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一位仁慈而有耐心的上帝
「耶和華在對他的應許方面並不遲緩,……反之他乃是對你們有耐心,因為他不想要任何人被毀滅,而是想要所有的人都得以悔改。」——彼得後書3:9,譯自《新世》。
1.(甲)彼得的第二封信如何與瑪拉基的預言有相似之處?(乙)耶穌和彼得都怎樣強調上帝的道的穩確性?
在他第二封書信的結尾部分,彼得警告說:「在末了的日子必定會有譏誚的人帶著譏誚而來,」嘲笑地問到:「他所應許的臨在在那裡呢?」正如在瑪拉基的預言中一樣,彼得提到了關於「審判和不敬虔的人滅亡的日子」的一些率直的真理。從人的觀點來看,耶和華看來似乎「對他的應許遲緩」不實現,但是不要弄錯了。「耶和華的日子會像賊一樣來到,」在不敬虔的譏誚者不在意的時候攫住他們。很有趣地,彼得將象徵性「現存的天和地」的過去與上帝肯定應許的穩確性相連在一起,同樣地,當耶穌講出他的偉大的預言時,他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所以我們應該對上帝的道及其中為今日所發出的信息予以最大的尊重。「不坐褻慢人[譏誚者]的座位,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這人便為有福。」——彼得後書3:3-10譯自《新世》;路加福音21:33;詩篇1:1,2。
2.耶和華看來的遲緩是什麼的一個證據?
2 耶和華表面看來的遲緩實際上乃是他的仁愛與耐心的一個奇妙的證據,「因為他不想要任何人被毀滅而是想要所有的人都得以悔改。」同時,我們應該「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彼得後書3:9,《新世》,15)若非由於耶和華與耶穌基督的仁愛和耐心,我們便不會在今日親眼看到浪子最終遭遇的應驗了。由於主的長久忍耐,這個階級中有的人在今日已經體驗到救恩。那末其他的人現在是否仍有時間這樣做呢?我們能夠在任何方面予以幫助嗎?我們有任何好的理由不應該很高興和熱切地幫助他們嗎?
3.(甲)生命怎樣是上帝愛心的一項憑據?(乙)時間怎樣是他耐心的一項證據?(丙)這些「產業」曾被怎樣使用和濫用?
3 耶和華的仁愛和耐心幫助我們看出他怎樣好像在浪子的比喻中所說的一樣將他的「產業分給」懷有屬天希望的階級和懷有屬地希望的階級;這兩個階級乃是由比喻中的兩個兒子所代表。(路加福音15:12)這件事牽涉了兩樣東西,生命與時間。生命是來自上帝的一項恩賜。我們可以說它形成了他偉大產業的一部分,並且被分配給了他的兩個兒子。這是他愛心的一項憑證。在這「末了的日子」上帝亦將一段時間劃分或分配出來作為他忍耐的證據。(提摩太後書3:1)怎麼樣呢?降於撒但組織之上的災難日子開始於1914年,這段日子很可以不間歇地繼續下去直達到聖經所說的哈米吉多頓大戰高潮。但是,正如耶穌所說,「那日子必減少了」否則「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馬太福音24:22)這一段始於1918而結束於哈米吉多頓的寶貴間歇時期今日尚未結束,這遠較我們一度曾預期的長久得多。在這段時間中,懷有屬天希望的忠心餘民一直好像大兒子一樣樂意地將他們的生命與時間用來事奉他們的父親。約翰福音10:16所說的「另外的羊」中亦有許多也這樣做。但是那些由小兒子所預表的人則自私地抓住了上帝所賜的生命與時間恩賜而將其變成滿足墮落肉體的敗壞慾望的工具。
放縱的途徑及其後果
4.「小兒子」階級怎樣和為什麼採取了一種放縱的途徑?
4 彼得論到那些故意與上帝的百姓為敵的人而警告說,「這些人喜愛白晝宴樂……他們離棄正路就走差了。」(彼得後書2:13,15)這節經文很適切地描寫了小兒子所採取的途徑,雖然他從沒有變成一個故意的敵對者而喪失一切得救贖的希望。今日那個階級的人在開始走錯路時並沒有懷著任何損害或傷害任何人的惡念。他們只想要過一段享樂的好時光,不受任何羈束,也不顧任何人對他們蹙眉表示不悅。這個世界給予他們令人興奮和富有魅力的東西以及其都市生活和夜生活。所以他們離開了家,也許並不是實際的,但他們不再與耶和華或他的百姓聯絡交往。他們到「遠方去了。」——路加福音15:13。
5.為什麼到「遠方去」並不需要是一次長途的旅行?
