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上帝王國的希望而撒種
1.一個女學生認為向她發問的皇帝屬於什麼王國?她的回答沒有問題嗎?
中歐一個國家的皇帝到國內的一間公立學校視察。他問班上的學生幾個問題。據報導說,他向一個小女孩問及「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他對女孩的答案很感注意。他接著問她說:「我屬於什麼王國呢?」他以為女孩會回答說,「動物王國」,但女孩卻回答說:「上帝的王國。」皇帝聽了不禁熱淚盈眶。雖然皇帝所隸屬的教會認為女孩的回答是正確和恭敬的,皇帝真的屬於上帝的王國嗎?這個俗世政府的統治者真的得以進入「上帝的王國」嗎?這的確有商榷的餘地!
2.(甲)得以進入上帝的王國意味到能夠加入什麼等級的政府?(乙)耶穌日子的猶太人怎樣表明他們並沒有懷著王國的希望而撒種?
2 得以進入上帝的王國乃是地上的人所能享有的最大光榮。上帝的王國是宇宙最偉大的政府,這便是基督教的創始者在中東所宣揚的政府。歷史論及耶穌基督說:「[施洗]約翰[在公元30年]被捕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講上帝的福音,說:『時候到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相信福音。』」(馬可的記載,第一章14,15節,《新譯》)可是,絕大多數的猶太人卻沒有悔改相信福音,令人震驚地,他們將耶穌視為羅馬皇帝該撒的仇敵而將他處死。在比喻上說來,他們並沒有懷著上帝王國的希望而撒種。但是我們今日當中有什麼人正如此行呢?我們怎麼知道呢?我們一會兒便會知道了。
3.耶穌的門徒向他問及他對海邊一群聽眾所說的什麼比喻?他怎樣談及耳?
3 今日我們當中大部分人都喜歡聽比喻。耶穌基督曾以擅說比喻聞名。當時他週遊傳道,吸引了大群聽眾。有一次他在加利利海的一隻船上教訓海邊的一群聽眾。他作了一個比喻,談及四種不同類型的泥土。他的親密門徒在私下問他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他解釋過比喻的意思及作了進一步的評論之後,他對這些親密同伴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馬可福音4:1-23)我們不知道海邊的聽眾當中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耳。但是耶穌卻期望門徒有『可聽的耳』,而他曾將比喻的意思向他們解釋清楚。藉著這樣的耳,他們會從將他聽到的教訓永遠藏在心裡而給予他們啟迪。今日我們當中有誰具有這種『可聽的耳』呢?有這樣的耳可以幫助我們懷著上帝王國的希望而以正確的方式撒種。
4.人有『可聽的耳』有什麼重要性?為什麼我們不希望成為好像路邊的泥土一般?
4 我們若沒有『可聽的耳』,就不會留意耶穌的教訓了。留意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聖經的執筆者馬可接著報導說:「耶穌又對他們說:『要留心你們所聽到的。』」(馬可福音4:24,《新譯》)我們絕不應當像耶穌的比喻所說的第一種泥土一般。這便是路旁的泥土。這種泥土被人踩得如此堅硬以致種子無法透入其中;因此種子遂暴露在地面上,被雀鳥飛來吃掉。(馬可福音4:4,15)我們絕不想由於自己不留心的緣故,以致讓魔鬼撒但藉著他的臣僕將基督教的真理從我們奪去。我們若這樣行,便會表示對偉大的導師耶穌基督以往和現今在上帝的安排中所居的地位缺乏尊重了。
5.耶穌勸勉人要留意聆聽之後怎樣論及量出和得回一事?
5 時常被人引用的一條律則是,一分努力,一分收穫。耶穌表明我們若對他所說的話予以適當的留意便可以獲得什麼裨益。他在勸勉我們留意聆聽之後進一步補充說:「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可福音4:24,25。
6.關於人對他量出的興趣和注意,耶穌是否僅應許他們會得回所付出的?
6 因此,我們若僅「量給」耶穌很少的興趣和注意,我們就不能期望從他,或至少從他為了指引和造益我們而說的話,獲得很多教益。但是我們若表明我們賞識他作為我們的導師,從而量給他我們全部的注意,這樣他便會相應地給我們大量的知識和啟迪。可是,在這方面他所關心的並非僅是「平衡賬目,收支相抵」而已。反之,由於他的慷慨和根據他的能力,他會賜給我們超過我們所期望的。這樣我們便會更為富足而更能夠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別人分享,將我們對事情的了解傳授給別人。
7,8.耶穌在以上所說的話怎樣對他的親近門徒證明為真實?為什麼?
