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傲者與謙卑者的對照
1.撒母耳記下22:28提出一項什麼重要的原則?我們可以怎樣應用這原則?
當耶和華將大衛從他所有仇敵(包括掃羅在內)的手中拯救出來之後,大衛作了一首美妙的感恩之歌,其中的一段說:「困苦[謙卑,《新世》]的百姓,你必拯救;但你的眼目察看高傲的人,使他降卑。」(撒母耳記下22:28)這將上帝的道自始至終均極力強調的一條原則表達出來。它牽涉到彼此成為對比的兩群或兩個階級的人。有一個時期,正如大衛一般謙卑的人被高傲的人當作賤民看待而時常挨餓。但後來卻有一段他們受到耶和華看顧、檢查和審判的時候來到。這結果使兩個階級的地位完全改變,但卻不是易地而處。
2 當耶穌在三十歲開始他的傳道工作時,一個檢查和審判者的日子便來到了。他以耶和華的代表的身分來臨;他乃是瑪拉基寓所預言的「立約的使者。」這個預言宣佈耶和華來到他的聖殿施行審判。他說:「我必臨近你們施行審判,我必速速作見證警戒」這預言所提及的作惡者。身為耶和華「立約的使者,」耶穌的傳道工作有使謙卑的人和高傲的人這兩個階級的情形發生轉變嗎?有。但在此之前已有一場小型的改變發生了。怎會如此呢?除了談及「立約的使者」之外,耶和華還提及與此有關的另一個使者,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面前豫備道路。」耶穌很清楚地指出這個「豫備道路」而為他作先驅的使者便是施洗約翰。——瑪拉基書3:1,5;馬太福音11:7,10;路加福音1:76;7:24,27。
3.藉著約翰所從事的傳道工作,兩個階級怎樣顯明出來?
3 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大約先於耶穌六個月,但是在這段時間內兩個階級已經開始出現了。在一方面有約翰的門徒;後來他將這些門徒介紹工給耶穌,於是這批人和另外一些人共同形成了一個階級的核心。他們是謙卑的人和真正敬畏上帝的人,例如耶穌曾指出拿但業「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在另一方面,當「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時],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約翰福音1:47;馬太福音3:7 。
4.關於這兩個階級,以前曾有過什麼透露?
4 可是,在此之前三十年,上帝便已把行將臨於這兩個階級之上的改變透露出來了。處女馬利亞在探訪過施洗約翰(當時尚未出生)的母親以利沙伯以及聖靈使她有了孕之後讚頌耶和華說:「我心尊主[耶和華]為大。」……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他趕散了。……[他]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在此之前一千多年,另一個名叫哈拿的婦人在意外地獲得一個兒子(撒母耳)時也說過一段很相似的話:「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素來飽足的,反作傭人求食;飢餓的,不再飢餓。」——路加福音1:46-53;撒母耳記上2:1,5。
5.耶穌在什麼時候和怎樣初次與高傲的階級發生接觸?
5 耶穌知道這兩個形成對照的階級和註定在一個審判的日子臨到他們身上的轉變曾由希伯來文聖經清楚地表明出來,而且當他開始他的傳道工作時,這兩個階級已經顯現了。也許甚至在他十二歲時,當他在聖殿裡逗留了三日而有機會與當時的宗教導師發生密切接觸者後,他那完美的頭腦和敏銳的了解力已看出構成一個階級的人的特徵。(路加福音2:42-47)他第一次與那些高傲、富足、腦滿腸肥的宗教領袖發生衝突可能是在他開始傳道之後的第一個逾越節,當他將做買賣的販子和交換銀錢的商人從聖殿趕出去時。我們可以想像到這件事使那些准許人在耶和華的禱告之殿裡做生意而從中取利的宗教領袖感覺多麼惱恨交集。——約翰福音2:13-17。
6.由於約翰的傳道工作,什麼改變開始顯明出來?
6 當時不但有兩個階級顯現出來,同時適當的改變亦接踵而至。約翰自始便有一班公開協助他的門徒。他們不再在宗教領袖的掌握中受人冷落蔑視了,反之他們獲得一項為他們帶來很大喜樂和滿足的工作任務而有如飢者得食一般。與此相反地,當約翰看見法利賽人和撒都該該人時,他立即對他們提出一項猛烈的指責,正如我們剛才已經提及。(馬太福音3:7-12)為什麼呢?這不但是因為約翰充滿了上帝的聖靈,同時也由於他們對一般平民所懷的那種盛氣凌人的態度:他們的狂妄倨傲和自命不凡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7.這些改變怎樣由於耶穌的傳道工作而加劇?
