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有這麼多人自殺?警醒!1984年 | 4月8日
-
-
為何有這麼多人自殺?
布祿士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較早時,他與布祿士的母親婚姻破裂,他後來續娶了一位年輕的妻子。雖然如此,他對子女仍然表現關懷,有一次他更有意扶助子女開創事業。後來在他五十餘歲的時候,他的一生卻遭逢戲劇性的改變。他所經營的一門生意失敗,他頓時債台高築。後來他入院留醫數天,但無人知道箇中原因。稍後他那年輕的妻子也捨他而去。最後他走上自殺之途。
布祿士評論說:「我多麼希望能夠對他提出較大的幫助。在他這把年紀還要在經濟上重頭開始,委實太難為了他。一想到歲月不留人,且要形單影隻地在痛苦中度日——他不禁感覺心灰意冷。」
很可惜,在今日類似的悲劇並不罕見。單是美國一地,統計資料顯示僅在一年內便有27,294名男女和孩童自殺身亡。除此之外,據稱每有一宗自殺成功的案件便同時至少有十個人自殺不遂。
然而在普世各地,人們即使經歷著極艱難的情況,他們仍奮力抗拒死亡——一身罹痛苦頑疾的人、遭長期監禁的囚犯、貧無立錐的人——他們當中絕大部分均極力掙扎求存。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些人的景況雖然不致惡劣到這個地步,但卻蓄意輕生呢?
這個問題竟也發生在大部分居民自稱為基督徒的國家中,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聖經主張生命是神聖的,是來自上帝的一項恩賜。(詩篇36:9)雖然死亡是個大敵,但耶和華作了很大的努力和犧牲使人得以再次享有永生的機會。(約翰福音3:16)可是,甚至在所謂的基督教國家中,數目日增的人正厭世輕生或企圖自殺。何以會如此呢?究竟有些什麼壓力迫使人把最寶貴的東西——自己的生命——視作負累而願意將它棄若敝屣呢?
致死的情緒
「沮喪……絕望……傷痛……這一切感覺把我折磨透了。」一位激動地吃下過量藥物的婦人解釋究竟什麼事驅使她試圖自殺。一位曾經治療過若干意圖自殺者的醫生補充說:「他們時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希望可言。此外,他們也可能懷有很深的罪咎感。」
因此在許多情形下,人們深受難於控制的消極、致死的情緒所影響,以致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難題的癥結通常在於感到毫無希望。打算自殺的人通常都看不出前頭有什麼希望。他們感到生無可戀。
有些什麼因素導致此種絕望之感呢?無疑很多人像布祿士的父親一般被四週的事物壓得透不過氣來。老年人通常較其他人更容易受到這種情緒所傷害。抑鬱病學家彌敦·S·克賴因醫生(Dr. Nathan S. Kline)說:「年老帶來一種特別的寂寞感覺,自殺率隨著年齡的遞增而不斷增高。」(彌敦·S·克賴因著的《從愁苦到開懷》一書)但還有其他因素促使人自殺。
絕望、罪咎和抑鬱
例如,罪咎感是一種難以應付的情緒。當一個人犯了嚴重的過錯時,他會受到良心所煎熬,尤其以過犯若曾對他人造成傷害為然。古代以色列國的大衛王曾描述罪咎感對他產生怎樣的影響,說:「因你的惱怒,我的肉無一完全;因我的罪過,我的骨頭也不安寧。我的罪孽高過我的頭,如同重擔叫我擔當不起。」——詩篇38:3,4。
由於良心有愧而造成的罪咎感曾使有些人感到前途無望,因而決定了此殘生。有一名青年因為犯了淫亂而吞槍自殺。他在遺書中解釋他出此下策是因為不想為其他人帶來更大的非難。
有些人由於在感情上受驚而感到毫無希望。他們也許深受一個可怕的經驗所影響而無法將其摒諸腦外。一位少婦的情形便是如此,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她的父親曾向她作了亂倫的敗行。雖然她現已成年,這項經歷為她帶來的罪咎感和認為自己一無可取的感覺繼續折磨她;這種影響如此強烈,以致她曾企圖自盡。