7 教師所喜愛的門徒必須虛懷若谷,樂於受教,不錯,對教師懷有真正的尊重和賞識所受的教導。由於懷有這樣的態度,學生會受到更大的教益。例如,耶穌在船上作過演講之後,門徒並沒有將所聽見的話視為無關重要而置諸腦後。反之他們將耶穌的比喻記在心裡。後來他們私下請他加以解釋。由於他們作出額外的努力要獲悉耶穌的教訓的意思,他們比海邊的聽眾獲得更大的教益。耶穌在較早時候所說的話並沒有使他們灰心:「你們不明白這個比喻,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馬可福音4:13,《新譯》)海邊聽眾中的大部份都留在這種情況中。但是耶穌的使徒卻渴望學習和了解。因此他們留意向耶穌發問而非僅是知道事情的梗概便算了。結果他們獲得超過他們意料之外的知識。對他們而言,耶穌的話說得不錯:
8 「上帝的國的奧祕,只給你們知道,但對於外人,一切都用比喻。」——馬可福音4:11,《新譯》。
9,10.外人的情形又如何?為什麼?
9 「外人」僅是知道比喻所描述的事情梗概便感覺滿足了。他們並不渴望獲悉比喻背後所含的事實,因此他們未能了解比喻的含意。他們並不想根據比喻的教訓採取行動。因此他們避免負起與了解俱來的更大責任。他們不想先求上帝的國,反之他們賞識物質的事過於屬靈的事,過於「上帝的國的奧祕」。
10 既然外人不想把握耶穌的比喻向他們打開的機會,他們在實際上失去了一切。他們對耶穌的比喻所具有的些少認識亦被奪去。魔鬼撒但藉著他手下的臣僕或玄祕術將這種知識從他們奪去。他們由於聽見耶穌的比喻而得著的一點光明最後亦被黑暗所遮蓋。真理的光超過了他們從耶穌的比喻所獲得的初步了解而將他們撇下在相對的黑暗中,他們對聖經教訓的認識僅是皮毛而已,因此他們像盲人一般在暗中摸索。
撒種者的比喻
11.據馬可福音4:26-29報導,耶穌接著說了一個什麼比喻?
11 為了以比喻說明上述的論點,馬可福音4:26-29說:「[耶穌]又說:『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a
12.有些聖經研究者認為,關於上帝的王國,這個比喻提出什麼教訓?
12 在耶穌於較早時候在船上所作的比喻中,他描述一個撒種者所撒的種子落在四種不同的泥土上。(馬可福音4:1-9)這個撒種者與較後的比喻中的撒種者預表同一的人物嗎?許多聖經研究者認為是的。他們認為把種撒在地上的人也預表上帝王國首要的宣揚者,耶穌基督。根據這個理由,他們認為『種子』預表天國階級的成員。這樣,整個比喻預表王國階級144,000人的完滿數目。(啟示錄14:1)因此,我們現在必然處於『收割』上帝王國後嗣的最後一批成員的時候。可是,對耶穌的比喻所作的這項解釋卻引起了若干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些難題是什麼呢?
13.耶穌在什麼時候開始建造他那從靈而生的教會?當時他處於什麼情況中?
13 首先比喻說撒種的人「黑夜睡覺,白日起來。」自從得了榮耀的耶穌基督在五旬節的日子開始建造他那從靈而生的教會以來,這樣的一項描述適合他嗎?完全不適合!彼得前書3:18(《新世》)說耶穌「在肉身被處死,但在靈裡被復活,」因此他不再是他以前在地上時的完美男子了。自從全能的上帝在公元33年尼散月16日星期日將耶穌復活以來,被擢升的上帝兒子一直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1:3。
14.僅是從撒種者在晚間睡覺一事看來,為什麼將種子撒在地上的人不可能預表得了榮耀的耶穌基督?
14 若然,那又如何呢?詩篇121:1-4說:「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他必不叫你的腳動搖。保護你的,必不打盹。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也可參看耶利米書1:12。)既然如此,在上帝右手邊得了榮耀的耶穌基督又怎能像地上的凡人一樣,經常隨著中東的日落而入睡呢?他已不再需要任何黑夜的睡眠才能恢復體力做白日的工作。事實上,在人看來的一千年對與上帝相若的耶穌基督說來僅像一天一般!(詩篇90:4;彼得後書3:8)僅是根據這個理由,我們便可以看出在地裡撒種的人不可能預表得了榮耀和不死性的耶穌基督。b
15.什麼表明上帝的兒子在降世為人之前已對種子的生長及地怎樣結出果子一事瞭如指掌?