5 這並不需要是一個實際的長途旅程。撒但的事物制度環繞在我們的四周,可是它的情況和精神都遠離耶和華並與他的精神大相逕庭。在那些聽到耶穌講這個比喻的法利賽人看來,小兒子乃代表罪人和稅吏,這些人雖住在他們自己的鄉土上但卻受僱於遙遠的羅馬。更不好的是,這些稅吏時常在他們的職務上欺詐他們的同胞,因此他們在法利賽人的眼中看來是完全為上帝所棄而無可救藥的。
6.一個採取放縱途徑的人很容易會有什麼遭遇?
6 一旦到了遠方之後,小兒子不久就由於「任意放蕩浪費資財」而耗盡一切財產。他的確是一個浪子。比喻中沒有詳細地描寫,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出當時是怎樣的情形。後來大兒子說他的弟弟「和娼妓吞盡了你[父親]的產業,」而沒有人反駁他。在此有一個直率的警告。雖然「小兒子」階級的人並不是故意的作惡,但由於他們如此之接近一種「宴樂」和「離棄正路」的途徑,他們卻十分危險地瀕近於故意作惡的程度。不要懷著錯誤的觀念。沒有一個單獨的比喻會包括了每一種可能性。不要說,「我要和我的世俗朋友先享樂一番,然後再醒悟過來對生命抱著認真的態度。」一個人在與這樣一群人結伴交遊的時候只要一次推得太猛或一步走得太遠便可以落入了無可回頭或無法復原的階級之內。同時也想一想這一點!當你在與這群人作樂交遊時如果哈米吉多頓突然臨到,你又如何呢?那末你便沒有時間悔改了。——路加福音15:13,30;彼得後書2:13,15。
7.當饑荒發生時,那青年人有了什麼遭遇?由此牽涉到什麼困難?
7 再回來說到那比喻,我們接著讀到「那地方大遭饑荒,」這個青年由於已花盡了他一切的錢財,終於找到了一件為人放豬的賤工。(路加福音15:14-16)依我們的想像他是一個猶太人,而對一個猶太人說來這件工作是很卑賤和污穢的。豬,不論死的或活的,均是猶太人被禁止不可吃或甚至不可摸的一種動物。「[它們]與你們不潔淨。」(利未記11:7,8;申命記14:8)浪子這時不得不抑遏他的良心。他不能期望他的雇主,「那地方的一個人」會顧及到一個低賤潦倒的放豬工人的任何良心問題。況且,他甚至不准用豬所吃的豆莢來充饑!「沒有人給他[任何東西]。」——路加福音15:16。
8.(甲)自1918年以來,基督教國怎樣遭受饑荒?(乙)這場饑荒怎樣影響了「浪子」階級?
8 我們不難看到比喻這一部分的應驗。聖經講到一場「饑荒……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特別自1918年以來基督教國遭受到這樣一場饑荒。從那時起,宗教領袖們好像以色列當日的宗教領袖一樣,「棄掉上帝的話,[他們]心裡還有什麼智慧呢?」正如耶穌在他的日子對他們說:「你們藉著遺傳,廢了上帝的誡命。」今日,在整個偽宗教世界帝國的領域中,它所有居民在靈性上都是飢餓的。撒但的世界中的統治因素或官吏所能提供的只是他們自己的人為計劃,諸如為宗教領袖所支持的聯合國組織等。「浪子」階級既已走上了世俗的道路,加入了這種計劃,遂希望藉此找到慰藉和支持。但那裡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供給那些在靈性上患病,飢餓,貧乏和被遺棄的人。這乃是事情黑暗的一面。——阿摩司書8:11;耶利米書8:9;馬太福音15:6;哥林多後書4:4。
小兒子醒悟過來
9.(甲)上帝是否降下災禍以求使我們醒悟過來?(乙)什麼使得小兒子能夠醒悟過來?