7 耶穌也一樣。從他的傳道工作的開始他便著手教導和訓練他的門徒。他們不再處於不利的地位了,反之現在他們覺得生活已有真正的意義。從他們新近獲得的有利地位,他們見到上帝的恩典和保護的直接證據。這對他們是一個多麼可喜的對比!但對那些一項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統治者們說來,這是一個多麼痛苦的對比!當他們聽到耶穌無畏地公開揭發他們的偽善時,他們必定時常惱恨得咬牙切齒。身為天父的代表,耶穌在傳道期間自始至終均不斷恩待謙卑的人而嫌惡高傲的人。有時他用平鋪直敘的話論及這兩個階級,正如他在登山寶訓中所行一般,但在他所做的公開教導中,他更常採用比喻。即使如此,當耶穌談及宗教領袖時,他們仍然可以察覺到他的話是針對他們說的。正如馬太報導說:「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馬太福音21:45。
形勢反轉的時間到了
8.什麼情況促使耶穌對法利賽人提出路加福音16:15所載的指責?
8 現在請留意導至我們打算加以詳細研究的一個比喻的環境。耶穌在他於地上的傳道工作將告結束時到耶路撒冷去;在此之前路加的記載說,法利賽人和文士因為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而大感不滿。因此耶穌說了一個比喻將這兩個階級作一的對比;他把為悔改的罪人和回頭的浪子所感的喜樂與那些自以為無需悔改的人作一比較。接著他作了關於不義的管家的比喻,為了幫助門徒體會真正屬靈的財富和友誼而將其與瑪門短暫的不義之財作一對比。(路加福音15:1-16:13)接著路加作了一項有趣的報導:「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你們的心,上帝卻知道;因為人所尊貴的是上帝看為可憎惡的。』」——路加福音16:14,15。
9.耶穌接著提及什麼重要的時間因素?並作了一個什麼比喻?
9 這段坦率的話表明耶穌對這些人的觀感如何。他接著提及重要的時間因素,說:「法律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上帝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路加福音16:16)不錯,形勢改變的時間已經到了;這個高傲狂妄、自以為義、愛財如命的階級將會失勢,但一向受他們鄙視虐待的另一個階級則會揚眉吐氣。心裡懷著這個念頭,耶穌接著敘述我們所打算考慮的比喻,通常稱為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他採用我們所熟悉的對比模式,然後將形勢完全反轉。為了清楚了解這件事,我們首先將耶穌的話簡述一次。
10.我們可以怎樣簡述路加福音16:19-31的比喻?
10 有一個財主每天享盡榮華富貴。拉撒路,一個可憐的乞丐,被人放在他的門口,渴望得著從財主的桌上掉下來的零碎食物充饑。後來乞丐死去,天使將他帶到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去而被埋葬了。在陰間受著烈火的煎熬,他懇求亞伯拉罕派拉撒路用手指蘸點水涼涼他的舌頭。但亞伯拉罕解釋說兩者的情形以完全反轉了,而且兩者之間有一條無法越過的鴻溝。接著財主請亞伯拉罕派拉撒路去警告他的五個弟兄以免他們也下到這受苦之地,但亞伯拉罕回答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財主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他們必要悔改。」亞伯拉罕最後的回答是:「[他們]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加福音16:19-31。
辨明角色的身分
11.在耶穌的日子財主代表誰?兩者之間有些什麼相似之點?
11 讓我們首先看看這個比喻怎樣應用在耶穌的日子。鑒於我們已經討論過的經文,我們不難看出兩個主要角色的身份,而且比喻所提出的細節亦加以支持。關於第一個階級,耶穌說:「有一個財主[自行披上]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路加福音16:19)這個以自己的財富為榮的財主是誰呢?他代表誰呢?事實上耶穌剛對他們說過話,即愛財如命的法利賽人。請留意耶穌所用的相似字眼。耶穌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同樣地財主『自行披上紫袍和細麻布衣服。』(路加福音16:15,19)法利賽人並沒有等待或依賴別人宣佈他們公義。同樣地財主也沒有等待或倚賴別人將王族的袍服標幟和仁義道德(紫袍和細麻衣服所象徵的東西)加於他身上。上帝和他的僕人基督耶穌以及先知們,例如以賽亞,均從未宣佈過以色列的宗教統治者們是一個公義的階級。實際的情形剛相反!但是這個階級對於炫耀自己的公義卻是從不落後的。像財主一樣,他們在衣著和舉止方面將這點表明出來,正如耶穌說:「他們……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他們]喜愛宴席上的首席,會堂裡的高位,……外面好看……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馬太福音23:5,6,27,28;6:1,2。
12.紫色是什麼的一個象徵?這怎樣是用於耶穌時代的宗教統治者身上?
