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悔改——怎樣可以認明?
「我們若說自已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這句話是使徒約翰在公元第一世紀說的。他在寫這封信給他的基督徒同工時,他將自己也包括在「我們」這個代名詞裡。——約翰一書1:8。
我們是真正的基督徒嗎?若然我們就必須在受浸成為上帝兒子的門徒之前,離開以前所行的錯誤途徑,「悔改歸正。」這使我們能夠「請求在上帝面前有一個無虧的良心,」藉著他兒子的贖罪祭與他和好。(使徒行傳3:19,26;彼得前書3:21;哥林多後書5:19-21)但是悔改的需要並不至此為止。約翰的話表明由於我們的不完美及來自遺傳的罪,我們仍然會犯錯。大多數都是細小的過犯。但是一個基督徒也可能犯大過。無論如何他都須要悔改懇求上帝寬恕。
為嚴重的罪過懺悔
一個基督徒可能變成過度自信,以致忘記了「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書10:12)或者由於不珍惜上帝的安排去保持靈性的堅強及健康,基督徒可能變成軟弱而易受試探。他可能犯了嚴重的過錯。若然又怎樣呢?現在他應該怎麼辦呢?
他若考慮一下大衛怎樣行他便可以得益不少。詩篇第三十二篇很可能是大衛在犯了關於拔示巴及烏利亞的嚴重罪過之後寫的,大衛說:「我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因終日唉哼而骨頭枯乾。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為此,凡虔誠人都當過你可尋找的時候禱告你。」(詩篇32:3,5,6)他若不求耶和華寬恕,他只會延長受良心責備的痛苦而已。箴言28:13訓勉說:「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不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非常珍貴,我們不應忽略求他的寬恕及憐憫。我們應該敏於通過他的兒子,我們「在父那裡的中保,」這樣行。——約翰一書2:1。
可是一個想悔改的人還可以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現在明智的途徑就是往見小組裡的屬靈「長老。」為什麼呢?他們有權使人蒙上帝寬恕或作上帝和犯罪者之間的居間人嗎?不,唯有被開罪的人才可以寬恕得罪他們的人。另一點是:唯有上帝才可以寬恕觸犯他的律法的人,我們的居間者乃是他的兒子。——約翰一書1:9;2:1,2;希伯來書4:14-16。
但是保羅豈不是論及哥林多的弟兄「寬恕」一個犯了嚴重過錯而悔改的小組份子嗎?是的,但是他們的「寬恕」顯然不是寬恕他違反上帝的律法。反之他們是寬恕他的行為為小組所帶來的煩惱,羞辱和憂傷。(請比較哥林多後書2:5-10;7:11)同樣地我們各人可以「饒恕別人對我們的冒犯。」——馬太福音6:14,15。
那末為什麼要去見小組的長老呢?為了求這些牧人的幫助。犯過是靈性生病的一個證據。門徒雅各指出犯過者需要怎樣行:「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各書5:16。
不錯,往見這些長老弟兄的目的是要請求幫助,獲得醫治以保持靈性的健康及堅強。予人這種幫助乃是牧人的工作的一部份。(請比較以西結書34:4,16;希伯來書12:12,13)可是還有另一個原因。
這些弟兄同時關心保護整個小組的靈性健康,防止它受到不良影響。他們也十分關心幫助小組時刻在上帝面前及所有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地位,避免在任何方面為耶和華的名帶來羞辱。我們應當盡力要這些人合作,幫助他們履行他們的責任。
犯過的人應該表現一種正當的精神,勇於向構成小組司法委員會的長老承過而不應由其他人將事情傳給長老,然後他們才不得不審問犯過者是否願意真心悔改,轉離歧途。「因為他們為你們的[生命]時刻儆醒,好像將來對[上帝]交帳的人。」因此,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對這些人表現順服。——希伯來書13:17;使徒行傳20:28-30,35;帖撒羅尼迦前書5:12-15,23。
顯然這些長老渴望犯過者真正誠心悔改,為他自己及小組裡其他人的好處而改邪歸正。唯有犯過者表現真正悔改的證據才能使他們確知上帝已寬恕他而「不算他為有罪。」(羅馬書4:8)這種情形與他們逼於將一個危害到小組的靈性健康及它在上帝面前的正當地位的人開除不同。
不錯,決定小組將一個人開除與否——不在於過犯的嚴重程度或它可能引起的不利宣傳——而是在於犯過者是否誠心悔改。如果他真心悔改,小組就不會僅為了令某個人或大眾滿意而將這人開除。誠然,若是嚴重的過犯,他們可能感到必須公開對犯過者予以嚴厲的責備,無疑有一段長時期,甚至若干年的時間,長老不會將小組裡的職責委派給他。但是他們不會捨棄任何誠心悔改的人,正如當大衛謙卑地痛悔他所犯的大罪時上帝沒有捨棄他一般。在表現忠貞的愛及恩慈方面,他們會效法上帝。——撒母耳記下22:50,51;列王紀上8:22-26:詩篇51:17。
司法委員會的長老怎可以令自己相信犯了嚴重過錯的人真正悔改呢?在這方面,我們怎可以肯定自己的悔改是真正的,是上帝所喜悅的那種悔改呢?
世俗的悲傷抑或敬虔的悲傷?
很顯然地,任何犯罪的基督徒都應該感到悲傷、懊惱及後悔。但是這些情緒並不是量度真正悔改的肯確標準。問題是:為什麼犯過者感到悲傷、懊惱及後悔呢?什麼促成這些情緒呢?