15 值得留意的另一點是,耶穌的比喻接著說:「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地生五穀[是逐漸的]。」(馬可福音4:27,28)發芽長大的種子若預表基督的教會從起初的少數成員增加至後來很多的成員,這便意味到撒種者並不知道教會成員的數目怎樣增至足足有144,000人了。但是耶穌基督在未降生為人之前已是耶和華上帝的同工;他很明白在第三個創造日所發生的事,「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創世記1:12)因此,上帝的兒子在未降生為人之前已對於植物的生長以及地怎樣逐漸結出果子來一事瞭如指掌。
16.聖經最後一本書的什麼異象表明得了榮耀的耶穌基督對於基督徒小組的真相是否昏昏欲睡或懵然不覺?
16 至於教會的增長,聖經的最後一本書,大約在耶穌於公元33年宜雅月廿五日星期四(公元33年五月十二日)升返天上之後大約六十三年寫成的啟示錄,描述耶穌基督在七個金燈台當中行走,這七個燈台預表小亞細亞的七個小組。既然他的眼有如「火焰」一般,他在視察這七個小組的屬靈情況時無疑應當十分清醒。因此聖經並沒有將他描述為對小組的增長有如沉睡了一般懵然不覺。他無疑必定知道這些小組怎樣演變成他所描述的屬靈情況。——啟示錄1:14;2:18。
17.啟示錄5:6所描述的什麼異象表明撒種在地上和晚上睡覺的男子是否可能預表得了榮耀的耶穌基督?
17 論到耶穌升返天上出現在上帝面前,聖經將他描述為一隻被殺的羔羊,但卻再次活過來而有「七眼,就是上帝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啟示錄5:6)上帝的羔羊有七眼一事無疑絕不暗示他昏昏欲睡或在沉睡中,反之這表示他時刻保持儆醒,明察秋毫。因此,既然比喻中的撒種者在晚上睡覺,而且不知道他所撒的種子怎樣生長,他顯然不可能預表得了榮耀的耶穌基督。
18.那末,比喻中撒種的男子按理說來預表誰?
18 那末,比喻中的撒種者預表誰呢?福音的執筆者馬可在報導耶穌勸勉親近的門徒要留意他們所聽見的話之後,隨即提及這個農夫。他們所付出的留意會獲得相應的報酬,甚至會『多給他們』。因此按理說來,比喻中的撒種者預表每個自稱為耶穌基督——上帝王國最偉大的宣揚者——的門徒或學生的人。
比喻的特色所顯示的含意
19,20.那兩件重要的事將整個比喻總括起來?因此比喻所含的要點是什麼?所注重的是什麼——質或量?
19 耶穌在比喻的起頭說:「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馬可福音4:26。
20 我們留意到兩件主要的事將整個比喻總括起來。首先,撒下與上帝的王國有關的種子;其次,將種子所產生的收成加以收割。因此比喻的要點是,既然人將種子撒下,他就必然期望會有收成。這兩件事是順理成章的。嚴肅的真理是,一個人在與上帝的王國有關方面所撒的種子也與他所收的東西有直接關係。重要的乃是收成的質而非量!
21.耶穌有說明所撒的是什麼種子或種子撒在怎樣的土地上嗎?可是關於種子,卻有什麼問題發生?
21 耶穌並沒有說明所撒的是什麼種子和種子撒在怎樣的泥土裡。他說:「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馬可福音4:29)聽見耶穌的比喻的猶太人在一年中有三次收成。第一次收成緊接著春天的逾越節之後發生;尼散月16日,大祭司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將一束初熟的大麥獻上。在此之後五十天,大祭司將小麥收成的初熟果子在聖殿中獻上,在此之後收成繼續進行,第三次收成發生於夏季的末了,而且由始於陰曆七月(提斯利月)十五日的收藏節或住棚節加以紀念。(出埃及記23:14-17)比喻並沒有說明收成的時候是指這三個收成時期的那一個而言。但是,姑勿論所撒的是什麼種子,種子究竟預表什麼呢?
22.種子若並非預表基督教會的成員,則預表什麼?這些「種子」的生長是我們所無法控制的嗎?
22 耶穌的比喻說所撒的種子發芽長大,然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我們已留意到所撒的種子並不預表基督教會的成員。正如下一篇文章表明,撒在地上的種子預表撒種者個人的品質,態度及為上帝王國服務的能力。他必須滋養這些「種子」,彷彿從地裡吸收養料一般。這些個人的特徵長至可以收成的成熟地步是一段漸進的過程。這是我們需要留意的事,因為這件事並非我們所不能控制的。
[腳注]
a 可將以下所說與《守望台》(英文)1950年十月一日刊,492頁34,35段比較。
b 可參閱洛克那爾所著的《聖經的比喻》(英文)一書252頁,第8段。以及史賓斯與艾素爾合著的馬可福音《講壇註釋》(英文),第一卷,159及205頁。
[第13頁的圖片]
「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馬可福音4:26,27。
[第15頁的圖片]
每個自稱為耶穌基督門徒的人都撒播種子;種子代表他們的個人品質、態度及為上帝的王國服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