12 至於紫色,自古以來它即一向被人用作王權的象徵。當耶穌被捕之後,彼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麼?」我們都記得後來為了戲弄他,「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他頭上,給他穿上紫袍,……說:『恭喜猶太人的王!』」(約翰福音18:33;19:2,3)宗教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實際想在寶座上作王,但他們的確操有真正的統治權。他們豈不是那曾蒙上帝應許歸他「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的以色列國底領袖嗎?他們豈不是有一次曾提醒耶穌說:「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僕」麼?——出埃及記19:6;約翰福音8:33。
13.細麻布象徵什麼?這在法利賽人和羔羊的妻子之間形成一個什麼對比?
13 至於細麻布,這乃是公義的一種象徵。請留意當基督的教會以羔羊基督耶穌的新婦的身份在天上與他結合時聖經對她所作的描述。她「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但請留意聖經並沒有說她自行披上紫袍和細麻衣,雖然她被許配給「萬王之王。」不,她絕沒有像法利賽人一樣自以為義,反之,正如聖經很適當地說,她「蒙恩得穿……細麻衣。」(啟示錄19:7,8,16)使徒保羅曾經一度是個熱心的法利賽人,但他後來卻體會到真正和虛偽的公義之間的對照,因此他寫道:「[我但求]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上帝而來的義。」——腓立比書3:8,9;請也參看羅馬書10:2-4。
14.什麼事實進一步幫助我們辨明耶穌的日子的「財主」階級?
14 在一般人的眼中以及在他們自己的眼中,那些宗教領袖可說是天之驕子,養尊處優,正如比喻中的財主「天天奢華宴樂,」大排筵席一般。(路加福音16:19)我們剛才已經見到,知識——特別是屬靈的知識——有如飲食一般。(以賽亞書55:1,2;約翰福音17:3)猶太人,特別是他們的領袖,在這方面無疑擁有很豐富的供應而可以享用不盡。保羅有一次問道:「那末猶太人有什麼好處呢?」他回答說:「在每一方面均有很多。首先,因為上帝的聖言被交託給他們。」他也指出「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屬於以色列人的。至於領袖們,耶穌曾說他們「精通律法」而擁有「知識的鑰匙。」因此當我們查閱耶穌的比喻起頭的一段話時,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財主代表宗教的領袖和統治者們(以整個階級而言)。——羅馬書3:1,2,《新世》;9:4;路加福音11:52。
15.耶穌怎樣描述乞丐?這乞丐代表誰?
15 乞丐又如何呢?耶穌沒有提及財主的名字,但他卻給予乞丐拉撒路這個猶太名字,意即「上帝是幫助者。」他「被人放有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饑,並且狗來餂他的瘡。」(路加福音16:20,21)正如財主的情形一般,我們也不難找出拉撒路所代表的階級。在此之前耶穌剛提及過他們。事實上耶穌是因為法利賽人批評他歡迎稅吏和罪人才談及這個階級的。(路加福音15:1,2)請也留意在此之前不久耶穌對法利賽人的一個首領說:「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不錯,乞丐主要是代表猶太人當中的窮人和靈性貧乏的人。他們大受統治階級的鄙視;後者「仗著自己是義人[而]藐視別人,」他們把平民看作有如拉撒路一般只配與狗為伴。不但如此,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有一次憤怒地論及一般接納耶穌的平民說:「這些不明白的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詛的。」像那財主一樣,統治者們絲毫沒有作任何安排將屬靈的糧食供應給窮人,但後者卻「認識他們在靈性上的需要」而渴望獲得從財主的桌上掉下來的任何零碎食物充饑。——路加福音14:13;18:9;約翰福音7:49;馬太福音5:3。
16.宗教統治者們怎樣必須對「拉撒路」階級的病況負責?
16 不但如此,這些統治者們更擅自以歷年來與他們同屬一個階級的人所制定的傳統去代替上帝的「聖言。」因此正如耶穌指出,他們「廢了上帝的誡命」而「將人的吩咐當做道理教導人。」所以那些零碎食物根本沒有什麼營養可言。再者,統治者們將沉重的擔子放在平民的肩子,「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馬太福音15:6-9;23:4)難怪耶穌將拉撒路形容為「渾身生瘡。」在這種瘦弱的情形之下,他無疑負著一個很沉重的擔子,但卻毫無希望從財主獲得任何幫助或解救。
17.耶穌怎樣表明這兩個階級會經歷一場轉變?