9 耶穌接下去又簡略地說小兒子後來怎樣:「他醒悟過來,」然後講到小兒子在自己心中的想法。(路加福音15:17-19)基督教國的教士們時常對那些遭受不幸的人說上帝降下這種不幸的經歷為了要給他們一個教訓,使他們醒悟過來。這將容許邪惡的罪咎歸在上帝身上而且使他成為邪惡的參與者。這樣的教訓是不合乎聖經的而且為上帝的名帶來了很大的羞辱。上帝的道說「上帝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那便是說他不以邪惡的事來試探人。上帝考驗和管教人,但不是用邪惡的工具。這節經文繼續又說:「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各書1:13,14)浪子的情形也是如此。固然當他在享樂的時候並不太可能醒悟過來,可是促使他開始用理性想一想的乃是因為他記起某些已被他拋諸腦後的知識。好像以色列人被上帝所離棄而落入仇敵手中時,他們知道該向那裡求救。這個青年也一樣,這可以從他後來的想法看出來。
10.浪子在路加福音15:18,19的話表明了什麼?並由此使我們知道他父親的態度如何?
10 既悉知他自己的家鄉並沒有遭受饑荒,這個青年對自己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罷。」(路加福音15:18,19)他的話表示出他的願望絕不僅是逃過饑荒和得以飽腹而已。首先,他在自己心中承認他犯了罪,不但得罪了他的父親,同時也得罪了天上的上帝。他的話也表明了他的腦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回到家裡在父親之下生活和服侍他。他認識他的父親也知道家裡是什麼情形。當他以前離開家的時候,他的父親若曾罵他一頓或對他大發脾氣的話,他便不會這樣一心一意地只想回家了。他可能會決定返鄉而期望在家鄉另外的地方找工作而不必面對他的父親。但他的腦子裡從沒有想過這樣的念頭。他要返回的是家!再沒有其他的地方比得上家了!
11.今日「浪子」階級怎樣醒悟過來?
11 由這青年人所預表的那些人也是這樣。由於他們早期曾與耶和華的百姓和真理的信息接觸過,他們有一個基礎可作依據而醒悟過來。固然當他們在凡事都順利的時候,他們沒有停下來想到這件事。可是他們的腦後卻有一幅隱約的圖畫,知道上帝的百姓在他們的神治組織裡所享有的「家庭」生活是怎樣的。當他們在撒但世界裡經驗到挫折和貧乏空虛之後,他們遂能作一項對比了。再者,正如比喻所暗示的,他們最近聽聞到耶和華的獻身僕人仍繼續繁榮興盛,他在靈性上來說「口糧有餘」而且在這個豐足的家庭中的一切快樂活動仍然照常。(路加福音15:17)事實上,如眾所週知的,耶和華的見證人正以令人顯而易見的一種程度在享有著這一切。
12.他們現在作了什麼正確的決定?
12 既醒悟了過來又在腦中將兩種情形作了一個對比,他們遂作了一個正確的決定。現在他們要憑著知識和體會的健全基礎來作一項獻身誓願了。他們已準備好以深切的意義和誠懇之心來肯定地回答每一個準備受浸者在浸禮儀式之前所要回答的兩個問題了。像那個青年一樣,他們完全地懺悔承認他們所處不潔有罪的情形,並以毫無保留的獻身誓願將自己呈獻給天父去遵行他的旨意和事奉他。這有什麼結果呢?在比喻中那個青年有什麼遭遇呢?
13.浪子返家時發生了些什麼事?
13 現在我們來到比喻中最動人的一部分。試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返回家鄉的漫長旅程是一個嚴厲的考驗;但是他的決心和腦中的目標策勵著他繼續向前行。最後,「相離還遠,」他終於望見了家園。他看到了什麼呢?他的父親用手遮住刺眼的陽光,正在朝他的方向張望!阿!他的父親必然這樣做過多少次了!雖然這男孩離家還遠,父親已認出了他並跑來迎接他。他心裡充滿了憐憫而上前擁抱和溫柔地親吻這個兒子。到了家之後,兒子向父親認罪並願「作一個雇工」來服侍父親。但是父親決定首先要把最好的衣袍來裝扮他的兒子;然後邀請所有的鄰里朋友來參加一頓宴席「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路加福音15:20-24。
14.由此強調了什麼原則?並引起什麼討論?
14 耶穌在此多麼有力地說明了聖經的原則:「你們要[歸]向我,我就[歸]向你們。」(瑪拉基書3:7)那些誤入歧途的人若能認識他們的歸家會引起多大的喜樂則該多好!無疑他們的羞恥感時常阻止了他們這樣做。但是假若他們留在撒但受饑荒所磨折的世界裡忍饑挨餓,又能為什麼人帶來快樂呢?根本不能為任何人!那末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這些人呢?我們想幫助他們嗎?抑或我們會像比喻中的長子一般犯了同樣不好的錯誤呢?
