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聖經譯本的挑戰
至1974年初,聖經已整本地或部分地譯成1,526種文字和方言。聖經不但每年被譯成更多種文字,同時在同一種文字中也有更多譯本出現。以英文而言,近來似乎每年都有新譯本面世。
關於翻譯的藝術,一位語言教授曾說,「翻譯所引起的難題是無法勝數的。」翻譯聖經的工作無疑提出最大的挑戰。有人說得不錯:「聖經翻譯是一項永無休止的過程。」這件工作牽涉到將古代文字中許多不再流行的成語譯出來。這也牽涉到宗教,而宗教一向都是與強烈的感情有關,因此有時譯者的判斷力可能受自己的宗教所影響。聖經既是上帝所感示的道,譯者自然應該以最小心的態度和最優良的技巧去譯這本書。除非一個人承認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道,否則便無法真正勝任愉快。翻譯聖經應該是一項「愛的勞作」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和科學。
準確性
聖經翻譯所面對的許多挑戰之一是準確性。譯文是否像原文一樣明確呢?它將原文的字意和風味都準確地表達出來嗎?翻譯時常在這方面未如理想。例如有兩個希臘字,阿利福(a·leiʹpho)和克里奧(khriʹo),大部分英文譯本均將其譯作「膏」(anoint)。每逢聖經用阿利福一字時,所指的總是將膏油抹在身上,例如在浴後,患病或死去時。(馬太福音6:17;馬可福音6:13;16:1;路加福音7:38,46;雅各書5:14)但是克里奧一字卻僅是用在一種屬靈、神聖和比喻性或象徵性的意義上,因此配被譯作「膏」,正如我們在路加福音4:18見到:「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除了《新世》界譯本之外,極少譯本首尾一貫地將這兩個希臘字加以分別。
譯者在準確性方面所遭遇的另一項挑戰與希臘文的「現在祈使法」有關。a這表示一種連續或反覆的行動。大部分聖經譯者都沒有留意到這個特點。例如,差不多所有譯本都將路加福音11:9,10譯成如此:「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但是這樣的譯法根本沒有將耶穌的比喻的要點表達出來。耶穌的比喻論及一個人因半夜有客人來訪。而向鄰人借餅。鄰人起初不允所求,因為他己和兒女上了床。但是鄰人終於起來將餅給他,但不是因為他是個朋友而是因為他「情詞迫切」。因此耶穌解釋比喻所含的教訓說:「要繼續祈求,就會賜給你們;要繼續尋找,你們就會找著;要繼續叩門,就會給你們開門。因為凡是祈求的就必得著,凡是尋找的就必找著,凡是叩門的就必給他開門。」——《新世》。
提防偏見
此外還有忠於原文的問題。有些聖經譯者讓自己的宗教的偏見在譯文中顯露出來。例如,現代譯者看來不喜歡運用與希伯來的四字神名(YHWH或JHVH)相當的上帝名字。有些譯者反對使用「耶和華」這個相當的名字。但是他們若認為「雅威」比較準確,為什麼沒有更多譯者採用這個名字呢?自從勞得漢氏的譯本面世(1897年)以來,只有《耶路撒冷聖經》採用這個名字。四字神名顯然是個專有名詞,因此自不能用「主」或普通名詞去譯。誠然,有些譯本將這些普通「神」這一類的名詞完全印成大寫字母,但是這樣行並未能使這些字真正與別不同。再者,當人將經文讀出來時,聽者並不會察覺這些字是被印成大寫字母的,對嗎?
《天主教同仁譯本》(1941)將約翰福音2:3,4譯作如此:「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對她說,『婦人,你想要我做什麼呢?我的時候還沒有到。』」這種譯法與耶穌實際對他母親所說的話的原意剛相反。他實際所說的話是:「婦人,為什麼要對我說呢?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耶路撒冷聖經》)一個腳注說:「在舊約中頗常見的一種閃族語法用來對別人的干預表示不贊成,或更強烈地,對任何提議表示拒絕。」當時耶穌其實提醒馬利亞不要越權行事而非加以尊崇。——路加福音11:27,28。
泰勒(K.N.Taylor)所譯的《兒童活用聖經》也表現類似的宗教偏見。這部譯本在提摩太後書2:8說:「千萬不要忘記這件奇妙的事實,耶穌基督曾成為人,降生在大衛王的家系裡;他乃是上帝,正如他從死裡復活這件事實充分表明。」但是原文絕沒有說耶穌是上帝,從《國語聖經》的譯文足以見之:「你要紀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裡復活。」
此外,泰勒將馬太福音7:13譯成如此:「唯有穿過窄門才能進入天堂!通往地獄的大路是闊的,它的門寬到足以容納所有揀選走容易的路的大群人。」但是原文根本沒有提及常被譯作「地獄」的海地司或磯漢那這兩個希臘字。反之,它只是將「生命」和「滅亡」作一對照而已。
讓上帝的道本身作指引
若有幾種譯法可供選擇,例如當標點的位置有重大關係時,我們必須讓聖經本身所說的話去指引我們。(聖經初次寫成時根本是沒有標點的。)路加福音23:43多半被人譯成:「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裹了。」(《國語聖經》)可是另有些譯本,例如《新世界譯本》和勞得漢的譯本,卻將一點號放在原文「今日」一字之後而把這節經文譯成:「我今日實在告訴你,你會和我一同在樂園裡。」究竟那一種譯法對呢?
