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昏暗的隧道進入古代!
你所攜帶的手電筒只能使你看見不遠的地方,這更加反映出隧道前頭的黑暗。在你身旁和頭上的是粗糙的石壁,水流及膝,因此你必須小心前進。這種景象是令人心悸——抑或引人入勝?
你會有各種理由喜歡從這條黑暗隧道,在古代的大衛城之下進入耶路撒冷。何以會如此呢?因為涉水而過等於涉獵歷史的一部份,而這部份歷史很有力地證實了聖經的記錄。
這條長長的石隧道通常稱為希西家隧道或西羅亞隧道。(列王紀下20:20)在通過隧道時你會發現穿著運動鞋和短褲最切合實際。手裡拿著手電筒,在不及一小時之內,你所見的會證實差不多三千年前聖經所載的記錄,可是在這樣行之前,不論是實際涉水還是作紙上旅行,都要簡略考慮一下這條傑出隧道的歷史。
當希西家在公元前745年作猶大王時,強大的亞述國王正在壓迫以色列和猶大的百姓。在公元前740年,亞述大軍已征服和滅亡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後來更開始進侵猶大,猶大的城堡一個復一個地失陷在凶殘的亞述人手中。(列王紀下18:9-11,13)大軍指向耶路撒冷,這個城堡怎樣在聖經歷史上第二個世界霸權的無敵大軍進攻下倖免於難呢?
亞述王西拿基立差遣一個名叫拉伯沙基的將官去恫嚇猶太人。拉伯沙基用希伯來語向城牆上的民眾大聲呼叫,企圖消滅猶太人的士氣和抵抗精神。鑑於中東的酷熱氣候,你可以想像到他恫嚇猶太人會「受飢渴而死」,這句話含有什麼意思。(歷代志下32:11)但情形真的僅是——『不投降就得渴死』嗎?
不錯,因為希西家王在較早時候已命人「塞住城外的泉源」。(歷代志下32:2-4)因此圍城的亞述人會受到極大威脅,因為難以尋得足夠的食水。既然希西家王和百姓會像西拿基立所恫嚇一般,有如被困的「籠中之鳥」,他們可以有什麼水源供應呢?不錯,猶太人知道在城東山坡的基訓河谷有大量水源。這水源已被「塞住」或埋沒而不讓亞述人知道。可是基訓是在耶路撒冷城牆之外。那末猶太人何以為生呢?
聖經告訴我們。它說希西家「塞住基訓的上源,引水直下,流在大衛城的西邊。」(歷代志下32:30;列王紀下20:20)他怎樣成就這件事呢?藉著鑿石開通一條流水隧道。隧道至今猶存。專家們稱之為「古代工程學的偉舉之一」。你若往該地訪遊便可以涉水通過。
看來基訓泉源(現時有人稱之為處女泉)在汲淪谷的低坡處有一個洞穴。因此一度佔據該城的古代耶布斯人在洞後鑿通石壁,將水從豎坑引入附近石壁的裡面。他們遂能縋下水桶從水溝取水。大衛的手下也許曾從這條水溝潛入城內。(撒母耳記下5:8)但在希西家時代,城裡居民已大為增加。因此,他下令鑿一條長長的隧道,將大量的水引入池子(西羅亞)中,這池是在城內的城牆保護範圍內。(參看略圖。)
這項工程多麼偉大!一隊工作人員從南邊的西羅亞池開掘。另一隊則從北邊的基訓動工。請想想工程中的開鑿工夫——只用手工具而非用氣壓鑽孔機或現代的爆炸方法——從堅石中鑿出一條隧道,它的高度平均約六呎(1.8公尺),寬應約二呎(0.6公尺)。更為驚人的是長度,共1,749呎(533公尺)。請想像一下,挖通差不多三分之一哩的堅石!
開鑿的範圍是如此狹窄,以致一時僅容一人挖鑿隧道面。即使兩隊工作人員『不分晝夜』動工,看來也要六至八個月才能相遇。雖然你無法得知當時的勤奮工人對工作所得的印象,但你也可以略知一二。怎會如此呢?
在1880年,有一位少年在西羅亞隧道出口附近嬉戲,不慎墜下水中。他從水裡上來時發現壁上的碑銘。它刻著的是古代希伯來文,是當時希伯來字體的一個可貴樣本,與以賽亞先知所用的字體無異。碑上的空間並未完全刻遍,但其中有六行寫道:
「這是鑿通的方法:——雖然已[……]仍然(有)[……]斧,每個人都移向他的同工,在還有三肘地方尚未鑿通之際,已[聽到]人聲在向同工招呼,因為他們在石的右邊[和左邊]交錯而鑿。當隧道鑿通時,石工們彼此面對面,斧對斧地鑿(石),泉水流經1,200肘進入池子,鑿石工人頭上石山的高度是100肘。」
請想像你自己是工人之一,向悠長、昏黑的隧道愈鑿愈深。你怎能知道應該鑿向那一方呢?掘向右邊?向左邊?高一點?低一點?鑿入了數百呎之後兩隊工人要相遇——多麼偉大的成就!
