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害人的畏懼人之心
很多時候要取悅人又同時取悅上帝是不可能的。你的配偶,同事或其他的人可能要你作某些與上帝的道相抵觸的事。在這種情形下,你必須作一項決擇。你必須決定事奉上帝抑或去作某些與自己有關係的人所要你做的事。
健全的推理會指示你當置上帝的旨意於首位,因此寧願尋求他的喜悅而不願迎合人的意思。可是當實際面臨這種決擇時,許多人都往往會向人的意願低頭。對一位惱怒的配偶,憤怒的親戚或朋友的譏笑所懷的恐懼之心往往會麻痺了健全的推理。人可能會提出藉口安慰自己說與人保持友好關係乃是最重要的。而這種想法遂產生了違反聖經的妥協行為。這正如聖經所說:「懼怕人的,陷入網羅。」——箴言29:25。
你能夠抗拒這種照親友的意願行事而不行上帝旨意的陷阱嗎?你承認上帝的嘉許比人的稱贊更有價值嗎?基督徒應該正視這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因為基督教並不是一條受大眾歡迎的途徑。實際上基督教的創始者耶穌基督說你若跟從他,人們便會「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種壞話毀謗你們。」——馬太福音5:11;7:13,14。
家庭之內的反對
耶穌曾警告說上帝的道的教訓甚至會造成家庭和家族的分裂。「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他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馬太福音10:34-36。
耶穌並沒有到處在別人的家庭中挑撥生非,故意地要使家庭中的各份子彼此不和。他對人具有真摯的愛,並希望見到他們和睦共處。可是他的教訓卻的確對某些家庭產生一種如劍的作用,使家庭中那些接受聖經真理的人與墨守偽宗教傳統的人分開。這並不是耶穌或傳播他的道理之傳道員的過錯;過錯乃在於家庭中那些拒絕以上帝默示的道的光輝來審察他們的傳統宗教思想的人。他們才是惹起糾紛和攻擊渴望研讀聖經者的人。
反對研讀聖經
因此,一個人在今日因開始經常研究聖經而遭受親戚朋友的反對是不足為怪的。也許你自己也遭受到這種情形。你可能喜歡與一位樂於幫助人的傳道員每週作一次家庭聖經研究。以前你從沒有從上帝的道中獨悉這麼多的美好的事。但是當親友知道你在研讀聖經時,他們可能會譏笑及惡意的批評你。有些可能會激烈的反對你,甚至以極不愉快的後果來威脅你,除非你背停止這種研讀。
這種反對會使你難於作決定。你明白你所學習的乃是上帝的道中的真理,吸收這種珍貴的知識乃是上帝對真正基督徒的旨意。但是你會怎麼辦呢?你會因為畏懼親朋鄰里的不悅而停止研究嗎?你對於博取他們的歡心看得比取悅上帝更緊要嗎?
你需要具有真正的勇氣及對上帝懷有真正的愛心才能避免落入畏懼人的陷阱中,尤其是當反對者是自己的家人而他們的敵視會威脅到家庭的分裂和斷絕親屬關係時。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人可能會託詞說假若聖經會危害了這種親屬關係上帝也不會期望我們去研讀他的道的。
可是耶穌有這樣說嗎?當他說明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之後,他繼續又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在另一次,他強調人必須對他表示應有的愛心程度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10:37;路加福音14:26。
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基督徒必須實際地憎恨自己的親屬,反之,他的意思是說他們必須愛上帝過於愛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甚或他們在地上所享的現有生命。這意思是你對上帝和他的道必須具有堅強的愛心,縱使要與親人斷絕關係也不可容它阻止你研讀聖經。固然聖經曾吩咐兒童應該孝順父母,夫婦應該彼此敬愛,但是到了需要決定該順從誰的時候,就當以上帝為先。
唯有對上帝懷有如此偉大的愛心才能使你堅固到能夠無畏地採取立場擁護你知道是對的事。它會防衛你,使你能避免陷害人的畏懼人之心,並抵擋得住親戚鄰里對你的反對。正如耶穌基督的使徒所說:「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約翰一書4:18。
無畏所帶來的報酬
將避免陷害人的畏懼人之心所會帶來的益處考慮一下會對我們頗有幫助。首先你會有一個清白的良心,因為你知道你正在作著正確的和為上帝所喜悅的事。其次,在反對的人當中有些可能會因為你的堅強不屈而敬重你;到了相當時候,他們可能自己也體會到研究聖經的價值。但是如果你在一有反對時,便停止研究上帝的道,你的朋友及親人又怎能得著幫助而體會到聖經的正確知識會關係到人的生死存亡呢?
由於畏懼他們對自己的批評而順從他們的意欲實際上乃是不關心他們福利的表現。這好像是對於有酒癮的家人讓步順從他們的意欲一樣。你給酒他們喝,他們或許會喜歡你,但是這是引導他們過正常生活的方法嗎?不為他們的惱怒和威脅所嚇倒,卻堅定地幫助他們克服他們的弱點豈不會好得多嗎?你必定會同意為了可能見到他們得醫治而忍受他們的反對乃是十分值得的。
同樣地,忍受親友對自己的敵視,盼望能見到他們心意改變而接受賜人生命的聖經真理之水豈不也是很值得的嗎?你一昧畏懼他們對你有不良的想法將永不會幫助他們這樣做。同時這亦不會幫助你自己;因為你因受到逼害而妥協不但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而且還會因此失去了上帝的喜悅。你若避免畏懼人之心的陷阱則會獲得多麼大的快樂!
