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怡然自得真正有其令人愉快之處。滿足這種情況可以大大促進一個人的快樂以及頭腦和內心的安寧。
然而,在這世界裡,許多事可以令人感覺愁煩和不滿。欺詐,不平和其他罪惡正日益猖撅。有些人也許試圖做對的事。但關於人類為了矯正世上弊端而作的努力,所羅門所說的話仍然適用:「彎曲的不能變直。」——傳道書1:15。
雖然我們不應對錯事視若無睹,我們卻需要認識到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不應讓這些事經常煩擾我們,反之,我們最好把注意力轉移到一些更積極和具有造就性的事物之上。否則我們便可能發覺自己感覺這麼煩惱,以致我們甚至不能享受一些有益的事物。聖經裡的一句箴言說:「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歡暢的,常享豐筵。」——箴言15:15。
不錯,即使一個人擁有大量物質的東西,他也可以讓某些煩惱使他的日子愁苦。由於滿足被奪去,他可能對於環繞其四周的各項幸福視而不見。在另一方面,一個人也許相當貧窮,但卻不容許不愉快的感覺壓倒他的情緒,因此能夠日復一日地體驗到內心的樂。他所懷的積極喜展望使他可以歡欣,有如享受一頓持續不斷的豐筵一般。這便是使徒保羅的情況。他說他自己和他的同工「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哥林多後書6:10。
但一個人怎能獲致這種滿足,使生活有如一頓持續不斷的豐筵一般呢?
一個基本的因素是認識到快樂並不主要有賴於物質的豐裕。一個家庭中仁愛、和平的氣氛在促進快樂方面遠勝於最美味的食物或物質的器具。許多不同的聖經箴言均強調這點。我們讀到:「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15:17)「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箴言16:8)「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箴言17:1。
把這些聖經箴言的真理謹記在心會對家庭產生非常有益的影響。由於將謀求物質所需置於適當的地位,父母有較多的時間花在兒女身上。這可以在家人之間建立起親密的感情聯繫,使家庭成為一處可以享受到和平協調的地方。
然而,一個人之能夠獲致滿足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他體會到與造物主保持良好關係乃是他最有價值的財產。「敬畏[意即懷有健康的尊重]耶和華,」聖經說,「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箴言15:16。
人若忽視造物主而將追求物質財富視為生活的首要目標,「煩亂」,即憂慮和紛擾不安的爭逐,遂隨之產生了。一旦一個人的精力在這等「煩亂」的事上耗盡,他的年華逐漸老去,他的行徑便會顯得十分空虛和毫無意義,他奔波勞碌,得來的東西將會如何,他根本一無所知。上帝所感示的詩篇執筆者寫道:「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取。」(詩篇39:7)同樣地,睿智的所羅門評論說:「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傳道書2:18,19。
雖然一般崇尚物質的人的生活時常充滿挫折和空虛,那些對造物主懷有適當尊重的人的生活卻非如此。由於這緣故所羅門王可以在他考查過人類的勞碌和掙扎之後,以這些話作為結論:「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
對造物主具有一種健全敬畏的人絕不會不智地把一生建立在追求物質資財之上,反之他們的態度會像基督的使徒保羅所懷的一樣,後者說:「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7,8)對物質東西懷有這種現實的觀點可以保護一個人,使他在環境改變而失去所有財物時不致愁苦失望。
此外,敬畏耶和華上帝的人在遭遇逆境時不會變得惶恐不安。他們知道他們的天父不會離棄他們,將他們撇下在一種完全絕望的情況中。反之他們的思想會像受上帝感示的詩篇執筆者一般:「我倚靠上帝,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篇56:11。
無論環境如何,一個與耶和華上帝具有密切關係的人均可以深感滿足。他知道他可能經歷的艱辛與上帝賜予他的永生奇妙獎賞比較起來實在是「至暫至輕」的。(哥林多後書4:17)這使他能夠保持內心的喜樂,並且滿懷信心地瞻望將來。基督的使徒保羅便是這樣行的人之一。他在寫給腓立比人的信中說:「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1-13。
滿足,正如使徒保羅所具有的一般,無疑是我們應該力求達到的一個目標。它可以幫助人避免痛苦、挫折以及唯獨基於物質追求的空虛生活,它同時使人能夠應付不愉快的環境,在現今的生活上尋得喜樂,並且也促進別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