其他人可能深受嚴重的抑鬱情緒所苦而拒絕相信事情會有改善的餘地。本身她經歷過這種嚴重打擊的人是很難了解這種絕望感所具有的破壞力的。這不僅是人生的『低潮時期』而已。我們所有人均有時嘗到箇中滋味。反之,這是感情上一種極深刻的絕望感,終日如影隨形地纏繞和折磨著受影響的人。這看來是無法逃避的。
深受這種情緒困擾的人想到自尋短見並非不尋常。一位曾經歷過這種極具破壞性的沮喪感的婦人表示,在這樣的時刻她需要格外小心。當她沐浴之際,她會想道:「只要把頭埋在水裡,一切難題便會立即迎刃而解了。」或者當她在路上看見一輛車迎面駛來時,她會想道:「噢,這簡直輕而易舉!」
抑鬱病患者也可能懷有強烈的罪咎感。為何如此呢?一位患有嚴重抑鬱病的基督徒女子因為她不再像昔日一般對家人照顧入微而產生強烈的罪咎感,她覺得自己妨礙了家人的活動。此外她感到上帝的聖靈不再作用在她身上,因為她已失去內心的安寧或喜樂。(腓立比書4:7;加拉太書5:22)她要作出最大努力才有勇氣提及耶和華上帝。許多人均有同樣的經驗,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已犯了無可寬恕的大罪。
懷有這種消極感覺的人最終會納罕他是否值得繼續活下去,這種感覺也許並不難於理解。然而,這些事情並非驅使人們自尋短見的唯一因素。
自殺的其他原因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若干企圖自殺者的目的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意圖自殺的人彷彿呼求別人的幫助。他甚至試圖藉此懲罰別人——這與兒童的想法如出一轍,他們常說:「我若死去你便會後悔不及了!」
此外,有時意圖自殺者希望藉此影響週遭的人。例如,一個被男友拋棄的少女會試圖假意自殺,希望藉此迫使男友回心轉意。或者一位老年的母親會試圖自殺以迫使成年的兒女花更多時間陪伴她而不再冷落她。
這些例子幫助我們明白事情牽涉到怎樣的壓力。意圖輕生的人時常把難題藏在心裡,以致情形變得更為棘手。他可能在外人面前表現得若無其事,但內心其實異常激動。在這種壓力下,一件微小的事也可以引起自殺的念頭。
例如一個男子可能在失業賦閒時試圖自殺。或者一個少年可能在經歷考試失敗、寵物死亡、失戀或所喜愛的老師即將離校等打擊時頓萌輕生之念。這些事其實並非使人自殺的原因。反之它們只是使人在一連串的壓力下感到生無可戀的最後「導火線」而已。
當一個婦人獲悉她那十餘歲的女兒企圖自殺時,她異常震驚,但事後她獲悉一些影響到少年人而鮮為人知的壓力。她說:「我現在了解到一個少女可能在內心經歷到多大的煩亂不安。難題大到她無法抵受,而我卻太忙於應付其他事務。我現在力求更了解她,多點和她交談,與她更為親近。這樣行的確奏效。我女兒現時與事發前一樣笑口常開和跟我說笑話了。」
解決方法
自殺永不可能是對的。但是在一些感情大受打擊的人看來,自殺有時頗具吸引力,因為它似乎是解除痛苦的捷徑。然而,耶和華的道告訴我們生命是神聖的,他同時向一切正遭受這等壓力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聖經應許說:「[他]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這節經文談及一些「有害的事」的引誘,諸如拜偶像和不道德等。(哥林多前書10:6,13)可是,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自殺更為有害。事實上,意圖自殺的人並不是絕無出路的。耶和華通過他的道聖經和基督徒小組向這些人提出幫助。
-
-
向絕望的人提出希望警醒!1984年 | 4月8日
-
-
向絕望的人提出希望