使徒指出決定這點是很重要的,他寫道: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哥林多後書7:10)所以我們的動機是否正當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世俗的悲傷並不是發自信心的,也不是由於熱愛上帝及公義的緣故。反之這種悲傷發自由於失敗、失望、物質上及社交上的損失、遭受懲罰及帶來恥辱而感到的後悔。世俗的悲傷為了過犯所帶來的不愉快後果而悲哀。但它不是為這件事之不義及為上帝帶來羞辱而悲哀。——請比較耶利米書6:13-15,22-26。
該隱便表現這種悲傷。當上帝宣判該隱的罪狀時,他的確感到哀傷——由於毀了他預見的前途而為自己哀傷。但是他並沒有為他殺死弟弟的惡行表示後悔。——創世記4:5-14。
以掃不珍重他的長子權而將其賣給他的弟弟雅各。後來當以掃獲悉雅各從他父親以撒獲得預言性的長子祝福時,他「放聲痛哭。」他號哭懇求父親回心轉意以收回他所作的祝福;以掃並沒有因後悔而改變令他「藐視他的長子權」的物質主義態度。他惋惜這件事令他付出的重大代價。上帝說:「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創世記25:29-34;27:34;希伯來書12:16,17;羅馬書9:13。
何西阿的預言清楚表明上帝從來不喜歡人對這件事採取「一時一樣」的態度。他論及以色列說,「他們在急難的時候,必切切尋求上帝。」但是他們所表示的悔改之意有如過眼雲煙。「你們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何西阿書5:15;6:1-4。
然後何西阿透露甚至今日許多人的悔改所缺乏的主要因素,說:「他們並不誠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號。他們為求五穀新酒聚集,仍然悖逆我。……他們歸向,卻不歸向至上者。……」他們在困難時「呼號」求救是受自私之心所推使;如果得到解救,他們並不利用這機會改善及強化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更留心遵守他那崇高的道德標準。(雅各書4:3)何西阿說他們如同一把永遠擊不中鵠的「翻背的弓。」(何西阿書7:16;詩篇78:57)他們的悔改並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約珥書2:12,13。
什麼推動人作真正的悔改
真正悔改所引起的悲傷有一個與世俗的悲傷截然不同的動機。由於犯過者認識上帝及他的偉大品質和公義旨意,他對上帝所懷具的愛推使他渴望復得上帝的嘉許。對上帝的善良和偉大的體會使真正悔改的犯過者十分懊悔自己的行為為上帝帶來羞辱。對鄰人的愛同時使他們後悔自己的行為對鄰人造成的損害,自己所立的不良榜樣玷污了上帝的子民在外界人士中間的聲譽,以致阻礙別人認出上帝的真正組織。這些事,不是他們因「事情敗露」或因遭受管教而感到羞愧,使他們感到「傷心」及「靈性痛悔。」——詩篇34:18。
但是悔改(希臘文me·taʹnoi·a)同時包含「改變思想」或「改變心意」的意思。真正的悔改必須包括積極捨棄不良的行為,視之為可厭可憎的事。(詩篇97:10;羅馬書12:9)這與熱愛公義同樣重要,後者使悔改的基督徒痛下決心從今以後行走公義的途徑。犯過者若不恨惡罪惡及熱愛公義,他就不會有真正的力量痛改前非,也不會像使徙保羅所說一般「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使徒行傳26:20)羅波安王的事例足以說明這點。上帝發怒時他就謙卑自抑,但事後又故態復萌而作惡。為什麼呢?因為「他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歷代志下12:12-14。
哥林多小組則「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當保羅指責他們縱容一個故意行惡的人在他們中間時,他們立即聽從訓示糾正這種情形。他們不但藉著恐懼,還藉著「[熱切]、自訴、自恨[錯誤行為所帶來的羞辱]、……想念、熱心、[糾正錯誤]」表示他們為以往的過犯悲傷(哥林多後書7:11)所以,今日的長老可以留意表示悔改的犯過者中間是否表現同樣的品質。
無需因不完美而失去喜樂
當然,罪有輕重之分。也許除了一些嚴重罪過,例如姦淫、淫亂或偷竊之外,我們可能意識到自己有「高傲的眼」或曾按外貌待人,」這都是上帝所不喜悅的。(箴言6:16,17;雅各書2:9)至於運用舌頭,「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說過後來我們看出是不智、不仁、沒有愛心、基督徒不應說的話。(雅各書3:2,8-13)我們渴望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致受到損害嗎?若然我們就須要「悔改歸正,」求他寬恕。
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多方面表現出不完美,我們就應該因此而時刻感到悲哀懊惱嗎?絕不該。
在列舉上帝聖靈的果子時,使徒保羅將「喜樂」置於「仁愛」之後。(加拉太書5:22)詩篇的執筆者說:「主耶和華阿,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篇130:3)我們是可以保持喜樂的,記得「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8-14)雖然我們的過錯或無心的失言而苦惱。
可是,我們承認這些過失應該對我們具有一種謙卑的影響,幫助我們對人謙遜和體貼。這樣,當我們禱告求上帝寬恕我們日常的過錯時,他便會樂於垂聽我們的禱告。要努力按照他的方式行事及經常在禱告中尋求他,我們便會真正得到喜樂及確信與他享有良好的關係。——腓立比書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