我們只需問問,與耶穌同死的犯人在一生作惡之後,僅因為對耶穌表同情和懇求耶穌紀念他,就配到天上去嗎?他有「恐懼戰兢,作成他得救的工夫」嗎?(路加福音13:24;腓立比書2:12)再者,聖經絕沒有說耶穌在那天升到天上的一個樂園裡。反之,彼得說耶穌在死去和埋葬了之後下到「陰間」(海地司),在那裡直至復活為止。耶穌本人曾說,正如約拿在魚腹裡三日三夜,他也會——不是在天上而是——「三日三夜在地裡頭。」不但如此,耶穌在復活之後告訴馬利亞他尚未升到他的上帝和她的上帝那裡。(馬太福音12:40;約翰福音20:17;使徒行傳2:22-33)鑑於這些事實,客觀的聖經譯者無法不承認當時耶穌所說的話不可能是,「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反之他的話必然是:「我今日實在告訴你,你會和我一同在樂園裡,」意指未來的某個時候。
同一的原則也適用於將一個字的首字母排作大寫一事上;這是由譯者自行決定的。因此相信聖靈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的譯者喜歡將「聖靈」一詞印成大寫字母,例如《新英文聖經》(NEB)將使徒行傳1:8譯作:「當聖靈(英文Holy Spirit)臨到你們身上時,你們會獲得能力。」但在報導耶穌的話如何獲得應驗的聖經記載中,我們讀到什麼呢?「這件事會在末期發生;我要將我的靈(英文my spirit)的一部分傾澆在每個人身上。」(使徒行傳2:17,NEB)大寫字母在那裡呢?根本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因為上帝無法將一個與他相等的神的一部分傾澆下來;這裡所用的「靈」一詞顯然不可能指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而言。既然這節經文論及耶穌在使徒行傳1:8所預言的同一件事,按理說來當他談及使徒們獲得聖靈時,他絕沒有將聖靈視為一位有生命的個體,因此在使徒行傳1:8將聖靈一詞排成大寫字母是不應當的。
這一切與施洗約翰所說完全一致;他指出他自己用水為人施浸,未來的一位「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馬可福音1:8)一個人自然無法用另一個人為人施浸,但是卻可以用水或一種動力為人施浸,而上帝的聖靈其實便是一種動力。不錯,當需要在不同的譯法中作一選擇時,譯者必須讓上帝的道的其餘部分去指引他們。
耶穌在馬太福音24:3-8所說的話也可以表明這項原則。在耶穌談及戰爭、饑荒和地震之後,《新英文聖經》將他接著所說的話譯成:「新時代誕生的產痛隨著這些事而開始。」但其實並不然。反之這些事乃是一個舊規制的垂死掙扎。導至新事物制度誕生的產痛載於啟示錄第十二章。這章聖經報導上帝的彌賽亞王國誕生,接著在天上,在米迦勒與大龍魔鬼撒但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理想是要達意
我們可以說,沒有一本譯本在每一方面均好過其他譯本。雖然有些較意譯的譯本有時不甚準確,較直譯的譯本則可能有時不像其他譯文那麼易明。例如我們在聖經裡屢次讀到「默默無聲」一詞。(以賽亞書6:5;耶利米書49:26)這句話所含的意思其實是陷入「死亡的靜寂中」。(耶利米書49:26,NEB)類似地,「任何向牆小便的人」這句含有輕蔑意味的話(列王紀上14:10;21:21;列王紀下9:8,《新世》)是一句僅指男子而言的成語,因此有些譯者僅是將其譯作「每個母親的兒子。」(NEB)但在其他事例上,《新英文聖經》的譯文都不及其他譯本那麼易明,例如「他們要將刀打成鶴嘴鋤(mattocks)」和「你的杖和你的牧杖(crook)是我的安慰」這兩節經文。並非每個讀者都知道「mattock」和「crook」是什麼意思。——以賽亞書2:4;詩篇23:4。
要將聖經譯得好的確是一項挑戰。今日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譯本實在是一件可慶幸的事。可是,上述的各例子充分表明,作為一本準確的譯本,《新世界譯本》是值得我們向人推薦的。
[腳注]
a 見Dana與Mantley合編之A Manual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300-3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