「以前所寫的事,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好使我們藉著忍耐和來自聖經的安慰,可以得著希望。」(羅馬書15:4,《新世》)我們獲悉意圖自殺者的最大難題之一是感覺絕望而沒有任何希望,這使我們不期然想起使徒保羅所說的以上一段話。「來自聖經的安慰」豈不可以解除人的絕望感覺嗎?無數例證表明所言不虛。例如,請考慮以下的事例:
正當一名婦人開啟了煤氣開關企圖自盡之際,一位耶和華見證人剛巧敲她的門,從聖經給予她一個新的希望。
另一個女孩子在一次汽車失事意外中傷重癱瘓,她對前途的希望隨之幻滅。她曾屢次自尋短見。其後耶和華見證人幫助她尋得「來自聖經的安慰」,她因而能夠再次滿懷希望。
再者,一個老年男子剛巧在結婚五十週年之前喪偶,這使他極為沮喪。當他預備了一瓶毒藥意圖自盡之際,一位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他,指出聖經可以如何予他一個嶄新的人生目的。
這些人學會「仰望耶和華,當勇敢堅強。」(詩篇27:14,《新世》)他們學到要倚靠他得力量,把『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他們。』(詩篇55:22)他們也獲悉耶和華對人類前途所定的旨意;既有這麼美好的前途在他們眼前展開,他們目前的處境便算不了什麼,也不致太難受了。不錯,對他們來說,「來自聖經的安慰」是真正的救星。
若有人受到強烈的罪咎感所煎熬或毫無喜樂,以致認為「賜人希望的上帝」必然已離棄他,那又如何呢?(羅馬書15:13,《新世》)這樣的人也可以獲得「來自聖經的安慰」嗎?不錯。「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他絕不會捨棄他們。
罪咎感
例如,一個人若犯了嚴重的罪,便可能納罕究竟上帝會不會寬恕他。當他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罪時,他也許會覺得自己是世上最邪惡而一無可取的人。可是,上帝雖然恨惡罪惡,他對那些表現真正悔意和停止繼續行惡的人卻是大有憐憫的。他對這樣的人「廣行赦免」。——以賽亞書55:7。
古代的大衛王深知這點。他寫道:「[耶和華]阿,你本為良善,樂意饒恕人,有豐盛的慈愛,賜給凡求告你的人。」(詩篇86:5)大衛一生忠於上帝,可是他也曾犯過非常嚴重的罪。然而,每次當他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罪時,他都衷誠悔改向上帝禱告認罪;他深信上帝必定會赦免他。——詩篇51:9-12。
我們雖然絕不想重蹈大衛王的覆轍,但我們若犯了罪,我們可以效法他表現深切、衷誠的悔意,向上帝開心見誠地承認自己的過犯,並深信耶和華會樂意寬恕我們。——約翰一書2:1,2。
然而,一個基督徒若為了某些原因感到全無喜樂或失去內心的安寧,這豈不是表明上帝已經從這人收回他的聖靈嗎?未必盡然。基督徒雖然是一群滿懷喜樂的人,他們有時卻會感覺悲傷痛苦。甚至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臨終之前也曾經歷這樣的感覺。聖經的記載說:「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44)當你由於面對各種考驗而經歷內心的痛苦時,你有罪咎之感嗎?若然,你便應當效法耶穌仰望耶和華,向他尋求安慰。
可是一個基督徒若有輕生之念,這豈不是十分邪惡嗎?你還記得約伯在深感沮喪時有什麼想法嗎?他染上非常痛苦的頑疾,一些假朋友指責非難他,而他則深信耶和華已離棄他。因此,他嘆息呻吟說:「我已經厭倦生存了。」(約伯記10:1,《當代聖經》;14:13)對約伯來說,死亡看來不再是個大敵,反之它成了解除痛苦,得享安息的方法。——哥林多前書15:26。
約伯若在極度痛苦之下一時衝動踏上輕生之途,他使鑄成大錯了。但是當一個人極度抑鬱或感情異常激動時,他無法時刻控制腦海中產生的念頭。然而,我們若發覺自己懷有輕生的念頭或但願自己能一死了之,我們便應當視此為一項警告。我們必須急謀對策。什麼對策呢?
