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韋唐——「微不足道的小小翻譯員」翻譯法語聖經
1540年9月13日,警察搜查科蘭·佩朗的家。他們在一間密室裡找到一些可疑的文件和一本很大的書,書的第二頁有以下幾個字:「微不足道的小小翻譯員,羅貝爾·奧利韋唐納斯」。那是韋爾多派的聖經!結果,科蘭·佩朗被逮捕並裁定為異端分子,最後更被活活燒死。
那時,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天主教會極力追捕宗教改革分子,以求制止他們那些「危險」的道理繼續傳播。紀堯姆·法雷爾來自法國東南部的多菲內省,是當時一個激進的宗教改革分子,他決心要說服講法語的人支持宗教改革運動領袖馬丁·路德的見解。法雷爾知道要打贏這場思想戰,一個重要武器就是印刷品。他需要印刷大量的小冊子、論文,還有聖經,才能成功。可是,誰可以提供資金呢?他想到韋爾多派。韋爾多派是一個獨立的宗教團體,他們的成員都熱心傳講聖經。
尚弗蘭的宗教會議
1532年9月中旬,在意大利都靈附近的一個小村莊尚弗蘭,韋爾多派的牧師舉行了一個宗教會議。有好幾年時間,韋爾多派一直跟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有交流,因此法雷爾和幾個宗教改革分子都獲邀出席這次會議。韋爾多派的人很想知道,他們的教義跟路德及其追隨者的見解是否一致。a
在尚弗蘭的會議中,法雷爾憑著口才說服了席上的人。韋爾多派的牧師向法雷爾展示他們那用了很久的手抄聖經,是用他們的方言翻譯的。法雷爾藉此機會,遊說他們資助他印刷一部法語聖經譯本。這部譯本將會跟勒菲弗爾·戴塔普爾在1523年出版的法語譯本不同。戴塔普爾的譯本以一部拉丁語聖經譯本為底本,但法雷爾想出版的,是一部直接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翻譯過來的譯本。可是,誰能勝任這個翻譯工作呢?
法雷爾知道誰能勝任。他就是皮埃爾·羅貝爾,常被稱為奧利韋唐b,生於法國北部的皮卡第地區,是個年輕教師。奧利韋唐是約翰·加爾文的親戚,也是一個早期的宗教改革分子,為人可靠。曾有幾年時間,他在斯特拉斯堡用功鑽研聖經原語,包括希伯來語和希臘語。
就像法雷爾和其他很多人一樣,奧利韋唐當時在瑞士避難。他的朋友懇求他接受這個翻譯工作,他推辭了好幾次,後來終於同意把聖經「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翻成法語」。與此同時,韋爾多派也答應捐出一筆數目很大的金錢來資助印刷工作。
烏鴉與夜鶯
1534年年初,奧利韋唐到了阿爾卑斯山隱居,並在那裡展開他的翻譯工作。在他身邊有許多「啞老師」,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參考書,包括古敘利亞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聖經,拉比的評注,迦勒底語的語法書,以及很多其他參考書。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部不久前在威尼斯出版的《希伯來語經卷》原語文本。這樣豐富的藏書,想必連今天的學者也會十分羨慕。
在翻譯《希臘語經卷》(一般稱為《新約》)時,奧利韋唐以戴塔普爾的法語譯本為底本,但在不少地方也參考了荷蘭學者伊拉斯謨所編訂的希臘語文本。在選詞方面,他盡量避開有天主教色彩的譯法,例如他用了「監督」一詞取代「主教」,用「祕密」而不是「奧祕」,用「會眾」來取代「教會」等。
至於《希伯來語經卷》(一般稱為《舊約》),奧利韋唐就決定把這部分從原語逐字逐句翻譯過來。他戲言,把希伯來語翻成法語,就像「教聲音甜美的夜鶯學嗓音沙啞的烏鴉唱歌一樣」。
奧利韋唐在《希伯來語經卷》的原文中,看到代表上帝名字的四個希伯來語字母出現了好幾千次。他把這四個字母譯做「永恆的神」,後來很多基督新教的法語聖經譯本也採納了這個譯法。然而,在某些經文中,例如出埃及記6:3,他就把這四個字母翻作「耶和華」。
