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彼此和睦」
「你們自己裡面應當有鹽,彼此和睦。」——馬可福音9:50,《新譯》。
1.為什麼一同做事的人能夠和睦相處是好的?
一同做事的人能夠和睦相處無疑是好的。意見不合、彼此競爭、積不相能可以使他們所致力執行的工作計劃大受威脅。彼此之間的「冷戰」雖非以殺人武器進行,卻可以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可是,大家和睦共處則會使人人都成為得益的勝利者,因為工作順利完成而心滿意足。
2.「要彼此和睦」這句話出自怎樣的一位導師之口?
2 同事、同工、夫婦、家人聽從以下的勸告都必然會得益不淺:「要彼此和睦。」這是誰說的?古代的一位導師。他預見到最後人類會獲致世界和平。他並沒有將自己囿限於某間學校或學院的課室裡。反之他深入民間,周遊各地,在私下和公開的場合均努力教導人。他以一集神聖的叢書為教材,即在上帝感示之下以他的本國文字希伯來文寫成的聖經。他的教訓經過一千九百多年的時間而存留到今日,並且被譯成超過一千種文字。事實表明這位著名的導師不是佛祖或孔子而是耶穌基督,大衛王與族長亞伯拉罕的「後代」。
3.耶穌吩咐誰要彼此和睦?為什麼這令我們頗感驚奇?
3 耶穌基督不得不吩咐誰要「彼此和睦」呢?令我們驚奇地,原來是一群跟隨他周遊各地從事教導工作已有兩年或更久的人。他將這群人,包括十二個男子,立為他的使徒。這個稱呼將他揀選他們的目的顯示出來,因為「使徒」一詞的意思是「奉差者」。他們會成為與他相若的教師,而他則打算把他們差到他們本國以外的地區去,好使萬國萬族的人成為他的門徒。他計劃將門徒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普世的教會,而十二使徒則會成為教會的基石。
4.使徒們豈不是已很熟悉耶穌對和平這個問題的教訓嗎?為什麼耶穌需要再次勸門徒保持和睦?
4 使徒們很熟悉耶穌對和平這個問題的教訓。前一年他們在距加利利海不遠的地方聽見他那著名的登山寶訓。他在這個演講中談及若干種快樂,其中之一是:「愛好和平的人快樂了,因為他們會被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5:9,《新世》)為什麼如今在加利利海之濱的迦百農城裡,耶穌覺得他必須對這群受他特別揀選的門徒說:「[要]彼此和睦」呢?(馬可福音9:50)為什麼要對他最親密的同工說這番話呢?這個勸告必然是有感而發的。當時必定有些事影響到他們彼此之間的良好關係,以致對他們所共同致力的目標有所妨礙。為了探悉耶穌提出上述率直勸告的理由,我們需要看看馬可福音第九章報導這件事的記載的上文。這樣我們便能體會到何以耶穌對使徒們所說的話對我們今日的人也是良好的忠告。
5.在該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一個高山上有什麼事發生?在此之後有什麼被鬼附身的事件受到處理?
5 在此之前耶穌曾帶著使徒到北部的該撒利亞腓立比一帶;約但河即發源於此而向南流入加利利海中。在該處的一個高山上,很可能是反黎巴嫩山脈中的黑門山,耶穌經歷到一項神奇的變形以預示他後來在上帝王國裡所擁有的榮耀。唯獨使徒彼得、雅各和約翰見到主耶穌的這項變形。當他們下山時,耶穌遇到一個被鬼附身的人。其他九個使徒曾於耶穌不在時試圖將鬼逐出,但卻未能成功。受害男孩的父親十分焦急而向耶穌提出懇求,耶穌遂將那特別頑強的鬼魔逐出。這使男孩的父親對耶穌所懷的信心大增,並且因此獲得豐盛的獎賞。——馬可福音9:14-29;彼得後書1:16-18。
6.抵達迦百農之後,使徒們對耶穌向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什麼反應?
6 從當地南下經過加利利而抵達迦百農城大約有二十五英哩(40公里)之遙。耶穌帶著十二使徒靜靜地徒步返抵他視之為總部的迦百農城,亦即聖經所說的「他自己的城。」(馬太福音9:1)至於他們在返回這城的途中有什麼事發生,我們可以從馬可福音的記載看出:「他們來到迦百農。在屋裡的時候,耶穌問他們:『你們在路上爭論什麼?』門徒一聲不響,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馬可福音9:33,34,《新譯》。
7.為什麼他們的爭論自然牽涉到王國的問題?
7 看來在路上使徒們行在他們的領袖耶穌背後。可是耶穌察覺到他們發生了爭論,而且爭執得相當激烈。很適當地,他想儘快解決門徒當中的爭論。他處理這件事的方式顯示他知道他們為了什麼而爭論。根據馬可福音9:30-32的記載,他們從耶穌在先前所說的話知道,對他們的領袖來說,事情已行將發展到高潮了。他們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是以色列未來的君王。他們曾聽見他說過許多關於王國的比喻;他在高山上變形之前不久,他們聽見他對全體十二位使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有嘗到死的味道以前,必定看見上帝的國帶著能力降臨。」——馬可福音9:1,《新譯》。
8.在這方面,為什麼使徒們要互相比較?
