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附錄
歷史家認為巴比倫在公元前539年10月被古列的軍隊攻陷。當時拿布尼德斯是國王,但是他的兒子伯沙撒卻在巴比倫共同攝政。有些學者制訂出新巴比倫王朝的列王名單及諸王在位的長度。從拿布尼德斯的最後一年追溯至尼布甲尼撒的父親尼布普拉撒。
根據這項新巴比倫年代計算,王儲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於迦基米施之役擊敗了埃及人。(耶利米書46:1,2)尼布普拉撒去世之後,尼布甲尼撒返回巴比倫登上王位。他作王的第一年開始於次年的春天(公元前604年)。
聖經報導在尼布甲尼撒率領下的巴比倫人於他作王的第18年(若包括即位的一年則是第19年)摧毀了耶路撒冷。(耶利米書52:5,12,13,29)這樣,我們若接受以上的新巴比倫王朝年代誌,耶路撒冷的荒涼便發生於公元前587/6年。但是這項世俗的年代計算以什麼為根據呢?它與聖經的年代計算比較起來如何呢?
這項世俗的年代計算所根據的一些主要證據包括:
托勒密的列王誌(Ptolemy’s Canon): 克勞底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是公元第二世紀的一個希臘天文學家。他的《列王誌》與他所寫的一本天文學著作有關。大部分的現代歷史家均接受托勒密所提供的關於新巴比倫王朝諸王及他們的在位長度(雖然托勒密省略了拉巴希-馬杜克的統治時期)的資料。看來托勒密的歷史資料根據一些來自塞魯瑟時代的資料;這段時期開始於古列攻陷巴比倫之後二百五十多年。因此不足為奇地,托勒密的數字與伯羅西斯(Berossus), 塞魯瑟時代的一個巴比倫祭司,所提出的數字一致。
拿布尼德斯哈蘭柱碑(Nabonidus Harran Stele): 這個同時代的柱碑在1956年發現。碑上的銘刻提及新巴比倫王朝的尼布甲尼撒、伊浮-麥羅達、尼利格利撒諸王的統治。柱碑對這三位國王所提供的數字與托勒密的《列王誌》所提供的一致。
泥版VAT4956號:這是一塊楔形文字的泥版,其中提供一些可追溯至公元前568年的天文學資料。泥版說所作的觀察來自尼布甲尼撒在位第37年。這會與把他作王的第18年定為公元前587/6年的年代推算一致。可是,這塊泥版自認是在公元前第三世紀按照一個原版而製成的副本,因此可能其中的歷史資料只是在塞魯瑟時期一般人所接受的資料而已。
商業泥版:有數以千計屬於新巴比倫王朝時代的楔形文字泥版被發現。這些泥版僅是記錄各項業務的交易,說明交易發生於巴比倫王在位的某一年。這類泥版的年代包括已知的新巴比倫王朝諸王統治的所有年份。
從世俗的觀點看來,以上的證據似乎確立了新巴比倫王朝的年代誌,表明尼布甲尼撒在位第18年(以及耶路撒冷的毀滅)是公元前587/6年。可是,沒有任何歷史家能夠否認目前巴比倫的歷史是可能含有錯誤的。例如如所周知,古代的祭司和君王有時會為了對自己有利的原因而更改記錄。或者,即使所發現的證據是準確的,現代的學者卻可能加以錯誤的解釋或資料並不完全,以致一些尚未發現的資料可能在後來使該段時期的年代計算發生重大改變。
愛德華·甘貝爾(Edward F. Campbell)教授顯然意識到這些事實,因此他所制訂的一個包括新巴比倫王朝的年代誌的圖表提出警告說:「不用說,這些名單是暫時性的。一個人越深入研究古代近東年代計算方面的複雜難題,他便越不會認為任何推算是無可更改的。為了這緣故,我們甚至可以比目前更為頻常地運用『大約』一詞。」——《聖經與古代的近東》(The Bible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1965版),281頁。
相信聖經的基督徒曾屢次發現,聖經的話語能夠通過批評的考驗而證明準確可靠。他們意識到,既然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道,他們可以將其用來量度世俗的歷史和見解。(提摩太後書3:16,17)例如,雖然聖經提及伯沙撒是巴比倫的統治者,有許多世紀的時候學者們對這個人物卻混淆不清,因為沒有任何世俗的歷史文獻表明他的存在、身分或職務。可是最後考古學家卻發現了一些世俗記錄證明聖經是真確的。不錯,聖經內在的和諧和執筆者的小心,甚至在年代計算方面也十分精確,有力地推薦這本書。因此基督徒有理由將聖經的權威置於世俗歷史家不斷改變的意見之先。
但是聖經怎樣幫助我們決定耶路撒冷在什麼時候遭受毀滅呢?這與世俗的年代計算比較起來如何呢?