17 這種情形的確壞透了,而且是絕不應該存在的;上帝自然無法永遠容忍它。正如耶穌對批評他的法利賽人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本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他也對同一個階級的人發出警告說:「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不錯,將情形改變反轉的時候已經來到了。耶穌怎樣在他的比喻裡描述這件事呢?——馬太福音9:12,13;路加福音11:52。
劇烈的改變
18.在比喻中有什麼重大的事件發生?結果促成什麼改變和反轉?
18 在人生所有促成改變和反轉的經歷中,最劇烈的乃是死亡。耶穌在他的比喻裡便以此為喻。在對兩個角色作過最初的描述之後,耶穌繼續說:「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財主也死了。」不錯!最重要的時間因素的確可說是舉足輕重。耶穌多麼有力地激發聽眾的想像力,因為他知道除了對比之外,想像也是幫助人加深體會的有效工具。比喻中的兩個角色是否在墳墓裡安睡呢?絕不是!乞丐立刻「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則被「埋葬了。他在陰間[的烈火裡]受痛苦。」——路加福音16:22,23。
19.(甲)路加福音16:23時常被人引來支持什麼教義?(乙)為什麼這樣的結論是既不合理也不符合聖經的?
19 正如我們的讀者中許多都知道,基督教國裡有很多評論家和權威將這句話視為實際的事實聲明以圖支持他們那主張不死的靈魂會在地獄之火裡永遠受苦的傳統教義。但在耶穌的聽眾中,不論是法利賽人抑或他的門徒,有任何人懷著這種看法嗎?他們是否以為耶穌將幕子暫時揭開,好讓人窺見等待著惡人,事實上等待著一切未能贏得屬天幸福的人,的可怖命運呢?絕不然。所有聽見耶穌的話的人都知道這是個代表某些事物的比喻,所以是不應該照字面去看的。正如以前有一期《守望台》指出,我們若將這個比喻按照字面去看,它所描述的情形便會變成荒謬不通了;不但如此,它更與聖經中一些說得很明白的話發生衝突,例如聖經證明陰間(希臘文「海地司,」希伯來文「希屋爾」)乃是墳墓的總稱,其中的死者是「毫無所知[的],……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5,10)我們若認為在地獄永火裡的人與天堂裡的人接近到可以彼此交談的地步,這種想法合理嗎?他們是否如此接近以致地獄裡的人可以清楚看見天堂裡的人以及後者在做著什麼事呢?他們是否可以和天上的掌權者交談或甚至與其爭辯呢?請參看《守望台》1965年八月一日刊第458,459頁,第11至16段。
20.以賽亞曾怎樣用類似的方法去描述一項戲劇性的反轉?
20 但你可能會問,耶穌有權為了舉例說明一項非常戲劇性的事件而將死者描述成活著和彼此交談嗎?他這樣行有任何先例可援嗎?有!我們可以在耶穌所用的措辭和以賽亞所用的之間見到另一個有趣的相似之點。以賽亞曾在上帝感示之下預言到巴比倫王朝的戲劇性傾覆及毀滅。這項反轉是如此出人意料之外以致被安葬在陰間各墓穴中的列國君王均被驚醒過來而伸長頸子詫異萬分地在「巴比倫王」抵達時對他說:「你也變成軟弱,像我們一樣麼?……你的威勢……都下到陰間。你下鋪的是蟲,上蓋的是蛆。」不但如此,巴比倫王並不像其他的國王一樣被安葬在自己的墓穴裡,反之他「被拋棄不得入[他]的墳墓,……像被踐踏的屍首一樣。」(以賽亞書14:4,10,11,19)在英文的《欽訂本》和其他許多譯本中,「巴比倫王」在以賽亞書14:12被稱為「路西弗,」而一般人均認為這是指撒但魔鬼而言。按照這種見解來看,那末撒但便不是在地獄裡統治和煽紅其中的烈火了,反之他甚至在自己的領土裡也被唾棄和貶降。難怪基督教國的評論家並不喜歡倚賴這個預言去支持他們那永遠受苦的理論。
21.耶穌的比喻是要讓人按字面解釋的嗎?若不是,它們的目的何在?
21 所以無論從聖經的觀點抑或從理智來看,我們都沒有理由認為耶穌所說的話忽然變成實際發生的事所作的一項描述。比喻乃是一種譬喻性的敘述,是用來代表某些真理或事件的圖畫。與其他的比喻一致地,耶穌在這裡用一幅生動的文字圖畫(或故事)去形容一件事,一件已發生在兩群人身上的事。至於這個比喻所描述的事在耶穌的時候和我們的日子究竟含有什麼意思,我們且留待下一期《守望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