『要主動尋求幫助』
一個少婦經歷到嚴重的經濟和婚姻難題。在一次危機中她服食了過量藥品,但卻慶幸生還。在回顧這樣行的原因時,她評論說:「我認為難題是在於我沒有讓別人知道我內心的感覺。我並沒有預謀輕生。我只是苦惱日深,直至後來衝動地幹了這事。」她提出什麼忠告呢?「在事情尚未達到一發不可收拾之前使要主動向他人求助。」
這是個健全的忠告。有時當我們的感情大受壓力之際,擔子可能看來沉重到力不能勝。我們的罪咎感、悲傷或絕望可能使我們負荷不了。然而我們無需獨力承擔。耶和華上帝通過使徒保羅發出這樣的命令:「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拉太書6:2)其他人很想提供協助。他們也許有義務要幫助你。可是你若沒有告訴他們,他們通常都不清楚你究竟需要多大的幫助。
一個少女有三個朋友相繼自殺,她悲痛地問道:「我們又怎麼知道呢?……我們若從不知道他們的感受,又怎能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及時予以援手呢?」向別人談及自己的難題也許是十分困難的事。可是你一旦啟齒,你可能驚奇地發現說話變成多麼容易。你可以肯定別人是十分樂意提供幫助的。讓我們看看這些樂意提供協助的人是誰。
[第27頁的附欄]
要為他人著想
一位曾意圖自殺的少女解釋什麼事使她懸崖勒馬:「自殺遺留下來的只是痛苦、悲傷和罪咎——所造成的傷害其實比他們看來無法忍受的難題更大和更持久。」——馬太福音7:12。
[第27頁的附欄]
事情是會有轉機的
「世事永不會一成不變……我們深知舒解已近。」這樣的想法曾幫助一個人成功地抗拒自殺的念頭。
[第28頁的附欄]
改變初衷
赫勃·漢丁醫生(Dr. Herbert Hendin)說他認識四個跳樓自殺的生還者。其中兩人說在他們縱身跳下的剎那,他們改變了初衷。——《美國的自殺案件》,赫勃·漢丁醫生著。
-
-
他們伸出援助之手警醒!1984年 | 4月8日
-
-
他們伸出援助之手
「我們又勸弟兄們……要勉勵灰心的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14)保羅對帖撒羅尼迦小組所說的話表明基督徒小組是上帝用來支持灰心的人的一個重要工具。若有基督徒情緒極為低落,他可以在基督徒弟兄當中尋得安慰。
門徒雅各鼓勵人向受任命的小組長老求助。他說:「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各書5:14,15。
人若不願向長老求助,那又如何呢?一位曾經有嚴重難題的婦人也一度懷有這種態度,她解釋原因說:「我內心始終認為長老是不會了解的。他們會認為這是我的錯。」但在經歷過一次嚴重的家庭危機之後,她終於採取主動向長老們求助。她事後覺得如何呢?「長老們雖然是不完美的人,但卻富於了解。」
然而請不要忘記,使徒保羅鼓勵小組所有分子都『勉勵灰心的人』。小組的長老很樂意予以協助。可是感覺沮喪的人也可以向任何他所信賴的成熟基督徒請教。年輕人可以請教父母。婦女則可能喜歡向經驗豐富、「用善道教導人」的基督徒姊妹請教。(提多書2:3,《新譯》)重要的乃是:要向人傾訴。
但是一個心灰意冷的人若前來向你求助,那又如何呢?或者你若採取主動向這樣的人提出幫助,你應當怎樣行呢?有幾件事是你應當記得的。
安慰和體恤之心
請緊記千萬別對灰心的人的靈性情況妄下論斷。保羅說他們需要獲得安慰。因此,我們最好對他們表現保羅在寫給腓立比小組的信中所提及的品質:「所以,你們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有什麼愛心的安慰,有什麼靈裡的契通,有什麼慈悲和憐憫;就應當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愛心,要心志相同,思想一致,使我充滿喜樂。」(腓立比書2:1,2,《新譯》)勸勉、愛心、安慰、在靈裡的契通、慈悲和憐憫,這一切可以對灰心沮喪的人產生奇妙的治療作用。
使徒彼得提出另一項美好品質作為補充。他說:「你們要彼此同心,互相體恤,親愛像弟兄,滿有溫柔。」(彼得前書3:8,《新譯》)一個人若有「互相體恤」之心,他便會凡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會贏得灰心的人的信任,予以所需的安慰。這樣的人的確具有幫助灰心的人的恩賜。
