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的維護者?
在芸芸歷史人物當中,被人美其名為「偉大」的並不多,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是其中之一。基督教國不但把君士坦丁譽為「聖人」「第十三位使徒」「等同使徒的聖者」,還聲稱他「蒙天主揀選,為要大大扭轉整個世界的局面」。另一方面,有些人把君士坦丁形容為「滿手血腥、惡貫滿盈、弄虛作假,……是個醜惡的暴君,罪大惡極」。
許多自稱是基督徒的人聽信,君士坦丁大帝是基督教的大恩主。他們認為,君士坦丁拯救基督徒脫離羅馬的迫害,讓他們享有宗教自由。在許多人看來,君士坦丁切實跟從耶穌基督的腳蹤,努力推廣基督教。東正教和科普特教會聲稱,君士坦丁和他母親海倫娜都是「聖人」,還把6月3日——或根據教會曆法把5月21日——定為尊榮他們的節日。
君士坦丁大帝究竟是誰?在使徒時期之後,君士坦丁在基督教的發展上擔任什麼角色?歷史和學者提供的答案確實發人深省。
歷史人物君士坦丁
大約在公元275年,君士坦丁在塞爾維亞的內索斯誕生,父親是君士坦提烏斯。公元293年,君士坦提烏斯成為羅馬西部行省的皇帝,當時君士坦丁奉皇帝加萊里烏斯之命,在多瑙河作戰。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回到英國,在他那不久人世的父親身旁侍奉。他父親去世後,軍隊隨即擁立他為皇帝。
那時,自稱是奧古斯都(皇帝)的還有另外五個人。從公元306至324年期間,內戰持續不休。在此之後,君士坦丁成為惟一的皇帝。君士坦丁在兩場戰役裡獲得勝利,從此確立了他在羅馬歷史上的地位,使他成為當時羅馬帝國惟一的統治者。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羅馬城外的米爾維恩橋戰役裡打敗了對手馬克森提。基督教教義辯護文的作者聲稱,在這場戰役裡,君士坦丁看見烈日之下有一個火紅的十字架,並有「憑此標記進行征服」的拉丁語字樣。此外,據稱君士坦丁在夢裡接獲指示,要在軍隊的盾牌上用希臘語寫上基督的名字的首兩個字母。然而,這個說法卻有不少年代上的差錯。《基督教歷史》聲稱:「這個異象發生的精確時間、地點和細節有許多矛盾的地方。」為了向君士坦丁表示歡迎,羅馬的異教元老院宣布他是大奧古斯都兼大祭司長,意即羅馬帝國的異教大祭司。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與皇帝李錫尼——東部行省的統治者——締結聯盟。他們頒布米蘭敕令,容許所有宗教團體享有崇拜自由和同等的權利。可是,不少歷史家卻認為這份文件價值不大,聲稱它只是一封例行的官方函件,而不是皇帝的重大敕令,或顯示帝國對基督教的政策有所改變。
在隨後十年間,君士坦丁打敗了最後的敵手李錫尼,成為羅馬世界無可置疑的統治者。公元325年,君士坦丁雖然還沒有受浸,卻負責領導「基督教」教會第一個主教特別會議。在會議上,阿里烏所倡導的主張受到譴責;教會擬定了尼西亞信經,列明教會的主要信仰。
君士坦丁在公元337年患上不治之症,在臨終前不久受了浸。他去世後,元老院把他奉為羅馬神祇之一。
君士坦丁利用宗教
論到公元三、四世紀羅馬皇帝對宗教的一般態度,《希臘民族史》指出:「雖然羅馬皇帝對宗教興趣不大,可是,為了迎合民眾,他們發覺必須在政治策略的架構中,讓宗教佔一席重要地位,至少為他們的行動添上一點宗教色彩。」
君士坦丁無疑是個懂得利用時勢的人。在事業的初期,他需要有「神靈」撐腰,然而羅馬神祇的影響力正江河日下,根本無法給他所需的支持。整個帝國,連同其中的宗教和其他機構,正逐漸衰落。因此,為了重整旗鼓,君士坦丁必須借助一些嶄新而富於激勵的事物。《凱德里亞》百科全書評論:「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特別感興趣,因為這個宗教不但支持他的勝利,還支持他重組帝國。各地的基督教會成了他的政治盟友。……當代的教會領袖成為他身邊的謀士。……君士坦丁要求他們要保持團結。」