講論真理
不過也許你在家中研究聖經只受到了些微的反對,或根本沒有受到反對。然而,現在你知道了一個基督徒有義務向人談論聖經的真理。耶穌基督立下榜樣這樣行,他「週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上帝國的福音。」同時聖經說使徒保羅也跟從他的榜樣,「公開地和逐家逐戶地」教導人。——路加福音8:1;使徒行傳20:20,譯自《新世》。
不過,在今日向人公開講論聖經是不受人歡迎的。但它在第一世紀時也是一樣不受人歡迎。耶穌和他的使徒因傳道而受人蔑視,辱罵及被視為誤入歧途狂熱份子和叛亂者。(馬太福音10:22;路加福音23:2,3;約翰福音15:18;使徒行傳5:40)你會因為畏懼受到同樣的辱罵而躊躇不願公開地傳講聖經的真理嗎?你害怕親友會譏笑你和商業上的同事關係亦受到危害嗎?對於在人當中失去面子的恐懼是否使你在靈性上變得麻木消沉了呢?你若容許的話這種情形便必然會發生。
事實證明在第一世紀並不是所有聽到關於基督耶穌的真理的人都有勇氣傳講它「官長中卻有好些信他[耶穌]的,」使徒約翰說,「只因法利賽人的緣故,就不承認,恐怕被趕出會堂。這是因他們愛人的榮耀過於愛上帝的榮耀。」——約翰福音12:42,43。
顯然地,這些有名高望重的人都深信耶穌就是應許的彌賽亞,可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於他的彌賽亞身份問題爭論得非常激烈,他們便害怕當眾表示承認他免得使自己失去人心。當時勢力甚大的宗教家法利賽人曾猛烈地指責耶穌是一個騙子,並且煽動民眾攻擊他。而那些官長由於害怕民眾對他們的看法過於畏懼上帝的審判,他們遂將自己對耶穌的信心保持緘默。
在今日純真的宗教同樣也是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傳揚明確的聖經真理——諸如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他的王國是一個行將毀滅地上一切政府而帶來永久和平的政府,耶穌並非與上帝同等,人的靈魂並非不死的,沒有火燒的地獄等——或使人受到那些懷持著不合聖經之傳統思想的人的譏笑及批評。——詩篇83:18;以賽亞書42:8;但以理書2:44;約翰福音18:36;詩篇72:5-8;約翰福音8:42;13:16;14:28;以西結書18:4;傳道書9:5,10;使徒行傳2:32。
可是一個人若因畏懼人而對他的信心保持沉默,耶穌對這樣的人又會有什麼感想呢?請聽一聽他怎樣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馬太福音10:32,33。
因此避免落入畏懼人的陷阱中乃是多麼的重要!那陷阱是致命的,但另一方面,「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箴言29:25)固然,若想正視反對必須具有勇氣,但耶和華會庇護他手下如此行的僕人們。請讀讀耶利米書第26章,留意耶利米如何在面臨著受生命的威脅時,仍大膽無畏地繼續傳道而與他同時的先知烏利亞卻「懼怕,逃往埃及去了。」結果如何呢?信賴耶和華的耶利米得到保護,而畏懼人的烏利亞則在埃及被約雅敬王派人拘捕,「王用刀殺了他,把他的屍首拋在平民的墳地中。」恐懼之心乃是一個陷阱,但信賴耶和華的卻蒙保護,這是多麼真實的事!
遵照真理而生活
在這個罪惡的世界裡要過一種基督徒的生活是不容易的。大概你已察覺到這一點。基督的使徒彼得確曾身受到這一點。因為他知道猶太人與外邦人交往乃是正當而適宜的,當他探訪安提阿時,他遂與非猶太人來往並一同吃飯。可是當某些固執反對與外邦人有密切往來的耶路撒冷人抵步時,彼得害怕他們會批評他,便連忙退出而不再與外邦基督徒在一起。彼得這種妥協的行為表明了他未能遵照真理而生活,因此使徒保羅說「他有可責之處。」——加拉太書2:11-14。
在今日由於畏懼他人對自己的評擊我們亦很容易落入陷阱中。舉例來說,你可能在一間辦事處工作,有人進來向人募捐,而其目的與你的基督徒的良心有所抵觸。每個人都捐了;有些可能是真心慷慨而捐輸,其他人則因為有人在看望著而為了要給人一個好的印象才捐的。但是你自己又如何呢?你會為了隨和大眾而違背你的基督徒良心嗎?
你會遭遇到許多類似的情形需要你避免落入畏懼人的陷阱裡。一個顧主可能希望你為他欺騙顧客或將他的貨物吹噓得言過其實。他可能聲稱這是商業上一種賺錢的手段,而且實際上人人都這樣做。無論如何,它仍是騙人的勾當,所以是不合基督徒體統的。你會猶疑地不告訴你的顧主你不能作這些事,抑或會由於害怕得罪他或失去這份職業便也隨著不符合聖經原則的世俗方式去做呢?
若要按著聖經真理而生活和避免畏懼人對你的批評你必需要有勇氣。但要時刻記住你若信賴耶和華,他便會庇護你。他已向你作過保證。「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耶和華]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樣呢?』」——希伯來書13:5,6。
[第201頁的圖片]
家庭份子可能反對你研讀上帝的道