嚴重的抑鬱病
然而小組裡若有人患有嚴重的抑鬱病,那又如何呢?當事人若懷有嚴重的罪咎感,覺得自己一無可取,毫無希望或甚至絕望,別人的開解對他亦全無作用,那應當怎麼辦呢?首先,應當勸他延醫治理,因為嚴重的抑鬱病時常具有身體方面的成因a。然而,不論他獲得什麼專業的治療,小組仍可擔任一個重要角色。
小組分子應當避免批評灰心者或催促他『振作起來』。一個男子的妻子患上抑鬱病,他說妻子不時有自殺的傾向。為什麼呢?丈夫承認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和其他人對她缺乏了解。
有些人發覺對灰心的人談及一些他們曾一度知道,但現在卻由於頭腦被抑鬱所混亂而覺得難於接受的事會頗為有益。要談及耶和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後書1:3)提醒這樣的人耶和華樂意「廣行赦免」。(以賽亞書55:7)談及耶和華那美不勝收的創造,此外也可以提醒他在這方面他曾享有的美好經驗。重題他與小組弟兄姊妹共享的愉快交誼,題及他多麼愛護家人,家人也多麼深愛他。可以向他強調你雖然並不全然了解他的心情多麼惡劣,別人的經驗卻表明事情總會有轉機的。要樂於懷著『弟兄的愛和溫柔的心』聆聽他說話,不論他那低落的情緒驅使他說出如何不合理的話來。
他若談及自殺,不要一笑置之。即使他沒有題及輕生的打算,但你若有理由相信他有這個念頭,不要害怕把這件事提出來。你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現時的心情非常惡劣,可能比我所能了解的更甚。正如你也知道,當人的情緒低落到像你現在一樣的時候,他們有時會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是讓事情一了百了。你也曾這樣想過嗎?」他若有這個念頭,這樣行可以幫助他把事情開誠布公地提出來討論,從而解除他心中的罪咎感。
『機件操作失常』
一位同時是基督徒長老的醫生報導說:「我有時以計算機為喻。電池若沒有電力,無論你按下什麼數字,你也無法獲得正確的答案。因此我告訴嚴重抑鬱病的患者,他的『電池』暫時缺電。他會胡思亂想,甚至異想天開。但他僅是在發生故障時才會如此。一旦難題解決了,事情便會隨之好轉。」
同一位醫生補充說:「當人們達到這個地步時,重要的不一定是我們所說的話。我們以基督徒同工的身分盡力對他們表示同情。長老可以請一些人生經驗豐富的人與他們坐下來交談,或僅是聆聽。我多次發覺到一個灰心沮喪的人可以從一位本身曾經歷過嚴重抑鬱的年長基督徒姊妹得到最大幫助。她有時只需坐下,輕輕拍著灰心的人的肩膊說:『我了解你的感受。』」
難題是可以解決的
誠然,對滿懷抑鬱的人來說,克服這種情緒看來要作出極大的努力才行。可是,一個灰心沮喪的人可能覺得他根本不想作出任何努力。但自殺絕不是難題的解決方法。一個婦人曾長期抑鬱失意,她食慾不振、夜不能眠、軟弱無力、精神緊張,她感到生無可戀。現在她卻寫道:「要勇敢剛強。無論你的難題有多大,忍受苦難有多久,耶和華能夠,而且必定會,幫助你。我便是很好的明證。」——腓立比書4:13。
還有另一件對灰心沮喪的人有所幫助的事是我們可以做的。我們可以懷著與保羅同一的思想為他們代禱:「願主耶穌基督和那愛我們,又開恩將永遠的安慰和美好盼望賜給我們的天父上帝,親自安慰你們,並且堅定你們,使你們可以繼續有良善的言行。」——帖撒羅尼迦後書2:16,17,《當代聖經》。
-
-
模糊不清的基督教警醒!1984年 | 4月8日
-
-
模糊不清的基督教
大部分加拿大人「不再期望從宗教獲得有關人生意義的答案,」里扶布烈治大學的教授雷傑納,必比(Reginald Bibby)說。然而百分之九十的人「對統計調查者聲稱他們屬於某個基督教會」。據多倫多《星報》透露,必比教授最近對加拿大宗教趨勢所作的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把「日常生活的焦點集中於各項與生存有關的問題上,例如職業、家庭、健康、和金錢。」必比教授將此稱為「模糊不清的基督教」,他說這種情形使大部分加拿大人「對於生存和死亡的意義尋不到答案。」在另一方面,他的研究顯示大多數加拿大人均相信『超自然』的現象,如占星術、第六感、精神感應、預知和預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