只是大約一年之後,於1535年2月12日,奧利韋唐宣布他的聖經譯本完成了!可是,他曾說自己「獨力負起這個[翻譯]重任已經很久」,顯然他多年前就開始了這項艱巨的翻譯工作,1534年至1535年只是工作的最後階段而已。談到自己的譯本,奧利韋唐謙虛地說:「我不過是盡力而為罷了。」奧利韋唐的譯本,是第一本大部分直接從原語翻成法語的聖經,現在這個譯本離開面世就只差印刷這一步。
皮羅的印刷工場
現在輪到皮埃爾·德溫格勒出場了。德溫格勒別名皮羅·皮卡爾,是法雷爾的朋友,也是一個宗教改革分子兼印刷商。1533年,他被天主教會趕出里昂後,到了瑞士的納沙泰爾定居。在韋爾多派的資助下,他開始大量印製一些「顛覆教會」的刊物,例如譴責彌撒的海報,這些海報有的甚至到了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手中。
現在,德溫格勒再次開動他的印刷機,而這次要印製的是聖經!為了加快進度,他讓四到五個工人分別操作兩台印刷機,有的負責排字,有的負責印刷。終於,在1535年6月4日,德溫格勒在奧利韋唐的聖經譯本裡簽署,表示譯本印好了。在序言中,奧利韋唐注明把這個譯本獻給那些被「空虛的傳統」所「壓迫和重重壓住」的可憐信徒。
這個法語譯本在各方面都令人滿意。譯文簡潔而優美;哥特式字體字形優雅,印刷清晰;文字排成兩欄,分章分段。頁邊的旁注足顯譯者學識淵博,引言、附錄、圖表和詩作等,也令譯本生色不少。譯本的結尾有一首很短的押韻離合體詩,詩的意思是:「傳福音者,韋爾多派,將此珍寶,贈與大眾。」
既是傑作,也是失敗之作
奧利韋唐的譯本面世後曾受批評,今天卻被公認為一部偉大的學術傑作。有三百年之久,基督新教的聖經譯本都以它為底本。
奧利韋唐的譯本總共印了一千本左右,但銷行不佳。除了因為缺乏良好的銷售方法,也是由於當時法語正經歷急速的變化。另外,這個譯本有5公斤(11磅),相當笨重,對於那些到各地傳道和想祕密閱讀聖經的人來說,確實很不方便。
雖然本文的開頭提到,科蘭·佩朗在法國的家裡有一部奧利韋唐的聖經譯本,但從商業角度來看,這部譯本是個失敗之作。到了1670年,即接近一個半世紀後,這部譯本在日內瓦的一間書店還有一本待售呢。
「不屬於任何地方的無名氏」
我們不清楚奧利韋唐在任務完成後有什麼其他事跡,只知道他曾以不同的化名修訂了自己翻譯的《新約》和一部分《舊約》。此外,他也熱中於另一個愛好,就是教學。奧利韋唐是個關心學生的學校教師,他重新編訂自己所著的《兒童教育》,這本書為青少年提供道德教育和基礎的法語閱讀訓練,全部內容都根據聖經編寫。在他用過的化名當中,其中一個是「貝利森·德貝利馬孔」,意思是「不屬於任何地方的無名氏」。
奧利韋唐於1538年去世,當時他只是30歲出頭,也許身在羅馬。今天,很少人知道,這個來自法國皮卡第的年輕學者對法語聖經曾作出貢獻,他的名字甚至極少在辭典中出現。這也許正是「微不足道的小小翻譯員」盧伊·羅貝爾,又名奧利韋唐的心願。
[腳注]
a 關於韋爾多派後來怎樣加入了宗教改革運動,請看《守望台》2002年3月15日刊20-23頁。
b 奧利韋唐原來的名字是盧伊·羅貝爾,後來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皮埃爾·羅貝爾。「奧利韋唐」是個暱稱,在法語中它的讀音跟「橄欖」一詞相近。他之所以有這個暱稱,很可能是因為他經常工作到很晚,用了許多橄欖油點燈照明的緣故。
[第18頁的圖片鳴謝]
Archives de la Ville de Neuchâtel, Suisse /照片:Stefano Iori
[第19頁的圖片鳴謝]
左圖:Alain Leprince - La Piscine-musée, Roubaix ⁄承蒙巴黎布沙爾博物館(現已關閉)准許使用
中圖和右圖:Société de l’Histoire du Protestantisme Français, Paris
[第20頁的圖片鳴謝]
Société de l’Histoire du Protestantisme Français,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