15.(甲)耶和華的態度與浪子的父親的態度比較起來如何?(乙)那些與耶和華一致的人怎樣表現出他們感激之情?
15 我們若留意(如在比喻中所指示的)耶和華作了些什麼事並照樣而行便能夠予以那些誤入歧途的人最大的幫助。在故事中耶穌很清楚地說明了父親所採取的態度和途徑。他並沒有等待他的兒子抵達家門,然後說,「好了,現在你還有什麼話可以為自己辯白呢?」他沒有這樣。他一直在預料他的兒子會回來並一直在盼望留意他有沒有回來。藉著很久以前就令人在他的道裡記錄下許多預言和比喻,預言到這個階級的歸回以及這件事會為他和他那如家庭般的組織裡所有的人帶來多大的喜樂,耶和華表明了這父親所持的同樣態度。早在1943年,當正需要的時候,他使人得以了解這些經文。他通過「忠心而有見識的僕人」階級,受膏的餘民,將這些經文的意義透露出來,作為「按時」分發出的一部分靈糧。(馬太福音24:45-47)那些與耶和華一致,在家裡和他在一起的人則對於這種賜下的了解十分感激。他們沒有將其保留給自己享用,反之他們用每一種可能的方法將其廣為傳播宣揚,由此反映出他們的天父對於那些表示出悔悟跡象的人懷著多麼深切的關懷和憐憫心。
16.一批屬地階級的人怎樣逐步地顯露出來並受到勉勵?
16 簡略地溫習一下我們至此所作的進展,我們注意到在1923年《守望台》首次刊載了關於「綿羊與山羊」比喻的真確解釋。它說明了「綿羊」的身分乃是一群被召集到君王右手邊,懷有在他統治下得永生希望的屬地階級。(馬太福音25:31-46)在1931年這同一階級又被認出就是那些因基督教國裡「所行可憎之事嘆息哀哭的人。」這些人被在「額上畫了一個記號,」這表示他們對真理有知識並公開承認之,由此使他們在哈米吉多頓得以保存生命。(以西結書第九章)在1932年這個階級被認出為約拿達所預表;約拿達曾樂意上耶戶王的戰車上與他一同去殲滅巴力的崇拜者,預表了在大巴比倫遭毀滅和在哈米吉多頓的時候,所有偽宗教的崇拜者被殲滅。他們強調了當時感興趣的人仍有機會加入更大的耶戶,君王耶穌基督戰車般的組織為他服務。(列王紀下10:15-27)到了1933年和1934年,由於回訪工作,即回去探訪對真理有興趣的人,的建立,隨後更通過經常家庭聖經研究的安排予人們靈性上的餵養,這一階級的人遂由此得著切合實際的幫助。在1934年他們更了解到他們之採取獻身的步驟和受水浸禮是適當的。
17.這個階級的發展在1931年和1935年怎樣特別顯著?
17 自1931年以來我們看到逐漸有更多這些綿羊般的人與耶和華的受膏見證人一起採取明確的立場並與他們一同從事戶外傳道工作。其中有許多好像浪子一樣曾浪費了較早的機會進入一種與耶和華之間的獻身關係和事奉他。可是在這個階級的發展和復原過程中,1935年看來似乎是最有決定性的一年。在那一年有些事發生而正應合了浪子的歸回和他父親對他所作的寬厚待遇,由此等於一次坦白而公開的承認,一個久已失去的兒子已回家了。他已實際地返回家中並被視為是一個足以慶祝和歡樂的適當理由。在1935年發生了什麼事正好相當於這件事呢?
18.在1935年大會中所發生的事怎樣應驗了這幅圖畫?由此引起了什麼問題?
18 我們的注意力如今集中在該年五月在美國華盛頓所舉行的一次大會。很有意義地,在大會前之《守望台》告示中,那些被稱為「約拿達輩」的人受到特別的邀請來參加。a在那次大會中,他們清楚地從聖經證明了啟示錄7:9中所提及的「大群人」並非如以前所了解的是一種次要的屬靈階級,反之現在他們被看出就是我們剛才所讀過的其他各節經文中所指的同一個屬地階級。再者,那些當時在場並看到自己乃屬於這一「大群」的人被邀請站起來,而有相當多的人站了起來。那是在靈性上歡慶和喜樂的一個顯著的時候。在隨後其他的大會中亦照著做而亦有類似的結果。那「大群」「另外的羊」已來到了!他們已在那裡了!
19,20.在1935年大會中所發生的事怎樣應驗了這幅圖畫?由此引起了什麼問題?
