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走入歧途
1.(甲)耶穌為什麼時常用比喻?(乙)耶穌怎樣揭露了困難的真正原因何在?
耶穌曾講過許多的比喻,這使我們感到奇怪他為什麼這樣時常地用到這種教導的方法。通常一個比喻的目的是以一種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使一件事很容易為人了解。但是這個通則亦可以有例外,譬如在此所說的這個比喻便是如此。門徒當時問耶穌說:「[你]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當我們讀到他的回答時,我們立刻便注意到他所指的正是我們剛才在強調的事,就是人需要醒悟過來以及最重要的內心態度。他告訴他的門徒說:「天國的奧妙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看起來這似乎是由耶穌所作的一項專斷決定,但是他接下去又說明了困難的真正原因實際上是在於那些人自己。他引證以賽亞的預言,表明它在他的日子得著應驗說:「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其意義]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馬太福音13:10,11,15,34。
2.耶穌的教導方法怎樣有一種考驗的作用?由此產生什麼結果?
2 阿,對了!在耶穌的日子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聽他講話。因為在他們看來。他似乎是一個口才極好的說故事者。但是他們卻不要在他們對各事的看法和生活方式上受到打擾。他們不要他的信息深入到那種程度。因此他們將他們心靈的耳朵和眼睛閉起來,以免醒悟過來而不得不承認他們需要回心並轉身走上一條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馬可說耶穌甚為「憂愁他們的心剛硬。」(馬可福音3:5)於是耶穌用比喻來教導的方法遂成為了一種考驗,而他們卻未能通過這項考驗,結果將他們原有的知識和機會亦喪失了。正如耶穌曾說:「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13:12。
3.今日亦存有什麼相似的情形?我們所應追求的明智途徑是什麼?
3 今日情形亦是一樣,特別是以基督教國裡的人民而言。他們各有自己所選擇的宗教和教堂,而許多人根本無意要改變或認識他們有改變的需要。當一位耶和華見證人來探訪他們,希望使他們注意聖經為今日所發出的信息時,他們最多亦不過是不耐煩地聽一下。實際上他們已關閉了他們的耳朵和眼睛,而且連門也關上了。他們已打定了主意。只要是耶和華見證人,不論說什麼,他們的反應都是「不要。」這乃是他們的權利和責任,但事情並不一定要是這樣。好像耶穌的日子一樣,現在,決定仍在於個人。又如在耶穌的日子,當門徒向他探詢的時候,耶穌便停下來向他們說明某些比喻的意義。今日,我們亦最好停下來探究一下這些經文的意義和如何適用於今日。我們知道它們是「為教訓我們寫的,」特別是在現今「事物制度的總結已經臨到的時候。」——馬太福音13:36;羅馬書15:4;哥林多前書10:11,《新世》。
4.浪子的比喻大意如何?
4 浪子的比喻乃充滿了意義。所以為了要在腦中對這個故事有一個印象,我們且簡略地溫習一下這個關於一個人有兩個兒子的故事。小兒子要求父親把他所應得的家產分給他。父親應准了。於是這個年青人遂將他一切的財物收拾好到遠方一個地方去了,在那裡他過著荒唐放蕩的生活而把所有的財產花光了。那地方遭遇了大饑荒,在困苦絕望中他找到一份放豬的工作,但卻甚至連豬糠也沒得吃。在這種極痛苦的困境中,他醒悟了過來而決定要回家。他要承認他的罪惡並請求不被當作一個兒子,而是作一個受雇的僕人。可是他的父親老遠看到了他的兒子便跑過去迎接他,親熱地歡迎他。他很快就被披戴上最好的衣袍,鞋子和戒指,接著還舉行一個奏樂跳舞的宴會。但是當大兒子走進了房屋並悉知有什麼事發生之後便大為生氣而不肯加入宴會。他的父親來規勸他,但他只是與父親辯駁。於是父親再以一種最仁慈和動人的方式向他解釋他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到此故事便突然地結束了,沒有說出大兒子的最後反應是什麼。——路加福音15:11-32。
5.在什麼方面這個比喻看來是獨特的?