來吧,請按附圖所示參觀一下隧道的樣子。從基訓(第1點)的梯階下去,你會找到泉源本身(第2點)。然後你通過耶布斯人所鑿的水溝(第3點)。你若小心考察一下這裡的石壁,就會看出上端石壁和天花板顯出較佳的雕鑿技術。希西家的工人顯然在這部份予以翻新,比較早時候耶布斯人的手工更為精細。
我們很快向左轉個大彎(第4點),希西家的隧道就在這裡開始。從這裡前行較為容易。你現在不必在狹窄的通路上爬行,像十九世紀到隧道探險的考古學家一般,那時水面上的空間小到僅有四吋高。他們在其上爬行的那層很深的泥淖現時除去了。因此你可以站直涉水,雖然在有些地方要將身俯得很低。由於水深也許及膝,甚至及腰,涉水的深度會在日中的不同時間和不同季節而有所差別。
當你向前行去時,你可以領會到並非循著直線前進。今日沒有人真正了解何以隧道要鑿成「S」形而不鑿成較短的直線,但事實便是如此。我們兜一個圈子便來到第5點。為什麼突然改變方向呢?對於這點,顯然兩隊工作人員在相距大約100呎(30公尺)之際,來自北方的一隊首先聽見南方工作隊的斧鑿之聲。來自南方的一隊在第12點時也隱約聽聞斧聲。你可以從隧道決定這點。因為兩隊都開始了一連串的迂迴和糾正方向。請想像一下兩隊人員知道彼此行將相遇時的興奮。有時虛假的回聲也許曾使隧道轉向。但後來可能有一位希伯來工程師辨出錯誤而指示工作再循正途。看來前往東北,向基訓行去的一隊有較大的困擾,因為他們作出三次錯誤的起點,後來須要放棄(第11,10,9點)。
你若將腦海中的景象重溫一下,你可以領會到工人在隧道裡的矇矓光線下斧鑿壁面。聽到從另一隧道傳來斧鑿之聲時,他既緊張又興奮,對煙塵滾滾和窒悶的空氣也不留意了。在他後面的工程師也許蹲下來,拿著火炬,並不時指導說,「轉左一點」,或「向著這方,循聲鑿去」。
領前的工人愈來愈近。從壁上較粗陋的技術你可以領會到工人們的興奮和不耐。他們放棄了在早期開鑿時所表現的優良技術。
當你行到第6點時你便是站在當時北方隊中有人聽到「呼叫同工聲音」的地方,正如西羅亞碑銘所述一般。他們必然彼此發出關懷的呼聲,於是工人們重新振奮精神鑿石,現時雙方距離僅有三肘或四呎半(1.4公尺)之遙。只看石壁的些微曲折便知道工人們急於彼此相遇。甚至地面也證明他們的緊張,因為從第6和第8點,地面即開始升高,工人沒有掘得很深。
聲音愈來愈響。最後在第7點,斧尖突破了距離。工人看到亮光,和人面!不錯,鑑於當時所用的簡單工具,兩隊人員在大衛城的地底下一條養生的隧道上相遇的建隧計劃的確是一項偉舉。藉著查考開鑿形式的轉變方向,你可以決定相遇的精確地點。在西羅亞進口約二十呎(6公尺)處有銘刻紀念這項偉業(第13點)。原始的石碑現在保存在伊斯坦堡博物館。但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你可以看到石膏仿製版。
為了使涼水從基訓流入西羅亞池子,隧道專家要在西羅亞一端的隧道地平作出若干調整。你可以看出這點.因為隧道在此處的高度超出其他部份。但此舉一經完成,水流遂能平順地在隧道全長中下降七呎(2.1公尺)。《大衛城》一書聲稱「從基訓泉源至西羅亞池的逐漸傾斜下降得如此完美,可算是古代建築技術的另一奇跡。」
你的行程在西羅亞完畢,那裡有婦人在現時稍有鹽分的水裡洗衣,你可以從剛才的經歷反省歷史事件。雖然聖經中關於希西家的隧道所記載是在數千年前寫成,你今日卻能目擊這次歷史記錄的正確性。從隧道涉水進入耶路撒冷的遊客證明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在面臨亞述人威脅時所表現的遠見和勤工。
可是,即使開鑿這條隧道,貯備多量的水以防敵人長期圍城,希西家王並沒有將信賴完全寄託在防禦工事之上。反之,他絕對倚靠耶和華的保證和擁護他的崇拜。希西家王在以賽亞先知鼓勵之下對百姓說:「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因亞述王和跟隨他的大軍恐懼、驚慌;因為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大。與他們同在的是肉臂,與我們同在的是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他必幫助我們,為我們爭戰。」——歷代志下32:7,8。
他果然這樣行。當城裡的猶太人獲得來自基訓通過隧道流入的食水供應時,亞述大軍在離城不遠之處紮營。在一個晚上,耶和華的一位天使擊殺了185,000名亞述人,「把所有大能的勇士和官長、將帥,盡都滅了。」(歷代志下32:21;列王紀下19:35)因此涉水通過希西家的隧道所得的印象不僅是歷史上的一項工程計劃而已。它應該使你受到感動,堅固你的心,採取積極行動去支持那些忠於上帝的人。
[第2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聖殿新址
大衛城
特羅裴谷
基訓
汲淪谷
西羅亞
城牆
[第22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希西家隧道
基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西羅亞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