儘管當時「基督教」已變節墮落、腐敗不堪,君士坦丁卻意識到,教會能夠成為有用的工具,使帝國恢復元氣、團結合一,藉此鞏固他的統治勢力。君士坦丁採納了變節基督教的信仰,好贏得教會的支持,以達成他個人的政治目的。他決定通過一個「公教」(意即共同的宗教)使人民團結起來。異教的習俗和節日改以「基督教」的名義奉行。「基督教」教士跟異教祭司享有同樣的地位、薪酬和勢力。
為了政治理由,君士坦丁竭力維持國內的宗教和諧,並迅速制止一切反對的聲音。然而,制止的理由並不是基於教義上的真理,而是基於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主張。鑑於當時「基督教」教會嚴重分裂,教義上的歧異根深蒂固,君士坦丁有機會以「天主差派」的居間者自居,作出干預。他跟北非的多納圖派信徒,以及帝國東部的阿里烏信徒接觸過後,很快看出僅憑遊說並不足以促成一種牢固、合一的信仰。a為了解決有關阿里烏教義的爭論,君士坦丁召開了教會歷史上第一個全基督教會議。——參看題名為「君士坦丁與尼西亞大公會議」的附欄。
論到君士坦丁,歷史家保羅·約翰遜寫道:「君士坦丁對基督教表現寬容,其中一個重要理由也許是,這樣他和國家就有機會控制教會在正統信仰方面所定的政策,以及在處理非正統信仰方面的政策。」
君士坦丁真的是基督徒?
約翰遜指出:「君士坦丁從沒有捨棄太陽崇拜,他在貨幣上仍然保留太陽的圖形。」《天主教百科全書》評論:「君士坦丁對『基督徒』和異教徒都同樣善待。身為大祭司長,他照料異教徒的崇拜,並保障他們的權利。」《凱德里亞》百科全書說:「君士坦丁從沒有成為基督徒。凱撒里亞的優西比烏斯曾為君士坦丁作傳,他聲稱君士坦丁在臨終前終於成為基督徒。他雖然受洗,卻不令人信服。事實上,[君士坦丁]在受洗前一天曾向宙斯獻祭,因為他仍然持有大祭司長的頭銜。」
君士坦丁在公元337年去世;直至那時,他仍然持有大祭司長這個異教頭銜,意即宗教事務的至高領袖。關於君士坦丁受洗這件事,我們大可以問問:在受洗之前,他有沒有按照聖經的教訓,衷誠悔改而歸信呢?(使徒行傳2:38,40,41)他受洗時是否完全沒入水中,藉此象徵他獻身給耶和華上帝?——參看使徒行傳8:36-39。
君士坦丁是「聖人」?
《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君士坦丁被譽為『偉大』,是由於他所成就的事,而不是由於他的為人。如果按人格來評價的話,君士坦丁會是古今一切持有『偉大』之譽的人當中最低的一個。」《基督教歷史》說:「早期記載表明,君士坦丁性情暴烈,發怒時行事殘忍。……他並不尊重人命。……隨著他年事漸高,他的私生活也越來越醜惡。」
君士坦丁顯然在性格上有嚴重的弱點。一位研究歷史的人指出,「君士坦丁所犯的罪行,往往跟他暴烈的性情有關。」(參看題名為「殺人君王」的附欄。)歷史家菲希爾在《歐洲歷史》一書裡聲稱,君士坦丁根本不是個「基督教人物」。事實表明,他並沒有真基督徒的各種特徵;他沒有披上「新品格」,也沒有結出上帝聖靈的果實,包括愛心、喜樂、和平、恆忍、仁慈、良善、信心、溫和、自制。——歌羅西書3:9,10;加拉太書5:22,23。
他的計謀所導致的後果
君士坦丁既是異教的大祭司長,自然也是羅馬帝國的宗教元首。他試圖收買變節教會屬下的教士。君士坦丁把教士立為羅馬國教的官員,享有權勢、聲望和財富。《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有些主教被宮廷的榮華所惑,甚至把皇帝譽為天主的天使;他們說他是聖人,並且預言他會像天主的兒子一樣在天上作王統治。」
由於叛道的基督教與世俗政府交好,它跟這個世界和世俗制度越來越打成一片,以致完全偏離了耶穌基督的教訓。(約翰福音15:19;17:14,16;啟示錄17:1,2)結果,「基督教」跟各種謬誤的道理和習俗攙雜起來,採納了諸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地獄永火、煉獄、為死者禱告、使用念珠、畫像、偶像等宗教主張和習俗。——請參看哥林多後書6:14-18。
教會也秉承了君士坦丁的專制作風。聖經學者亨德森和巴克指出:「福音的單純受到腐化,教會採納了種種浮誇的宗教儀式和禮節,基督教的導師享有世俗的名利;至很大程度,基督的王國已變成這世界的王國。」
純真的基督教在哪裡?
