀察家都覺得,《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根本起不了阻遏作用。有些國家的政府雖然簽署了條約,卻罔顧處罰,務要得到所需的技術和材料去暗地裡發展核武器。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詹姆斯·克拉珀預計:「到下個世紀初,許多國家都有能力製造核武器,還有本事給本土生產的導彈裝上[化學、生物或核]彈頭。」
面對禁止核試驗的壓力,不是所有國家都乖乖的屈服的。1996年,政客向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進行遊說,促請他們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當時《亞洲新聞》發表了以下的社論:「美國人和歐洲人當然可以振振有辭地宣傳禁試主義,因為他們已經做夠了核爆炸試驗,已經掌握了充足的數據。」
偷運核材料與恐怖主義
有些人擔心,萬一恐怖組織把核武器弄到手,那可不得了。但求達到目的,恐怖分子可能不惜引爆手上的核武器,或至少威脅要引爆。其他人也有類似的恐懼,他們擔心犯罪團夥會利用手上的放射性材料,威脅政府或某大機構交出巨款。《科學美國人》所載的一篇文章說:「訛詐分子可以輕易博得有關當局的信任。他們先把核材料樣品交給有關當局分析,然後要挾對方。為了迫使有關當局答應自己的要求,訛詐分子不是揚言要污染空氣或水源,就是威脅要引爆小型核武器。」執法機關不止一次揭發了偷運核材料的陰謀。所以,大眾更加有理由擔心,流氓團夥可能會想方設法製造核武器。
在某些分析家看來,偷運核材料只是小事,用不著大驚小怪。他們聲稱,核材料的交易額根本微不足道,除了少數例外,走私分子偷運的核材料大多不符合質量標準,不能用來製造核武器。不過,《科學美國人》卻提醒讀者:「不管什麼類型的非法買賣,當局所能揭發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核材料的黑市交易也一樣,沒有理由是例外的。……認為有關當局堵截了八成以上的非法核買賣,其實是自欺欺人。此外,核材料一旦漏出放射線,即使是少量,也可以造成彌天大禍。」
據估計,製造一個核彈需要3至25公斤的濃縮鈾,或1至8公斤的武器級鈈。實際需要多少當然是嚴禁泄露的國防機密。一個標準的鋁製汽水罐可以裝上約莫7公斤的鈈,叫走私分子雀躍不已。反應堆級鈈比武器級的更容易得到。有些人認為,反應堆級鈈也可以用來製造核彈,雖然威力稍遜一籌,但仍可以造成相當大的破壞。專家紛紛指責有關當局對儲存的放射性材料疏於防範。如果專家的話是真的,不法之徒就可以輕易把這些材料弄到手了,比一般人所想像的來得容易。俄羅斯一個官員米哈伊爾·庫利克嘲諷說:「馬鈴薯的防盜措施可能比放射性材料的防範措施嚴密得多。」
很明顯,核武器正威脅著全人類。世人就像達摩克勒斯一樣,頭上懸掛著一把利劍,隨時都有殺身之禍。這樣的威脅可望解除嗎?
[第8頁的精選語句]
「核擴散專家依然認為,真正的威脅在於,越來越多國家想要逞強,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一心要擁有核武器。」——《亞洲新聞》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生化武器的威脅
有些國家經濟貧困,沒錢發展先進的核武器,卻又要逞強好勝,於是退而求其次,發展中程導彈,再給導彈裝上毒氣或生物武器。有人把這樣的軍備稱為窮國的核武器。不少分析家擔心,恐怖分子也可能會千方百計,把這些武器弄到手。
即使沒有先進的投射系統,生化武器也能造成嚴重的破壞。1997年11月,美國國防部長威廉·科恩說:「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加上許多國家都放寬入境限制,人民來往各地容易多了,天涯頓成咫尺。鑑於以上種種因素,不法之徒如今可以輕易進行大規模的殺傷破壞,所造成的影響遠比以往嚴重。不管是瘋子單獨行動,還是狂熱分子集體出動,他們憑著一瓶化學品、一些誘發瘟疫的細菌,再加上一個粗製的核彈,只發動一次惡毒攻擊,就可以使盈千累萬的人受害。」以下的事例表明,這樣的憂慮絕不是杞人之憂。1995年3月,屬於激進教派的恐怖分子利用沙林神經性毒氣,去襲擊東京地下鐵路的乘客,結果導致12人死亡,5500人受傷。
政治學系教授倫納德·科爾指出:「化學戰雖然令人驚恐,但始終不及生物武器那麼可怕。化學劑是沒有生機的,像細菌、病毒一類的微生物卻可以傳播疾病,也可以繁殖後代。這些微生物適應環境以後,就會大量滋生。隨著時間過去,這些微生物的殺傷力會變得越來越厲害,遠較其他武器為甚。」
為了阻止生化武器擴散,早在1972年,多個國家已締結了《生物及毒素武器公約》,後來在1993年,再簽訂《化學武器公約》。《經濟學家》週刊指出,公約的宗旨本是好的,可惜「檢查武器的制度充滿漏洞。……有關方面監管不足,無法把違反公約的行為一一揭破」。上述週刊進一步評論:「不管怎樣,『流氓』國家簽署公約的可能反正不大。」
[圖片]
執法機關擔心,恐怖分子很容易把生化武器弄到手
[第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擁有核武器力量的國家
英國
中國
法國
俄羅斯
美國
公開進行核試驗的國家
印度
以色列
巴基斯坦
據聞正在發展核武器力量的國家
阿爾及利亞
伊朗
伊拉克
北韓
[第4,5頁的圖片]
投下B-61型核彈,用意是要破壞地下設備
[鳴謝]
U.S. Air Force Photo
[第4頁的圖片鳴謝]
U.S. Air Force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