5 這個比喻在某些方面看來是獨特的。它是耶穌所講的比喻中最長的之一,由此可以給予人一個更詳細的圖畫和更深刻的印象。但是其中給予人一個更深印象的特色乃是它所牽涉到的家庭關係。其他的比喻多牽涉到無生命的東西,例如各種不同的種子或泥土或一個主人與僕人之間的關係等。(馬太福音13:18-30;25:14-30;路加福音19:12-27)但是在這個比喻中我們有一個父親與他的兒子之間的親密關係。固然,很多時候父親往往並沒有與兒子之間培養成如此一種友愛或親近信賴的關係;兒子被教養成懼怕和尊敬父親而不是自發地去愛他們的父親。但是我們只需要讀一讀這個比喻便會看出這個父親對他的兩個兒子懷有多麼親切的愛,並且對他們慷慨地表現出來,雖然有時他們並不配得。這個故事本身便對人具有一種溫暖的吸引力,而耶穌原意正是要它如此,所以我們極感興趣地要在下面仔細地考慮一下它在今日的應驗。
比喻的背景
6.什麼環境使耶穌說出這個和其他兩個比喻?
6 首先我們必須看一看這個比喻是在什麼環境之下講出的。時間是在耶穌傳道生涯的後期;當時他正前往耶路撒冷,這是他在最後一次去耶路撒冷之前的那一次。(路加福音13:22)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開首清楚地說明了當時使耶穌說出這一個比喻和其他兩個比喻的環境:「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加福音15:1,2)結果耶穌遂說出三個比喻,每一個都是敘述一件失落了的東西再被找回;這些失落的東西就是,一隻失去的羊,一塊失落的錢和最寶貴的一個「失而又得的」小兒子。同時在每一個比喻中耶穌都強調失主在找回失物時的歡喜快樂。——路加福音15:32。
7.耶穌的觀點和態度怎樣與宗教領袖的觀點和態度成一對照?
7 那些宗教領袖和其他的人所表現出的低聲抱怨的態度並不是新近才有的事。從施洗約翰開始傳道的時候他們已表現出了這種態度。正如耶穌曾告訴他們說,相信和響應約翰的信息的乃是那些稅吏和娼妓[罪人]。」在那些自以為義的宗教領袖眼中看來,這一階層的人乃處於一種迷失的狀況中,極受人鄙視而不配得著任何顧念。可是,在耶穌的眼中,這一批人雖然已入歧途和處於一種迷失的狀況中,卻表現了他們願意聆聽他和醒悟過來,『他們之中有許多跟隨耶穌。』事實上,耶穌說,他們「倒比你們[法利賽人]先進上帝的國。」當他受著一個「稅吏長」撒該所款待時,耶穌又說,「人子來為要尋找失喪的人。」——馬太福音21:31,32;馬可福音2:15-17;路加福音19:10。
8.以上的幾個比喻強調了什麼?
8 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耶穌在講出關於失去的羊和失去的一塊錢的比喻時的背景強調了失主對失物的熱心尋找。可是第三個浪子的比喻則強調了不同的另一面。它表明了迷失者所必須採取的途徑。
9.為什麼他如此地強調歡喜的一面?
9 請注意在所有三個比喻中,當失去的被找回時,不但失主歡喜快樂(這是合理而應當的)而且全家人和親朋鄰里都被邀請來與他們同樂。耶穌解釋這點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路加福音15:10)這樣耶穌表明了他歡喜地接納那些誠懇悔改的人乃是跟從了屬天智慧的途徑。他同時也將那些宗教領袖對他們較不幸的弟兄們所持的那種自以為義和小氣的態度表露為不智的和不正當的。不錯,既然都是猶太人,他們都是弟兄,是同屬於一位主人的上帝的百姓,而且實際上都需要醫生基督耶穌來醫治他們和使他們歸回耶和華。——馬可福音2:17。
10.這個比喻的背景會怎樣幫助我們?