歷史事實把君士坦丁的「偉大」背後的醜惡真相揭發出來。基督教國絕不是真基督徒會眾的元首耶穌基督建立的,相反,這是一個異教皇帝為了政治理由,使用權宜之計和狡猾手段所造成的結果。歷史家保羅·約翰遜問得好:「是羅馬帝國歸信基督教,還是基督教把自己賣給了羅馬帝國?」
所有渴望緊守純真基督教的人大可放心,因為他們可以獲得幫助去辨明現今的真基督徒會眾,跟其中的分子聯絡交往。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幫助心地忠實的人辨明純真的基督教,以上帝所悅納的方式崇拜他。——約翰福音4:23,24。
[腳注]
a 多納圖派是公元4~5世紀的一個「基督教」教派。該教派的信徒聲稱,教士必須保持高尚的操守,聖餐才能發揮效力;他們也主張教會要把嚴重的犯過者開除。阿里烏派是公元4世紀興起的一個「基督教」運動,否認耶穌基督的神性。阿里烏主張上帝不是被誕生的,因此是沒有開始的。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由於耶穌是被誕生的,所以不可能跟父一樣是上帝。兒子並不是自永恆就存在的,而是憑著父的旨意受造而存在的。
[第28頁的附欄]
君士坦丁與尼西亞大公會議
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上,君士坦丁這個未受浸的皇帝擔任什麼角色呢?《大英百科全書》說:「君士坦丁親自主持會議,積極指引所作的討論。……主教們懾服於皇帝的權勢,於是同意簽署信經;只有兩個人不肯簽,但許多主教其實並不是甘心簽署的。」
經過兩個月的激烈辯論後,這個信奉異教的政客插手干預,決定支持那些聲稱耶穌是天主的人。為什麼呢?《基督教教義簡史》一書說:「基本說來,君士坦丁對於當時根據希臘神學所提出的問題根本一竅不通。」但他可以看出,當時的宗教分裂威脅到他的帝國,因此他決心要鞏固自己的版圖。
論到在君士坦丁的主導下、尼西亞大公會議所草擬的決議書,《希臘民族史》指出:「[君士坦丁]對於教義問題毫不關心;……他堅要不惜任何代價,使教會內部恢復團結。君士坦丁以『教外人士的主教』自居,確信自己有權就任何宗教問題作出最後決定。」這個會議所作的決定,有可能受上帝的靈所支持嗎?——請參看使徒行傳15:28,29。
[第29頁的附欄]
殺人君王
在上述標題下,《希臘民族史》一書描述「君士坦丁犯了令人髮指的倫常罪行」。君士坦丁建立了王朝後,還沒有機會好好享受這些料想不到的成就,就開始留意周圍的威脅。君士坦丁為人多疑,也許受到進讒言者所慫恿,首先對姪兒利奇尼亞斯起了疑心,認為他是個潛在的敵手。(他的姪兒是一度與君士坦丁一同掌權的奧古斯都的兒子,而這個奧古斯都早已給君士坦丁處決。)後來,君士坦丁的長子克里斯普斯也被處決;這件事的罪魁是他的繼母福絲塔,因為福絲塔認為,克里斯普斯會妨礙她自己的兒子獲得全部權力。
福絲塔這個行動結果使自己也死於非命。奧古斯塔·海倫娜對兒子君士坦丁一直操有強大影響,看來她有分參與這宗謀殺。君士坦丁常常受到乖戾的情緒所控制,結果驅使他把不少朋友和相識都相繼處死。《中世紀歷史》一書總結說:「君士坦丁悍然處死——且不說謀殺——親兒子和妻子,這件事顯示他絲毫沒有受基督教的精神所感化。」
[第30頁的圖片]
羅馬這座拱門被用來顯揚君士坦丁
[第26頁的圖片鳴謝]
Musée du Louvr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