8 除了希望見到彌賽亞王國早日建立之外,他們有理由想及自己在這王國裡所擔任的職位。在這方面,一個熱衷政治的人的自然傾向是抬高自己而非抬高自己的敵手。類似地,使徒們開始互相比較。他們所討論的問題不是僅限於誰最適宜擔任什麼職位而是誰有資格持有僅次於彌賽亞自己的最高職位。
9.為什麼使徒們沒有一個回答耶穌的問題?
9 問題並不是誰最賞識彌賽亞而渴望在王國裡居於與他最接近的地位。反之問題是誰想持有僅次於彌賽亞的最高地位。在不完美的人當中,這樣的討論又怎能避免自私之心介入其中呢?耶穌問這些野心勃勃的使徒:「你們在路上爭論什麼?」難怪他們都「一聲不響」。他們深知所作的討論乏善足陳。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件事上表現出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的態度。因此他們沒有一個人敢回答耶穌。
10.耶穌處理難題的方式顯示什麼?他提出什麼支配性的律則?
10 可是,耶穌並不需要任何人將事情招認出來。他們那耐人尋味的沉默將他們的尷尬表露無遺。這表明他們深感慚愧。但是耶穌能夠洞察人心至相當程度,他看出使徒們所討論的問題和爭論的焦點。他處理難題的方式顯示他對爭論了解得很清楚。「耶穌坐下,叫十二門徒來,對他們說:『誰想作為首的,他就該作末後的,作眾人的僕人。』」(馬可福音9:35,《新譯》)耶穌的這段話透露,在他的王國裡職位高低會受什麼律則所支配。
11.因此,與耶穌在他的王國裡共事的人在什麼方面與世上各國的政客們大異其趣?
11 他的王國是與世上的列國截然不同的。在俗世的國家裡,政客們受到自私的野心所驅策,同時喜歡受人服事而非服事人。這種行動表明他們自命不凡,缺乏謙卑。耶穌自己絕沒有表現這樣的態度。在基督的王國裡與他共事的門徒必須與他表現同一的態度。由於這緣故,後來成為使徒的保羅對一切有希望承受屬天王國的人說:「你們要懷有基督耶穌所懷的思想態度。他雖然具有上帝的形象,卻絲毫沒有想到要以僭奪的手段使自己與上帝同等。不,他反而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不但如此,當他見到自己成為人的樣式時,便卑屈自己,順從到死而後已,不錯,死在一條受苦柱上。」——腓立比書2:5-8,《新世》。
12.耶穌怎樣用比喻說明他對使徒們所提出的支配性的律則?
12 耶穌這樣行豈不是使自己成為「末後的,作眾人的僕人」嗎?在謙卑方面,有什麼人能夠立下更好的榜樣呢?可是,由於耶穌如此謙卑自抑,並且努力為人服務而不惜犧牲自己屬地的生命,上帝賜給他一切受造物中的首位。上帝愛子所獲得的這項擢升使他成為僅次於造物主本身。與此一致地,他從未想過要以僭奪的手段使自己與他的天父——至高的上帝——同等。原因之一是耶穌有足夠的頭腦看出這樣的妄想是無法實現的。——詩篇148:13。
13.根據耶穌所提出的支配性的律則,誰使自己成為組織中最有價值的成員?怎會如此?
13 因此耶穌並沒有將自己視為例外,認為他無需遵守他對使徒們所宣布的原則。反之他自己立下完美的榜樣供一切在屬天的王國裡與他共事的人效法。事實上,所有在地上成為他的王國臣民的人也必須效法他那虛懷若谷和為人服務的精神。因此,以真正的價值和重要性而言,誰在組織裡居於首位呢?豈不是謙卑自抑,甘願接受一切形式的服務以求造益別人的人嗎?人若想以自私的方式居於首位,就無疑不會謙卑自抑,甘願為組織裡的其他所有人服務。他若願意為別人作出甚至最卑微的服務,就必須將自己視為組織裡「末後的」分子,但是這並不會減低他的內在價值。由於他一視同仁地為所有人服務,他使自己成為組織中最有價值的分子。
14.這樣一個有用的人如何在實際上是「為首」的?
14 因此這個卑微、有用的人若因事缺席,他會最受人懷念,別人會因為得不到他的服務而若有所失。以有用的程度而言,他的確可說在所有人當中「為首」,即使他未必持有這樣的地位。我們若在上帝眼中居於這樣的地位,這其實比世上有地位的人對我們的看法重要得多。
因基督的名接待別人
15.以一個小孩子為喻,耶穌怎樣論及我們對別人的接待?