10 記住這個背景會幫助我們了解浪子這個比喻在現代的應驗。正如施洗約翰和基督耶穌的信息和工作使得不同的階級顯露出來,同樣地在今日,當跟從耶穌腳蹤的門徒在傳揚一個相類似的信息和推行同樣的工作時,我們亦可以看到類似的階級顯露出來。這些事會對我們成為一種指引和安慰,同時也是一項警告,正如它們以往對耶穌的門徒也曾是如此一般;對這些門徒「天國的奧妙」曾被首次提出。——馬太福音13:11。
辨認出其中的人物
11.(甲)比喻中那「一個人」代表誰?(乙)關於上帝作為父親這件事上我們有什麼事實作為指引?
11 在比喻開頭的一句話中耶穌便提到了其中的三個主要人物:「一個人有兩個兒子。」(路加福音15:11)這個表示出他們之間存有家屬的關係。這「一個人」既是兩個兒子的父親乃代表耶和華天父。問題是,他是誰的父親呢?「父親」這個名詞表示賜生命者的意思,但僅憑這一點並不能決定答案。基督教國的教士們亦喜歡談到以上帝為父和四海一家,」但是在這方面他們卻大錯特錯了。耶穌曾對他當日的猶太教士,法利賽人說:「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因為他們具有他仇恨的精神,甚至到了殺人的程度。不錯,亞當曾是「上帝的兒子,」但是在他故意叛逆之後,上帝便不再承認這種父子關係了,無論是對亞當而言或對在他以後所產生的人類家庭而言均是如此。因此聖經說:「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與此一致地,耶和華只承認他對那一群將來可以在他基督耶穌的王國裡獲得生命的生物家庭具有父親的關係。——約翰福音8:44;路加福音3:38;約翰一書5:19。
12.唯有誰才可以被適當的稱為「歸向」上帝?由此產生了關於兩個兒子的什麼結論?
12 在考慮到比喻中的兩個兒子代表誰時,認識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他們並沒有包括那些從來不認識或不尋找真實的上帝耶和華的人在內。當保羅向雅典人演講時,他敦促他們說「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使徒行傳17:27)但是,我們在以上已注意到,上帝並沒有呼籲要迷失了的以色列人去揣摩尋找他。反之他說:「[歸]向我,我就[歸]向你們,」因為他們仍然是與他有立約關係的百姓,雖然他們偏離到他們自己的歪路上時間已夠長久了。(瑪拉基書3:7)同樣地,那個人的兩個兒子代表了那些已經對耶和華和他的旨意具有足夠的知識可以構成一種與他建立關係的基礎的人,雖然其中有相當多的人可能沒有利用它並可能在一段時期內走入了歧途。
13.耶穌對誰透露耶和華是他們的父?今日我們怎樣可以認出這一批人?
13 對那些與他聯合一致的人首先透露了耶和華是他們的父親的乃是耶穌。他教導他們禱告說:「我們在天上的父,……」他又進一步對他們說:「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這「小群」包括了構成基督教會的144,000人。他們有希望在王國裡贏得生命,在天上與基督一同坐在他的寶座上。這些人乃是在每年主的晚餐或紀念儀式中有資格領食象徵物的人,而記錄表明直至今日這一群人中仍有一小部分剩餘在地上。這些人被稱為「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以,很恰當地,在比喻中的長子代表了今日那些聲稱為剛才所提及的真正教會的餘民。——馬太福音6:9;路加福音12:32;啟示錄3:21;14:1;希伯來書12:23;請亦參看《守望台》1965年312頁。
14.除了「小群」之外,耶穌怎樣表明了另外的人也會蒙受他的恩寵?
14 但是「小兒子」又代表什麼階級呢?除了懷有屬天希望的「小群」之外,耶穌還提到了「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這些另外的羊被辨認出來就是在綿羊和山羊的比喻中被召集到基督右手邊的綿羊。不錯,這些人亦與上帝有一種家屬關係,因為君王基督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聖經表明的他們被召集的時期乃是跟著在「人子在他的榮耀裏……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之後,而這件事則發生在1914年。君王邀請這些綿羊般的人來「承受那……為你們所預備的王國,」不是要他們與他一同坐在屬天的寶座上,但是他們要在地上作為『義人而往永生裡去。』正如聖經所應許的,「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約翰福音10:16;馬太福音25:31-34,46;詩篇37:29。
15.為什麼小兒子並不代表所有「另外的羊」?