耶利米先知預言巴比倫人會摧毀耶路撒冷而使這個城市及猶太人的國土淪為荒涼。(耶利米書25:8,9)他補充說:「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利米書25:11)這七十年結束於猶太人在古列大帝即位第一年獲釋返回故土的時候。(歷代志下36:17-23)我們相信耶利米書25:11和其他經文最直接的解釋是,七十年會開始於巴比倫人摧毀耶路撒冷及使猶大淪為荒涼的時候。——耶利米書52:12-15,24-27;36:29-31。
可是,在計算這段時期方面主要倚靠世俗年代資料的人意識到,耶路撒冷若在公元前587/6年遭受毀滅,巴比倫就無疑不是等到七十年之後才被征服,古列也不是在七十年之後才容許猶太人返回故土了。為了企圖自圓其說,他們聲稱耶利米的預言在公元前605年開始獲得應驗。後來的作家引用伯羅西斯說,在迦基米施之役以後,尼布甲尼撒將巴比倫的勢力伸展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全境;當他返回巴比倫(在他登基的一年,公元前605年)時,他將猶太人一併擄去。這樣,他們認為七十年是一段臣服於巴比倫的時期,開始於公元前605年。這意味到七十年的時期會結束於公元前535年。
但是這項解釋有若干重大的難題:
雖然伯羅西斯聲稱尼布甲尼撒在即位的一年帶走了猶太俘虜,卻沒有任何楔形文字的文獻支持這個聲稱。更重要的是,耶利米書52:28-30仔細地報導,尼布甲尼撒在他作王的第7年,第18年和23年而非在他即位的一年帶走猶太俘虜。此外,猶太歷史家約西佛斯說在迦基米施戰役發生的一年,尼布甲尼撒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全境,「除了猶太之外」。由此看來,約西佛斯的報導與伯羅西斯有所衝突,並且與聲稱猶太人臣服巴比倫的七十年開始於尼布甲尼撒即位的那年的主張也有衝突。——《猶太古史》(Antiquities of the Jews)X,vi,1。
不但如此,約西佛斯在其他方面描述巴比倫人對耶路撒冷所施的毀滅,然後說,「猶太全境和耶路撒冷以及聖殿繼續荒涼了七十年。」(《猶太古史》X,ix,7)他肯確地說,「我們的城市在七十年的期間淪為荒涼,直至古列的日子。」(《答亞比安》1,19)這與歷代志下36:21和但以理書9:2一致,表明聖經所預言的七十年乃是土地完全荒涼的七十年。公元第二世紀的作家,安提阿的提奧非勒斯(Theophilus), 也表明七十年開始於聖殿在西底家統治了十一年之後被毀滅時。——也可參看列王紀下24:18-25:21。
但是聖經本身提供甚至更有力的證據,表明認為七十年的時期開始於公元前605年以及耶路撒冷在公元前587/6年被毀滅的聲稱是不確的。正如上述,我們若從公元前605年開始計算,七十年的時期便會伸展到公元前535年。可是,上帝所感示的聖經執筆者以斯拉報導說,70年一直伸展到「波斯王古列元年」,當時古列頒布命令容許猶太人返回故土。(以斯拉記1:1-4;歷代志下36:21-23)歷史家同意古列在公元前539年10月征服巴比倫,而且古列作王的第一年開始於公元前538年的春季。古列若在他作王第一年的後期才頒布諭令,猶太人可以很容易在猶太曆七月(提斯利月)便返抵故土。正如以斯拉記3:1所說一般;這會是公元前537年的陽曆十月。
可是,我們沒有任何合理的方法可以將古列的第一年從公元前538年伸展至公元前535年。有些人以牽強的方式試圖解釋這個難題,聲稱以斯拉和但以理談及「古列元年」時,他們所採用的是某種特別的猶太觀點而與計算古列作王的官式方法不同。但這樣的論據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一個非猶太人的省長和來自波斯檔案的一份文件均同意古列在他即位第一年頒布諭令,正如聖經的執筆者很小心和明確地報導一般。——以斯拉記5:6,13;6:1-3;但以理書1:21;9:1-3。
耶和華的「恩言」與預告的七十年時期有密切關係,因為上帝說: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利米書29:10)
但以理信賴上帝的恩言,他相信七十年並非一個『大概的數字』而是一個可以數算的實數。(但以理書9:1,2)事實證明的確是如此。
類似地,我們寧願受上帝的道所指引過於受一項主要基於世俗證據或一些與聖經有抵觸的證據的年代推算所指引。對於聖經中論及這件事的話,看來最容易和直接的了解便是,七十年開始於耶路撒冷遭受毀滅之後,當猶大完全淪於荒涼之時。(耶利米書25:8-11;歷代志下36:20-23;但以理書9:2)因此,從猶太人於公元前537年返回故土時倒數七十年,我們便來到公元前607年;這便是尼布甲尼撒在他作王第十八年摧毀耶路撒冷,將西底家從寶座上推翻,從而使猶大諸王不得再在屬地耶路撒冷的寶座上施行統治的時候。——以西結書2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