15 我們應當體貼別人,無論他們在外表上看來多麼低微。這對於與別人和睦相處有很重大的影響。為了強調這點,耶穌說了一個比喻。馬可福音9:36,37(《新譯》)的記載告訴我們耶穌怎樣說明這件事:「於是[耶穌]拉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把他抱起來,對他們說:『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16.甚至在拿撒勒城自己家裡,耶穌也怎樣表明他喜愛小孩子?
16 聖經的記載表明耶穌喜愛小孩子。當他在地上時,他是家中的長子;在加利利拿撒勒城的家中,他無疑要幫助家人照料與他同母的幾個弟弟(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以及兩個或更多的同母妹。(馬太福音13:53-56)他絕沒有因為這些弟妹的不完美和短處而瞧不起他們。他也不讓他們有理由因為他不分擔維持家人生活的責任而跌倒,反之他成為一個熟練的木匠而勤懇工作。(馬可福音6:3)他學會如何賞識兒童各種天真無邪的品質以及成年人與童稚相若的品質。他很適切地運用孩童作比喻。
17.在對人和藹可親一事上,有什麼關於與童稚相若的人的問題發生?
17 當我們忙於工作時,我們可能不想受孩童打擾。自命不凡或覺得自己位高權重的人也許會對頭腦簡單的孩童或與童稚相若的成年人不屑一顧。但這些與童稚相若的人若是基督徒或想成為基督徒,那又如何呢?我們這些業已成為基督門徒的人會對這些人和藹可親及留意他們的需要嗎?
18.為什麼我們接待這樣的人便等於接待耶穌?
18 我們若不願幫助這些與童稚相若的人,就會失去一項很大的權利和祝福了。比喻地說來,新近受浸的基督徒有如被耶穌抱在懷裡及用在比喻中的小孩子一般;像耶穌的使徒們一樣的成熟基督徒若不願接納這樣的人,他們就等於不接納耶穌自己了。何以故呢?因為耶穌說凡是「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耶穌,因為他們「因[耶穌]的名」而這樣行。這意味到耶穌將此視為人因為他是彌賽亞或基督而接待他一般。反過來說也是一樣!
19.人以這種方式接待一個與童稚相若的人會影響到他與誰的關係?為什麼?
19 我們若「因[基督]的名」或由於尊重他的名而做一件卑微、低下的工作,這會使我們覺得工作較為容易和愉快。這使我們的行動有一個高尚的動機。除此之外,這不但影響到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也影響到我們與他的天父耶和華上帝的關係。耶穌接著所說的話表明這點:「凡接待我的[意即藉著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而接待基督]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馬可福音9:37,《新譯》)差耶穌到地上來成為彌賽亞的乃是他的天父耶和華上帝。耶穌基督與他的天父是不可分離的。他們息息相關、齊心一意,在宗旨和活動上均完全一致。因此一個人對子怎樣行,耶和華會將其視為對他所行一般。他表示他會把這種接待當作行在他身上而祝福接待他愛子的人。
20.我們可以怎樣將這條原則應用於我們對待基督徒同工的方式上?我們必須具有什麼品質才能在上帝的王國有分?
20 在我們對待基督徒同工方面,特別是對待一些以對聖經的了解及作基督徒小組的成員而言有如「小孩子」一般的人,我們應將上述的重要原則謹記在心。使徒彼得在他於上帝感示之下所寫的第一封信中對收信的人說:「[要]像初生的嬰孩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好叫你們靠它長大,進入救恩;因為你們已經體驗過主是美善的。」(彼得前書2:2,3,《新譯》)我們可以將上帝的道與「像初生的嬰孩」般的新人分享,使他們得以長成為成熟的基督徒,緊守真理之道而得救。因此,和藹可親,樂於「因[基督]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人表明他們本身也與孩童相若。他們必須如此才能承受上帝的王國。——馬太福音18:2-4;路加福音18:16。
21.在思想和態度上保持謙卑以及避免敵對和競爭可以怎樣造益小組?
21 像在家庭裡一樣,小組的成員若在思想和態度上像小孩子一般謙卑,他們彼此間的關係便能保持和睦。由於沒有自私的角逐和不擇手段的競爭,小組裡會有一種令人舒暢的安寧氣氛。我們若甘願擔任甚至最低微的差事以求對別人有所幫助和安慰,這便可以造就、強化整個小組而推使它努力從事善工。
22.幫助我們「彼此保持和睦」的一個有力因素是什麼?
22 因此,在對聖經真理的認識以及基督徒的經驗方面甚至最年幼、最落後或最遲鈍的人也不會受到忽視。反之小組親切地「因[基督]的名」向這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在這樣的小組環境中,主上帝耶和華的靈會大大發揮作用。在幫助小組的分子「彼此和睦」方面,這乃是一個有力的因素。結果小組遂能夠保持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