15 所有共有兩批人會在上帝的王國裡贏得永生並仰望上帝和呼求他作為他們的天父。概括地說來,這些人是由耶穌比喻中的兩個兒子所代表。不過,我們卻不能說約翰福音10:16所說的所有「另外的羊」都由「小兒子」來代表。這些人當中有許多也好像雅典人一樣原先「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上帝,」並且也沒有呼求他作為他們的父。(以賽亞書2:12)或許他們以前在揣摩尋求他,而且由於他們是誠懇和心地忠實的,他們響應真理的信息並「信了,」好像在雅典有的人在聽了保羅講道之後就成為信徒一般。(使徒行傳17:33,34)從那時起,他們一直保持一種穩定的行徑,因此他們並不會由「小兒子」來代表。那末,他究竟代表誰呢?
引入歧途的行徑
16.小兒子採取了什麼途徑?由此表露了什麼態度?
16 我們若查看一下那個小兒子所採取的途徑便會看到一些能夠幫助我們辨認出他代表什麼階級的特徵。在故事的開首,我們聽到他問他的父親要「我應得的家業。」父親默許了他「就把產業分給他們。」換句話說,小兒子在那時候就要從他父親的產業中得到他將來應分得的家產。他要的是現金或一些他能夠輕易轉變為錢的貨物。然後他立刻就把一切所有帶走,旅行到遠方去。不久便由於過著任性淫佚或放蕩的生活而把一切錢財花得精光。(路加福音15:12,13)在此我們看到一個沒有耐性的青年要以實質的形式得著一切他所能得到的一切東西來供他即時的自私享樂。在家裡父親的眼前服事父親在那時候對他說來毫無吸引人之處,因為那種生活太受限制了。他要以他自己的方式來過他自己的生活。
17.在我們的日子,屬地的希望在什麼時候和怎樣被顯示出來?
17 在我們的日子有沒有一些人也處於剛才所描寫類似的地位並且也採取了類似的途徑呢?有。耶和華見證人的現代運動約於1914年之前四十年左右便開始成形,這正與施洗約翰的傳動活動相照應。與基督教國內的一般教訓相反的,在那早期的日子,它已開始受啟示和教導屬天的希望並非唯一得救的方法。根據基督的贖價犧牲,一般的人類家庭在地上重建的伊甸樂園情況下得永生的希望乃是他們在當時所宣揚的信息中固有的一部份。這一點在1881年首次被清楚地看出來,並在《更好祭物的會幕影子》這本小冊子中宣告出來。在1886年所出版的《上帝在各時代中的計畫》這本書中它也是顯要的一點;這本書在以後的四十年內一直被人廣為分發和研究。在1918年初起,《現今活著的百萬人將永遠不死》這本小冊子和在普世發表的同名公眾演講則更坦率寫顯明地提出聖經的證據,表明有一大群人會渡過哈米吉多頓在上帝王國治下的地球上永遠生活。
18.有的人對那信息怎樣產生了與那小兒子相似的反應?
18 許多人不但聽到了這信息而且還與宣揚這信息的上帝百姓的組織發生密切的接觸。他們知道也相信上帝會在地上恢復完美生命的恩典,但是,好像那個小兒子一樣,他們不要等到上帝按照他的方式和時候在「新天」的督視下的「新地」中才享受生命。(啟示錄21:1)換言之,他們要從天父那裡立刻就享有『他們應得的家業。』這是出於一種不高尚的動機而作的一項過早的要求。
19.小兒子階級怎樣一向沒有表現出希望得著長子的份?
