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自己裡面應當有鹽」守望台1978年 | 2月15日
-
-
一個無法破壞的「鹽約」一般。——利未記2:13;民數記18:19;歷代志下13:5。
20.為了保護自己不致「被火當鹽來醃」,我們必須怎樣除去犯罪的手、腳和眼?
20 為了防止自己「被火當鹽來醃」,我們可以怎樣砍下一隻犯罪的手或腳或挖出一隻犯罪的眼呢?實際這樣行並不會糾正或除去通過手、腳或眼等肢體表達出來的錯誤慾望。我們必須以比喻性的方式執行這項割除的行動。使徒保羅表明我們可以怎樣聽從耶穌的勸告,說:「所以要治死[什麼?]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因這些事,上帝的憤怒必臨到。」——歌羅西書3:5,6。
21.我們怎樣執行這項「治死」的行動?
21 為了「治死我們在地上的肢體」,我們必須表現自制的能力以約束我們的實際肢體。舉例說,我們必須約束自己的眼睛不看色情的書刊,也不看下流的電影或電視節目;我們必須約束自己的手不做偷竊或不道德的事,約束自己的腳不跳刺激性慾的舞蹈或跟一個「與世俗為友」的人同遊以致受到引誘。我們必須在靈性上治死我們對「世上一切事物」的愛好,藉此將「肉體的私慾,眼目的私慾和今生的驕傲」除去。——約翰一書2:15-17,《新譯》;箴言6:16-19。
在我們自己裡面的「鹽」
22,23.(甲)最後,耶穌提及怎樣的鹽醃?(乙)耶穌吩咐使徒們要在自己裡面有怎樣的鹽?為什麼他們需要如此行?
22 耶穌並非僅以不利的方式提及鹽而以此結束他的討論。(馬可福音9:33-49)他接著說:「鹽是好的,但如果失了味,可以用什麼使它再鹹呢?你們自己裡面應當有鹽,彼此和睦。」——馬可福音9:50,《新譯》。
23 作為調味品,實際的鹽通常是好的。約伯問道:「物淡而無鹽,豈可吃麼?蛋青有什麼滋味呢?」鹽無疑可以使食物更可口。但是,在耶穌的日子人們常用的鹽若失去了鹹味,就無法將其中所含的雜質加以精煉了,因此這樣的鹽遂變成不宜於供烹飪和調味之用。它本身不能恢復味道供人食用。很適當地,耶穌以鹽作比喻。他對十二門徒說:「你們自己裡面應當有鹽。」但是耶穌為什麼要吩咐他們這樣行呢?因為他們在返回迦百農的途中彼此爭論,從而顯示他們缺乏這種美好的比喻性的鹽。
24.比喻性的「鹽」是什麼?
24 這種鹽預表一個人的品格中使人以溫文爾雅的方式對待別人的可喜品質。這種品質令人所說的話在別人聽起來更悅耳動人,容易接納,同時也更易受別人的思想所吸收。因此這使人更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箴言16:21,23。
25.甚至一起吃實際的鹽怎樣也對人有益?
25 像主人與客人一般一起吃鹽可以在彼此之間促進感情而養成良好關係。鹽甚至會被人用作薪金發給雇員。(以斯拉記4:14)我們的品格含有比喻性的鹽是好的和可貴的,正如使徒保羅強調說:「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5,6)請也留意箴言15:1。
26.我們有比喻性的「鹽」在自己裡面可以幫助我們遵行耶穌對使徒們所下的什麼最後訓示?這可以為我們身為基督門徒的人帶來什麼結果?
26 在我們自己裡面有「鹽」及「用鹽調和」我們的言談可以幫助我們遵行耶穌在結束他與十二使徒的討論時所下的訓示:「[要]彼此和睦。」(馬可福音9:50)我們在言行上保持機巧、體貼、健全、和氣無疑可以幫助我們身為基督門徒的人在彼此之間保持和睦。這可以表明上帝的靈在我們心裡運行,因為「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加拉太書5:22)再者,「從天上來的智慧首先是純潔的,其次是和平的。」(雅各書3:17,《新譯》)因此我們若聽從耶穌的訓示彼此和睦共處,這便表現高度的智慧了。在一個明爭暗鬥、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的世界裡,這種和平的確是基督真正門徒的標誌。這使我們能夠在基督之下保持團結,繼續作上帝組織起來的百姓。
-
-
年幼的孩童也可以學習體會基督徒的聚會守望台1978年 | 2月15日
-
-
年幼的孩童也可以學習體會基督徒的聚會
令人驚奇地,年幼的孩童也可以對基督徒的聚會懷有很大的體會。例如,小翠文只有四歲,她的母親十分努力教導她,並經常帶她參加聚會。不久之前,她那還未相信的父親想在星期日下午聚會的時間帶她去購物。於是母親遂帶著兩歲大的妹妹去參加聚會。在下午稍後的時間,翠文問父親,「爸爸我們買完東西沒有?」他回答說:「買完了。」「我們到聚會所找媽媽吧。」父親說他不知道聚會所在哪裡,但翠文說她知道。於是翠文便沿著街帶領她父親。找到王國聚會所所在的大廈,當時大廈的鐵閘已鎖起,但翠文找到管理員,後者讓他和父親進去。母親看到滿面笑容的翠文牽著父親的手進王國聚會所時感到多大的驚奇!見證人對這位不信的父親所表示的友善歡迎使他留下良好的印象,他也對於他幼小的女兒竟能帶他到王國聚會所去一事獲得深刻的印象。他現在確實知道他的妻子女兒與怎樣的人來往,並且對真理的觀感大為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