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起舞的駿馬良駒」
《警醒!》西班牙撰稿員來稿
「你揚起蹄來,踏著韻律;你英姿勃發,收放自如;你完美無瑕,身手矯健;看著你,怎能不叫人如醉如痴?」——西班牙詩人拉斐爾·阿爾貝蒂。
燈光熄滅,音樂響起,在競技場的後方,一匹白馬與騎手登場,在音樂的節拍中翩翩起舞。一隊人馬此時加入,馬兒全體踏著弧步,左右迴旋,瀟灑優美的動作,配合得不差毫髮,令觀眾看得入神,嘆為觀止。
在西班牙的赫雷斯-德拉弗龍特拉,安達盧西亞皇家馬術學校以訓練馬匹跳舞而舉世聞名。馬兒演繹的芭蕾舞姿,衍生自馬術訓練或傳統的西班牙馬術a中的一種經典步法,襯上傳統的西班牙音樂,以及騎手身上18世紀的服飾,令整個表演氣派十足。
西班牙純種馬
出場表演的馬都是西班牙的純種馬,也叫做安達盧西亞馬。幾千年前,這種馬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山區徜徉,羅馬人把牠們訓練成真「堪託死生」的戰馬。
安達盧西亞馬雄駿矯健、動作敏捷,勇猛之餘,又有其溫順的一面。畢竟剛中帶柔,才是牠的價值所在。正因為矯健和溫順,馬兒才能夠演出高難的步操和跳躍的動作。無論如何,把這種高視闊步的動物訓練成舞林高手,是看來容易卻艱辛的。
馬兒上學去
1972年,阿爾瓦羅·多梅科創辦了安達盧西亞皇家馬術學校,這所學校為馬兒提供強化肌肉的體操訓練課程。經過訓練之後,馬兒在動作難度極高的演出之中,漸漸能收放有度,腳步齊一了。馬兒都在兩所著名的馬術學校受訓,除了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皇家馬術學校之外,就是奧地利的維也納西班牙馬術學校了。名校出高材,遊客來到這兩個中心參觀馬兒獻技,都莫不看得如痴如醉,大嘆不枉此行,就連要求最嚴格的馴馬師,也看得心悅誠服呢!
騎手和馬兒能有這身絕活,是經過嚴格訓練和時間浸淫的。一般來說,他們每天要練習7小時,每星期5天,為期4年。在馴馬師的操練下,馬兒首先學習按指示往前走。基本步法走得正確之後,就練習向後走,把身體重心後移。馬兒能把力量集中於後半身,是完成花式騎術的先決條件。
馬兒的動作,有出於自然的,也有從後天訓練得來的。即使把馬兒與生俱來的步姿如慢步、小跑和疾跑等稍加改善,仍屬於自然的一類。至於馬術學校訓練的一套,是非自然的。馬兒表演非自然的動作,講求天衣無縫,因此體能消耗極大,也要求騎手和馬兒之間養成默契,心意互通。(請參看「馬術表演的基本步法」。)
皇家馬術學校的表演主任若澤·科沃斯說:「騎手和馬兒必須人馬合一,才可以做出學校設計的高難動作。安達盧西亞馬是馬中之名馬,在不少馬兒與騎手之間,也確實存在著深厚的感情。但如果真的性格不合,就該轉換夥伴了。」
關於馬兒對音樂的反應,若澤·科沃斯解釋,安達盧西亞馬當然不知音樂為何物。雖然馬兒沒有欣賞音樂的能力,但在演出的時候,音樂是整體的一部分,馬兒顯然會對聽慣的音樂作出反應,也似乎懂得回應觀眾的掌聲。
在馬術學校受訓的馬兒,也喜歡這裡的待遇。在演出之前,會有專人替牠們整飭儀容;由於馬兒的皮膚比較嬌嫩,需要特別護理,每天操練之後,也有人給牠們洗澡、抹掉汗水,令牠們感到神清氣爽。
若澤·科沃斯還說:「西班牙有這樣的一句俗語,跟馬兒搭檔,需要7年的磨合期。隨後的7年,人馬之間已配合得絲絲入扣,雙方都沐浴在濃厚的友情之中。14年之後,馬兒就不中用了。但本校的馬兒不一定如此,我們其中一匹叫薩莫拉諾的馬,已達22歲的高齡了,卻仍未肯言休呢!」
馬兒在學校裡接受的一切,都是為了把牠們神乎其技的舞姿表演於觀眾面前。觀眾能目睹馬兒與騎手如何合作無間,在傳統西班牙音樂旋律的襯托下,這種雄駿高雅動物的舞步如何融入音樂的節拍中。怪不得文章開頭提及的詩人阿爾貝蒂在詩的結語說,這就是「風中起舞的駿馬良駒」。
[腳注]
a 傳統的西班牙馬術主要指在西班牙牛場上的傳統馬術,這種馬術源自馬匹的勞動。
[第17頁的附欄或圖片]
馬術表演的基本步法
馬兒表演時的步姿,包括以下其中幾類:
小跑:原地跑。
慢步跑:馬兒小跑時高高提起前蹄,像在起舞。
人立:馬兒把前腿提高,跟地面成45度,需要控制肌肉和保持平衡。
騰躍:用後腿騰躍,前肢不接觸地面。
原地騰躍:馬兒凌空躍起,在最高點時後腿踢出,前腿收進胸下。
重溫坐馬車的日子
另一種給馬兒的訓練是拉車。馬兒的傳統勞動是拉車,學校訓練牠們以一致步伐拉動車輛。騎手和馬兒都穿著華衣美服,與觀眾一起重溫昔日的光景。
[鳴謝]
小跑、慢步跑及原地騰躍: Fotografía cedida por la Real Escuela Andaluza; 騰躍、人立及馬車: Fundación Real Escuela Andaluza del Arte Ecuestre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Fotografía cedida por la Real Escuela Andalu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