19 請注意在耶穌所說的比喻中,小兒子並沒有要求得到他的哥哥,長子,所應得的家產。根據上帝的律法,長子的權利是承繼父親家產中的兩份,而小兒子則只得一份。(申命記21:17)所以在我們的日子亦是如此。小兒子階級的人並沒有懷有過屬天的希望,深知這項希望牽涉到一種獻身的生活,終生行走在自我犧牲的窄路上。他們遲延不採取獻身而開始事奉耶和華的步驟。為了體會他們的地位,我們必須記得直到1934年左右,他們一直以為將自己獻身給上帝的步驟只是那些會成為上帝屬靈的兒女將來有屬天希望的人所應做的事。在那一年《守望台》清楚地說明了「另外的羊」要獻身遵行上帝的旨意並以水浸禮來象徵這項獻身乃是十分適當的。——英文《守望台》,1934年八月十五日,第250頁。
20.今日有的人怎樣採取一種與小兒子一樣的途徑?
20 直到1935年「另外的羊」的召集會在哈米吉多頓之前完成這件事一直未受到強調。但是,從該時起,在《守望台》的篇頁中陸續地供應了聖經的滋養知識和幫助以加強那些懷有屬地希望的人的信心。雖然如此,仍然有許多人學習了關於耶和華和他的旨意的知識,知道它是真理,但卻遲延地不再作任何進步。他們已看到了其中所牽涉的負擔。好像那個小兒子一樣,他們所要的是不同的東西,而且現在就要。
21.(甲)當年青人採取這種途徑時,常會產生什麼問題?(乙)在這方面,父母們應該記住什麼?(丙)我們對獻身這件事應該持有什麼正當的看法?
21 事實表明了很多時候這些人都是一些年青人,或許是一些獻了身父母的兒女,因此他們對於在一個重建的樂園中得永生的希望十分熟悉。有的時候這些年青人,或許在他們尚是十三,四歲的時候便受了浸,聲稱他們已獻了身。然後不久他們在作為耶和華的見證人方面說來便失去了蹤影。他們全心沉醉在世俗的事和享樂中,有的時候更沉溺於可恥的行為中,由此為他們的父母帶來羞辱。然後,在極度憂傷中的父母遂開始疑問到他們年青的兒子或女兒當時是否真正了解獻身和受浸的意義。但是在這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豈不是太晚了一點嗎?他們豈不是在當時就應該肯定地知道嗎?年青人很容易在一段時間中對某一件事大表熱心,然後又以同樣的熱心去從事另外一件事。他們剛嚐到了生命所能給他們的各種滋味,這包括了這個世界裡各種吸引人的東西,它的夢想和虛榮。(傳道書4:7)他們敏於接受提議。他們看到其他與他們同年的男女受了浸,那末,他們為什麼不也這樣做呢?憑著他們對真理的認識,他們感到自己可以對在受浸時向他們提出的兩個問題作肯定的回答。但是我們是否可以說在那個階段中,他們真正地體會到採取獻身步驟的意義乃是對上帝所作的一項永久的誓願,要時刻遵行他的旨意,並牽涉到他們的整個生命呢?聖經說:「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而說你「錯許了。」「為何使上帝因你的聲音發怒,敗壞你手所作的呢?」這正是那個浪子所遭遇的事。——傳道書5:4-6。
22.(甲)當年青人採取這種途徑時,常會產生什麼問題?(乙)在這方面,父母們應該記住什麼?(丙)我們對獻身這件事應該持有什麼正當的看法?
22 當然,每個人,包括年青人在內,都與別人大不相同。有的人在令人驚異的幼年時候便能夠對事情抱著一種嚴肅認真的看法,並且以後一直如此。聖經裡便載有這種例子,例如撒母耳。我們無法定下一個概括的律則或年歲的限制。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得到個別的看待。同時,我們要避免一種實際上會傾向於產生浪子的途徑。
23.關於那些走入歧途的人,我們產生了一些什麼問題?
23 關於那些走入歧途的人,我們產生了許多問題。他們並不是故意作惡的仇敵。他們還有復原的可能嗎?若然,怎麼樣呢?浪子的比喻怎樣幫助我們回答這些問題呢?它不但對於浪子階級,而且對於那些一直緊緊依附著上帝組織的人所應採取的態度和途徑有些什麼啟示呢?我們將會在下一期的《守望台》中討論到這些以及其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