19 但是你會說,這一切都是三十年前所發生的事了。今日的情形又如何呢?在回答這問題之前,讓我們考慮一下耶穌的比喻的最後一部分,講到大兒子對於他的弟弟返來所持的態度和所採取的途徑。
沒有令人跌倒的正當理由
20 當他的弟弟回到家裡的時候,大兒子正好不在家。在走進房屋時,他問一個僕人那些音樂和舞蹈是什麼意思。在僕人告訴了他之後,他感到十分憤怒而不肯進去。他的父親懇求他進來加入慶祝。但他不肯!這個大兒子指責他的父親不公平地對待他們,說他對那個無賴的浪子太軟弱和偏心,同時卻沒有把他所應得的給他,因為父親從來沒有給他一隻山羊羔讓他可以和朋友同樂。父親再度以一種懇求的語氣來說動他,同時在兩點上糾正這個大兒子說:「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加福音15:25-32)故事就在此結束,家門仍打開著,讓大兒子在想過和領悟之後可以再進來。
21.在此誰為大兒子所代表?同時我們會記住當時的什麼情形?
21 在這方面,大兒子並不預表「小群」中仍留在地上的整批餘民,反之只代表那些採取了一種與他相似的態度的人。我們怎樣看到這一點呢?請記得到1931年為止,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召集那些懷有屬天希望的人。他們雖然預見到一個屬地的階級,但卻沒有了解到這個階級會在哈米吉多頓之前受到上帝特別的眷顧和組織。當時他們並沒有擬想到在哈米吉多頓之前召集和教導「另外的羊」(特別是那些好像浪子一樣曾浪費了他們的機會的人)的工作。此外有的人還對於耶和華如何準備他們去承受屬天產業這件事懷有極端的想法,他們相信他們的每一個經驗以至一舉一動都受到督導,循照著一種修養溫和性格的方向去發展。這使他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而且在他們自己的眼中過分重要。他們以一種謙卑的方式感到自負。他們在眼中只看到了自己,就好像那個大兒子一樣。
22.耶和華怎樣表明了他承認「小兒子」階級?結果如何?
22 耶和華當時有任何義務要延遲他的好意而等待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獲得正確的觀點和表現出正確的精神嗎?一點也沒有。當公開承認「小兒子」階級的時機成熟時,他就開始為他們準備了甘肥的宴席。從靈性上說來,他為他們準備了一件精美的衣袍,一個戒指和一雙鞋子,由此表示了他認明他們是他將來屬地的兒子,如今在他的組織中持有一個良好的地位,「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以弗所書6:15)但是「大兒子」階級卻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並以一種挑戰的方式來詰問這件事。他們拒絕進入上帝組織的家裡,不願意一同歡迎一個竊佔了令人注目之光彩地位的階級!
23.(甲)「大兒子」階級的觀點怎樣是不正確的?(乙)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23 他們的觀點從雙方面看來都是不對的。至於對他們自己來說,他們的獎賞是憑著他們以長子的身分證明忠心而得著保證。至於那「小兒子」階級,父親並沒有表現出偏愛一個階級而歧視另一個階級。如果,由於上帝的仁愛和耐心,一個屬地的階級被發現了,甦活過來,並比預料的更早出現,我們豈不都應該為了他們的緣故與我們的天父一起歡喜快樂麼?當然我們絕不能採取一種爭辯和橫蠻的態度!
24,25.(甲)對這個階級的人說來,家門怎樣仍是打開的?(乙)有些什麼問題尚待回答?
24 雖然耶穌結束比喻的時候,那大兒子仍在屋外,我們卻不能推斷說這個階級中沒有人會響應耶和華的呼籲。家門仍然是打開的。請記得當時引起耶穌講這個比喻的乃是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對罪人和稅吏所持自以為優越的態度正和大兒子對他的弟弟所持的態度一樣。但是這些宗教領袖中亦有不少後來醒悟過來。事實上,聖經的記錄透露說,「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使徒行傳6:7。
25 耶和華的仁愛和耐心現在仍有效嗎?自1935年以來有沒有任何發展證明了這一點事實呢?我們怎樣才能從這兩個兒子各自所走錯的地方得著益處呢?同時我們從耶穌如此生動所描寫的父親的態度中可以學到什麼呢?我們自然都對於目前的情形十分感興趣,並且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討論這些問題。
[腳注]
a 英文《守望台》1935年,八月一日及十五日刊,第98,110,127,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